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未来媒体艺术 > AI艺术品版权起争议,曾以42.25万美元拍卖成交的AI绘画成泡沫?

AI艺术品版权起争议,曾以42.25万美元拍卖成交的AI绘画成泡沫?

2024-01-21 10:37:18.922 来源: 凤凰艺术 作者:凤凰艺术

2023年8月23日,美国一位地方联邦法官驳回了一项颇具争议的申请——AI 生成艺术品《最近的天堂入口》的版权申请。据报道,法官认为这件作品是由 AI 自主“创作”完成的。

此项判决可能会对未来AI生成艺术品的版权归属问题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让我们不禁发问,人工智能的时代下,艺术品的原创性和创造力该如何重新定义?




AI 生成艺术品的版权

据多家外媒报道,8月23日,一名美国地方联邦法官维持了美国版权局的一项决定,拒绝来自创作者斯蒂芬·泰勒(Stephen Thaler)的人工智能创作艺术品的版权申请。

法官豪威尔(Beryl A. Howell)根据先前的判例认为,版权的前提是人类作者身份,泰勒通过人工智能生成的作品《最近的天堂入口(A Recent Entrance to Paradise)》(2018)无法证明人工智能机器参与创作的程度,自然也就无法证明这幅作品是完全由人来创作的。据悉,泰勒在其他国家也没能为自己的 AI 创作作品争取到版权。


1.jpg

▲ 斯蒂芬·泰勒(Stephen Thaler)《最近的天堂入口》,2018


人工智能机器当然可以辅助艺术家进行创作,但是这次判决引出了一个更进一步但也更模糊的问题:在何种界限下,人工智能生产的艺术品能被认为是由人创造的,而非 AI 自主创造的?

要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回顾一下 AI 艺术创作的历史。


2.jpg
▲ 微软人工智能画家小冰

640.jpg

▲ 微软人工智能少女画家小冰的部分作品,2017-2019


广义上,AI 绘画早在上世纪就已经出现,只不过彼时的创作方式是编写代码来操控机械臂自动作画。

1973年,美国艺术家哈罗德·科恩(Harold Cohen)就开始尝试和编写电脑程序“AARON”,利用机械臂上的画笔在画布上作画。通过程序使计算机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作画,这或可以被认为是计算机艺术的开始。


▲ 美国艺术家哈罗德·科恩(Harold Cohen)与他的机器 AARON 创作的作品


进入21世纪,计算机领域人工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方法突飞猛进,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基于深度学习模型自动作图的“AI 绘画”和 AI 生成艺术品(AI-generated artwork)也就出现了。

早期 AI 绘画所使用的深度学习模型以对抗生成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为主,通过两个内部程序:生成器和判别器互相对抗最终生成结果,其特点在于对输入内容的模仿。除了对抗生成网络以外,研究人员还试图开发其他模型应用在 AI 绘画上,如擅长不同画风的创造对抗网络模型(cre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CAN)。


6.jpg


81.jpg

▲ AI 绘画作品


使用深度学习模型的 AI 绘画迅速获得了人们的青睐,并一度被捧上高台。

2018年10月25日,纽约佳士得拍卖行首次公开拍卖 AI 画作《爱德蒙·贝拉米的肖像画》(Edmond de Belamy),并拍出了43.25万美元(约合300万人民币)的高价。彼时的人们对 AI 绘画饱含期望,认为此次拍卖标志着 AI 生成艺术品公开拍卖时代的到来。


9.jpg

▲ 法国艺术小组 OBVIOUS 团队,《爱德蒙·贝拉米的肖像画(Edmond de Belamy)》,2018


2022年,AI 绘画技术进步的速度和进化程度几乎让人眼花缭乱,而这一切都归功于两个重量级的 AI 绘画模型的横空出世:Stable diffusion 和 Midjourney。用户通过对话描述需求,仅用十几秒钟就可以生成一幅专业级画作。

2022 年,39岁的游戏设计师杰森·艾伦(Jason Allen)用AI 创作的作品《空间歌剧院(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在科罗拉多州博览会的年度艺术竞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这条新闻引起广泛热议,因为该作品真正的创作者其实是一个名为Midjourney 的人工智能软件。


10.jpg

▲ 美国游戏设计师杰森·艾伦(Jason Allen)用AI 创作的作品《空间歌剧院(Théâtre D’opéra Spatial)》实际上是Midjourney 软件生成的图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AI 绘画技术的快速发展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2023年初,一项有关 AI 绘画的判决使人们开始质疑2018年 AI 绘画拍卖品的价值。

2023年2月,美国版权局对克里斯蒂娜·卡什塔诺娃(Kristina Kashtanova)的裁定,第一次较为清晰地明确了 AI 生成艺术品的版权问题:漫画《黎明的曙光》中由卡什塔诺娃创作的文本受到版权保护,其使用 Midjourney 创作的插图除外。版权局认为,虽然作者给出了关键词由 AI 生成插图,但其不能算是插图创作的主要贡献者和创作者。


