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国内新闻 > EAST大会探讨科技艺术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EAST大会探讨科技艺术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2018-12-05 12:09:32 来源: 凤凰艺术 作者:Mimi

近日,“第二届EAST-科技艺术季”之“EAST-科技艺术教育国际大会”在中央美术学院北区礼堂开幕。大会以“科技艺术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趋势;科技艺术教育中的学科交叉与细化”为讨论主题。

大会现场,多位讲者,或进行个案研究,或探讨体系建设,全方位思考了科技与艺术的教育探索、机构实践和理论研究,带来了创新性思维的碰撞,描绘了更为广阔的未来图景。以下是“凤凰艺术”带来的相关报道。

 

科技艺术显然在今天已经成为全球新的艺术现象和艺术趋势的重要表征。时光荏苒、倏忽来去,去年 EAST 大会讨论尤然在耳,第二届 EAST 科技艺术季已如期而至。2018年11月17日,“第二届EAST-科技艺术季”之“EAST-科技艺术教育国际大会”在中央美术学院北区礼堂开幕,为中央美术学院诞辰100周年新添光彩。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认为,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聚集在科技艺术大会,为新学科的建设提供了机会。是一次向伟大历史文化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生活和行为方式的探问:

▲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致辞

第二届“EAST-科技艺术季”的举办和科技艺术教育国际大会是继第一届科技艺术季之后进一步研讨了科技艺术教育的发展。

这是一部科技与艺术融汇贯通的历史,中国人从泥土中提取元素塑造陶器,象形文字中蕴藏着天体运行和自然气象的奥秘,商周青铜文化与古罗马遥相呼应,这是人类文明的思想密码与智慧光芒。当今的人类社会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人类历史的大书正书写着有别于古代科技艺术的新篇章。

21世纪新的发明和创造,正为今天的艺术呈现新的问题。科技的发展必须立足当下,将科技思维与艺术创新相结合,形成双向、多边的综合知识,产生新的文明成果。中央美术学院百年传统需要新的学科结构,为新的艺术成长提供土壤。今天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聚集在科技艺术大会,为新学科的建设提供了机会。我们对未来的探知具有崭新的文化意义,这是一次向伟大历史文化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生活和行为方式的探问。

 

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首席专家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说未来的科学会向哪个方向发展,艺术又会有哪些全新的形式,是此次大会着重交流研讨的议题:

▲ 罗伊·阿斯克特(Roy Ascott)致辞(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首席专家)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首席专家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在致辞中谈到,

中央美院对思想的融汇有极强的好奇心,更具备强大的智慧探究能力。今天大会上汇聚的多方力量,正在讨论和孕育的是未来的文明。他强调,目前国际上有诸多“中国代表未来”的声音,中国有着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和对科技艺术探究的浓厚兴趣,今天播下的种子必能在将来开花结果,这是对人类未来的一种创造和探测。

大会上汇集的丰富思想、讨论的话题将会为未来的发明创造提供可能性。未来的科学会向哪个方向发展,艺术又会有哪些全新的形式,是此次大会着重交流研讨的议题。在此艺术家、思想家和科学家将一起见证中国的进步,一起伴随中国当代智慧的探究而成长。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人工智能和人类将一起互相脑洞大开:

▲ 中央美术学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教授致辞

去年的 EAST 大会致力于科技艺术概念在中国的初步推广和联盟的建立,在中国艺术界掀起了科技艺术的热潮。今年,科技艺术的教学有了长足推进,在已有的数字艺术、媒体艺术课程之外,出现了生物艺术、脑科学、人工智能、机器人艺术、科技展演等全新课程,以及大量国际、校际合作项目。如今年的科技艺术季中就包括了与林茨电子艺术节、现代汽车 Art Lab 合作的《未来演化》展览;与林茨电子艺术节合作的“39周年文献展”;与纽约新美术馆合作的“7×7”项目;与荷兰 V2 艺术节的互派驻地计划等。

科技艺术不仅是大学里的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它已经深深介入了整个社会创新的进程。中国社会对科技艺术的认知正在迅速提升,形成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强大的社会需求。各类具有创新意识的科技企业积极谋求与艺术家合作,社会力量正在积极地涌入这一领域,形成创新的合力。

人工智能正在由感知、认知,走向创造,和人类一起互相教育、学习、刺激,使双方脑洞大开,并逼迫艺术家进化,期待人类有机会让自己的胳膊进化成翅膀。

大会为期两天,邀请了11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专家学者、研究机构负责人进行主题演讲,介绍各自领域的最新动态。来自艺术领域和科技领域的精英从国际视野和未来发展的角度,围绕对科技与艺术的多元思考,进行了全方位交流和沟通。

