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
近日看到一篇研究杜尚的学术文章,对杜尚一生的解读甚是叫我惊叹,可以说是目前我看到的最全面、最深刻、最精彩的解读!看完后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文字版,极其盼望着能以飨读者,但愿所有人都能从中有所收获。由于文章比较长,所以需要贴好几次才可以。望见谅!
一、铺路的先锋们
在西方国家,从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是一个急剧冲破传统的时代,社会中各个领域不断涌现新的突破,自然科学中的新发现改变了过去的真理观,工业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文学上不断有新的思潮出现,而艺术则一直走在先锋的前列,艺术家对新事物的敏锐性充分在时代中得以展现。马歇尔·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即是在这样的时代土壤中酝酿而生的艺术天才,他在与其艺术天分和人生智慧相互融洽的时势中,将艺术的疆土拓向新的领地,从而为现当代艺术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方向。
杜尚出生在法国卢昂附近的小镇,杜尚成长的时候正是法国艺术的辉煌时期,印象派、立体派以及从印象派发端的后印象派和点彩派等各个绘画流派在艺术界风潮迭起。这些超越传统的新艺术流派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们创作出了新风格的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它们开启了新的艺术观念,使艺术的发展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和创作手法。这些新艺术作品逐渐敲开了人们对旧有传统和标准所持有的理所当然的固守,打开了人们朝向另一种取自非西方传统的视角,这使人们不再迷信于过去所坚守的绝对真理和绝对标准,清扫了偏狭的思维观念中的障碍,为后来出现的新发现和新观念铺平了前行的道路。
在西方古典艺术观念中,艺术是通过模仿现实而构造出在视觉上理想的完美图景,实现其审美愉悦和教化的功能。但是,这种在历史上被崇奉的艺术观念在新的时代里受到了冲击。1839年8月19日,法国将摄影术奉献给了全人类。这种发明实现了人类几千年的愿望,从此,人类可以更便捷地记录下事物的现实面貌。但摄影术的诞生也向写实的绘画艺术提出了挑战。法国新古典派画家安格尔(Jean AugusteDominique Ingres, 1780-1867)感言:“摄影真是巧夺天工,我很希望能够画成这样,然而这是任何画家也办不到的。”显然,针对还原可见事物的现实图景这点而言,写实的绘画与摄影是难以相抗衡的。绘画必须展现出新的形式,才不致于只是拙劣地重复摄影的效果。但与此同时,摄影也为新形式的绘画提供了一种材料,比如在拼贴画中,有些艺术家先将摄影作品剪切下来,再拼贴到新形式的绘画作品中,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综合材料形式的绘画。
在19, 20世纪,摆脱西方传统的艺术观念和艺术的叙述性功能,转而直接面向艺术语言本身,成为西方艺术的主流思想。在这股主流思潮中逐渐生发出一种回归到现实生活当中的倾向,艺术家从现实生活选取主题,甚至直接从日常生活物品中选取物件充当艺术材料。在20世纪,绘画与雕塑等艺术的材料选取正在从原有创作材料向外扩张。艺术材料的更新不仅配合了新的艺术形式和新的艺术观念的发展,也为艺术家在创作上的突破提供了具有冲击力的艺术语言。
▲ 毕加索的综合立体主义作品
在20世纪,雕塑在题材和材料的选择上逐渐发展到新的阶段。雕塑材料不再局限于大理石和青铜,而是朝向其他金属或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发展,一件作品中可能会结合多种材料。绘画材料的发展也是如此,这使得绘画语言变得更为宽泛。从1912年到1919年,综合立体派的发展,丰富了绘画材料,毕加索、勃拉克和格里斯的拼贴法使得绘画在画笔、画布和颜料之外,又“拾来”其他材料,诸如剪画和布块等,或者索性把一支炭笔放在画面上。例如,毕加索在1912年创作出一幅拼贴画《静物与藤椅》(Still Life withChair Caning, 1912)。这幅画是将一块画布贴在有藤编图案的纸上,再画上立体派绘画的图案,最后在整幅画面周围绕上麻绳作为画框。但是,这些流派的大师们的各种突破还仅仅停留在画布上或局限在旧有的艺术的纯粹性中,杜尚则受到他们营造的艺术思潮的启发,比他们走得更远。杜尚的新艺术从画布中走出,摆脱画笔和颜料,从我们生活的世界中信手拈来各种材料,塑造出各种形式的艺术品,开创了带有达达风格的“现成艺术”。
