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中国艺术媒体的话语权

中国艺术媒体的话语权

2008-05-13 16:37:41 来源: 世艺网 作者:artda

会议名称: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 中国当代新锐批评家论坛
——新世纪的冲突与梦想

时    间:2008年4月17日
地    点:墙美术馆

  “新世纪的冲突与梦想”是由中国当代艺术文献展组委会主办。论坛共2个议题,分上午下午两个时段。上午由盛葳主持,议题是“新锐批评家的价值判断与取向”;下午由朱小钧主持,议题是“当代文化情境中的艺术与传媒”。为保证会议的有效进行,每位批评家发言时间限定在10分钟。每人发言结束后,艺术家和观众针对发言提问,时间限定在5分钟之内。论坛还邀请了四位评议员:邹跃进、贾方舟、邓平祥、殷双喜,在发言结束之后对发言内容进行评议。每位评议人评议时间限定在10分钟。
  本人应邀参加了下午上半场的议题,同场发言的还有:《新京报》的周文翰,《理财周报》的卢山林,《美术报》的潘欣信(视频),《北京青年报》的王岩。当天最大的收获是从一位《雕塑》杂志的记者口中得知《福布斯》双周刊那篇《灌进去,倒出来》是找了国内的媒体同行帮忙完成的。现摘选本人邮箱收到的当时临场发言的速记稿资料。

马继东:

  在座的每一位朋友大家好,也非常感谢邹跃进、殷双喜两位评议员和朱小钧的主持。我刚才在几位媒体同行发言期间临时准备了一个题目:中国艺术媒体的话语权。今天讨论的主题是当代艺术媒体,而我从非典结束后做的是综合的艺术市场观察,古董、书画都会有涉猎,不仅仅局限于最近两三年才形成社会话题的当代艺术市场。我的专业是考古、历史与心理学,所以看问题或许跟在座很多美术出身的人角度不一样。比如刚才周文翰的演讲,我对他谈到博物馆展出的独角兽就很感兴趣,独角兽严格说来不是明(冥)器,明器作为随葬品其实是一些生活用具的缩小的模型,房屋啊、牲畜啊,都可以成为明器;其次,独角兽作为镇墓兽是出现在墓口甬道两侧的,也不是墓室里。言归正状,今天我临时发言的内容是以一个媒体人的身份,说到媒体的话语权,刚才文翰也提到,做人不能太CNN,恰好我昨天也写了一篇网络文章,《“反CNN时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境遇》,具体内容就不在这儿讲了。这个月七号,《福布斯》双周刊刊登了一篇文章,他们找了一些画廊和拍卖行的负责人做了类似“焦点访谈”模式的暗访,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当代艺术炒作的手段是“肮脏的手段”,而打造一个当红艺术家是“白痴的游戏”。我们知道这种评论是有些偏激,但也可以发现有一些现象还是实际存在的。比如《福布斯》列举了包装国内一个艺术家的过程,首先请一个评论家写文章,组织展览,然后拍卖,最后高价再买回来树立一个价格榜样。其实《福布斯》还忽略了重要一点,这整个过程的促成,离不开中国当代艺术媒体的炒作与协助。当然,这些都是需要收费的,这也才导致大家看到国内的艺术媒体,看到有关艺术家介绍的版面,基本上大家都会想这是不是艺术家花钱做的软广告。我想了一下,如果某些艺术媒体里有涉及艺术家的文章是不收费的,只能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这个艺术家名头很大,已经有很高的知名度,可能这个媒体刊登他可以达到互动双赢的局面;第二种情况是一些新创刊的杂志或者是报刊,处于一个长期发展的目的,可能前期会做一些免费的版面;第三种情况就是资金雄厚的媒体,刚才卢山林发言谈到艺术媒体需要大资金介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想法,一份艺术媒体如果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它可能会做到真正的话语权。法国思想家福柯说过,“话语即权力”。媒体的话语权取决于它的覆盖率和公信力,这二者又是相互制约的。现在我们想一下国内的艺术媒体,真正具备独立的话语权有几家呢?媒体作为社会公器,我们作为媒体人,该如何评论眼下的当代艺术?借用王岩刚才发言时评论艺术家时的一句话,针对中国当下的文化,我们能不能有自己严肃的思考,我想这对于我们从事艺术媒体的媒体人而言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因为我只是临时准备,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继续提问。谢谢。

朱小钧:

  谢谢马继东,下面我们有请我们的评议员邹跃进老师做评议。

邹跃进:

  马继东,现在我想问一个问题,如果用一句话,你最想表达的是什么?

