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宋志鹏︱现代性、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艺术还在傻傻分不清楚?

宋志鹏︱现代性、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艺术还在傻傻分不清楚?

2021-08-13 11:02:46.611 来源: 风面 作者:宋志鹏

 

当你去查资料想看看怎么从整体上理解“现代主义艺术”,结果越查越迷糊,越查越生气,因为你会发现:现代主义艺术总是跟现代主义联系到一起,而现代主义又牵涉到现代性这个概念,这三个概念不仅互相纠缠,而且关于这三个概念的表述,有时候看起来是自相矛盾、互相冲突的。比如,有些资料会告诉你:现代性和现代主义的核心是推崇理性、推崇科学、推崇逻辑,渴望进步;但是又有一些文章和资料会告诉你:现代主义艺术,是反理性的,是悲观的、是反逻辑的……很多童鞋这个时候就要崩溃了,到底谁能告诉我,现代主义到底是推崇理性还是反对理性呢,到底是进步主义还是悲观主义?到底是推崇科学还是反对科学?


关于现代性

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说一个国家是一个现代性国家,一个社会是现代性社会,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一个现代性国家现代性社会跟一个封建国家封建社会有什么不同呢?把这种古今的对比说清楚,我们就会获得一种对于现代性的感性直观认识。人类历史和文明,不管从18世纪开始算,还是从19世纪开始算,一旦进入到现代时期,大概会在以下四个方面跟古代社会产生巨大的差异。


1
进入现代
就意味着人和自然的分离

古代社会的人,无论是劳动坏境,劳动对象还是最终的劳动的产品,基本上都脱离不了大自然,都是自然产品。而现代社会无论是白领还是蓝领,他的工作环境、劳动对象、最终产品往往都跟自然没什么关系,比如我现在没有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坐在水泥、钢铁、玻璃建造的房间里,用电脑、摄像头、麦克风在录视频,这个视频通过网络传输,最终的产品也只是一个闲扯淡的精神消费品。


2
进入现代
就意味着人和社群的分离

在古代社会,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生活在他出生的地方,他的人际关系都是熟人关系,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一个村里都是同宗同族。但是现代社会,大家都背井离乡来到北上广深,纽约伦敦,在地铁里电梯里挤得喘不过来气,身边人都来自五湖四海,毫无血缘关系,我们都是原子化的个人和契约性的合作关系。


3
进入现代
就意味着世界的“祛魅”

小伙伴们请注意,这个定义大概是现代性最有名的一个定义,这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对现代社会最有名的一个论断,他的意思是:古代人面对世界面对大自然,总是渺小的、敬畏的、无法理解的,因此用各种宗教、各种神话、各种迷信来解释世界,同时宗教和神话,也为他们的行为准则乃至人生赋予终极的统一的意义。但17、18世纪,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理性和科学取代了宗教和迷信。整个世界和自然,都被科学解释得明明白白、冷冷冰冰,就算有科学暂时解释不了的问题,我们也会说是科学难题。总体上来说,现代人不再以一种宗教神秘的眼光和态度来面对世界了。


4
现代还意味着分工、分科、分层以及对于进步的无限渴望

古代社会基本上都是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家庭小作坊,而现代社会的工业化大生产,不仅是机器取代了人工,更重要的是分工协作,大大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古典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举例子说,一个工人如果自己做一根曲别针,无论他技术多熟练,一天也就只能做一根曲别针,但是如果把制造一根针的过程分成18个工序,十个人一天可以制造四万八千根曲别针。今天的波音飞机、苹果手机不也是一个道理么?除了分工之外,进入现代还意味着各种学科的建立和社会管理组织的官僚化和严密化。大学里有各种学科、各种专业,社会上有各种专家和行业精英,无论是企业公司,还是公务员队伍,分层分级更加严密和精细。这就是现代社会的分工化、学科化和分层化。最后一点:现代人推崇创新,渴望进步,总体上相信明天比今天更美好,而古代人认为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是某种模式的轮回或者周而复始的。

我们举了这么多例子,大家应该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现代性用来描述和衡量什么了吧,现代性体现在哪些方面了吧。谈论现代性,有很多的维度,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就是从制度分析的角度来谈论现代性的。吉登斯简明扼要地说:现代性就是指一种社会生活或者组织模式,大约17世纪已经出现于欧洲,并在后来的岁月里,不同程度的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在吉登斯看来,现代性这个词,是跟工业化、现代化、资本主义扩张以及各种经济、政治、法律的制度化密切相关的,现代性这个词就主要就是用来描述、衡量和概括这个过程、这些制度以及它的后果的。


关于现代主义

在艺术史和艺术理论当中,我们经常碰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等一大堆的主义。到底怎么理解这些主义呢,其实很多人都明白某某主义的第一层含义,它们第一层的含义是用来描述和形容艺术或者文学作品的作品风格,但是很多人往往忽略了某某主义还有第二层含义、第二种用法:某某主义通常还代表“一系列的思想信念”,比如说,张三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李四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王五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就是说张三李四王五面对世界、面对社会、面对他人、面对某种处境的时候,他的行为和他的性格后面是有一堆“思想和信念”支撑着的。

