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后现代艺术的阐述

后现代艺术的阐述

2009-01-05 17:13:33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后现代艺术的阐述 ——朱雨泽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一场发生于上世纪70年代,于80,90年代流行欧美,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是法国的1968年的“五月风暴”。当今后现代主义对哲学,艺术,文化,医学以至于建筑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其要旨在于摒弃现代性的基本前提及其规范。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这种摒弃表明其拒绝现代艺术作为一个分化了文化领域的自主价值,并拒绝现代艺术形式限定原则与意识形态倾向,其实质是超越主观表现主义,尊重自然回归自然。
  后哲学(after philosophy)于上世纪80年代渐成体系,其主张是反对主客二分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构筑物我交融的地球村。他们所讲的人与世界合一,物我交融之思想是经历了西方千年传统的主客关系式的洗礼之后的超越。显然后哲学的理论体系支持了后现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后现代艺术在艺术创作中所表现的突破一切禁忌和界限,追求自由的精神是其基本思想。这也是其对现代艺术进行批判的一个出发点,其不满现代艺术对形式,体系,观念等的束缚,不愿艺术创作和创新停滞不前,这也就是后现代艺术所说的“不确定性”。也体现了后现代艺术颠覆传统无止境之精神,表现了艺术对于颠覆旧的文化所表现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后现代艺术否定传统艺术之目的不是不要艺术,而是在寻求没有任何限制的新艺术和大自由,是先解构而后再建构的过程。
  后现代艺术不是一个风格概念,可以说是对现代艺术的超越,因为它的哲学理念发生了根本变化。其探索新的表现方式,寻找某种不可表现的事物的感觉进而显现不可见物,用哲学的语言来探索艺术(寻觅不在场),先解构与再建构。
  有些西方学者认为塞尚是现代艺术之父,而杜尚是后现代艺术的开创人。波洛克是后现代艺术的启蒙人。波洛克将艺术引回到自发与天然的状态,的确人类最初的艺术活动是自发和天真自然的,无须专门训练,根本没有艺术家职业之分,艺术成为专业工作之后也就有了关于艺术的标准,如中国画有古典的“六法”,徐悲鸿搞的“新七法”等等。显然这种分工和标准是桎梏,有碍于健全的人性发展的。如今在社会条件改变了的情况下,还把这些固定的标准当成至高无上的法则要人们遵从,明显是不合理的。杜尚给后人最大的启示是以一种看似搞笑的而实际上有相当深刻的思想,他嘲笑了人们在文化艺术领域的拘谨和匠气,从而呼唤一个新的富有自由创作精神的时代之到来。杜尚暗示人们,艺术的价值在于思想,有思想,任何物质产品都可以成为艺术品,这种将艺术创造提升到哲学层面的思考客观上取消了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学科,暗含了艺术与艺术史即将终结的理论判断。国内最近也有人大喊艺术已经死亡了。但是我认为人类的艺术智慧远没有终结,否定旧的必然要创建新的,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追求。
  上世纪中末期的过程艺术(process art),对现代艺术向后现代艺术过度产生着重大影响。最初是来源于波洛克和德库宁在创作中随意的滴溅泼洒颜料的偶然性,虽然是技法上的突破但在艺术理念上对后现代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过程艺术认为艺术的创作过程比事先的构思重要,体验时间流逝胜于观看静止和持久的物体,力图表达瞬间即逝的短暂的存在(being),过程艺术多使用易于体现时间变化的软性颜料。波洛克在中晚期艺术创作时就使用中国产的墨加蛋清创作了许多作品。
  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ion)作为一种思潮,兴于法国和北欧而盛于美国,这种思潮是在结构主义思潮发展过程中繁衍出来的。德里达是后结构主义的主要人物,他攻击的目标就是结构主义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由于“逻各斯”一词既有“语言”又有“思想”的含义,西方传统哲学认为思想与语言是一致的。德里达则反对语言与思想的一致性,他提出“解构”这一哲学术语。解构(Deconstruction)一词有解析,分解,瓦解,消失的意思,通过解构来破坏结构主义的自足圆满的体系,颠覆“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整体世界,因此我国也有将后结构主义译成解构主义的。“去分化”是后结构主义的重要贡献,它反对现代主义和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二元分立。后结构主义认为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能指与所指,肉体与灵魂,现象与本质,在场与不在场之间不存在分化与对立,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的传统与现代主义思维中二元分化思维。后结构主义的“去分化”就是超越自我的一种途径,这与禅学的论述与探索是不某而合的。