11.jpg

▲ 美国艺术家克里斯蒂娜·卡什塔诺娃(Kristina Kashtanova)《黎明的曙光》,2022


这项裁决对于 AI 生成艺术品的版权问题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是由 AI 创作的艺术品,其创作者就应该得到版权保护。然而,这项判决表明,在法律上,AI 并不能作为自然人被视为创作者。这一裁决不仅对卡什塔诺娃的《黎明的曙光》产生了影响,也对整个 AI 生成艺术品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引发了人们对 AI 生成艺术品版权问题的重新思考,也使得2018年的拍卖结果在法律上的价值变得不确定。

对泰勒 AI 生成艺术品的判决和上述判决的理由相似——认为 AI 生成艺术品是 AI“自主”创作的结果,而非人的作品。然而,明确 AI 是创作中的工具还是作品的作者,我们需要先明确计算机辅助作品(AI-aided works)和计算机生成作品(Computer-generated works)这组概念的区别。


12.jpg

▲ 人工智能艺术生成原理图


在本次判决中,相关版权专家认为,使用 Photoshop 制作的作品可以被认定为人类创作的,因为创作者只是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人的贡献可以被衡量。这种情况下的作品可以被称之为计算机辅助作品,不会引起版权上的不确定性。而 AI 生成艺术品则属于计算机生成作品,其依赖于机器学习,可以“自主”生成,作者的贡献相比于前者要少的多,因此有可能被认为是人类作者参与过少,从而无法获得版权保护。


13.jpg

▲ AI 绘画作品


当然,从“智能”的定义而言,目前使用深度学习模型的 AI 还不能完全自主地完成操作者提出的指令,其在生成的不同阶段都或多或少需要人类进行调整。因此,版权问题的争议并不在于人类完全没有参与艺术品的制作,而是原本从头到尾都由人类完成的过程,现在被分散到了人类和还被视为工具的 AI 身上。艺术品中蕴含的创造性和原创性概念,也因为生产主体的增多而面临挑战。


14.jpg

▲ 印度数字艺术家 Gokul Pillai《贫民窟的亿万富豪》借助 AI 绘图工具 Midjourney 创作生成的比尔·盖茨

15.jpg

▲ 印度数字艺术家 Gokul Pillai《贫民窟的亿万富豪》借助 AI 绘图工具 Midjourney 创作生成的马斯克


在版权领域,原创性强调在艺术生产的过程中必须包含“作者的自由和个性”,哪怕只有一点点。反对赋予 AI 生成艺术品版权地位的观点认为,AI 生成不可预测性,恰恰能够说明作者原创性的丧失——因为结果的随机排除了人类对输出的控制;另一类观点则认为,这种随机性是说明 AI 具有创造力的标志,这符合了版权保护的必要条件。两种观点都强调了 AI 生成艺术品的方法特征。

实际上,两种观点争论的核心取决于原创性的“归属”——是人类,还是 AI ?在 AI 生成艺术品大行其道的当下,我们很难判定人类在其中毫无贡献,却也不可否认 AI 的创造力:忽略哪一方的付出都不太合适。因此,承认人类和 AI 在创作艺术品的时候都有创造力这一假设,才能让我们更好地讨论 AI 生成艺术品版权问题。


16.jpg

▲ 印度数字艺术家 Gokul Pillai《贫民窟的亿万富豪》借助 AI 绘图工具 Midjourney 创作生成的扎克伯格

17.jpg

▲ 印度数字艺术家 Gokul Pillai《贫民窟的亿万富豪》借助 AI 绘图工具 Midjourney 创作生成的贝索斯

18.jpg
▲ 印度数字艺术家 Gokul Pillai《贫民窟的亿万富豪》,借助 AI 绘图工具 Midjourney 创作生成的特朗普


如果承认二者都具有创造力,那么下一步所要明晰的就是如何测量创造力的“参数”。例如,人类有选择性的向模型输入画作,从而训练出不同的结果,这能否算作是人类的创造力?当人类选择不同的算法进行训练时,是否也能说明其创造力?再如,AI 在相同的算法和输入下,能够输出不同的结果,这是不是能证明AI的创造力?