二、杜尚的开拓性
(一)现成艺术的意义
杜尚在1915年造出“Readymade"一词,来指称他所进行的那种不合章法的艺术创作,即“现成艺术”。现成艺术的英文名称又可是“Found Art”或 "Found Object"。现成艺术品是用通常所见的物
品加以改装或修饰而成的艺术品,而在改装之前的物品可能并无任何艺术功能,而且还可能是极为普通无奇、随处可见的东西。现成艺术品不同于传统视觉艺术中的一幅画、一件雕塑或一座建筑物等,
让人一看便知作者是在试图创作一件艺术作品;现成艺术品和过去的艺术品相比,艺术特征更加模糊。一件现成艺术品的诞生还要依赖作者提出的观念再加上展览作品的场地与观众的认可,即是,一件通
常的物品在稍加改头换面后,若要被看成为现成艺术品,既要作者给予一个特定的命名,还要能够在展览中得到观众对作者所提观念的领悟和接受。
现成艺术的出现使得我们不得不打破以往的艺术界限,重新定义艺术的概念,它使得艺术的范围更加难以界定。艺术品和普通事物之间的差别何在,距离有多远?暂且不论什么样的作品堪称优秀的现
成艺术品。首先,一件改装后的普通物品所承载的观念内涵和形式是否足以使它成为艺术品?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观众的承认起着决定性作用。这是现成艺术给艺术品增加的新定义因素。虽然,现成艺
术为艺术家的创作带来了更高的自由度和更广的思考空间,但同时,观众的眼睛和心灵在现成艺术品中也比在传统艺术品中增添了它的决定性成分。传统艺术的观众扮演着评析艺术品优劣的角色,而现
成艺术品的观众则首先要评定作品是否是艺术品。一件通常的物品经过改头换面和命名或作者的阐释,这些步骤只是现成艺术品创作的首要环节,在这些环节完成之后,还要经历观众的观看、质疑和认
可。这种形式的艺术向观众的思维和感受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且,也向我们显示出这样一条艺术观念—只要我们在思考和发现,生活中无处不艺术。
(二)现成艺术的最初尝试
1913年,杜尚在无意识中创作了他的第一件现成艺术品((自行车轮}}(Bicycle Wheel, 1913)。他在工作室里把一个自行车轮安装到一把凳子上,有时转动一下车轮,看看车轮的转动。针对《自行
车轮》,杜尚后来说:“我只是喜欢看它而已,就像我喜欢看壁炉内跳动的火焰一样。”
▲ 杜尚《自行车轮》
这件作品使他成为现成艺术的开创人。杜尚称: “‘现成品’这个字在1915年我去美国之后才出现,那是个有趣的字,但当我将一个脚踏车轮子放在圆凳上时,还没有‘现成品’或任何其他观念。
那只是一件戏作,我没有特别原因去做它,也没有意图去展览它、描写它。”然而,事实上,从自然界中拿来现实物品做成艺术品,这在人类历史上并非罕见。比如,生活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
就已经懂得拿贝壳、兽牙、小石头等做成装饰品;人类很早就普遍利用金银珠宝等制成饰物或艺术品。
但是,现成艺术品与它们的区别在于,这些饰物在天然之时外形上就具有美观性,如珍珠贝壳的悦目;或者在质地上具有特殊性,如金银的恒久耐存性;而由杜尚所开创的现成艺术则取材于日常生活
中的普通物件,这些物件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既存之物,不受外形和材料的物理性质的限制。现成艺术对材料选择的宽泛性致使现成艺术品承担着更大的风险,要么是艺术品,要么是垃圾。一件雕琢失败
的金器依然是金子,而一件不被认可的现成品改装就只能增加垃圾的数量。在《自行车轮》出现之后,杜尚又陆陆续续创作出大量现成艺术品。其中,许多作品命运不济,被当成垃圾进了垃圾箱;有的不
复出现;还有一些成为惊世之作。有些遗失的作品后来被重新复制出来,那些成功的现成艺术品被保存并流传至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在美国的发展