   纵观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我们发现哲学的审美价值与理念产生了根本变化。美是存在于“在场”还是存在于“不在场”的几个世纪争议渐有共识。一个能超越在场,富于想象力和幻想希望的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更能传神,更崇高。希望不是空想,希望总是试图把尚未现实的东西,未显现的东西转化为现实的存在,把隐性的存在显现为存在,这种转化的过程就是后现代艺术家的劳作与追求。艺术家的诗意境界不要求现实的回应,其创作为艺术和视觉审美带来了希望。这种希望意味着冲破界限,意味着从既定的现实框架中挣扎出来,希望是痛苦与幸福,黑暗与光明的转换,要实现这种转换必须要付出血淋淋的代价。后现代艺术和美学超越了现代性宏大的统一性原则的最后限制,使自身建立在个体心性、解构—建构的空间书写、身体文化的自然返魅等价值意义之上,艺术哲学和艺术历史的地平线渐次露出新的本体晨曦。
后现代的艺术家创作时所追求的是自由发挥和随机应变。因此艺术家是以一种不确定和没有企图的心态进入创作过程的,而不是在创作前就已经有了构图、材料、形式、风格等的苦心经营和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只有不确定和没有企图,才能使人的精神思想自由发挥而不被某种固定的东西所束缚。这一艺术创作态度发展到后来,使当代艺术家不再把艺术的种类和技法分类(如:国画、油画、版画等)看得那么重要;而更注重以技法、材料、操作的综合性和由作品的内容及内涵来决定艺术家对创作语言及表现形式的选择,大大拓展了艺术家自由发挥的精神空间。
   后现代主义的相关理念和书籍等进入中国才10年,作为当代西方最重要的文化思潮,我们应对其有全面的认识和分析研究,不应再像对待实用主义和存在主义那样,采用简单化的方法来处理这样一场异常复杂而深刻的思想运动。在中国85思潮之后,国人才刚刚知道现代艺术,还没完全明白现代艺术,又接踵而来了后现代艺术,显然在学术界对后现代和现代性的纷争才刚开幕,远未有展开。事实上,就后现代主义的某些思想给我们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失误已经敲响了警钟。半个世纪以来,主客二分哲学主导了我们几代人,对国家和民族发展起到的背反作用也是有识之士皆有所见的。后现代主义的超越主客二分的思想其实也恰恰是我们道学的思想和禅学的境界,这一点当代欧美的哲学家们是承认的,这也许是暗合也许是轮回。
 
后现代主义概论


现代化工业社会是人类史的一个必经阶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走上现代化之路径不同,其所达到的现代化程度也不同。广义而言,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是从欧洲的文艺复兴开始的。到现在已经有500年的历史了。这500年的现代史又分成三个阶段:
一 手工业阶段(即小工业阶段)
这个阶段在欧洲少数国家开始,主要是西欧和北欧的部分国家,如英国、法国、荷兰等。这个阶段是这些国家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这在少数国家内部开始的现代化进程还很少影响到世界远处的其他国家,如印度,中国。
二 机器大工业阶段
这时期,以电的发现和使用为断代,一方面是少数发达工业国家生产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世界其他不发达国家日益变成工业国家的原料产地和消费市场。伴随着工业国家的资本输出,不发达国家也逐渐变成了工业化国家的殖民地。在此殖民地国家看到工业化的好处,希望自己也实现工业化。但是,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压迫,殖民地国家没有实现工业化的可能。比如中国一百多年来的奋斗历史就表明了这一点。中国不能实现工业化不是中国人的智力比西方人差,而是西方发达工业国在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压迫中国,不希望中国实现工业化。
三 后现代的知识经济阶段
即二次大战之后,电子信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西方发达工业国开始进入后现代的知识经济阶段。在这些发达国家中经济模式开始进行调整,费时、费力、经济效益低的大工业生产正在让位于省时、省力、经济效益高的知识经济。与此同时,发达工业国将大工业生产线转让给第三世界国家,又赚得巨大利润。在这个第三阶段,不发达国家第一次获得了实现工业化的可能。但是,这个工业化不可能彻底改变这些国家的相对落后状态和局面。因为这只是发达国家为向后现代社会前进而让出来的一个空间而已。