▲ 与会嘉宾合影

▲ 大会现场

▲ 中央美术学院视觉艺术高精尖创新中心副主任王川主持开幕式

大会以“科技艺术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趋势;科技艺术教育中的学科交叉与细化”为讨论主题;分为三大议程:第一,科技艺术教育国际图景及机构实践;第二,科技艺术机构的全球最新研究进展;第三,科技艺术教育的理论建设、传播展示以及与企业联合创新机制;共有四大板块:第一,全球科技艺术机构图景;第二,全球科技艺术机构图景;第三,全球科技艺术机构图景;第四,全球科技艺术研究前沿。

针对这一主题延伸而来的多项议程,多位讲者,或进行个案研究,或探讨体系建设,全方位思考了科技与艺术的教育探索、机构实践和理论研究,带来了创新性思维的碰撞,描绘了更为广阔的未来图景。这场盛会基于前沿的学术研究与行业动向,提供了专家实践交流的平台,展开了对未来艺术与人文科技的智性探索。

▲ 11月17日,与会嘉宾圆桌论坛

 

建立数字艺术档案的新型博物馆

扎赫·卡普兰(Zachary Kaplan,美国新美术馆“根茎”项目执行董事):

▲ 扎赫·卡普兰(Zachary Kaplan,美国新美术馆“根茎”项目执行董事)发言

我们希望随着新博物馆的产生,能够成为将一个机构变成数字艺术作品保存和展示的地方,希望将艺术和科技作为平等关系,两者进行对话,探索新的艺术形式,探索自我。也许没有数字保存那么激进,但希望找到重新定义我们日常生活新的方式,希望找到新的思维框架,也希望能够在未来做得更好。

 

菲奥努阿娜·卡瓦纳(Fionnuala Cavanagh,英国泰特美术馆数字产品经理):

▲ 菲奥努阿娜·卡瓦纳(Fionnuala Cavanagh,英国泰特美术馆数字产品经理)发言

随着不断的数字化,泰特美术馆把大概15万的展品从一个系统转到另一个网上系统,这些展品你可以通过数字获得,我们的目标希望大家可以在网上任何一种设备,不管是手机、笔记本电脑还是平板都可以看到,比如说它的艺术作品,年代、背景信息。因为现在每一周在泰特我们组织超过100场的活动,我们还建立了一个数字空间,它包括了在线的部分。

 

李秀贞(Soojung YI,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策展人):

▲ 李秀贞(Soojung YI,韩国国立现代美术馆策展人)发言

在韩国我们的艺术教育是比较保守,用新技术新科技方面不是很多,我们希望利用这样的平台鼓励孩子们创作的时候使用新技术。

我们每年有100万的访问者,但是我们来获得观众数据的时候,有些人他们来到我们的艺术馆,然后他们会带着吃的喝的待一整天。我们看到非常有意思的点是我们有很多的空间并不是美术馆,我们只有很小的一部分叫做艺术馆,我们专门有其他的空间,这个空间可能更多像艺术作品,你从走廊、花园、停车场这些空间都可以作为艺术作品的展示空间,并不是在展厅里面的才是展示空间。

 

西蒙·马奥尼(Simon Mahony,伦敦大学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信息研究系数字人文专业首席讲师):

▲ 西蒙·马奥尼(Simon Mahony,伦敦大学学院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信息研究系数字人文专业首席讲师)发言

把 UCL 学院和多个研究中心进行合作,来自不同学科背景学科的,不同领域让他们一起探究研究可能性,并且把他们研究成果纳入到我们的教学当中。我们还做了很多跨学科科研工作,这是我们人文中心最核心的一个内容。

 

“界面”将会消失,变成无所不在的“计算”

克里斯塔·索莫勒(Christa Sommerer,奥地利林茨艺术设计大学教授):

▲ 克里斯塔·索莫勒(Christa Sommerer,奥地利林茨艺术设计大学教授)发言

斯蒂文庄思1997年提出“界面文化”这个概念。他认为界面会改变我们进行对话的方式,我们之间交流的方式还会改变我们的意识,界面比如说你的手机,手机也改变了我们的意识,也改变我们和世界通过数字媒体交流的方式。同时它也是将会使得艺术家设计这些界面,以及重新定义和设计这些界面满足我们的要求。

我们有个项目是和人机互动 HCI 密切相关的,人机互动大家知道90年代的时候出现的,有些专家已经意识到界面将来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无所不在的计算,计算可以把它融入到任何设备当中。我们面临着这些界面会消失,它会变得更加透明、无形。