1914年,杜尚第一次有意识地创作了一件现成艺术品((瓶架}}(Bottle Rack, 1914)。但是,不幸的是,杜尚在1914年原创的《瓶架》,在后来他离开法国到美国居住后,被妹妹苏珊清理画室时连同一些其他的现成品,包括《自行车轮》之内,当成垃圾处理掉了。在1964年,杜尚又授权做了一件《瓶架》的复制品。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杜尚的两位兄长和许多朋友都去服役参战,而杜尚因为体检不合格免去了人伍参战。但杜尚并未因不能为国效劳而感到遗憾,他说:“从心理上讲,战争给人以很深的印象。将人们送出去,去杀别人的本能是值得认真审视的一种本能。这样的爱国主义理念是多么荒唐!”从杜尚对待战争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杜尚看待问题的视角不受制于传统、习俗和或其他社会上不经反思的信条,他从现象背后最纯粹、最根本的立场出发,将人性视为衡量行为观念的标准。而杜尚思考问题时的这种深刻和纯粹性,以及始终将思维深人到人和生活的立场观念,也无不体现在他的艺术生涯中。
▲杜尚(左一)与两个哥哥在一起
杜尚不愿意在战争中的巴黎再呆下去了,他于1915年移居到战争中立国美国。因杜尚的那幅立体派风格绘画《下楼梯的裸女》在美国曾经引起的轰动,一到纽约,他在那里就备受欢迎,并很快结识了许多社会名流,其中包括美国先锋派艺术家曼·雷(ManRay, 1890-1976)和终生成为杜尚的艺术赞助人的艾伦斯伯格夫妇。沃尔特·艾伦斯伯格(Walter ConradArensberg, 1878-1954)不仅是一位艺术收藏家,而且是评论家和诗人,他为杜尚在美国的发展给予了大量的支持,还将自己的房子租给杜尚作为画室。
1915年杜尚到美国之后作出的第一件作品是现成艺术品《残臂之先》(In Advance of the BrokenArm, 1915)。它是由杜尚在一家五金店买到雪铲,并在上面题字“In Advance of the Broken Arm"而成。当杜尚把《残臂之先》送去展览后,美国人问杜尚这件作品的意义,杜尚说没有意义,但美国人继续追问作品的意义,杜尚只好调侃说:“铲雪的时候会折断胳臂。”杜尚创作现成艺术时,首先选择一件东西,再把它重新命名,随意而起,随兴而作,并不刻意给作品寻找一个特定的含义,或者说杜尚在制作现成品之前并没有任何目的牵引着他去做。他的这种创作方式让那些给艺术戴上神圣、崇高的桂冠的人们很难理解。也正是因为杜尚的这种玩乐性的反传统使他引起了达达派的关注,并对达达派的创作产生了影响。紧随着《断臂之先》,杜尚又创作出许多同样性质的现成艺术品,诸如《猛拉四枚大头针》(Pulled at4 Pins, 1915),《梳子》(Comb, 1916)和《阿波利奈尔涂过的漆》(Apolin a re Enamelled,1917)等。
▲《下楼梯的裸女》
▲《三个标准的终结》1913年
▲《为什么不打喷嚏?》 1912年
▲《手提的盒子》1936—1941年
▲《泉》Fountain, 1917
(四)《泉》的艺术革命意义
杜尚创作出的最具轰动力的现成艺术品《泉》(Fountain, 1917)是为1917年举办的“独立艺术家展览”所作。《泉》的原材料是杜尚在艾伦斯伯格和未来派画家约瑟夫·斯特拉(Joseph Stella,1877-1946)的陪同下,在纽约一家卫生间用品店买到的一个白瓷小便池,它的制造商是美国知名的莫特(J. L. Mott)先生。杜尚将这个小便池倒置,并在上面署名“R. Mutt"和“1917"的字样。杜尚署上的Mutt既是Mott的变形,又有新的诙谐含义,因为在美国理语中mutt有“笨蛋、傻瓜”之意。
