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文献档案 > 介绍卡塞尔文献展(2)

介绍卡塞尔文献展(2)

2022-03-18 15:32:08.082 来源: 当下行为艺术工作室 作者:蔡青 Cai Qing


Introducing the Documenta in Kassel     

蔡青译文 Cai Qing translation


Documenta 4 – Retrospective

4. documenta was the fourth edition of documenta, a quinquennial contemporary art exhibition. The artistic director was 24-strong documenta council and Arnold Bode.

Dates: 27 Jun 1968 – 6 Oct 1968

Location: Fridericianum, New Gallery, Karlsaue, Orangerie.  

Artists 150,Visitors 207.000,Budget 2,817,000 DM


The fourth documenta, and the last for which Arnold Bode was chiefly responsible, was presented under the somewhat overly youthful-sounding slogan “The Youngest documenta Ever.” A considerably younger documenta advisory board was expected to bring th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in Kassel into closer harmony with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in 1968. Absent for the first time was Werner Haftmann, one of the forefathers of documenta. Will Grohmann left the board along with him, followed later by Werner Schmalenbach and Fritz Winters. Following the retrospective focus of the 1955 documenta and the attempt to pick up the thread of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s in art four years later, the time had come for a fundamental reassessment of position after the third exhibition, at the latest. In the aftermath of several internal disputes, a twenty-six member team was chosen to render decisions on the selection of artists in keeping with ground-roots democratic principles—not from a safe historical distance that went hand in hand with a latently authoritarian art-historical assessment, as had always been the case before, but with a consistent focus on the contemporary, i.e., the four years that had passed since the last documenta. Many of the works presented were completed shortly before the exhibition or actually produced specifically for documenta—a trend that would continue. Now, in 1968, Pop art made its grand, though somewhat delayed, entrance in Kassel, along with Color Field painting, Post-Painterly Abstraction, Op Art, and Minimal Art. In an imposing presentation that extended over two stories in the staircase of the rotunda, James Rosenquist’s Fire Slide (1967) established its place in the visual memory of documenta 4. The slogan “size matters” was affirmed even in the titles of Roy Lichtenstein’s Big Modern Painting (1967), Tom Wesselmann’s Great American Nude No. 98 (1968), Robert Indiana’s The Great Love (1966) in the Main Hall of the Fridericianum, and Claes Oldenburg’s Giant Poolballs (1967) in the Galerie an der Schönen Aussicht. Robert Morris’s L-Shapes (1967), Sol LeWitt’s expansive 47 Three-Part Variations on Three Different Kinds of Cubes (1968), and the paintings by Barnett Newman (Who’s Afraid of Red, Yellow and Blue II, 1967) and Morris Lewis also impressed visitors

with imposing formats. All in all, roughly one third of the entire exhibition was devoted to art from the U.S., as represented by fifty-one artists, a fact that earned documenta 4 the nickname “Americana.” In 1968, the year of student protests and anti–Vietnam War demonstrations, this triggered massive counterreactions—although the demonstrations in Kassel were relatively harmless compared with those that accompanied the Biennale in Venice that same year. Students waving red flags disrupted the opening addresses at Friedrichsplatz, and the morning press conference was effectively transformed into a Happening by a group of artists led by Wolf Vostell and Jörg Immendorf. Among other things, the activists protested the total absence of such contemporary currents as Fluxus, Happenings, and performance art at the official exhibition. And indeed, the omissions of documenta 4 with regard to the German art scene were glaring compared with the gaps in the presentation of U.S. art. While the conceptual art of a John Baldessari or a Joseph Kosuth was overlooked, as was performance art (Vito Acconci, Dan Graham), the most important exponents and movements in the fields of painting, sculpture, and environmental art were represented by Ed Kienholz, Robert Rauschenberg, and George Segal. Although Joseph Beuys did present a spatial installation, the group of German artists selected for presentation, including Horst Antes, Joseph Albers, and Erwin Heerich, for example, was not particularly innovative. Important artists of the 1960s, including Sigmar Polke, Gerhard Richter, Imi Knoebel, and Blinky Palermo, were absent, not to mention Fluxus and Happenings. A number of names were missing from the list of women artists, among them Louise Bourgeois, Eva Hesse, and Rebecca Horn. Four of the 149 artists presented were women: Jo Baer, Louise Nevelson, Marisol, and Bridget Riley.

