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泰康空间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会联合主办的“机构的策展与收藏”论坛,于6月22日晚6点半在中央美术学院红椅子报告厅举办。本次活动是中央美术学院“窗”系列论坛“艺术家走向社会”主题讲座第二讲。泰康人寿艺术品收藏部负责人、泰康空间总监唐昕,泰康空间副总监苏文祥,泰康空间高级策展人李佳,以及活跃的年轻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师卢征远作为嘉宾参与了话题的讨论,各自从机构收藏、运营、策展与艺术创作等不同方面向同学们分享了宝贵经验。以下为论坛精彩节录。
嘉宾简介
唐昕,策展人、泰康人寿艺术品收藏部负责人、泰康空间总监。1997年起以独立策展人的身份活跃于北京,2003年加盟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创建泰康空间,同时作为泰康人寿收藏部负责人,历经十余年的积累,为泰康人寿建立起一份翘楚业内并颇具规模与艺术史价值的企业收藏。唐昕持续关注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发展与传播,她是艺术领域少有的把社会主义红色革命时期的艺术与当代艺术连接起来的研究者之一,同时在摄影史、女性艺术的考察及年轻艺术创作者的发现与支持等领域均做出贡献。
卢征远,1982年生于辽宁大连,艺术家,毕业并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居北京。卢征远始终对抗固化的创作样式和方法,作品触及雕塑、绘画、装置、影像等多种艺术形式。他时常关注日常的生活现实,关注那些处于边缘地带或不容易形成界定的事物,寻找在日常经验与难以言说的感知间的艺术表达。
苏文祥,1979年生于安徽宣城,艺术家与策展人,现为泰康空间副总监。他参与策划了泰康空间的多个重要展览项目,包括2013年的“消极或抵抗?”,2015年的“白求恩:英雄与摄影的成长”,以及2016年的“闪灵:摄影之后”,等。
李佳,现任泰康空间高级策展人,参与策划了泰康空间包括日光亭项目在内的多个展览,如“郝敬班:过浪漫主义”、“梁半:轻微脑震荡”、“胡庆泰:两部分”。并著有译作《策展话题》(中国青年出版社),曾为《艺术界》等杂志撰稿。
精彩节录
非营利艺术机构与机构收藏
唐昕:泰康空间从2003年成立至今,作为非营利艺术机构存在的这十三年中,可能被问及最多的问题就是非营利艺术机构的概念和运营。非营利艺术机构的概念源于西方,正如泰康空间现在所践行的一样,我们不会像画廊一样去带领艺术家参与一级艺术市场的经营与销售,而是始终坚持成立泰康空间的初衷——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研究与收藏。但迄今为止,实际上这么多年想要坚持下来、持续做想做的事情,不光是作为一个艺术机构的工作开展,我们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资金问题。这也引出了另一个很大的课题,就是国内非营利艺术机构的资金来源是什么、怎样才能持续经营下去?泰康空间之所以能坚持多年,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国第四大寿险企业泰康人寿。
今天的话题是“策展与收藏”,刚才提到泰康人寿赞助艺术的行为,其实牵连出的是我们作为企业内唯一“花钱”的部门的存在理由。十年前,泰康空间的收藏行为被看作“前卫投资”,如今,已经成为泰康人寿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从最初的艺术品作为投资品种的成功,到今天大家为这么多璀璨的美术馆级的藏品而自豪,这种变化与多年来空间实践经验的积累相关。我们依靠学术研究,在国内率先提出了“体系化”的收藏理念。2011年,中国美术馆为泰康人寿举办了建国以来的第一个企业收藏展。
除了为泰康人寿做收藏之外,我们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希望自己能够作为一个独立机构,参与到艺术生态的建设中,在行业内被大家认可。这是我们怎么做自己的问题,是我们部门工作的核心与重点。空间最初从对当代艺术的观察、研究起步,逐渐遇到一些历史性的问题,尤其是与20世纪80年代前后当代艺术出现相关。“为什么是在80年代?”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多研究、很多项目和讨论,随着逐渐深入,就必须向过去看,牵连出与社会主义时期美术或红色文化的关系。这变成我们本阶段持续性的研究体系,对收藏其实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展览体制与多元身份
苏文祥:2008年那会儿我和一些艺术家聊天时发现,大家对现有的展览体制提出了异议。艺术家在参与一个展览的过程中感受不到强烈的存在感,这些不是他们需要的展览。我觉得对于艺术家的创作,不能只有商业,画廊系统的展览不能完全满足艺术家对于展览的需求。艺术家们希望比较深入地讨论作品,或者以一种比较自由的方式来呈现作品。我们针对这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就是通过对过去的回溯来联系当下,从艺术史的角度出发,寻找年轻艺术家身上的一些闪光的空隙与可能性。因此我们非常关注没有固化并有持续创作力的年轻艺术家,他们代表了现场甚至未来。
选择艺术家方面,作品好是基础,除此之外也希望年轻艺术家拥有比较好的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一定表现为滔滔不绝的阐释,而更倾向于表达上的准确。如果恰好策展人有很好的感受力、理解力,你们就能碰撞出更多可能性。
卢征远:我是从2009年通过“51平方”项目接触到泰康空间,他们始终坚持用自主的方式去做展览以及学术研究。无论是在收藏还是展览计划方面,唐昕和苏文祥的身份、立场与角度都不停地在这两方面切换,你们怎么去感觉这种变化,又为什么会以多元角色参与艺术生态建设?
