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幻觉,对于沉浸式体验的渴望。展览的标题暗示了人类对于一个奇幻的、与众不同的世界的渴望。考虑20世纪以来哲学的发展成为了艺术家去创造幻觉时最主要的任务。然而历史表明,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观众,都有一个恒定的愿望,浪漫的诗句描述得最为贴切:“憧憬的画面”。
Nick Ervinck作品 ——Nagodah (2008)
Nagodah(2008) 是一个按原比例缩小10倍的微缩模型装置。观看者在这个空间中犹如一个巨人,整件作品的灵感源自画家玛格丽特。举个例子,装置中的门的样式就来自玛格丽特的画中。艺术家的微缩模型一下子将观众带入了一个超现实的空间中。在装置中那条走廊的尽头还播放着一个同样源自玛格丽特画中的动画。一堵墙在门旁打开,取代了一扇门。艺术家Nick Ervinck作品中的符号都与玛格丽特的画面有着直接的联系,如黄色的地球仪和砖砌的房子,或是出现一个木质的盒子。
David Claerbout作品《卡尔和朱莉》
David Claerbout于1999年展出了录像作品《卡尔和朱莉》。影片由于被投射在一个巨大的屏幕上以至于片中现代化的别墅近乎真实的展现在观众眼前,尽管观众看到的是黑白的影像,但我们仍旧无法抗拒的被带到了影片中的那个时空。主角在影片中对镜头外的凝视如同现实中的真人,这一切要归功于这件作品牢牢抓住了交互感应。整件作品中的人物也似对观众的真实世界充满了好奇。
Olivier Deprez绘制与早期幻灯机有关的作品。这种17世纪幻灯机将图像放大投射在一块玻璃板上。19世纪放映师带着这种设备在英国巡回放映影像。如今这位艺术家重新运用这种方式并试图在视觉图像的历史中去找寻新的可能性。
Hans Op De Beeck 作品:扩延 2 (2007)
扩延 2 (2007) 是一件关于办公楼的单色互动作品,其中运用了电脑、监视器、硬盘、扫描仪、路由器、摄像头等大量高科技设备。整个作品如同一个沉溺于高端设备的计算机狂人的孤岛。如他描述自己时所说的那样,艺术家想重新将传奇人物托马斯展现出来,这位极度沉迷于计算机设备的奇人逐渐将自己的生活完全转移到计算机虚拟世界中,用自己年轻时的外形通过计算机设备虚构了自己的第二人生,甚至将现实生活中的妻儿都慢慢遗忘了,而整个人物的命运以托马斯的自杀告终。
Bart Stolle新媒体作品
Bart Stolle一直在制作反对现有艺术形式的装置作品,在他的作品中,观众会与他一同进另外一个虚幻的世界中。通过一些脱离实际意义的视觉语言艺术家试图向我们展现生活的本质。简单至极的符号出现在白色的背景上,同时艺术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在一个没有被现代交流方式所涉及的空间中展示。他主张艺术馆应更多的成为一个对日常生活的朝圣地。
在洛杉矶的Eddo Stern,Hans Op De Beeck的作品与另一件作品 《最佳...网络争端...永远》 (2007) 一同展出。这件作品两个十分相似的植物人脑中的世界。然而,构成这些世界的主要元素则是一些战争模型、桌面图标及其它的战争垃圾。他们的讨论完全由网络争端的形式组成。两个形象从聊天室中的争吵慢慢演变为实际的战斗挑衅。这件作品赤裸裸的揭示了互联网上交流中的典型现象。人们可以完全不顾脸面的谎称自己的年龄、工作、性别等等。与此同时,互联网还是一台可以无限使用复制粘贴技术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