Outdoors, documenta ventured for the first time onto the Karlswiese, which was used extensively—primarily for the presentation of more traditional, semiabstract sculptures. It was evidently still too early for Land art in 1968. One particularly memorable work featured there was Christo’s (Jeanne-Claude was not yet mentioned as coauthor at the time) spectacular 5600 Cubicmeter Package (1968), which introduced at least the rudiments of a new concept of sculpture. Following multiple failed attempts, the air-filled tube finally proved capable of standing upright and rose like a phallus to a respectable height of fifty-eight meters (thereby earning various fitting nicknames from the people of Kassel).

One novel work with a claim to social relevance was Bazon Brock’s Besucherschule (Visitors School), in which he aimed to make the changing references to reality in contemporary art comprehensible to a broad public. With his didactic, performancebased venture into art education, he exerted a lasting influence on th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nvolved in subsequent documenta exhibitions.


1_2.jpg

Christo, 5450 m cubic package (1967/68) Photo: Stadt- und Kreisbildstelle Kassel / Christo,5450 m 立方包装 (1967/68)


介绍卡塞尔文献展

文献展4

艺术总监是由 24 人组成的文献展委员会和 Arnold Bode。

日期:1968年6月27日-1968年10月6日

地点:弗里德里希阿姆博物馆、新画廊、 卡尔索、橘园

艺术家150、访客207.000、 预算2,817,000 马克.   


第四届文献展,也是阿诺德·博德主要负责的最后一个文献展,以听起来有些过于年轻化的口号“史上最年轻的文献展”来呈现。一个相当年轻的文献展顾问委员会预计将在卡塞尔举办“国际展览”与 1968 年的时代精神更加和谐。文献展的创始人之一维尔纳·哈夫特曼 (Werner Haftmann) 第一次缺席。  Will Grohmann 和他一起离开了董事会,随后是 Werner Schmalenbach 和 Fritz Winters。 继 1955 年文献展的回顾焦点以及四年后试图了解国际艺术发展的线索之后,最迟在第三次展览之后对立场进行根本性重新评估的时候到了。在几次内部纠纷之后,一个由 26 名成员组成的团队被选中根据根本的民主原则来决定艺术家的选择——而不是从与潜在的专制艺术并驾齐驱的安全历史距离出发—— 历史评估,一如既往,但始终关注当代,即自上次文献展以来已经过去的四年。 许多展出的作品是在展览前不久完成的,或者是专门为文献展制作的——这种趋势将继续下去。现在,在 1968 年,尽管有些延迟,波普艺术与色域绘画、后抽象绘画、欧普艺术和极简艺术一起进入了卡塞尔 。 詹姆斯·罗森奎斯特 (James Rosenquist) 的《火滑梯》(1967 年)在圆形大厅楼梯的两层楼上进行了壮观的展示,在第 4 届文献展的视觉记忆中确立了自己的位置。即使在罗伊·利希滕斯坦 (Roy Lichtenstein) 的《大尺寸》(Big 现代绘画(1967 年)、汤姆·韦塞尔曼的《伟大的美国裸体第 98 号》(1968 年)、罗伯特·印第安纳的《伟大的爱》(1966 年)在弗里德里西亚努姆的主厅,以及克拉斯·奥尔登堡的《巨型台球》(1967 年)在奥地利勋爵画廊。 罗伯特·莫里斯的 L 形(1967 年)、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的《三种不同类型立方体的 47 个三部分变化》(1968 年),以及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谁害怕红黄蓝 II,1967 年)和莫里斯·刘易斯的画作与气势磅礴的风格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总而言之,整个展览大约有三分之一是来自美国的艺术,由 51 位艺术家代表,这一事实为第 4 届文献展赢得了“美国”的绰号。  1968 年是学生抗议和反越战示威的一年,这引发了大规模的反击——尽管与同年威尼斯双年展的示威相比,卡塞尔的示威相对无害。 学生们挥舞着红旗打乱了弗里德里希广场的开幕词,上午的新闻发布会被 Wolf Vostell 和 Jörg Immendorf 领导的一群艺术家有效地转变为 Happening。 除其他外,活动人士抗议官方展览中完全没有激浪派、事件和行为艺术等当代潮流。 事实上,与美国艺术展示的差距相比,第四届文献展对德国艺术界的遗漏是显而易见的。 虽然约翰·巴尔德萨里 (John Baldessari) 或约瑟夫·科苏斯 (Joseph Kosuth) 的概念艺术和行为艺术 (Vito Acconci, Dan Graham) 被忽视,但绘画、雕塑和环境艺术领域最重要的代表和运动由 Ed Kienholz 代表, 罗伯特·劳森伯格和乔治·西格尔。 尽管约瑟夫博伊斯确实展示了一个空间装置,但被选中展示的德国艺术家群体,例如霍斯特·安特斯、约瑟夫·阿尔伯斯和欧文·希里希,并没有特别创新。  1960 年代的重要艺术家,包括 Sigmar Polke、Gerhard Richter、Imi Knoebel 和 Blinky Palermo 均缺席,更不用说 Fluxus 和 Happenings。 女性艺术家名单中缺少一些名字,其中包括路易丝·布尔乔亚、伊娃·黑塞和丽贝卡·霍恩。 展出的 149 位艺术家中有四位是女性:Jo Baer、Louise Nevelson、Marisol 和 Bridget Riley。

