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日本艺术家黑川良一制造的联觉感官体验
  • 当代嗅觉艺术
  • “非物质/再物质:计算机艺术简史”系列对话︱控制论、艺术与数字文化
  • 新媒体艺术的“内在性”特征
  • 张海涛:中国独立动画发展中的问题和现状
  • 论坛︱张海涛:近未来影像艺术的媒介趋势
  • 圆桌讨论︱互联网与当代艺术
  • 讲座︱肯·里纳尔多&艾米·扬斯《机器人和生物艺术中的跨物种共生》
  • 唤醒万物——百度AI沉浸式互动艺术体验展
  • 谭力勤︱在A.I.冲击下,不可视艺术的智能拓展
  • 第三届“澜景·未来媒体学院奖”
  • 深圳元宇宙科技艺术展 33组全球先锋作品呈现
  • 美博物馆欲办气味展
  • 艺术与设计博物馆将建立嗅觉艺术中心
  • M+呈献数码艺术先驱Beeple《人类一号》,游走虚拟与现实的边界
  • 星空实验室多媒体作品征集
  • 科技与艺术结合 展览业需要转型
  • 与袁小潆浅谈生物艺术
  • [杭州]“迷因城市:骇进现实”第一届跨媒体艺术节
  • 日本科学家开发出可触摸的全息影像
  • 新媒体艺术:交互艺术舞台剧
  • 第二届“感受力:中国媒体艺术教育论坛”
  • 漂亮的和痛苦的——关于马修·巴尼的电影
  • 服务机器人市场专题研究报告2015(简版)
  • 艺术小组HeHe
  • 2017电子艺术节第三日
  • “重返”首届中国·合川钓鱼城国际新媒体艺术节
  • 张海涛︱未来艺术学概论——天津美院实验艺术学院研究生系列学术讲座回顾
  • 中国元宇宙峰会2021
  • 11月盘点全球新媒体艺术
  • 新媒体艺术会带来产业链吗
  • 颜晓东:新媒体艺术作品由多方参与制作
  • [台湾]人工智能改 - AI Plus 展
  • “3rd Eye”:纽约大学艺术家把相机植入头部
  • 《首届VR艺术研讨会》前言
  • 科学摄影大赛获奖作品出炉 癌细胞的"探戈"
  • 声音装置艺术家首获2010年度当代艺术特纳大奖
  • 首届深圳独立动画双年展·心灵世界:作为虚拟艺术工程
  • 新媒体考古:中国当代录像艺术
  • 中国新媒体艺术大事记
  • 中瑞媒体艺术联展“延时”亮相中国美术馆
  • 施勇、石青新媒体艺术作品的文化评论功能
  • 动画的未来在网络 电视动画渐衰落
  • 专访李振华:尊重新媒体艺术的精神价值
  • 宇宙之外是“元宇宙”
  • 评论档案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文献档案 > [新书]伊格尔顿著《批评的功能》

    [新书]伊格尔顿著《批评的功能》

    2018-09-11 10:39:30 来源: 拜德雅Paideia 作者:程佳

     

    批评的功能
    作者: [英]特里·伊格尔顿
    出版社: 拜德雅丨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拜德雅
    原作名: The Function of Criticism
    译者: 程佳
    出版年: 2018-6
    页数: 200
    定价: 3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拜德雅·人文丛书
    ISBN: 9787562194538


    批评在今天缺乏实质性的社会功能

    特里·伊格尔顿/文
    程佳/译

    或许我通过想象以下情景来描述本书背后的动机最为合适:一位批评家坐下开始研究某个主题或某位作家,忽然他被一组令人困扰的问题给吸引住了:这个研究的意义何在?打算研究给谁看、影响谁、令谁印象深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又赋予这种批评行为什么样的功能?只要批评制度本身被认为不成问题,批评家写作时就会充满信心,而一旦批评制度遭到根本性的质疑,人们往往就以为个体的批评行为会陷入困顿和自我怀疑。今天,批评行为仍在继续,而且完全带有其传统的自信,这一明显事实无疑表明:批评制度的危机要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要么被主动回避掉了。

