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17年杜尚的马桶艺术出现,实际就宣称了“什么都是艺术,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史事实上已经无法继续了!之后近百年来的艺术现象只不过是进一步的证明了这一点。那么,“什么都是艺术”同时也极大的打开了艺术使用各种媒介的可能性,但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不仅仅改变着世界,同时艺术也从新媒体进入了数字艺术新阶段。就数字艺术而言,全世界的艺术家目前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虚拟 瞬时 交互=数字艺术
在我看来,在数字艺术时代的美术馆等传统艺术空间未来将会被“消解”,取而代之的可能是任何地方,像公园、商场、机场、政府大楼、学校、野外都可以成为艺术展览的展场。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因为数字艺术本身就是对传统的一种反叛和颠覆。
因为在大部分人眼里,艺术应该是诸如国画、油画、雕塑等静态的由艺术家手工完成的非虚拟性的实物,高高在上,只可远观。但数字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恰恰是非手工、动态和虚拟、交互,观众的参与和互动是作品的一部分。此外数字艺术涵盖了多种材料和手段,这也跟社会的多元化有密切的关系。像多媒体互动装置、电脑动画、数码影像、网络艺术、数字绘画以及多种媒介混合艺术都可以称之为数字艺术。数字艺术具有更多元的形态和想象空间,它早已不是传统架上艺术的平面姿态,而更多的穿破空间,在听觉视觉以及感官上带来综合的体验,互动性也达到了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达到的程度,对于艺术表现来讲这无疑是一个全新的颠覆和革新层面。
也有人会认为数字艺术是那些“小年轻”的艺术家像玩具发明者一样搞出来的。而时至今日,当我们看到被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称为中国美术馆2008最重要的一个展览,全世界50余位数字艺术家参加的《合成时代:国际新媒体艺术展》和上海举全市之力举办的“电子风景—上海电子艺术”,以及在国内外越来越多新媒体艺术展和电子艺术节的综合性和专业性不得不让有这些想法的人从新审视数字艺术。
科技和艺术结合的冲动
从另外一个方面讲,我们本身就生活在一个在被数字工具所包围的时代,人们无疑已经很难离开像计算机、手机、数码相机、数字电视、MP3播放器等等这样的数字终端。人们面对的是一个满世界数字屏幕的环境,是一个不断融合的终端数字时代。看看你的手机拥有的各种功能,再抬头看看各个商业街区和各个社区里的电子屏幕越来越多也就不难发现这一点。来自科技和艺术结合的冲动正刺激着艺术家和商家。有报道称:奥运过后,北京百万家庭将进入数字化生活,这就是我们今天现实。
数字化生活正在进入每个人的视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都很难离开这已经被数字形态所包裹的环境,社会无疑正在被数字化,文化正在被数字化,艺术同时正在被数字化,这无疑是谁也无法阻挡的潮流和趋势。
超炫的数字艺术家们
在不久的将来数字艺术将成为艺术范畴的主流艺术这毋庸置疑,数字进入整个城市体系中,自然也就进入了这个体系中每一个细胞的个体中,这之中必然也会包括文化和艺术。而传统的艺术介质表现形式很有可能会被边缘化。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激增着年轻一代的数字艺术家们,使得他们有不断涌现出来的想法,并将这些都一一的实现。数字技术与艺术心灵的碰撞无疑为创作的更多契机与动力。
第一代的数字新媒体艺术家并不多,像张培力、杨福东、汪建伟、丰江舟等人,都是佼佼者。汪建伟是中国杰出的新媒体和装置艺术家,他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综合知识以及多学科交叉对当代艺术的影响,试图应用多样化的学科方法来创造新的艺术语言。在作品中常以旁观者的角色出现。
丰江舟则是国内最重要的电子音乐和多媒体装置艺术家,他的多媒体音乐作品多在孟京辉的实验话剧中出现,如《恋爱中的犀牛》等。在刚刚结束的“四分律:丰江舟个展中,他将山西永乐宫中的一幅大型宗教壁画投影到空间的一面墙上。整个空间是暗的并且非常安静,慢慢地,投影中的神仙开始眨眼晴,但这个动作非常微小,以至于观众不会察觉得投影中的形象在动。
而卜桦、金江波、曹斐、邵彦棚等新一代数字艺术家与旧时代的架上艺术家们已有明显的区分,思考方式、价值观也不一样,对世界的理解方式和表现方式也不同了。他们常常奔走于世界各地的双年展、三年展、电子艺术节当中。如今,如果一个展览当中如果没有新媒体艺术或者说数字艺术家参加,感觉这个展览就好像少点什么,似乎不够完整,或者说不够精彩。而国内外的策展人和艺术机构近年来所策划的展览也大都是数字艺术或者新媒体艺术方面的展览较多。
