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迹寻踪》(2019),录像截图,程然,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全球策展人和多媒体艺术家李振华是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光映现场”展区的幕后推手。李振华在瑞士和中国跨两地工作,自90年代后期他一直倡导电影艺术和新科技的运用,这也成为了他电影成就和发展的重要见证。作为国际环保摄影奖Prix Pictet和瑞士伯尔尼独立艺术机构保罗克利美术馆夏日学院(Sommerakademieim Zentrum Paul Klee)的推荐人,李振华同时也是一个多产的作家和专家小组成员,其关注的焦点在于中国艺术实践的转变。在这个简短的访谈中,他将揭露今年香港展会“光映现场”展区背后的策展理念和艺术收藏心得。
▲ 《线》(2018),邢丹文,图片由艺术家以及位于纽约和北京的博而励画廊提供
从2014年开始作为展区策展人,策展理念的变化
“光映现场”展区这个项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申请艺廊提交的素材,这也是我(李振华)策划整个展区的基础。起先,展区的计划是只呈现获得艺廊代理的艺术家创作的影像作品,自从巴塞尔艺术展亚洲总监黄雅君接手之后,我们开始接收更多多元化的影像作品。如今,在“光映现场”展区你也可以看到电影、纪录片和动画。这种转变也反映了很多艺术家转向主流电影的方式。
整个策展计划和策略也发生了转变,我们也必须了解艺术家在做什么。在主题上来说,我一直对香港的技术转型和艺术及政治发展有着很大的兴趣。
▲ 《大字》(2015),雎安奇,图片由艺术家以及位于首尔、天安和上海的阿拉里奥画廊提供
一开始,我就将年轻艺术家作品收入展区放映计划之中,例如关注香港主权移交后社会变化的香港艺术家关尚智和2011年福岛核灾难后有着独特政治立场的日本艺术群体Chim↑Pom。透过他们,我最想探讨的是艺术家是如何应对这样一个转型期的,不仅仅是艺术作品也是从艺术运动份子的角度。我想知道艺术家代表的是什么,他们计划做什么以及他们的政治手段是什么?最后这些也会被纳入在“光映现场”展区的策划之中。
▲ 《春风沉醉的晚上》(2009),娄烨,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过去两年,我通过策划展区表达了香港在1997年回归中国之后的社会转型和过度进程。怀旧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郁达夫1923年的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一个重要的启发,今年我们也会在香港展会“光映现场”展区放映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代表人物之一的娄烨在2009年制作的电影《春风沉醉的晚上》。
郁达夫在原著中描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的生活和当时的文化圈,以及这一时期人们的希望和困惑。娄烨的作品探讨了性别和同性恋的问题。对我而言,这些议题非常的重要,特别是在当今的中国和整个亚洲地区。
中国及亚洲电影从创作到受众评价的改变
这种巨大的改变随处可见。很长的一段时期,高成本的电影设备和制作费用让很多艺术家望而却步。然而随着社会发展和技术的更迭,几乎人人可以去创作一部电影。我相信每个艺术家都想成为一名电影制作人,或多或少以电影形式来创作新的艺术品。
这种趋势也是全球性的,电影的播放平台也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在电影节你可以看到不同类型的电影被呈现出来,柏林影展“论坛延展”单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某种程度上,当代艺术家正跟随电影制作人彼得·格林纳威(Peter Greenaway)和邵志飞的轨迹,一生都在探索电影的新模式。
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什么是电影”这个问题一直受到质疑。我们试图通过电影来体现这些改变并让大家体会到其对香港电影业的影响。我希望我们在“光映现场”展区选择的电影类型也可以使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及选择有所扩展和改变。
▲ 《奇迹寻踪》(2019),录像截图,程然,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从传统艺术媒介到视频录像作品收藏态度的转变
艺术收藏的方式一直在变化。老一辈的人更关注传统电影制作,然而年轻人则看重电影制作和日常消费过程。视频是现在的流行趋势,未来也一定是。我们不但需要培育这个领域新的可能性,同时还有发展整个市场。
▲ 《东》(2006),刘小东,图片由刘小东工作室和贾樟柯提供
电影发展最重要的力量和收藏建议
我做的所有都基于同一个理念:科技发展是推动电影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我开始成为电影制作人的那天开始,我一直坚持一个态度就是只有将艺术和科技结合才能带我们走向艺术市场的未来。
▲ 《反复验证》(2018),吴其育,图片由艺术家和台北尊彩艺术中心提供
总体来说,这取决于收藏家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些你喜欢的艺术家并去深入了解他们背后创作的意义。不然你会在一群艺术家中犹豫不决,你的收藏也会变得非常杂乱无章。
巴塞尔艺术展 香港展会
2019年3月29日(星期五)下午1点至晚上8点
2019年3月30日(星期六)下午1点至晚上8点
2019年3月31日(星期日)上午11点至下午6点
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香港湾仔港湾道1号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