    本书的论点,即批评在今天缺乏实质性的社会功能,要么属于文学产业公共关系分支的一部分,要么就完全是学术界内部的事情。可它的情况并非一直是这样,今天甚至也不必如此,我主要通过考察18世纪以来英国批评制度的演变过程来尽力说明这点。作这一简单历史回顾的指导性概念是“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最初由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其著作《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ublic Sphere,1962)中提出,虽然它已被证明绝非无可争议,总是在理念模式和历史描述之间游移不定,面临诸多严重的历史分期问题,而且在哈贝马斯自己的书中,它也不易与某种非常值得商榷的社会主义观点区分开来。“公共领域”这个概念很难摆脱怀旧和理想化的内涵,它像“有机社会”(organic society)一样,有时似乎是从问世伊始就在不断瓦解。并非我有意要加入这些理论上的争论,我更为关注的是在恰当的时机灵活有效地利用这个概念的方方面面去阐明一段特殊的历史。不言而喻,这种历史回顾绝非对政治毫无兴趣:我研究这段历史,就是为了提出问题,为了说明批评在我们这个时代,除了在学术界内部保持对统治阶级文化进行批判的作用以外,它还可以再次履行什么样的实质性社会功能。


    编辑推荐

    ★ 我们每天都会遭逢各式各样的批评,小到衣食住行,大到文化政治。但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批评?这些批评发挥着怎样的功能?这本洗练的小书为你娓娓道来。

    ★ 而当着手研究时,批评家也会被这组令人困扰的问题吸引住:该研究的意义何在?打算研究给谁看、影响谁、令谁印象深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又赋予这种批评行为什么样的功能?本书是对批评的细致剖解。

    ★ 今天,批评仍带有其传统的自信,而这恰表明其危机要么未引起足够重视,要么被主动回避掉了。实际上,批评已缺乏实质性社会功能,要么属于文学产业公共关系分支的一部分,要么就完全是学术界内部的事情。

    ★ 可它的情况并非一直如此,甚至今天也不必如此。著名文学理论家、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在以批评为武器长期纵横文化界过后,却回过头来反思批评本身,以其一贯犀利而精确的文笔,在本书中对诸般问题展开深刻的探讨。

    ★ “如今,用英语写作的文化批评家中,伊格尔顿首屈一指。”(《卫报》)“伊格尔顿是一位斗志昂扬、表述果决、诙谐机智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国家周刊》)


    内容简介
    在任何时期、任何文化中,批评理应扮演督促社会进步的角色。但如今种种迹象表明,批评已陷入无批评的危机泥淖。面对这一严峻问题,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在本书中进行了迫切的回应。他以18世纪以来英国批评制度的演变过程为经,以尤尔根·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概念为纬,史论交织,犀利而精确地对批评本身进行细致的剖解,直抵其病灶,作振聋发聩之声言:“现代批评是在反对绝对主义政权的斗争中产生的,除非现在把它定义为反对资产阶级政权的斗争,否则它可能根本没有前途。”

    目录
    总 序︱重拾拜德雅之学
    批评的功能
    前言
    I
    II
    III
    IV
    V
    VI
    索引

    作者简介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 ),英国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公共知识分子,已出版著作四十余种,包括《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文学理论引论》、《批评的功能》、《后现代主义幻象》、《人生的意义》等。

    译者简介
    程佳,暨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英国班戈大学R. S. 托马斯研究中心访问学者,已出版《R. S. 托马斯自选诗集:1946—1968》、《R. S. 托马斯诗选:1945—1990》、《R. S. 托马斯晚年诗选:1988—2000》、《她把怜悯带回大街上:丽塔·达夫诗选》、《再造方舟:与动物共生》、《记忆未来》等译著。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