这些问题都需要学术界、法律界和艺术创作者在具体情况下进行讨论,从情境出发,给出相应的衡量标准。

除了 AI 生成艺术品的作者身份版权保护争议外,AI 绘画模型在技术生成层面上也面临着侵权的问题。创作者向模型输入的数据多包含受版权保护的内容,这可能导致潜在的版权侵权风险。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内容平台社区的广泛关注和行动。

2023年1月17日,国际知名图片提供商华盖创意(Getty Images)向 AI 艺术工具 Stable Diffusion 背后的开发商 Stability AI 发起诉讼,认为 Stable Diffusion 在未经公司许可的情况下使用数十亿张受到版权保护的图片训练模型,这些人工智能工具没有尊重内容创作者的权利。华盖创意首席执行官克雷格·彼得斯表示,本起诉讼旨在创造一个更加公平的知识产权法律环境。


19.jpg

▲ Stable Diffusion 生成的图片模仿了华盖创意的水印


除了图片平台与 AI 绘画模型的纠纷,个人艺术家也对人工智能发起反抗。
2023年1月16日,艺术家萨拉·安德森(Sarah Andersen), 凯利·麦克南(Kelly McKernan)和卡拉·奥尔蒂斯(Karla Ortiz)对 Stability AI、Midjourney 和 DeviantArt 提起诉讼。他们声称 AI 生成艺术品是对艺术家权利的侵犯,它们就像冷酷无情的闯入者,打破了艺术家们赖以生存的创作生态。
在国内,AIGC 技术的广泛应用也引发了内容平台和创意劳动者们之间的一系列矛盾。平台在训练 AI 绘画模型时可能会使用平台用户的数据,创作者们的原创权益被平台“背刺”,使得平台和创意劳动者们之间的关系日渐紧张化。
2023年3月6日,LOFTER 上线开放“头像生成器”,用户可以输入关键词生成头像。该功能一经推出,便遭到众多用户抵制,发酵成了一场舆论风波。在平台上开放 AI 绘画功能并非新鲜事,但是 LOFTER 是一个非常依赖原创用户内容的社区,平台上有大量原创、二创的原画师创作者。内置生成式 AI 的引入动摇了 LOFTER 赖以生存的根基,冲击了社区内良好的原创生态——创作者们既担心自己的原创作品被平台方滥用,也担忧 AIGC 泛滥后对 UGC 内容的威胁。


20.jpg

▲ LOFTER于微博发表的道歉信截图


在持续几天的舆论风暴之后,LOFTER 于3月10日下架了“头像生成器”,并发布道歉信,称将推出“创作者保护计划”,禁止 AI 内容作为原创作品发布,并建立 AI 内容单独分区,与原创作品进行区分。
从平台之间的角逐到创作者们的抗议,AIGC 对 UGC 的冲击势如破竹,不可阻挡。关于 AIGC 的讨论也不再局限于学术界和法律界,而是深入到了现实中的平台版权业务领域。如何平衡 AIGC 和 UGC 内容,保护原创创作者的权益,已经成为了平台和社区面临的新挑战。

回到艺术生产本身,AI 艺术不仅仅是一场科技或商业的革命,更是科技与艺术在人工智能这个交叉点上诞生的新的艺术现象。它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创作模式,引领我们探索未知的艺术领域。


21.jpg
▲ 在美国纽约州的展览“Apex: Beyond the limitless”中,中国艺术家陈天禅的作品《无限极》通过连绵不断地空间镜头展现了宇宙的浩渺与世界的万千景象

在艺术生产方面,AI 艺术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通过预先设计好的提示,艺术家可以得到AI生成的图像或文本,这是一种对操作者意图的独特诠释。艺术家可以利用 AI 处理海量的、碎片化的文本和图像数据,这使得他们能够超越自身有限的知识范畴,探索更广阔的创作领域。这种全新的艺术生产方式为艺术创作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和选择。


22.jpg

▲ 中国艺术家张瀚谦(h0nh1m)搜集了古代各朝代书法名家的书法数据,输入至人工智能 AI 生成对抗网络(GANs)中进行深度学习,把名家的笔墨与风格糅合在《墨池记》中重现于世


在艺术创作方面,AI 艺术打破了传统的创作模式,开创了全新的艺术创作模式。在传统的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是唯一的创作主体,而在 AI 艺术中,艺术家与 AI 共同创作,成为艺术作品的共同作者。这种合作方式不仅突破了个人能力的限制,而且扩展了艺术创作的可能性。艺术家与 AI 的互动可以被看作是个体作者和时代精神之间的对话,是个人创意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完美结合。


23.jpg

▲ 中国艺术家刘佳玉是2022年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参展艺术家,她的参展作品《虚极静笃》以人工智能描绘地形的方式重塑了中华地貌,同时为新时代中华文明创建了崭新的地理起源

▲ 美国旧金山艺术家 Marpi 利用 AI 人工智能打造的一个数字生物乐园《新自然(New Nature)》



不可否认的是,AI 艺术正在成为一门新的艺术流派。人工智能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并将挑战和改变传统艺术中的价值判断机制。

在未来,人工智能生成的艺术作品的法律将(或至少应该)走向何方?让我们拭目以待。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