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费大为︱ 充分尊重艺术是美术馆发展的核心
  • 民生“30年大展”:宣告民间美术馆新时代
  • 各城市美术馆应建立常设的美术史陈列
  • 村级美术馆的生存法则——《Hi艺术》对话:张海涛VS冀少峰
  • 美术馆的体制究竟缺失什么
  • 法国蓬皮杜移动项目起动
  • 2012全国美术馆年会在湖北美术馆隆重召开
  • 不确定的可能性——798及周边艺术群落青年作品展
  • 行为艺术中国文献——1985-2010
  • 当代艺术与档案
  • 第六届广州三年展学术对谈︱上海站
  • 2018国际媒体建筑双年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盛大开幕
  • 广州三年展“诚如所思:加速的未来”倒计时准备
  • 多重景观——龙美术馆十周年特展
  • 2023/24年度“奇森黑尔美术馆策展研究计划”报名
  • 古根海姆的“毕尔巴鄂效应”
  • 平均三天多建一座博物馆:建得起,养得好吗?
  • 卢妮︱美术馆是一个媒体
  • 今日美术馆的昨日、今夕与未来
  • 宋庄美术馆展览作品征集
  • [视频]3D全景看展览:2011第七届中国·宋庄文化艺术节
  • [视频]3D全景看展览:虚实同源 - 2011新媒体艺术年展
  • 学术讲座第六场(查常平主讲)- 后现代之后:来临中的另现代
  • 古根海姆的亚洲念想
  • 王璜生用二十年美术馆生涯谱写的一本“馆长经”
  • 昊美术馆新人事任命
  • [现场]“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林菁菁个展&“原作重现”倪再沁个展
  • 专访UCCA薛梅︱自信背后,是舍我其谁的气节
  • 美术馆如何建立影像艺术收藏?
  • HOW 三年展览项目︱www和中国新媒体艺术三十年
  • 学术讲座第五讲:行为艺术与行为艺术节
  • 今日美术馆新馆长谢素贞女士上任
  • 外滩美术馆馆长弗洛乔:美术馆不做空洞的盒子
  • 天干物躁:苏非舒物主义诗歌现场(宋庄站)
  • 数字美术馆——艺术发展的新趋势
  • [展讯]“我要永远和你在一起”林菁菁个展&“原作重现”倪再沁个展
  • 纽约,身在历史何处?——MoMA PS1“大纽约”五年展归来
  • 全国美术馆发展扶持计划 项目申报工作正式启动
  • 八零后艺术档案(一)张海涛访谈
  • 回顾︱SHM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 阿布扎比古根海姆美术馆项目搁浅
  • “美术馆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
  • 宋庄讲座系列“第六讲”:新媒体艺术家的身体思考
  • 宋庄文化艺术节学术讲座第三讲(鲍昆主讲)、第四讲(王瑞芸主讲)
  • 民生美术馆北京 评论档案 艺术档案
    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艺术家库 > 国外 > 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

    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

    2015-07-23 17:06:25 来源: ArtLiving、LCA 作者:

    利希滕斯坦是美国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作为波普艺术的代表艺术家,利希滕斯坦最著名的就是他的漫画和广告风格结合的绘画,借用当时大众文化与媒体的意象,利希滕斯坦用标志性色调和标志性大圆点(Benday dots)的手法来表现“美国人的生活哲学”。利希滕斯坦曾经说:我试着利用一个俗滥的主题,再重新组织它的形式,使它变得不朽。这两者的差别也许不大,但却极其重要。 

    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

    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1923—1997),美国画家,波普艺术大师。利希滕斯坦1923年出生于纽约,在读高中时,他就开始在家学习素描和油画。1939年(16岁)高中毕业后进入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学习绘画,1949年(26岁)在俄亥俄州州立大学攻读美术系硕士研究生学位。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海军服兵役,1951年(28岁)回到母校担任教师直至1957年(34岁)。1960年(37岁)他赴新泽西州立拉特格斯大学执教。

    利希滕斯坦在年轻时学习风景画,后来热衷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创作研究。60年代初罗伊·利希滕斯坦以取材自美国漫画及广告的内容用于波普艺术的创作,这令他几乎是一夜成名。70年代以印刷网点的“点式”画风更多运用在其他题材创作中。随后,罗伊·利希滕斯坦的艺术生涯平步青云,成为美国二十世纪艺坛影响最大的艺术家之一,创造了与当时抽象表现主义相对的写实的波普艺术绘画风格,其作品被广泛收藏并得到大众的喜爱和追捧。他用标志性色调和大圆点(Benday dots)完美的传递了“美国人的生活哲学”。

    艺术家作品 

     

    罗伊·利希滕斯,Crying Girl,1964

    罗伊·利希滕斯研究手稿,1964

    漫画原作,Secret Hearts #88 (s),1963 

    "Sunrise," 1965

    即使你不记得罗伊·利希滕斯坦的名字,但你也会一眼认出他的作品。和安迪·沃霍尔一样,利希滕斯坦是美国波普艺术最具代表性和象征性的艺术家。

    如果说安迪·沃霍尔的创作最终被他所揭示的消费社会图像生产方式所熔解,罗伊·利希滕斯坦则更像一个寄身于波普艺术这一所谓美国新艺术运动中的——隐秘的古典主义者(Closet Classicist)。他始终专注于绘画本身;他感兴趣的是由艺术家所开创的笔触、原型和观念,在绘画艺术中如何反抗那些束缚着它们的“刻板模式”,又如何不可避免的成为一种新的“刻板模式”。
     
    对于罗伊·利希滕斯坦而言,波普艺术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抗,一如后者对抽象主义的反抗;漫画中那种对视觉经验进行有效控制的组织(Organization)和合成(Composition)方式,与古典艺术中对人类和自然的超人化、完美化的重复塑造有着近似的抽象手法。或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不同世代的艺术家都必然从当时处境重新思考那个恒久的谜题:艺术是什么?