四 我国的目标应该是知识经济的后现代化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中国作为非工业化国家,在目前形势下,即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现代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讨论自己现代化的问题时,绝不能只看到工业化的客观好处,盲目地全身心地投入工业化进程,忘记了或者忽略了工业化与后现代知识经济的相对差别和未来背景。这样做的结果,我们虽然可以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但是未来几十年仍然改变不了落在西方发达国家后面的状况。因为,在我们为实现工业化而高兴的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又前迈了一大步,实现了知识经济的后现代化。因此,正确的策略应该是:实现工业化是战术目标,我们的战略目标也应该是实现知识经济的后现代化。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没有完全进入后现代社会的时候,我们在高端的科技领域与他们并未落后太多,还有机会赶上这一班车,与发达国家同时进入后现代社会。这就像19世纪日本进入现代化的历史一样。如果我们社会科学界没有这个超前意识,仍按部就班只搞现代化,那么将来也只能成为发达国家生产线的倾销市场,后现代的美好情景又将与我们无缘了。
五 对现代化的认识
对现代化的认识有两种。一个是从先进性来认识,凡是先进的就是现代的。另一个认识认为现代化有其特定的时代内涵和知识内涵。前一个认识具有群众性,但是不具有科学性。而对于现代化的时代内涵和知识内涵,在我国大多数人还是模糊的,甚至相关的行政领导和学者专家也是这样。因此在讨论现代化问题时,第一个要讨论的就是:什么才是现代化?
所谓“现代化”就是在文艺复兴以后(时间),以机械论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工业生产(知识内涵)所表现的生产力水平和所带来的社会生活状况(即资本主义社会)。 从这里可以看到,现代化包含两方面内容。一个是技术内容,就是机械论科学和生产线式的大工业生产。另一个是社会生活方式,即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的生活方式。如果我们不给予特殊的说明,简单地说什么建设现代化,那么,这个现代化的内容就是机械论的技术和资本主义的社会生活。现在,我国党和国家的领导已经说明,我们不能要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而要保持社会主义的生活方式,即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这表明我们已经对现代化做了一个限制说明。现在我们所要说明的是,只有这样的限制是不够的。因为机械论的技术和生产线式的大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结果必定是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几百年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了的。如果我们只强调上面的一个限制,那么我们将会与我们自己制造的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发生矛盾。其实我们现在已经陷入了这个矛盾之中。解决的办法,除了在战术上强调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外,在战略上必须要把机械论的生产技术改变为后现代的系统论的生产技术。这是需要社会科学和基础科学的专家学者们首先在思想与观念上重视和改变的。

 

六 我国与发达国家对“现代化”的不同态度
发达国家是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中国是当下还没有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发达国家的学者正在研究现代化的缺点并寻找走向后现代化的道路。而中国是在宣传现代化的优点,迫不及待地希望早日实现现代化。我们国家的发展方针是,一在客观上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个是在与发达国家的相对关系中赶上或超过这些国家。前面所说的我国的情况不加以修正的话只能达到第一个目的,而不可能达到第二个目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原理说,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能跳过任何一个阶段,因此,现代化这个阶段我们是一定要走的。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事实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在前一个社会形态处于落后状态时,在下一个社会形态里有可能变成先进国家。日本就是这样的例子,我们希望我国也借鉴日本的发展经验和道路,但是,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要认识到现代科学技术已经不是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了,必须把后现代化作为我们的目标。