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文献档案 > 上海当代艺术30年文献展(1979-2010)之:“后89”转型

上海当代艺术30年文献展(1979-2010)之:“后89”转型

2018-09-06 20:00:29 来源: 上海明圆美术馆 作者:上海明圆美术馆

编者小语:1985年是上海精英主义文化涅磐的开端,相比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前期的抽象艺术,1980年代后期的上海前卫主义不再沾有民国现代主义的摩登遗绪,并在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全方位形成了一场激进主义的文化运动。这一时期的前卫新潮艺术以行为表演、表现主义、实验水墨、装置等形式进行激进的探索。

作为1980年新潮艺术运动的重要部分,本期主题——“‘后89’转型”。“后89转型”指80年代的精英主义运动转向90年代的消费主义威权政治的语境,艺术如何重建观念艺术、消费主义和话语政治的关系。这个时期以宋海冬、张培力、孙良、何旸等人的“车库展’91”,张隆、朱大可、张献等的“苹果阐释”,以及倪卫华的“连续扩散事态——红盒”三个活动为标志。

 

文︱朱其(节选《身份归化及前卫主义重生》)

车库艺术展

九十年代初,国内前卫艺术低潮之际,进入“后89转型”阶段。“后89转型”指80年代的精英主义运动转向90年代的消费主义威权政治的语境,艺术如何重建观念艺术、消费主义和话语政治的关系。

上海在1992年异军突起,以三个活动为标志,即宋海冬、张培力、孙良、何旸等人的“车库展’91”,张隆、朱大可、张献等的“苹果阐释”,以及倪卫华的“连续扩散事态——红盒”。

“车库艺术展’91——当下经验的现实”为90年代初一个重要的当代艺术展。相对于北京的政治图像为主的艺术,这个以上海、杭州艺术家为主的展览强调一种艺术的话语政治,即艺术要反映当下的日常经验的现实,但艺术表现为一种日常形式的话语政治,而非直接的政治图像。这个议题成为九十年代中前期的一个前卫艺术圈的争议焦点。

“车库展’91”呈现了80年代精英主义情怀的遗绪、九十年代的消费主义威权政治以及中国作为一种迟到的新前卫等复合语境下的交叉口状态,艺术上包括Video装置、观念艺术、表现主义、波普艺术等当时的前沿形式。由于日本评论家千叶成夫与会,研讨会涉及中国与日本六、七十年代前卫艺术及当代艺术的东方主义等新议题。

苹果阐释 1991

作为上海“后89转型”的重要部分,1991年的“苹果阐释”以及1992年的“连续扩散事态”两个作品具有九十年代观念艺术以及话语政治的开拓性。

张隆与文化学者朱大可、先锋戏剧人张献等于1991年在上海美术馆创作了名为“苹果阐释”的观念艺术,与八十年代后期的偶发表演相比,此作品虽有现场行为的成分,但属于严格意义上的观念艺术。它使用了一种知识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冷客观的零度行为,使整个表演成为一种观念性的隐喻行为,又体现一种话语政治的语言作用。

 倪卫华“红色扩散系列”  1992

倪卫华的“连续扩散事态”系列,在博伊斯的环境装置的社会形式基础上,将作品设定为一种关系美学意义上的介入式的景观政治的隐喻,他希望模拟消费主义对产品推广的营销方式,进行一种公共植入的语言“蔓延”,呈现了90年代艺术针对新总体结构的思考,即如何在消费主义和威权政治之间尝试介入式的行为。其中,这一系列还吸收了八十年代中期的反汉字主义的元素。

 

车库艺术展

▲ 车库艺术展’91海报

▲ 车库艺术展‘91作品索引(部分)

▲ 1991车库展开幕式
由左至右:宋海冬、张培力、孙良、倪海峰、何旸、龚建庆、胡建平、耿建翌

▲ “车库艺术展’91”开幕现场
左起:耿建翌、胡建平、孙良、吴亮、龚建庆、钱喂康、何旸、倪海峰

 

▲ 宋海冬《警察局里的工作午餐》

 

▲ 孙良《诱惑》

▲ 张培力《(卫)字3号》

 

▲ 胡建平《你们需要什么?》

▲ 胡建平《再生之地》


苹果阐释

▲ 1991年上海美术馆“苹果阐释”表演现场

 

 倪卫华“红色扩散系列”

▲ 倪卫华 连续扩散事态——红盒(电脑半角错位)

▲ 倪卫华 连续扩散事态——红盒(钢专旗杆)

▲ 倪卫华 连续扩散事态——红盒(钢专室内)

▲ 倪卫华 连续扩散事态——红盒(救护车)

 

▲ 倪卫华 连续扩散事态——红盒(救护车)

 

▲ 倪卫华 连续扩散事态——红盒(月浦商场)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