    Gallant Scene II,1957

    Abstraction-untitled drawing,1959

    Bathroom,1961

     

    Look Mickey,1961

     

    Kiss II,1962

    CRAK!,1963

    Crying Girl,1963

     

    Big Painting VI,1965

    Brushstroke, 1965

     

    Stretcher Frame with Cross Bars IV,1968

     

    Mirror #1 (36" diameter),1970

     

    Mirror #13 (24" diameter),1970

    Cape Cod Still Life,1972

     

    Artist's Studio "Look Mickey" ,1973

    虽然利希滕斯坦在20世纪60年代走在波谱运动的前列,但他也通过颠覆艺术史传统而成为了首列“后现代”(Post-modern)艺术家之一。除却众所周知的漫画以及通俗连环画,罗伊·利希滕斯坦还研究了蒙德里安(Mondrian)、毕加索(Picasso)、马蒂斯(Matisse)、莱热(Léger)、莫奈(Monet),等现代大师的作品,并创作出越来越多的受欢迎的静物、风景以及肖像画。 

    Woman with Flowered Hat Magna on canvas ,127 x 101.6 cm Executed in 1963

    纽约时间2013年5月15日晚,佳士得战后与当代艺术夜场拍卖会罗伊·利希滕斯坦的《戴花帽的女子》(Woman with Flowered Hat)以56,123,750美元的价格成交。

    他不断改变风格,晚年还尝试创作中国式网点山水画,追求东方绘画中闲静安宁的气息。

    Landscape in Fog,1996


     

    Landscape with Rock,1996

     Landscape with Scholar's Rock,1997

    Still Life with Reclining Nude(Study),1997

    Nude with Bust, 1995

    Nudes with Beach Ball, 1994

    Nude with Street Scene,1995

    《手持黄花的裸女》(Nude with Yellow Flower)

    纽约时间2013年5月15日晚,佳士得战后与当代艺术夜场拍卖会洛伊·利希滕斯坦的《手持黄花的裸女》
    成交价:23,643,750美元(合人民币1.45亿元)

    《Cup of Coffee》 1961年

    伦敦当地时间2013年6月25日晚,佳士得战后与当代艺术夜场拍卖会中罗伊·利希腾斯坦作品1961年《Cup of Coffee》 以4,332,271美元成交。

    Little Big Painting, 1965

    Brushstroke with Spatter, 1966

    "Washington Crossing the Delaware I," c. 1951

    "Look Mickey," 1961

    As I Opened Fire, 1964

    "The Ring(Engagement)," 1962

    Masterpiece, 1962

    Drowning Girl, 1963

    Non-Objective I, 1964

    "Tire," 1962

    Hot Dog with Mustard, 1963

    Mirror #3 (Six Panels), 1971

    罗伊·利希滕斯坦作品回顾2013年7月3日至11月4日,蓬皮杜艺术中心展出美国著名已故艺术家罗伊·利希滕斯坦的百件重要作品,这是利希滕斯坦最全面的回顾展。展览将使公众对这个波普艺术象征人物有全新认识,从“超越流行”角度将其看作是第一位后现代画家。作品涵盖早期的波普绘画、黑白系列和晚期的中国的风景系列等。

    罗伊·利希滕斯坦

    创作中的利希滕斯坦

    波普艺术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西方,主要发生于英国和美国的一个艺术运动。而波普艺术一词最早的出现是在1952—1955年间的英国,由伦敦当代艺术研究所的一批青年艺术家在一次讨论会上首创。他们最初给波普艺术界定的特征是:广大公众创造的都市文化是现代艺术创作的绝好材料,面对消费社会商业文明的冲击,艺术家不仅要正视它,而且应该成为通俗文化的歌手。

    “系统的感知,就是艺术的一切。”这句话是美国波普艺术家利希滕斯坦在艺术实践创作后的理论总结。意思是说艺术家凭借自己的感知能力,在生活中意识到艺术潜能的存在,最后经过“移置”创作出新的作品。这句话蕴含着波普艺术内涵的同时,也是我们理解利希滕斯坦艺术作品精神的一个切入点。

    未经二战洗礼的美国,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艺术创作上出现了很大的繁荣,西方文化的重点从二战前的法国巴黎转向了美国纽约。历史证明了这一切,美国的艺术在二战后蓬勃发展,有很多新的艺术思潮涌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波普艺术运动。美国的波普艺术家关注社会民生,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度出发,他们不仅关注生活中的平凡小事,而且关注美国社会工业化出现的丑恶现象。他们感知到的这些事情,对他们来说都是平淡的,觉得都只是城市生活中的风景线。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挪用”这些元素来创作出自己的艺术作品。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