即我们的目标不是现代化,而是后现代化。为了达到这些目标,现在要做的是加强对机械论现代科学的批判,开阔中国人的思想维度,使中国人认识到现代化并不是那么十全十美的,还有比现代科学技术更好的科学技术(后现代科学技术)。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进入了晚期资本主义时代,它标志着资本主义主要制度形式的彻底完成。自由经济高度完善,商业资本国际化,福利制度和物质极大的丰富在技术上消除了贫困,物质流通和信息传播渗透到了所有空间,大都市化的发展最终消除了城乡差别,然而这种高速的现代化生活方式也给人们带来了空虚与彷徨。在法国的“五月风暴”之后,哲学界和艺术界的思想者们开始了行动,欧美等国产生了与现代主义截然不同的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我们认为后现代主义既是当代全球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诸多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后现代主义思潮表现了一部分思想前卫的西方知识分子对当代资本主义官僚政治秩序的强烈不满,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给人的尊严所带来推残的严厉控诉,对现代科学进步所带来的实际成就的深重忧虑,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基础之可靠性的深刻怀疑。它以反科学、反理性、反民主、反知识、反社会、反文化等等方式,来展示当代资本主义的社会矛盾和文化矛盾。它通过揭示当代资本主义在精神创造力上的整体衰竭,来宣告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必然衰落。以否定传统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的方式来呼唤新的价值体系和文化体系。与其他社会思潮一样,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一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对个体生存方式与生产活动的强制。
马克思先生当年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时候曾经特别提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强制,揭示过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所扮演的劳动力商品,即创造剩余价值的角色。马克思说:“‘机械发明’,它引起‘生产方式的改变’,并且由此引起生产关系上的改变,因此引起社会关系上的改变,‘并且归根到底’引起‘工人的生活方式上’的改变。”生产方式作为社会历史链条梯次发展的最终驱动力量,它的任何变革和进步,都会促使生产结构、消费结构的革命性变化,都会导致社会上层建筑的深刻嬗变,从而引起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知识结构、伦理结构和审美结构的关联性变化,最后,又都归结为文明和文化的更新,并以综合的形式作用于人们的生活方式,使其更适合于生产方式的变化。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社会个体尤其是无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影响一直具有一种强制性。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的全面发展和人们思想水平的提升,这种强制不仅没有得到松驰,而且有越来越强化的趋势。今天的社会个体,尤其是无产阶级不仅越来越依附于劳动对象,越来越受制于大规模的社会生产过程,而且在其劳动之余,仍然越来越受制于各种国家机器的强制性影响。统治阶级(资产阶级)通过对国家机器的操纵,全面地控制了所有社会个体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和生活待遇。个体的生存方式与工作方式完全地被纳入了固定的程式之中。自由不仅意味着没有闲余的时间,而且意味着没有可以自由地即不受他人干扰地消费闲余时间的空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当代的发展,虽为社会个体或无产阶级争取到了一定的空闲时间,但是他们为此丢失了全部私人的空间,从而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异化。
二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在传统上受人尊重的人文学科和艺术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威胁。