在户外,文献展首次涉足 Karlswiese,它被广泛使用——主要用于展示更传统的、半抽象的雕塑。  1968 年的大地艺术显然还为时过早。其中一件特别令人难忘的作品是 Christo 的(当时尚未提及 Jeanne-Claude 作为合著者)壮观的 5600 Cubicmeter Package(1968 年),它至少介绍了雕塑的新概念。 经过多次失败的尝试,充气管终于被证明能够直立并像阴茎一样上升到五十八米的可观高度(从而获得了卡塞尔人民的各种合适的绰号)。

Bazon Brock 的 Besucherschule(访客学校)是一部声称具有社会相关性的小说作品,他的目标是让广大公众能够理解当代艺术中对现实不断变化的引用。 凭借他对艺术教育的教学、基于表演的冒险,他对随后的文献展所涉及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1_11.jpg

Note注:

For the first time, the documentary exhibits as a group curating, committee-style, democratic curatorial approach.  Echoing the youth movement in the 1960s, the document exhibition also experienced disputes, and finally determined the direction of contemporary art.

文献展第一次出现群体的,委员会式的民主性的策展方式。呼应了60年代的青年运动,同时文献展也经历了纷争,最终坚定了当代艺术的展示方向。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文献档案 > VR简史:从19世纪到现在的元宇宙,我们经历了什么

VR简史:从19世纪到现在的元宇宙,我们经历了什么

2022-03-18 16:28:14.826 来源: CyberDaily 作者:K1NG

10.jpg


2021年被称为元宇宙元年,VR再次进入公众视野,作为新世纪元宇宙的跳板,VR有一段古老的历史。有人认为早在19世纪,已出现VR概念及相关设备,而有人则争辩,在列奥纳多·达芬奇时代,宫廷画家们就利用透视法,让贵族们体验到身临其境的绘画。那是人们首次在视觉层面进行生理、心理及感官层面的立体体验探索。