马继东:

  我的发言内容很简单,就是中国艺术媒体的话语权,我觉得作为一个媒体人,公允、独立的声音很重要。

邹跃进:

  这个我在前面已经说了,媒体的话语权,这个问题是可以思考,媒体本身是干什么的。这个我觉得是连在一块的,比如说媒体实际上是要,打个比方,回到这个问题上,独立的时候,媒体的独立性,或者说媒体的话语权和独立性我觉得是有区别的,我不知道我理解得对不对。话语权是你可以对很多东西进行评论,这个评论必须来自于专家研究,意味着独立性,你可以选择任何批评家,或者任何一个专业性的权威,这是你作为媒体的独立性。但是作为话语权,我觉得这个里面会有一些问题,当你想拥有话语权的时候,不能离开你的独立性,所谓的话语权是你能够选择最权威、最深刻的那样一些领域的人来在你媒体上发言,这个叫不叫话语权,我就不知道。

马继东:

  我有必要再补充两句。刚才我其实应该说得很清楚,我借用《福布斯》发表的文章说明了我的想法,他们把中国推出当代艺术家的工业流水线,已经非常清楚地通过暗访方式表达出来了,我们先请评论家组织文章,再做展览,最后从拍卖行自己把它拍回来,树立一个价格榜样。我刚才说了这是偏激的描述,不能代表全部,但它是一个不能忽视的行业现状。我们媒体如何把握这个话语权很重要。今天在行业内部,我们看待一个艺术家的相关文字时,我们为什么会认为这是一个软广告,而不管这是多著名的评论家的文章,还是哪家记者自己撰写的稿件。总之,如果一份艺术媒体覆盖率上不去(相对西方媒体与大众媒体而言),自身又失去了公信力,再加上一些没有立场的评论,自然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中产生所谓的具有导向性的话语权。作为媒体人,我们如何去发表自己独立的观点很重要,我也很赞同王岩说的如何对当下的艺术发出自己独特的思考。我想,如果真有大的资本介入到艺术媒体里面,如果是不需要借助这个行业生存的媒体,也许发出的声音就会更公允一些;而如果你必须借助这个行业来发展,那你说的话就会有失公允。

邹跃进:

  我想他说的很清楚,就是说所谓的话语权,就是媒体独立的观点和看法,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的想法,这种观点是通过什么方式得来的,其实我说的是,来自于什么样的领域,而不是一种非常简单的一种表态,你刚才说的福布斯对整个流程的深入细致地研究,我觉得这个就具有一种话语权,换句话说,虽然它比较极端,但是确实反映了行业的问题,它就具有权威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朱小钧:

  谢谢邹老师,离我们上半场结束的时间还有十五分钟,请殷老师点评。

殷双喜:

  我对大资本介入艺术媒体的话题很感兴趣,我也希望了解是否有这样的案例存在。我观察过一个传媒,TOM网的美术同盟,最初参与创办的几个人,都离开了。美术同盟的栏目原来是很突出的,现在已经很难找到,现在的美术同盟,我感觉它是一个人在独撑天下。我有时候也觉得在这样大资本的背后,有什么理由介入到艺术空间来,是不是资本越大,相应的传媒公正性就越好,为什么?

提  问:

  我是《雕塑》杂志的记者。说到福布斯的事情,我有一个疑问,《福布斯》做这件事情的人本身就不是非常专业的人,甚至是我的一个同学,他们揭露这个市场运作,这个东西其实大家都明白,这对中国的艺术市场有促进作用吗?

马继东:

  刚才你讲的,我在发言的时候也说了,《福布斯》发这篇报道,出发点不是那么纯洁,尤其是在当下西方媒体对中国带有倾向性的负面报道潮的背景下。此外,有一份2007年的市场统计,全世界超过100万美金的35个艺术家里面,中国占了15个,可以说中国当代艺术在全球的大机构资金运作中是很受重视的部分,据说在艺术品销售市场上已经超过法国,仅仅落后于美国和英国。在这种情况下,同时又处于中西方媒体冲撞的背景下,就像你刚才讲的,这篇报道出炉未必是为了促进中国艺术的良性发展,它的出发点也许不对,然而它揭发的这个事实的确是一个行业的潜规则,有些东西事实上是存在的,只不过通过别人的媒体让我们再一次审视这样的情况。
 
2008-04-30 10:16  来源 :马继东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