生活方式的演变使得一部分艺术家和思想家的创作理想和艺术目标发生了重大偏离,并使他们对西方传统文化的信仰和信任发生了根本动摇。现代艺术家和人文学者对自身前途的忧虑,又导致对整个西方文化之前途的忧虑。由于他们找不到消除当代科学技术对于人文学科和艺术生存与发展之威胁的途径,它导致了当代西方文化在整体上的衰落。艺术家们和思想家们的创作活动越来越丧失了自主性和自由性。个体越来越受制于外在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作品和成果越来越趋于时间化,时尚化,商业化,世俗化。作者、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日益疏离和陌生化。另一方面,它又要同诸媒体阐述观念和顾及读者市场。面对着传媒系统中之各种新闻、拍卖信息和传闻的巨大吸引力和影响力,艺术家们和思想家们已经远远地把对事物真相(真理)的关切抛在了脑后。因为“事物的真相”成为越来越难以驾御的东西,越来越成媒体的“产品”和“赢利手段”。传媒系统成了一个最为庞大的造谣中心和商业的傀儡。正象学者们的职责在于不断地制造出真理一样,媒体的职责在于不断地杜撰出新闻(新奇之闻),以迎合受众的各种需要。整个传媒行业的兴盛最明显地衬托出了某些人文学科的衰落或不景气。然而有责任感的学者在反思,这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得以在西方社会兴起的一个基本的文化背景。
三 西方反理性主义文化的发展导致主体尊严的丧失和人的价值的失落。
一些具有反传统色彩的现代哲学家,如海德格尔,弗洛伊德,德里达在批判罗各斯中心标准,抨击尼采的超人思想。他们认为“道德”、“理想”、“理性”都是一些被西方传统文化,强调真理的相对性,尤其是西方社会进入近代文明之后,“人“被人为地拨高的了。到了现代以后,这一切都已经蜕变成为现代人兜售其个人私货,掩盖其个人欲望,渲泄(放纵或释放)其个人情绪(欲)的托辞。如弗洛伊德视文明为原欲的升华,合法化或合理化。这些具有反传统色彩的现代哲学家在对传统文化进行的批判和否定方面作了许多工作,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他们没有为西方文化给出一个光明的前景。后现代主义则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他们首当其冲地将课题定位在哲学的基本理论上,提出超越主客二分论。 

 

 
四 当代资本主义的文化危机还表现为知识分子的角色、职责、地位和存在价值的危机。
自从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以来,追求真理,实现知识的价值一直是知识分子的神圣职责。但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或工业化过程中,科学和理性日益强化着它们的个性功能,而弱化了对社会现实,对自身的批判性功能。现代理性和科学实际造就的一切也不断地偏离了知识分子预设的理想目标,使知识分子对科学、理性和真理产生了怀疑。由于发现了“真理”背后的操纵者,由于“真理”主要的不再是一个事实问题而是一个价值问题,由于“真理”日益成为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由于“真理”日益具有类似于时尚商品那样的时效性,一部分知识分子不再愿意为“真理”而战。由于实证科学不再迷人,理性不再崇高,“真理”不再神圣,他们对文本世界和话语世界的解释和说明变成了一场自娱性随意性的游戏。那种把一切都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为统一的科学目标而奋斗的传统知识分子形象受到了他们的唾弃。结果,西方知识分子不再自视为社会中一类具有特殊身份的人物,他们心甘情愿地被社会,被他者所同化,所“溶化”。随着知识分子之社会角色的多元化和模糊化,他们的工作和职责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结果是,经典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即作为“社会良心”,以“社会正义”、“公正”、“普遍真理”的维护者和追求者自称的传统知识分子形象正在消声匿迹。
五 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商业活动已经全面地扩张到了文化领域。
现代文化工业的兴起使得文化生产,精神生产全面地商业化了。一方面,在今天,连高级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艺术精英、思想精英等等都可以“批量生产”了,新的思想家,新的艺术家一次又一次地“被大批量地制造出来”。另一方面,艺术家们和思想家们的艺术创作和精神创作比以往更多地受制于各种外在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艺术创作和精神创作活动被强行纳入到了一定的程式之中。随着艺术与非艺术,学术与非学术,艺术与生活、理论与生活,艺术品与商品界限的日益消失,艺术、学术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活动正日益受到生活化、平庸化的处置。所有的文化行为首先被当作也要求被当作是一种商业行为。艺术活动、精神创作活动首先被要求遵循的是商品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科学活动、学术活动、艺术活动和其他精神创造活动都已经丧失了传统的价值意蕴和社会地位。科学家、艺术家和思想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对于某种特殊精神财富的探索者和创造者,而成了为填补人们的空虚而进行批量生产中的商品化的特殊生意人或工匠。成了迎合社会中各色人等之特殊的、生理上的、心理上的、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各种需求的可怜小丑。中国当下的文化活动也基本上是在追随这一状态。