同样道理,“现代主义”也代表着一些核心的“思想和信念”。现代主义跟古典主义非常不一样,我们重点来说现代主义信念的三个核心。

1
现代主义推崇理性

这显然是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遗产,我们上初中、高中的时候就已经学过,无论是文艺复兴还是启蒙运动,都强调人人皆有理性,要用理性摆脱宗教和封建迷信对人思想的控制。


2
现代主义推崇科学和进步

正是因为第一点对理性的推崇,所以17、18世纪的人,发展出了一套通过归纳法、演绎法、提出假说、设计实验,然后验证假说的方法,这种实证主义方法就会促进科学和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就会让现代人更加期待社会和文明的进步。


3
现代主义推崇个人的自由
人和人之间的平等

理性、进步、自由,这就是现代主义的核心信念和思想。

我们谈完了现代性、现代主义,现在终于可以说说现代主义艺术了,也可以顺便回答一下,为什么现代主义艺术所传达的世界观和情感基调,跟现代主义的核心信念有时候是矛盾的、冲突的。


1_1.jpg


关于现代主义艺术

这是因为西方的现代主义艺术通常以印象派作为开端,而印象派的第一次画展是在1874年,那个时候,西方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都已经轰轰烈烈地展开了,电灯、电话、电报,汽车、飞机、无线电也很快都被发明和广泛应用了,这一切都迅速而又深远地改变着西方人的生产生活。工业化和现代化,从总体上来说是弊大于利的,比如生产力飞速提升,创造了空前的物质财富,人口数量也爆炸式增长,人均寿命大大延长,但毫无疑问的是: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也会有非常糟糕的一面。我们在一开始就说,现代世界是一个祛魅的世界,科学取代了迷信,不需要用宗教、神话来解释大自然的奇妙现象了,现在变成了遵循牛顿物理学、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世界,人类的生活失去了终极的价值依据。

在这样的现实和思想氛围里,一些诗人和艺术家——比如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诗人,包括我们非常熟悉的康定斯基、蒙德里安、马列维奇等抽象派的画家——他们当然不会接受这样一个冷冰冰的、机械无趣的科学世界,他们就会在诗歌和绘画中去表现出一种神秘主义、万物有灵、心灵感应、超越科学的主观倾向。

一个到处都是工厂,到处都是烟囱的城市中,背井离乡的农民乃至儿童,都要在流水线上没日没夜的像机器人一样工作。人性高度异化时代里,敏感的艺术家和作家会怎么做呢,后印象派的高更和梵高,就对现代社会的组织模式生活模式非常不满,高更就真的从巴黎跑到了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小岛上去生活了,而梵高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他选择远离都市和现代社会的喧嚣,哪怕被被派到比利时最穷乡僻壤的矿区去传教,也无怨无悔。

而当人类进入到20世纪的时候,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年经济危机大萧条、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些灾难性的事件差不多每10年就要闹一次,艺术家和文学家在这种频繁的灾难性事件和社会动荡中,他们又能表达什么呢?他们当然会表现战争的残酷、心灵的创伤以及对人性的绝望了,这就是德国的表现主义。18、19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让很多人都坚定科学可以让明天更美好,但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了这种对科学的幻想,坦克、飞机、机关枪、化学毒气的使用,使得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了3500万士兵和平民的伤亡,所以科学技术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呢?弗洛伊德1900年出版了《梦的解析》,再次翻转了启蒙运动的信念,人类到底是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呢?这就是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艺术要追问的主题。

关于现代主义核心信念和现代主义艺术的情感基调,为什么表面上看是矛盾的,小伙伴们应该不再困惑了吧。

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这期小视频,涉及到三个概念:现代性、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艺术。

现代性这个词,主要是用来描述和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工业化、现代化程度的,现代性体现得充分不充分,那要看你的生活模式、组织模式,政治、经济、法律各种制度有没有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你工业化、现代化的程度越高,那这个国家和社会的现代性就体现得越充分。

现代主义一方面是用来形容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但是另一方面现代主义还代表着“一系列的思想信念”,比如推崇理性、科学、进步、平等、求新求变。

而现代主义艺术所表现出来情感和态度实际上是艺术家对这种资本主义发展,工业化进程和伴随其间的各种战争、经济、社会灾难的应激性反应。应激性反应当然是一种批判性的、否定性的立场。感叹宗教的衰落,怀疑甚至反对科学,控诉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异化,个体的孤独,甚至偏偏要跟主流价值观对着干,要攻击主流的学院派的艺术理念、美学原则,反对理性和逻辑等等。

最后,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现代性、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艺术,每一个概念都无比复杂并且内涵丰富,我们这期小视频只能简单粗暴地梳理一下三者之间的核心逻辑,希望小伙伴们有所收获,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注:宋志鹏,摄影与艺术批评家,青年学者。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