杜尚当时登记上假名请人代他把作品送到展览会,因为他是组办方“独立艺术家协会”的董事会成员,杜尚这样做是想探出董事会对这件作品的真实态度,避免组织委员会出于人情考虑才收留它。这次展览,原则上是所有递交的作品都会被展出,可是因为《泉》是如此惊世骇俗,以致连自由开放的独立艺术家协会都无法理解和接受它。杜尚的《泉》在董事会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这件在厕所用具上署上怪名的东西裹读了艺术,对此愤慨不已,虽然艾伦斯伯格极力为杜尚的作品辩护,但它最终还是被安置在一个无人可见的角落。事实上,杜尚也借此检验了董事会制定的无须评审的展览原则。后来,杜尚也因此事退出了董事会。杜尚在创作《泉》时正和纽约的达达派人士过从甚密。《泉》这次参展的遭拒在达达团体中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并且有人在达达派的杂 志《盲人》(The Blind Man)上撰文为杜尚的新艺洲观念的价值做辩护。文章的标题是“理查德·马特案"(The Richard Mutt Case),文章指出:“马李先生是否亲手做了这个喷泉,这并不重要。他选择〕它。他选择了一个生活物件,将它安置后,它的实月性消失在新标题和新视角中—为那个物件创造了一种新的思想。”杜尚后来称,他的目的是要将注意夕从物质技艺转向智力解释。
这次展览后不久,《泉》的原件就遗失了,杠有可能是被当作垃圾扔掉了,只留下摄影家阿尔弗aa德·斯蒂格利茨(Alfred Stieglitz, 1864-1946)拍摄守一张原件的照片。1950年,经杜尚授权,第一件《泉》的复制品被制作出来,并出现在纽约的展览上。随后,在1953年、1963年和1964年,《泉》的数州复制品经杜尚授权,陆续重新出现在重要的展览上。在2004年《泉》被500名知名艺术家和历史学家托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艺术作品”,《泉》感了20世纪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作。
《泉》明显带有达达派艺术所持有的摒弃传统,永远站在已有艺术观念的反面进行摧毁和破坏配特征。然而,虽然杜尚的艺术观念和作品使他堪称逆达派的代表人物,尤其是成为美国达达运动的领军人物,但是,杜尚从未纠缠于何为达达派艺术的问题,也从未有意识地设计出符合达达风格的艺术作品。杜尚的作品之所以带有叛逆的精神,看似冒犯了传统,是因为他把艺术本身就看成是极为普通和平常的事,因此,杜尚能够从现实中随意取材,尽兴把玩,随之出产他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成了他生活的副产品。
▲《L.H.O.O.Q》1919年
1919年,杜尚从美国回到巴黎。当他1920年再返纽约时带回了两件作品,其中一件是给艾伦斯伯格准备的礼物《50cc的巴黎空气》(50 cc air de Paris;50 cc of Paris Air, 1919),另一件是大作之上的大作《L.H.O.O.Q》 (1919)《5Occ的巴黎空气》是杜尚在巴黎的一家药店买到的一个玻璃安瓶,里面装有液体药品,标签上注明是“生理血清”(S RUM Physiologique)。杜尚说,他给艾伦斯伯格带去了50毫升的“巴黎的空气”。这件作品被毕卡比亚刊登在达达派的期刊《391》上。 但实际上,这个安瓶容积大约有125毫升,而不是50毫升。后来这件作品损坏了,杜尚在1949年又重新制作了一个,这次的新作的确名副其实地装了50毫升的空气。
而杜尚1919年在巴黎期间创作的另一件作品《L.H.O.O.Q》则是一幅充满调侃和幽默的现成艺术品,它是杜尚在达芬奇的传世大作《蒙娜丽莎》的海报复制品上修饰而成。杜尚在巴黎买到一张海报,并在画中的蒙娜丽莎,这位带着迷人微笑的女性脸上添了胡须,随后给这件新作取了一个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名字“L.H.O.O.Q."。令人玩味和啼笑的还不仅仅是杜尚在大师之作上的作为,还有他为这幅现成艺术品的命名“L.H.O.O.Q."。L.H.O.O.Q.这几个字母用法文读音连读起来,听起来与法语句子“Ellea chaud au cul”相似,后者的意思是“她有火辣的臀部"。杜尚本人后来把它解释成“avoir chaud aucul",意思是“下面发热”。而实际上在理语中,avoir chaud au cul有“欲火中烧”之意。杜尚如此调侃,意在原创者达芬奇个人还是传统经典,这我们只能猜测。
▲《处女到新娘的全过程》 1912年
▲ 1921年,杜尚怪异的发型。
▲《杜尚头像》1924年
杜尚的一些作品似乎摆着嘲弄的姿态问世,这既归因于他对艺术创作的去神秘化和去神圣化态度,也和杜尚本人幽默的性情有关。在杜尚的眼中,经典是没有神圣和永恒可言的,所以他去除了历史的包袱,在当下的世界中随意勾勒,进行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