六 人作为社会动物,自始自终处于一定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之中。
这是必然形成政治的、法律的、文化的、经济的、福利的等多种类型的生活方式。而其中政治的和法律的生活方式,往往作为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最高层次和重要内容构成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程度的重要标志。但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首先是由社会等级分化所决定的权力关系和由物质需求所决定的资本关系。在金钱和权力的双重控制下,充满友谊和情感的语言交往日益困难,个体的语言行为越来越具有强制性(被迫性)、功利性和程序性。在社会交往中,自然的充满温馨的话语日渐减少,政党的语言交流日益受到怀疑,言语行为不再是人的思想和情感的自然流露,而成为一种表演,成为掩饰其真情与本意的基本手段。这样,语言不再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有效工具,而是类似于谜语的东西。语言成为达成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障碍。成为说者要谨慎小心地说出,听者要费尽心思去揣摸和猜测的对象。结果,在社会生活意义上,人的语言行为受到了完全的控制,成为一种非主体性的,非主观的,非自然的行为。语言成为一个巨大无比的陷阱,一张无所不在的天网。当资本主义对个体生存权的控制和剥夺已经渗透到了对其语言能力进行全面控制和剥夺的程度。社会个体也就被剥夺了自由言说的权利。这也正是许多后现代主义者以语言为突破口,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全面反省和批判的原因。
七 自我意识的丧失与价值标准的失落。
在自由的资本主义时代,人们以对物质财富的无止境占有和追求为主要目的。个人主义,对个人能力的推崇,对自我个性的强调是这一时代的文化特征。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每个人都应该成为他想要成为的那一种人。个人是行为的绝对标准。个人的利益追求是一切的行动轴心。但是,在当代,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的基本完成,每一个体已经被完全地职业化和角色化。每个人都按照其所从事职业和所扮演角色的要求来活动。他的言行举止完全地受到他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他担负的社会职责的约束和限定。人的个性在“一体化”的社会角色中被抹去,被排斥于正常的社会生活之外。个体的行为都无一例外地被“一体化”和编码化。每个人按照其职业或角色要穿同样的制服,吃同样的饭菜,说同样的话语,甚至住同样的房子。别人的行为标准也就是自己的行为标准。结果个体丧失了对自我价值的终极追求。自我沉沦于他人之中,沉沦于角色之中,沉沦于整个社会关系网络之中。他在社会现实之中找不到真实的自我。个体开始过着双重或多重生活,但始终他就是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那种生活。于是,在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里,个体因其职业化和角色化而怀疑自己的真实身份,怀疑自我,并最终否定了自我的价值。正是基于个体被后现代社会所全面角色化和职业化的状况,一些早期的后现代主义者发出了“人死了”、“主体死了”的感叹。
八 当代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和现代化,开始进入一个后工业化和后现代化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面临着各种为前现代社会和现代社会所没有遇到的各种问题。例如,随着工业化的完成,西方社会中满足个体生存的物质条件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是,“个体如何生存”的问题日益尖锐起来。于是,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也构成了后现代主义思潮产生并盛行的一个重大原因。
综上所述,当代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种因素,促成了后现代主义,并且使之成为一股颇具吸引力的思潮。由于“现代社会是可怕地复杂和复杂地可怕”,早期的后现代主义便采用一种拒斥的逃避的虚幻化的态度来对待现代世界:“把现代世界变成一堆感觉或技巧问题,宣称这个世界的不可知性,甚或不存在;或者逃出这个世界而躲进青春期;或者把它保持为一部小说……或虚幻,或真实,像其他小说一样,或者对这个世界采取偏执狂的态度。”如此等。由此,后现代主义便在当代西方的文学、艺术、哲学等人文学科领域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并且很快地向着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渗透开去。但是近几年的后现代理论家也在修正着他们的观念,在批判“超人”思想给大 自然带来的危害的同时,使自身的理论逐渐形成与完善,试图引导人们在宗教之外寻找精神家园。