唐盺:2000年以前的艺术家大多拥有多元身份,他们用多种角色参与着艺术生态的建设。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大家特别感兴趣的话题。
苏文祥:我觉得“艺术家”这三个字是不是可以有两种写法,除了职业艺术家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可能性?我想要把展览做得有意思,同时也能够以艺术家的身份和角度去思考,这是我做策展的初衷。当然艺术家切换为策展人这只是众多模式的一种,不能取代艺术史家或批评家等等其他同行的工作。
大家可能都曾讨论过,一件作品意义的一部分可能就在于展览。当一个作品不被曝光和关注,不能进入到艺术的观看和流通评论领域,它的价值是没法体现的,这也是今天的一个趋势。所以我们才需要策展人的工作,这可能类似一种宣告与召集,也是一种组织与联系,是一个可见的必要环节。
唐盺:我从理工生到今天跨界到艺术行业的这种身份变化,其实我没有太大感觉。当时的艺术界是很宽容的(2000年前后),于是才可能有更多机会去变化和探索。但是到了生态与系统越来越完善的今天,可能对策展人的要求也开始转变,我们也会开始考虑竞争关系问题。
卢征远:由刚才的谈话我想到策展人与艺术家的关系。我们今天还可以谈谈“什么是展览”。拿杜尚举例,我很好奇展览是否赋予了我们作品意义?是否它的话语权越来越强大,甚至于只有展览才能让一个作品成立?唐盺刚刚说到展览与收藏的方法论可能是联系时代背景、历史去看问题,也可以说不同的时代与背景对艺术家的价值判断会有影响。虽然每个艺术家所处的背景都不可避免地会体现在作品上,但是我也在思考,艺术家是否需要带着这样的角度,类似机构的角度去创作。
艺术家与策展人的关系
提问:刚从学校进入行业的年轻艺术家,可能大多数是从自身创作出发,寻找自己的语言与脉络。这时候他们可能会感受到与策展人或者机构之间的矛盾,他们更多时候处于被选择的状态,是很被动的。我很想知道策展人的评判与选择是如何进行的,这种评判重心是更倾向于策展人还是艺术家?
苏文祥:策展人和艺术家有时是斗争关系,对于艺术家来说,你要让自己强大到可以和他对话。同时也要选择能让你自己感到舒服并且愿意与你对话、理解你的人,这点是很重要的。
李佳:我可以从策展人的角度讲两句,我本身并没有艺术创作的经历,但是我与艺术家的工作过程缠绕得非常紧密。就好像苏文祥所说的对话与磨合,因此我也觉得艺术家本身的回应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希望艺术家能把他们的想法都提出来。这是一个展览的基础,同时也能够帮我们多一个折射角度去看问题。
唐盺:策展人与艺术家的立场不同,因此强大和自信真的很重要。有时候在“对话”中的一个小振动,就可能会影响后面的结果。艺术家也不必给策展人一种绝对权力和光环,没有必要。
苏文祥:换个角度想,当一个艺术家很强势的时候,策展人也会很不舒服。艺术家如果什么都想到了,都包办了,策展人的作用就丧失了,他可能就是一个失败的策展人,会有挫败感。良性的合作关系可能更在于大家彼此都为对方留有空间,都有事可为。双方可以较劲,但谁都不要打算包办全部。
闪灵:摄影之后
GHOST IN FLASH: AFTER PHOTOGRAPHY
2016.6.23 - 8.23
艺术家:蔡东东、董大为、蒋鹏奕、梁半、苗颖、任瀚、谢帆
策展人:苏文祥
艺术总监:唐昕
日光亭项目 LIGHT PAVILION PROJECT
胡庆泰:两部分
HU QINGTAI: TWO PARTS
2016.6.23 - 7.23
艺术家:胡庆泰
策展人:李佳
艺术总监:唐昕
————————
泰康空间是由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创办的非营利艺术机构,秉持“追溯与激励”的理念展示对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的思考和判断,构建激发艺术家创造潜能和深度研究与交流的平台。
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草场地红一号艺术区B2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六10:30-17:30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