无论如何,人们似乎对虚拟现实有一种狂热。

在这条漫长的视觉盛宴之旅,上个世纪90年代VR一度出现热潮,就如2016年的VR爆发之感。回归到人对于视觉、空间及人自我的延展的需要来看,VR已经超越了其设备功能的属性,而逐渐往社会属性、世界观哲学及人的定义层面延伸,比如现今的“元宇宙”。在探讨其定义或方向时,不妨我们从VR的简史或回顾其发展的变化中寻求一种可能性。

 

1838:惠斯通的反光立体镜

2.jpg

▲ 惠斯通镜式立体镜

查尔斯·惠斯通在1838年首次描述了立体视觉,并在1840年因为他对双眼视觉的解释而被授予皇家学会勋章,这项研究促使他建造了立体视觉。这项研究表明,大脑将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同一物体的两张照片(每张照片一只眼睛观看)组合在一起,使图像看起来具有深度和沉浸感(三维)。

这项技术使 查尔斯·惠斯通 能够创造出最早的立体镜。它使用了一对与使用者眼睛成45度角的镜子,每一面镜子都反射出一幅位于侧面的图片。


1935:出现VR虚拟世界的描述

1935年,美国科幻小说作家斯坦利·温鲍姆在他的短篇小说《皮格马利翁的眼镜》中提出了一个虚构的虚拟模型。在故事中,主人公遇到了一位教授,他发明了一副护目镜,这种护目镜可以让“一部电影给人视觉和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你在故事中,你对着影子(人物)说话,他们回答的描述也全是关于你的,而你也在其中。”

3.jpg

▲ 短篇小说《皮格马利翁的眼镜》


1956:第一台虚拟现实机器

电影摄影师莫顿·海利格创造了第一台虚拟现实机器(1962年获得专利)。这是一个很大的摊位,一次可以容纳四个人。它结合了多种技术来刺激所有的感官: 结合了全彩色3D视频、音频、振动、气味和大气效果,比如风。

这是通过使用气味制造商,一个振动椅,立体声扬声器和立体3D屏幕。海利格认为感音音乐是“未来的电影”,他想让人们完全沉浸在他们的电影中。为此冲洗了六部短片。

4.jpg

▲ 传感器的虚拟现实机器。


1960:第一个头戴式显示器

海利格还申请了第一个头戴式显示器面具的专利。这提供了具有广泛视觉和立体声的立体三维图像。在这一点上没有运动跟踪头显。

5.jpg

▲ 资料来源:Morton Heilig / 维基百科资源共享


1962:第一个跟踪头戴式显示器的系统

直到年,两位飞科公司的工程师 Comeau 和 Bryan 创造了 Headsight(远程作业)。Headsight 是第一个跟踪头盔显示器的作业动作。它每只眼睛都有内置的视频屏幕和一个头部跟踪系统。

6.jpg

然而,这并不是用于虚拟现实;它是为军方开发的,允许他们远程观察危险情况。一个远程摄像机模仿头部的动作,这样用户就可以环顾四周。


1965:第一个通过头盔显示器体验虚拟世界的概念

计算机科学家伊万·萨瑟兰介绍了他对终极显示器的设想。这个概念是通过一个头盔显示器来观察虚拟世界,这个显示器可以很好地复制现实,以至于使用者无法从实际现实中区分出来。这包括用户能够与对象交互。这一概念的特点是计算机硬件形成的虚拟世界,并保持它在实时运作。他的论文被视为虚拟现实的基本蓝图。

7.jpg

▲  Ultimate Display

“当然,最终的展示将是计算机可以控制物质存在的房间。在这样一个房间里摆放一把椅子就足够了。在这样一个房间里展示的手铐将是禁闭的,而在这样一个房间里展示的子弹将是致命的。如果编程得当,这样的展示简直就是爱丽丝走进的仙境。” 


1966:VR飞行模拟器

托马斯·弗内斯是一名军事工程师,他为空军创造了第一个飞行模拟器。这有助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因为军方随后为生产更好的飞行模拟器提供了大量资金。

