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西方史学的主要流派和发展趋势
——法国年鉴派和马克思主义史学
年鉴派创立于二战前,在战后逐渐成为法国史学主流和西方史学的楷模,其特点是扩大史学的研究领域,借助、综合其他社会和人文学科的理论及方法对历史作总体性研究。年鉴派第二代领导人布罗代尔的名著《地中海与腓力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1949)和《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1980)充分体现了该学派的风格。前者将地中海的地理环境包括气候、交通和城市位置,同该地区的经济状况如物价、人口、商业、财政等,与土耳其和西班牙的争霸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传统的政治史就被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中分析。影响争霸结果的有3种属于不同历史时间的因素,即长时段的地理因素、中时段的社会和经济周期因素以及短时段的政治事件因素,属于长、中时段的因素虽然变化缓慢,但从长期看仍对政治结局产生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史学因此有了层次和立体感。后者对课题的分析借助了包括统计学、人类学、生态学、气象学、人口学在内的多学科研究成果,揭示出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阶段上述3种不同时段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该书不仅成功地运用了历史时段理论,也显示出史学在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跨学科研究中的强大综合能力和发展潜力。 继布罗代尔之后的年鉴派在第三代领导人勒高夫、拉杜里等人的影响下,在70~80年代继续开拓史学研究的新局面,如拉杜里的《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塔尼的一个山村》(1975)就是一个典型。作者在很小的时空范围内(一个有200多人的山村,在30年间的生活),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等理论和心态分析、计量方法,熟练地运用大量史料如帐本、信件、日记、商业单据、契约、法庭诉讼记录、遗嘱、教堂婚姻人口登记等,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这个法国中世纪小山村的生活情景。读者不仅了解到乡村的地理环境、动植物、教堂、村民的窝棚和牲口圈等乡村物质环境,也了解了村民们对于生死、家庭、儿童、爱情、性、宗教、财富、邻里关系等情感和心态,以及各种社会关系。该书以微观描述透视出宏观问题,也代表着年鉴派史学从物质世界或有形世界向人的精神或内心世界——心态史领域的扩展。
马克思主义史学对西方史学的影响很早,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认为,“1917年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历史思想中的重要成份”。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和总的观念,在转变史学研究方向、注重社会经济背景、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阶级分析和史学理论等五个方面对史学家的思想产生了影响。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年鉴派也有很大影响,勒高夫干脆称“马克思是新史学的创始人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同我们的主要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不是作为一种政治指导和世界观,而只是作为研究和分析手段。现在西方各国都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但自二战以来在英国出现并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成果最多,影响也最大,主要人物有R·希尔顿、C·希尔、E·P·汤普森、E·霍布斯鲍姆,以及后来移居美国的P·安德森等。
英国马克思主义学派的特点:一是非教条性地运用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如汤普森的《理论的贫困及其他》、霍布斯鲍姆的《卡尔·马克思对历史学的贡献》、安德森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轨迹》等。二是主张“自下而上”地研究历史,他们主要研究下层民众的历史,特别是集体反抗行为,如食品暴动、盗匪、捣毁机器的卢德运动等。三是继承了英国史学的经验主义传统,强调史料和细节叙述,因此史学著作的可读性很强。四是在注重经济因素的同时,也重视宗教、道德、习俗和文化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如希尔对民众清教运动和英国革命的社会文化的研究,汤普森研究18世纪英国农村民众的《共同习俗》。学术界将他们的研究称作新社会史,其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作是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1963)。