我们前述所讲的“现代化”,实际上就是指的资产阶级的工业化。在西方世界,目前这个现代化已经实现了。实现的结果,社会个体获得了比以前任何社会阶段都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但与此同时,个体的人性和自由也几乎丧尽,个体的生存方式和工作方式完全被纳入固定的程序,并受到严格的限制和操纵。物质生活水准的提高是好事,但是人性的丧失和自由的丧失是不好的事。正是针对此点,后现代主义者发起非难和攻击。因此,总的来讲,后现代主义属于批判资本主义落后面的思潮。马克思主义就是批判资本主义中产生的思潮,所以,后现代主义从某种角度来看,属于同一思潮范畴。所不同的是,马克思的思想是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现代化起步时的批判,而后现代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实现之后的批判。再有一个差别是,马克思的批判,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边缘”人对社会主流的批判,而后现代主义的批判是资本主义社会主流成员对自己的社会所作的“自我批判”。由于时空关系的不同,两种批判的内容、形式和风格也不同。马克思的批判因为是某种程度的预见,所以更带有学术气,而后现代主义,因为是在现代化的事实和后果已经出现了,所以更具体,更现实,更大众化。早期的后现代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因为只是发现了问题,并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批判多停留在揭露和指责层面。当下的后现代主义理论随着时代的前进正在形成体系,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正在出现。目前,后现代主义思潮正从消极反对,向建设性转变,许多国内的学者和报刊关于后现代主义的描述仍着重于早期的后现代主义的消极对抗方面,这种描述是不全面的,这不能使我们正确的认识后现代主义。在哲学界和艺术界也率先进入了建构主义,国内有些学者依旧带着有色眼镜看后现代主义,并用着文革极左的腔调在大批后现代主义,我只能无奈地向他们说多看看当下世界吧!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产生的理论根源
早期的后现代主义并不是一个完全独创性的思潮。它实际上是一些背景不同,来源各异,经常互相冲突的因素的混合。它挪用、篡改和超越了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反形而上学传统,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结构主义、浪漫主义、现象学、精神分析学,接受美学、虚无主义、通俗主义(大众主义),存在主义解释学,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和自由主义的某些因素。大致说来早期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主要地同以下流派或思潮具有渊源关系。首先,后现代主义尽管是一股人文主义的社会思潮,但是,它的产生同西方科学主义哲学思潮中的反形而上学的倾向,即“治疗性”倾向,具有一种内在的联系。自从黑格尔以后,西方哲学中一直有一个强烈的反形而上学倾向,这个倾向在20世纪又具体化为三种反形而上学潮流。第一种潮流来自逻辑实证主义者。第二种潮流来自日常分析学派。第三股潮流来自海德格尔哲学的一项努力:怀疑与摧毁西方文化的整个“被歪曲的基础”,即形而上学。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尤其以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反思和批判的影响为最大。

 

一 后现代主义者造成西方新马克思主义者马尔库塞和霍克海默等人的如下见解:现代科学是极权和暴力统治。
二 他们从社会批判理论克尔纳等人那里汲取了对工具理性和现代技术、对现代社会中媒体作用的怀疑。霍克海默认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既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增长,也产生了许多灾难性的负面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人的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马克思创立的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带有推理性,已经不再适用于解释或解决现代西方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现代西方社会弊病的根源已经不再是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而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意味着统治者对被统治者的统治力量的日益增大。