 

黄建彪(Clarence Ng,日本山口情报艺术中心策展人):

▲ 黄建彪 (Clarence Ng,日本山口情报艺术中心策展人) 发言

山口情报艺术中心主要做三方面的内容:教育、艺术表达和社群。我们都是采用的开元结构,希望整个过程是一个深入合作的过程。我们希望能够犯错误,在错误之中进行学习,只有犯错误才能做得更好。我们的口号是共同创造、共同学习,和我们的社区、艺术家、科学家、工程师一起创作新的作品。

▲ 11月18日,全球科技艺术机构图景圆桌论坛嘉宾合影

 

技术与商业、文化和艺术

杨旸(Yang Yang,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执行院长): 

▲ 杨旸(Yang Yang,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执行院长)发言

我们的科学家非常希望和艺术家合作,所有的科学家都在自己的实验室非常孤独,我们的教员都是男性,他们愿意和艺术学院进行合作。因为科学家在他们的实验室里,生涯一开始时他们急着自己的研究,急着发表论文,很难说服他们比如说公共的还是艺术的项目对于他们有意义的。对于我而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科学家的脑子有一些地方训练的很好,另外一部分大脑什么都没有,艺术领域没有开发。

 

畠中實 (Minoru hatanaka,日本互动艺术中心 ICC 首席策展人):   

▲ 畠中實 (Minoru hatanaka,日本互动艺术中心 ICC 首席策展人)发言

ICC 是1997年成立的,是由NTT公司支持成立的,NTT 是日本最大的一家电信公司。随着电信网络的发展,在互联网之前的1991年,NTT 利用网络建立了一个与电话通讯相关的艺术博物馆。对于用户来说他们可以通过使用电话听到艺术家的声音,一些音乐,同时他也可以获得像艺术家的介绍等知识,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具有震撼性的项目。

 

莎米安.格里芬斯(Charmian Griffins,Artangel 数字部门总监):

▲ 莎米安·格里芬斯 (Charmian Griffins,Artangel 数字部门总监)发言

莎米安.格里芬斯(Charmian Griffins)重点介绍了住在巴黎的美国艺术家艾文的项目《红线》。在艾文大概20岁左右时,他对于网络、对等网络、P2P、光缆概念非常感兴趣,2003年的时候建立了对等网络P2P的这种方式。

他说网络有的时候让他和他的朋友失去了建立的联系,他问他们这一代互联网到底有什么意义?他和他的朋友合作希望来修补他们的友谊和关系,他希望这个作品来体现互联网的意义。艾文把他的景观和这个场所和网络结合在一起,在他的项目当中他希望把不同的景观结合在一起,能够把技术的进步和它们结合在一起。

 

克里斯托·鲍尔(Christl Baur,研究者、策展人、文化制作人):

▲ 克里斯托·鲍尔(Christl Baur,研究者、策展人、文化制作人)发言

克里斯托.鲍尔(Christl Baur)主要为大会介绍了 starts 和林茨电子艺术节之间一种密切的工作方式,印象深刻的是通过驻地计划通过奖项,一种机构可以以奖项的方式进行一种社会动员,尤其是关于艺术家和企业合作关系这样一个奖,不只是艺术届的奖,他鼓励的是艺术家和社会力量之间协作的关系,应该对大家有巨大启发的。克里斯托.鲍尔说未来你想要一家公司成功的话,应该把研究团队和创意的人员结合在一起,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才能够实现创新的思维。

 

白思礼(Philipp Barth,STARTS 欧洲网络内容与技术总公司在欧盟驻华代表,通信网络内容与技术处处长):

▲ 白思礼(Philipp Barth STARTS 欧洲网络内容与技术总公司在欧盟驻华代表,通信网络内容与技术处处长)发言

创意和艺术产业实际上是在整个欧盟的一个政策上非常的支持领域。白思礼的发言主要从欧盟的角度为我们更进一步意识到带有这样一个政治组织对于整个社会创新力是如何进行滋养的,尤其他提到的2000万欧元这样巨额的合作资助项目。这样一种带有引导性的去鼓励产业和艺术家之间的跨界合作,应该是机构为社会创新带来的很大的贡献。

 

李大衡(Lee Daehyung,批评家、策展人、韩国 Hyundai 艺术实验室艺术总监):