8.jpg

▲ 托马斯·弗内斯为空军创造了第一个飞行模拟器


1968:第一个虚拟现实 HMD

萨瑟兰和他的学生鲍勃·斯普劳尔创造了第一个虚拟现实 HMD,命名为达摩克利斯之剑。这种头显连接到计算机而不是摄像机,且非常原始,因为它只能显示简单的虚拟线框形状。

91.jpg

这些三维模型改变了透视当用户移动他们的头由于跟踪系统。它从来没有超出实验室项目的范围,因为它太重,用户不能舒适地佩戴; 他们不得不系上安全带,因为它被悬挂在天花板上。


1969:一系列“人造虚拟现实”体验

计算机艺术家迈伦·克鲁格(myronkrueger)利用计算机和视频系统开发了一系列“人造虚拟现实”体验。他创造了计算机生成的环境,以回应其中的人。这些项目导致了 VIDEOPLACE 技术,后面将会提到。

102.jpg


1972:一个计算机控制的飞行模拟器

通用电气公司制造了一个计算机控制的飞行模拟器,它通过驾驶舱周围的3个屏幕实现了180度的视野。

11.jpg

▲ 通用电气公司生产了第一个用于模拟的计算机图像生成 (CGI) 系统


1975:第一个交互式虚拟现实平台

克鲁格的 VIDEOPLACE,第一个交互式虚拟现实平台,在密尔沃基艺术中心展出。它使用了计算机图形学、投影仪、摄像机、视频显示器和位置感应技术,而且不用护目镜和手套。VIDEOPLACE 包括黑暗的房间与大型视频屏幕,以环绕用户在“虚拟现实”。

12.jpg

▲ VIDEOPLACE

13.jpg

用户可以看到他们的计算机生成的剪影模仿自己的动作和行动——用户的动作被摄像机记录下来并转移到剪影上。此外,不同房间的用户可以在同一虚拟世界中与其他用户的轮廓进行互动。这鼓励了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交流的想法,即使他们之间并不亲密。


1977:第一人称虚拟互动地图

阿斯彭电影地图由麻省理工创建。这个程序可以让用户虚拟地在科罗拉多州的阿斯彭市漫步,就像谷歌街景一样。有三种模式: 夏天,冬天和多边形。

14.jpg

▲ 阿斯彭电影地图

它是用一辆汽车在城市中行驶时拍摄的照片创作的。没有 hmd,但它是第一人称互动的使用,它表明虚拟现实可以运输人到其他地方。


1979:军用VR头显

麦道公司将虚拟现实技术集成到其军用头显中。头盔显示器中的头部跟踪器跟踪飞行员的眼球运动,以匹配计算机生成的图像。

15.jpg

▲ 军用VR头显


1980:立体视觉眼镜 

3D立体图形公司开发了立体视觉眼镜。

16.jpg

▲ 立体视觉眼镜


1982:第一个VR手套—赛尔手套

赛尔手套是由桑丁和德凡提创造的。这些手套是最早的金属手套。他们通过手套手指上的光发射器和光电管来监测手的运动。因此,当使用者移动他们的手指时,光电池接收到的光量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将手指的移动转化为电信号。这可能是手势识别的开始。

17.jpg

▲ 赛尔手套

18.jpg


1985:第一家销售虚拟现实眼镜和手套的公司

杰伦·拉尼尔和托马斯·齐默尔曼创立了 VPL 研究公司。这家公司是第一家销售虚拟现实眼镜和手套的公司。他们开发了一系列虚拟现实设备,比如 DataGlove、 EyePhone HMD 和 Audio Sphere。VPL 研究开发了一系列虚拟现实设备。

19.jpg

▲ VPL研究开发出了一系列的虚拟现实设备。


1986:3D飞行模拟器

弗内斯在1986-1989年间开发了一种飞行模拟器,被称为超级驾驶舱。训练驾驶舱的特点是: 计算机生成的3D地图,先进的红外线和雷达图像,飞行员可以实时看到和听到。头盔的跟踪系统和传感器使飞行员能够通过手势、语音和眼球运动来控制飞机。