对人性的压制和异化的日益增长。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压制人性,束缚人的自由的罪魁祸首。马尔库塞认为,当前的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使个体全面遭受压制的社会,社会文明对个人本性实行了全面的管理和统治。这主要表现在,国家资本主义和跨国资本主义对社会命脉的操纵。对科学技术,文化和政治的总体性集中、管理和协调,它借助庞大的传 媒体系对个人欲望的“制造”和控制。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机关型的社会统治力量,它的发展也是对社会统治和个人控制的扩张。结果是,人在物质和技术的压制下已变成只求物质,不求精神,只顾现在,不讲将来;只讲技术合理性,而没有批判性和创造精神的“单面人”。社会也变成了没有反对思想,没有反对派的单面社会和冰川社会。
三 他们还从法国结构主义者如列维一斯特劳斯对于人道主义,主体以及作者的怀疑中得到启示。结构主义者强调结构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作用,否定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四 后现代主义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海德格尔那里继承了对于“真理”和“理性”的怀疑。尼采反对现代科学和理性,认为西方社会的弊病来自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他断言,科学和理性扼杀了生命意志,扼杀了精神生活,导致了病态的生命,现代科学活动产生了野蛮化。
五 后现代主义者从法国存在主义者加缪和萨特等人那里汲取了虚无主义者的观点。
六 后现代主义者从萨特,海德格尔,弗洛伊德等人那里继承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反人道主义的传统。他们更多地从消极意义上来理解人的当代处境。
西方世界在从中世纪封建社会转变到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有两件事是起着突出重要的作用。一个是思想上用唯物主义突破神学唯心主义的束缚,另一个是自然科学的发展带来的机械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这无疑是进步的。但是,早期自然科学只能接触到简单物质的简单运动,只能接触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因而,这时期的自然科学必然是带有形而上学,机械论的性质。科学研究与生产发展所依据的形而上学机械论与社会思想领域中产生的唯物主义相结合,就形成了一种形而上学的、机械的唯物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得以建立的主导思想,也就是工业化、现代化的思想基础,与机械唯物论与唯心主义神学相比,当然是进步的。工业化的现代社会与农业的封建社会相比,当然也是进步的。但是这种进步也不是绝对的,其中也有许多缺点和不足。而这种缺点和不足却是与一种人们理想中的社会,即马克思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相比较而言的。
因为机械唯物论和工业现代化有缺点,在它刚一出现就遭到一些人的批判,这就是来自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和马克思的批判。而且这种批判一直保持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当然这些批判的出发点和角度各有不同。而就某一作者来讲,他对形而上学和工业现代化的缺点的批判可能正确的,但这并不能说明这个作者的其他理论也是正确的。这里所说的后现代主义的理论根源就是说,后现代主义也可以说是从黑格尔开始的从未间断过的对形而上学和工业现代化批判的思潮的一部分,因此,后现代主义之前的这些批判就是后现代主义的所引用的。当然,这些先人自己却并不知道自己的理论最后会演变成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一个特点是,它从各门学派中吸取批判形而上学和工业现代化的内容,但并不同意和接受这些学者其他的观点。因而,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是一个批判资本主义形而上学和工业文明的统一战线。一切学派和作者不论自己持何种理论,都可以在这一观点上组合起来,统一起来。这种统一战线样的状况表明,后现代主义还处在系统形成和发展中,还没有彻底形成自己更集中,更严密的理论体系,当然也就不会有一个比较明确、固定的队伍,但是它决不是像国内的有些学者所解释的那样是毒害社会的丑陋的理论。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