▲ 李大衡(Lee Daehyung,批评家、策展人、Hyundai 艺术实验室艺术总监)发言

当人类和机器人对垒的时候,很多人分析说在10到15年间我们50%的工作会被自动化取代。那么人类未来的我们最后的堤防在什么地方?我们和机器的区别和AI的区别是什么?我有三个核心的词:行动、思考、感受。艺术实验室在一切的每天的思考科技的控制之中,我们可以去控制我们走向未来的路径,将这些点联系在一起,将智商、机会、直觉、智慧、情感、热情连接在一起,这些特质都是对于人类而言最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关心这些人类的特质。邱志杰曾经给我这样一个有趣的比喻,他说‘技术与商业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引擎,哲学是方向盘,而文化和艺术是我们的车灯’。

 

邵志飞(Jeffrey Shaw,德国卡斯鲁尔 ZKM 视觉媒体中心创始院长):

▲ 邵志飞(Jeffrey Shaw,德国卡斯鲁尔 ZKM 视觉媒体中心创始院长)发言

很多媒体艺术家新关注形式或者数字媒体新关注形式使得我们可以重新对于文化遗产进行定义和解读,同时这也是一种方式我们可以把过去作为现在和未来的驱动放在一起研究,这是艺术性也是概念性,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的人类的,或者一种记录的行为。

 

睦镇耀(Jin-Yo Mok,媒体艺术家、首尔媒体艺术组合 Jonpasang 的成员、延世大学数字艺术教授):

▲ 睦镇耀(Jin-Yo Mok,媒体艺术家、首尔媒体艺术组合 Jonpasang 的成员、延世大学数字艺术教授)发言

大多数奥运会、世博会等国际活动的主办方可能会认为这些盛大活动的开、闭幕是展示国家叙事的绝佳机会。当国家需求—例如在展现自身文化资产的同时,向世界宣传民族文化价值观—成为这些活动的先决条件时,艺术家在承担文化表演或大型新媒体创作任务的过程中往往会左右为难,担心在国家叙事中以某种框架纳入艺术家的个体表达是否妥当。

 

崔斗银(DooEun Choi,独立策展人、2020年蒙特利尔国际数字艺术双年展策展人):

▲ 崔斗银(DooEun Choi,独立策展人、2020年蒙特利尔国际数字艺术双年展策展人)发言

人工智能从某一种程度来说它变成了一种助理策展人,你做研究工作的时候你可以偷懒,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涉及到数字化的分类,如果你在研究过程中你是不会考虑到使用人工智能帮你进行展品分类的,但是如果机器看到相似性,图片有一些共性的东西,相似的主题,相似的形状,它们把这两个进行匹配,就像一个探宝游戏,通过这个看到它和你自己进行分类是不一样的,这也是说机器现在怎么会更多和人类作为合作的关系而不是简单的工具。

 

“我们”站在现在和未来之间来回摇摆

德里克·德·克霍夫(Derrick de Kerckhove,加拿大麦克卢汉文化与技术研究所前主任):

▲ 德里克·德·克霍夫(Derrick de Kerckhove,加拿大麦克卢汉文化与技术研究所前主任)发言

我谈一下黑镜这个概念,我觉得它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艺术形式,它可以告诉我们未来是什么样的。但是对于艺术家来说他要告诉我们过去的发展,我们这代来说需要把掌握的知识向未来传递下去。另外还有我们在历史所传承的很多的知识经验现在都被算法所替代了,我们并不是说我们不喜欢算法,但是说我们的确对算法的结论和作出的选择作出反应。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转型的时代,我们仍然可以控制我们身体我们的想法,但是我觉得对于我们有两种解读的方式,一种要看到它的一些物质性,另一方面我们要看到它的含义。同时我觉得今天我们看到一个发言人他拍摄下来的一个马站在那,它的尾巴在轻轻的摇摆,这实际上代表着就是我们现在和未来之间的摇摆。

随着科技艺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媒介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如何把新技术转化为新语言,催生出新的艺术形态,并对新型产业带来效益,对社会大众带来新的艺术体验?值得各界人士长期相互探讨交流,共同进步。

大会结束后,还举办了“EAST-企业创新论坛”,“林茨电子艺术节39周年文献展”以及“7x7北京”艺术家+科学家合作路演等。这些活动将汇集重量级的科技企业与研究机构、投资者与展览运营商,以及从事艺术研究、科技教育、智能产业、艺术展演等各领域的精英,形成思想者与实践者多元发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图绘未来想象,以前沿性的教育平台,驱动知识生产、观念传播、产业革新。今天,无论是被科技所涵养的艺术,还是被艺术所激发的科技,都将超越科技与艺术本身,推动文明的进步。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