20.jpg

▲ 超级驾驶舱


1987:虚拟现实开始流行起来

英国宇航使用的头盔显示器类似于弗内斯的超级驾驶舱,并开发了同样具有语音识别功能的虚拟驾驶舱。 

21.jpg

▲ VPL 研发的VR头显

杰伦·拉尼尔在 VPL 研究中心工作期间使“虚拟现实”这个术语流行起来。虚拟现实和图形相关专利后来被昇阳电脑公司收购。

 

1989:美国宇航局训练模拟器

斯科特福斯特成立水晶河工程公司后,接受美国宇航局的合同,开发音频元素的虚拟环境工作站项目(查看)-虚拟宇航员训练模拟器。通过该公司开发的实时双耳3D音频处理系统。

22.jpg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科学家安东尼奥·梅迪纳设计了一个虚拟现实系统,可以在行星之间信号延迟的情况下,实时驱动火星机器人从地球出发。该系统被称为“计算机模拟遥操作”。


1991:第一个大规模生产的 VR 娱乐系统

虚拟世界组织推出了虚拟世界。这些是虚拟现实游戏机,玩家可以在3D游戏世界中玩耍。这是第一个大规模生产的 VR 娱乐系统。

虚拟豆荚功能的虚拟头盔和实时沉浸式立体图像。一些机器可以联网在一起用于多人游戏。最终,一些非常流行的街机游戏,比如吃豆人,有了 VR 版本。

23.jpg

▲ 世嘉发布了世嘉 VR-1,一个运动模拟器街机。


1994:CyberMaxx  VR 头显

发布了一款名为 CyberMaxx 的 VR 头显。

24.jpg


1995:任天堂推出3D单色视频游戏的虚拟男孩游戏机

任天堂推出了可以玩3D单色视频游戏的虚拟男孩游戏机。它是第一个可以显示3D图形的便携式控制台。但这是一次商业失败,原因是:

缺乏彩色图形

缺乏软件支持

用起来不舒服

一年后,它被停产了。

25.jpg

▲ 虚拟男孩游戏机


1997:首次使用VR技术治疗创伤后应激障

佐治亚理工学院和艾默理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虚拟现实技术为接受创伤后应激障碍暴露疗法的退伍军人创造战区场景。这就是所谓的虚拟越南。

26.jpg

▲ 所谓的虚拟越南 


2001:第一个基于 PC 的立方体房间

SAS Cube 是第一个基于 PC 的立方体房间,它促成了 Virtools VR Pack 的诞生。

27.jpg

▲ SAS Cube 立体房间


2007:谷歌推出了街景 

被认定为最初由街景地图绘制的五个城市中的四个城市的图像的承包商,使用其专利的十二面体摄像机阵列在一辆移动的汽车上。

28.jpg

 

2010:谷歌推出了街景立体3D模式

29.jpg


2012:Oculus Rift 众筹

发起了针对 Oculus Rift 的 Kickstarter 活动,筹集了240万美元。

30.jpg

18岁的企业家帕尔默·勒基创造了 Oculus Rift 头盔的第一个原型。它具有90度的视野,这是以前从未见过的,并依靠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来传送图像。这一新的发展推动和刷新了虚拟现实的兴趣浪潮。


2014:Facebook 收购Oculus VR公司

Facebook 以20亿美元收购了 Oculus VR 公司。这是虚拟现实历史上的一个决定性时刻,因为虚拟现实在这之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势头。

31.jpg


2015:虚拟现实的可能性开始广泛地提供给公众

虚拟现实的可能性开始广泛地提供给公众,例如:

随着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的起伏,《华尔街日报》推出了虚拟现实技术的过山车。

《华盛顿邮报》在白宫记者协会晚宴上发布了椭圆形办公室的虚拟现实体验。

RYOT是一家媒体公司,展出了《禁闭》 ,这是一部关于美国监狱里的禁闭室的虚拟现实短片。

等等。

32.jpg

Gloveone 在 Kickstarter 网站上的活动获得了成功。这种手套让用户能够感受并与虚拟物体进行互动。


2016:VR爆发—数百家公司开始开发虚拟现实产品

到2016年,数百家公司开始开发虚拟现实产品。

33.jpg

HTC发布了 HTC VIVE SteamVR 头盔。这是第一个商业发布的耳机与传感器为基础的跟踪,允许用户在一个空间自由移动。


2017:科技巨头陆续推出VR头显

许多公司正在开发他们自己的虚拟现实头显,包括 HTC,谷歌,苹果,亚马逊,微软索尼,三星等。索尼可能正在开发一种类似于 HTC VIVE 的 ps4位置跟踪技术。

索尼宣布他们正在研发 ps4的虚拟现实墨菲斯计划。

谷歌发布了 Cardboard ——一款低成本的智能手机立体显示器。 

三星发布了三星 Gear VR,这是一款使用三星 Galaxy 智能手机作为浏览器的耳机。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虚拟现实的可能性,包括添加创新的配件,例如,独立开发者 Cratesmith,通过将 Oculus Rift 与 Wii 的平衡板结合,重新创建了《回到未来》中的悬浮滑板场景。


2018:Oculus 展示了一个新的头盔原型

在 Facebook F8上,Oculus 展示了一个新的头盔原型---- 半圆顶。这是一个140度视野的可变焦耳机。

34.jpg

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现在正被用于各种各样的方面,从提供身临其境的游戏体验,到帮助治疗心理障碍,到教授新技能,甚至在虚拟旅程中带领绝症患者。虚拟现实有许多应用,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兴起,虚拟现实将变得更加容易获得。


2019:VR成为现实的一年

福布斯将其描述为虚拟现实变成现实的一年。Facebook的独立头显 Oculus Quest 创造了许多利益和动力,在许多地方销售一空,产生了价值500万美元的内容销售。

35.jpg

从固定的虚拟现实头戴设备转变为独立的虚拟现实头戴设备代表了身临其境的生态系统的转变,因为独立的头戴设备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更容易使用。

据报道,Steam 上每月连接的 VR 头戴式设备首次超过了100万台。

4月12日,任天堂通过 Labo: 任天堂开关的 VR 工具包进入了 VR 市场。


2020:Quest2大行其道

Quest2于2020年9月16日在 Facebook Connect 7活动中亮相。

Quest2作为 Quest 的增量更新得到了大多数积极的评价,并继续在全世界销售数百万部。

36.jpg


2021年:元宇宙年

37.jpg

▲ Roblox横空出世,被称为元宇宙第一股


Facebook 成立母公司 Meta,发布元宇宙战略,推出 horizon Worlds

中国地方政府机构纷纷成立,规划与布局元宇宙产业

38.jpg


所以,2022年:将会发生什么?你来说说......


参考资料:

https://virtualspeech.com/blog/history-of-vr

https://interestingengineering.com/the-history-and-science-of-virtual-reality-headsets

https://www.digitiser2000.com/main-page/the-first-home-vr-headset-was-apparently-created-by-a-lunatic

https://flashbak.com/jaron-laniers-eyephone-head-and-glove-virtual-reality-in-the-1980s-26180/

https://www.kickstarter.com/projects/gloveone/gloveone-feel-virtual-reality

https://medium.com/tech4planet/one-more-way-to-touch-the-digital-world-how-innovative-technologies-and-smart-devices-build-a-new-d1b097e6106b

https://www.gamerefinery.com/roblox-deconstruction/

https://www.google.com.hk/url?sa=i&url=https%3A%2F%2Ftechcrunch.com%2F2021%2F12%2F09%2Fmetas-horizon-worlds-is-available-in-the-us-and-canada-for-18-users%2F&psig=AOvVaw34whOBF9ltUAtxaonAG9HR&ust=1644323577944000&source=images&cd=vfe&ved=0CAsQjRxqFwoTCNDi4e3M7fUCFQAAAAAdAAAAABAJ


本文由CyberDaily作者K1NG撰写。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