近来随着全球化逐渐成为学术热点,全球史学派日益受到重视。全球史学派的创始人要首推马克思,150年前马克思关于资本对新兴市场的追求将全球连在一起的论述已被现实证明。西方学者惊奇地发现,马克思没有随着苏东剧变而隐退,仍将是21世纪点击率最高的学者之一。全球史学派认为,应将全球文明看作相互联系和影响的整体,各文明间的技术和文化交流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该学派代表人物沃勒斯坦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者,其代表作《现代世界体系》3卷本以500年的资本主义扩张为线索,将世界按照国际经济分工分为不断变化的核心区、半边缘区、边缘区,核心区是科学技术领先和资本雄厚地区,边缘区是原料、初级产品和廉价劳力的提供地区,半边缘区界于两者之间。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吸收了新马克思主义史学、年鉴学派的观点,并广泛借鉴了发展经济学、比较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剩余价值、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问题都纳入其中,形成分析世界东西和南北问题的理论框架,凸显了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属于全球史学派较著名的学者还有麦克尼尔(《西方的兴起》)、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和《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由于全球化已成为21世纪的重要趋势,对全球化的历史研究也将进入一个更深入的阶段。
二十世纪西方史学及史学名著
在西方学术发展史上,19世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这是因为西方史学在自身发展中理论与方法渐趋成熟,历史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1913年,英国历史学家古奇著《19世纪的历史学与历史学家》对此进行了较全面的评述。但是,进入20世纪后,西方史学在“新史学”的旗帜下,开始了新的行程,又取得了新的成就。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史学学派林立,新的理论与方法层出不穷,名家名著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科学地认识20世纪西方史学,借鉴其有益内容,了解其所代表的西方史学发展历程,对当代中国史学的建设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19世纪的西方史学,当数德国“兰克学派”客观主义史学的影响最大。然而,恰恰是在兰克的故乡,首先揭开了批判包括兰克史学在内的“新史学”的序幕,使西方传统史学受到强烈震动。20世纪初,K·G·兰普雷希特发表《文化史的方法论》,大力倡导扩大历史研究领域的“文化史观”,为了建立独树一帜的“新文化史学派”,他力主对历史事实不仅要说明“是什么”,而且要回答“为什么”。
1912年,曾在德国受过严格历史学训练的美国历史学家J·H·鲁滨逊首先举起了“史学革命”的旗帜,而具体阐释其“史学革命”主张的《新史学》也因此被公认为20世纪世界史学名著。在这部著作中,他要求冲破以政治史研究为中心的传统,扩大历史认识的视野,“大到可以描述各民族的兴亡,小到描写一个最平凡的人物的习惯与感情”;他从进步的历史观出发,强调人类历史运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他主张发展历史教育,普及历史知识,历史研究不应脱离现实生活,要充分实现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他还大力鼓吹历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建立密切的联盟,不断完善史学家知识结构,开展多学科的历史综合研究方法。他执教的哥伦比亚大学成为美国新史学的中心,逐渐形成了颇有声势的“新史学派”,新史学一时风靡欧美诸国,对20世纪的西方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20世纪初欧美新史学思潮的影响下,1929年1月中旬,跨学科的史学杂志《经济与社会史年鉴》,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问世,年鉴学派也因此而得名。该刊创刊号在《致读者》中阐明了自己的宗旨: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倡导跨学科的研究,在继承传统和立意创新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历史。该学派明确提出了“问题史学”的原则,要求在研究过程中建立问题、假设、解释等程序,从而为引入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扩大了历史研究的领域。历史人类学、人口史、社会史、生态文化地理史、心态史以及计量史学、比较史学等,在年鉴学派的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年鉴学派史学家在自己的学术专著中出色地体现了该学派的原则,如M·布洛克的《法国农村史的咎匦浴罚?931年)、《为历史学辩护》(1949年);L·费弗尔的《拉伯雷的宗教》(1942年)、《为历史学而战斗》(1953年);F·布罗代尔的《地中海和腓力二世时期的地中海世界》(1949年)、《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1979年);G·勒费弗尔的《法国革命》(1930年)、《恐怖时代的土地问题》(1932年);E·拉杜里的《公元1000年以来的气候史》(1967年)、《1294—1324年的奥克族村庄蒙泰尤》(1975年);J·勒高夫的《中世纪的商人和银行家》(1955年)、《交易所与生活》(1986年)等。该学派不仅成为当代法国史学的主流,而且深入渗透到西方史学研究的各领域,对20世纪西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历久不衰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不仅是科学共产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基础。20世纪30年代,即资本主义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爆发之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影响迅速扩大,正如英国史学家G·巴勒克拉夫所指出的那样:到1955年,即使在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中,也很少有历史学家会怀疑聪明睿智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研究方法的积极作用。