在2008年上海双年展以动画《野蛮丛生》轰动一时,并在在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中获得新媒体艺术青年奖的卜桦的动画和数字绘画作品非常强调想象力,她用电脑手绘板描绘出一幅幅超现实的图景,画面中经常出现的红领巾小女孩、怪龙、肯德基大叔、飞机等形象,与中式传统建筑背景、哥特式建筑背景、想象中的地域空间,乃至鸟巢、水立方等叠加在一起,体现了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织和观念碰撞,直刺当代都市人的内心世界,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共鸣,但她这种独特的艺术绘画语言无论承载介质是网络还是纸上作品,不变的仍是直指心灵的感动。
著名的数字艺术家金江波,参加展览无数,这其中包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和诸多国际重要双年展和三年展。金江波现在是清华大学信息与艺术设计博士,他的作品既有高科技、声光电一体的炫目装置,也有用普通相机拍的照片。但这些形式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打动人的是他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关注的视角。比如曾参加《IDAA 国际数码艺术展》的互动装置作品《十八铜人—就是他》:18铜人被观众用针刺穴后投射出一段20秒至30秒之间的关于全球政治人物的Flash动画录像,动画主人公则分别演示为布什、普京、金正日、卡斯特罗、小泉纯一郎、陈水扁等当今全球热门政治 “明星” 兼“病夫”的形象。造型夸张、幽默,人物脸谱刻画有点调侃、戏谑,但每个卡通形象都在短短几十秒之内演示出人物原型的个性、喜好和狂热的政治作派,让人一眼就能辨认出那一张张日常生活中被电视、报纸等媒体无限放大、无限复制的熟面孔。
还有2008年他的新作品《天哪,你去聊吧》:一个硅胶仿真的机器人,脸部砸进了电脑的显示器中,显示器是破碎的,但是还是亮着聊天室的内容,手臂垂着,手指不断抽筋着,还在类似于打字的状态。头顶上堆着一堆显示器,里面都是各种各样聊天的内容和聊天的网络视频一直堆到天顶上,散开来,然后有一些电脑的碎片展开挂着。
艺术收藏中的原始股
数字艺术这种艺术的存在方式、技术条件和播放方式等对于私人收藏来说还不成熟。但目前有规模、有实力的藏家和机构已经参与收藏,但他们的收藏不是单凭口味,也不是为投资而收藏,上10万美金的价格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很大的数目,他们的收藏更多的是留住艺术发展的脉络。比如美国纽约MOMA现代艺术博物馆、惠特尼美术馆以及澳大利亚白兔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等重要艺术机构。像澳大利亚白兔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已经收藏了包括汪建伟、卜桦、吴俊勇、唐茂宏、陈维、周啸虎等多位数字艺术家的作品。
目前数字艺术作品还很少出现在拍卖场,基本都在画廊和博览会中进行销售。另外,由于目前国内还很少有藏家关注这部分数字艺术作品,所以,这些作品在市场上的交易量也极其有限,价格也较低。称数字艺术作品是艺术收藏中的原始股也不为过。目前国内艺术家作品大约都在一万美元左右,是一个很容易入门的价格。国际一线的数字艺术家作品大概可以卖到30万美元左右,原因是他们作品的版数很少,有些只有三到五个版本而已。
收藏数字艺术作品在现在也并非难事,大多数字艺术作品是影像和图片,每个作品的版画3-10个不等。收藏时必须附有收藏证书和原始文件数字BATE带。而一些复杂的多媒体互动装置作品则可能要包括:红外线摄像头、互动影像捕捉系统程序、机器人、显示器等。
数字艺术梦想
不可否认数字技术,图形及多媒体软件的操作性及交互性的简便和普及,无疑给了更多有艺术创作想法的人成为数字艺术家的可能,因为他们更容易的掌握了艺术创作的技术,就如同拿起了一杆只能的画笔。但之所以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直指心灵,其手段不是重要的。
记得一次我与数字艺术家金江波的对话中,谈到数字技术手段对于艺术创作的重要,技术逐渐成为艺术创作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但无论什么样的工具、方式,这些工具也仅仅是支持了一个艺术家最想表达的内容,也就是那些直指心灵的东西,技术丰富了他的表达方式。从这个层面来说,数字·艺术对于艺术家来说,应该冷静对待。前者是手段,而后者可能是一个独有的心灵状态。
在国内数字艺术的创作也不在是非常稀少的个体性行为,或者从前是,但今天你绝对不能这样认为。DAC数字艺术中国网站(http://www.dacorg.cn/)希望能够通过这个以专注介绍介绍数字艺术和数字艺术家的平台能够对艺术家们创作环境、相关资助和传播渠道方面有一些的改观和帮助,同时我们也正在帮助譬如澳大利亚白兔中国当代艺术收藏这样的非盈利美术馆推荐优秀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我们的数字艺术梦想不仅包括数字艺术在未来的繁荣,更梦想着数字技术能够带来更多艺术品的孕育而生,或者说甚至是更为梦幻的艺术产物和绝妙体验感。数字艺术并不以某一个人的思维而停滞或加快发展,就让他自然而然的来,我们要做的仅仅也是敞开胸怀目睹一个个里程碑式的艺术事件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