1 “胡志明小道”历史背景
胡志明小道曾在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时期(1954-1975)被用作越南北方和南方、老挝、柬埔寨之间的战时物流秘密通道,小道由复杂的公路网络、乡村小道、山林小道组成;这一地区同时也是两大社会主义阵营(中国和苏联)与美国的政治策略交锋点——中国支持“第三世界”民族解放国家独立运动的决定是毛泽东提出的“团结大众抗击帝国主义势力侵犯国家边界”的行动之一。以越南为例,历史上,中国与陈朝时期的越南仍保持君臣关系……忽必烈企图在十三世纪攻入越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越南对柬埔寨进行占领……
2 项目当前背景和问题
在当代文化生活中,个体很难在社会生产的体制下摆脱既定的角色身份,因此我们特别需要在一个更广泛和复杂的文化背景下来检讨、思考和重新定义被表述为后冷战、后革命、后殖民、后历史的现实。而渴求作为文化系统生产、思想结构呈现、记忆和知识的物证的艺术,却日渐成为了全球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政治正确的物证和日常奇观。那么,在艺术界的“体制批判”和“社会参与”两个思潮以及“相对主义”的应对方法之后,是否能有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作为个体的人是否还能对历史有所表态——有历史感地活着?胡志明小道本身分支繁复的地理现象就隐喻着多种历史叙述的潜藏状态,这其中是否存在着一个“隐秘的空间”——一条当代视觉政治经济学的“胡志明小道”?今天的胡志明小道来自何方又走向何方?
胡志明小道不是展览标题,不是项目标题,不是生活体验,而是现场!
3 长征计划为何发起“胡志明小道”项目?
2002年的“长征”从宏大叙述出发,8年后我们更明确地针对一个视觉政治经济学的“隐性空间”,它和胡志明小道一样,不但在地理、国际关系上有着隐蔽、不断延伸、纵横交织等特点,也对现实的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面对上文所提到的问题,“胡志明小道”应该是一次唤醒,挣脱既定社会角色带来的包袱,而重新背上历史感的“包袱”;“胡志明小道”应该是点状的事件和现场串联起的一次行动,把“表演Acting”物化为“行动Action”,通过这个“表演Acting”和“行动Action”, 使人身体、记忆、话语的交流重新敏感化、重新现场化、重新历史化——我们重新面对和拥有一个“百感交集”的状态,以此作为基础,镶入空间和历史的“隐性政治空间”的建构。
因此,“长征计划——胡志明小道”是2002年“长征 - 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的再出发和重新命名。
我们要的不是具有双年展典型性的艺术创作方式、展示方式、阐释方式,而是要复杂化、矛盾化当前艺术的境遇。此次从东南亚地区切入,以胡志明小道作为一个隐喻和讨论的出发点,把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关系,假设、固有认知体系与身份的重新理解,创作、展览和市场的等体制构成的生产关系等等结合起来,通过全球共同面对的当代艺术问题构成基本面,把人们对历史、对集体意识、对空间记忆、对视觉、对身体的经验编织在一起,把多个区域、多个个体正在发生的艺术生产现场动员、组织起来。
“长征计划——胡志明小道” 以调研、教育论坛、行走、剧场、知识库等元素构成的。
4 项目实施
第一阶段
调研
时间:2008年——2009年
第二阶段
“长征教育”驻地教育论坛
时间:2009年7月1日-31日
主要地点:北京长征空间
参与者:来自柬埔寨、越南、韩国、美国、中国的几十位艺术家、策展人、学生、学者等。
形式:内部教学和公共讨论相结合
“长征教育”是长征计划从2009年开始,持续进行的一个项目,每年主题都有发展变化。项目的第一期以“胡志明小道”这个独特的历史隐喻为作讨论出发点,建立起一个知识生产结构,其意义来自于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表达他们的公共经验,以及项目产生的文本、资料的链接以及个人参与实践的身体体验、关系网络。所谓“教育”的主体时刻发生着变化,每个参与者于其中,自我和所在的社区被放在更大的地区历史、国际关系、政治文化关系中被检视。“胡志明小道”项目的相关话题和概念得到提炼,形成思想基础。
第三阶段
行走
时间:2010年5月4日-25日
主要地点:金边、胡志明市、顺化、老挝9号公路班东至车邦一段(胡志明小道旧址之一)、万象、河内、广西友谊关
参与者:由长征计划完全邀请前往行走的主干队伍包括工作团队、艺术家、思想家等(共计30人左右),到达当地后本地艺术家、知识分子等各种层面参与者的加入是不断滚动、增加的行进状态。其中,老挝9号公路班东至车邦一段(胡志明小道旧址之一)是公开向东南亚三国发出邀请、志愿参与、徒步行走的路段。
行走方式:沿途有各种思想的讨论、对话、讲座,行走过程也会根据不同路段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
由旅行、对话、记录、书写行动构成“行走”;用知识的思辨、经验的传播、作品的实施和文本的纪录等一系列的行动构成“行动”本身,构成作品的可能。在相关区域之间、族群之间那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共构关系基础上,超越问题的区域单一性和正统性,放弃和本土融合对话的假象。 一路上面对“他者”旅游攻略式地展开的表面的地缘政治,历史与战争记忆,族群和文化冲突等主观层面的“在地性”的矛盾与冲突,凸现政治正确的荒诞与无奈。
联系大家的是一起“呕吐”的过程:可以是参与者把自己已有的“现实”、困境、焦虑、危机释放出来,和当地人交换观念里“西方”以外的东西;也可以是和当地直接对话,对已有观念进行“试错”……
第四阶段
剧场
时间:2010年9月-11月
地点:长征空间
此后在其他地点不断发展
参与部分与形式:将前三个阶段产生的文本、资料的链接、讨论现场、作品以及个人参与实践特别是行走阶段的身体体验、关系网络转化为多个时间段同时或先后进行的多幕排练,并以多幕剧场喝多地点、多时间、多媒介方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