在欧美各国中,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取得的成就最大。1938年,A·C·莫尔顿的《人民的英国史》问世,这是英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得到迅速发展,E·J·霍布斯鲍姆和E·P·汤普森等创立了“新社会史学派”,强调研究总体的“社会的历史”,提出“从底层向上看的历史”等主张,对西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的一些作品在国际史坛享有盛誉,如E·P·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1963年)是研究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奠基性著作之一。
此外还有E·J·霍布斯鲍姆的《最初的叛逆者》(1959年)、《极端的年代》(1994年);M·道布的《资本主义发展研究》;R·希尔顿的《中世纪英格兰农奴制的衰落》(1969年)、《从封建向资本主义过渡》(1976年);J·E·希尔的《英国革命:1640年》(1955年)等。在法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53年,法共组织“马克思主义与历史”学术研讨会,1979年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都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A·索布尔对法国大革命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代表作是《法国革命的农民问题,1789—1848年》(1976年)、《文化与法国革命》(3卷,1970—1983年)。M·伏维尔曾任法国革命史研究所所长,在心态史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其主要专著有《旧制度王朝的崩溃》(1972年)、《意识形态与心态》(1982年)、《大革命心态》(1985年)等。
发端于18世纪的近代西方历史哲学,经过了19世纪的波形,在20世纪得到迅速发展,并完成了从“思辨的历史哲学”向“批判与分析的历史哲学”的转变。在思辨的历史哲学中,影响最大的是文化形态学派。1918年,德国历史哲学家O·斯宾格勒的著作《西方的没落》第1卷问世,最早论述了文化形态理论。他将文化视作具有诞生、成长、鼎盛、衰亡阶段的有机体,并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比较,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英国历史学家A·J·汤因比继承并发展了O·斯宾格勒的文化形态史观。他认为“文明”,而不是“民族国家”是历史研究的单位。在12卷本《历史研究罚?934年—1961年)中,他详尽地讨论了文明由生到亡的发展历程,强调文明起源于“挑战和应战”。
批判与分析的历史哲学包括新康德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的历史哲学以及分析哲学的历史哲学。意大利学者克罗齐在《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1917年)中提出“一切历史都是真历史”;英国学者柯林伍德在《历史的观念》(1946年)中提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是过去思想的重演”。他们都是新黑格尔主义历史哲学家,上述著名命题对现代西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探讨20世纪西方史学,不能不涉及到“全球历史观”。它是50年代出现的世界史重构潮流中的产物,而80年代以来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则进一步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英国史学家G·巴勒克拉夫在《处于变动世界中的史学》(1955年)最先明确提出这个问题,以后又在《当代史导论》(1967年)、《当代史学主要趋势》(1978年)中进一步论述了这个问题。
他认为:主要从西欧观点来解释事件已经不够了,因此需要建立超越民族和地区界限的“全球历史观”,并从其出发,抛弃西欧中心论的偏见,公正地对待与评价世界各国和各个地区的文明。他特别强调考察世界历史进程时,应该有“全球性眼光”,因为世界史不仅仅是世界各地区史的总和,若将其分割再分割,就会改变其性质,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学成分,便不再成其为水,而成了氢和氧。美国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两卷本《全球通史》(1970—1982年),一改西欧和北美为中心的传统取向,从“全球历史观”出发,描述了1500年前和1500年以后的全球文明,就建立一种崭新的世界史体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作者在第一章、第一自然段、第一句话即强调“本书是一部世界史,其主要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本书的观点,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全球史观以及与之相联系的世界史体系的重构和创新,作为一种新的史学思潮,已经并将继续对当代西方史学产生深刻的影响。
一,导论 史学史的对象和任务;西方史研究的概况;西方史学发展的一般特点;学习和研究西方史学史的意义和方法
二,古希腊,罗马的史学 1,西方历史编纂学的诞生及其意义2,希罗多德和修者底德历史编纂的体例,方法和史料价值
3,波利比阿,西塞罗的史学理论4,李维,塔西佗,普鲁塔克历史著述对后世的影响
三,中世纪的史学 1.基督教史学体系产生的文化和社会经济背景,早期的基督教历史编纂,悠西比阿斯2.基督教思想对历史理论,编纂范围和认识方法的影响.普遍史,奇迹,和经学一神学方法的形式;奥古斯丁和奥罗修斯关于历史发展的原因,过程和目的和理论.3.基督教神学理论影响下的历史编纂,编年史,传记4.重要史学家.格里哥利,爱因哈德,比德鄂图,伟罗莎特.5.斯拉夫民族.波罗地海民族和斯堪地纳维亚民族历史融合于西方史学6.基督教史学的意义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基督教史学传统的衰退和古代史学思想的复活 历史编纂体例和历史解释理论的变异 意大利人文主义史学,布鲁尼比昂多,马基雅佛里,奎昔亚底尼 考据学的兴起,瓦拉
五,宗教改革时期的十七世纪的史学 1.新教与旧教的史学,梅兰希顿,佛兰克;对基督教史学体系的修正,博绪埃的世界史理论2.历史知识性质探讨,怀疑批判方法的形成,波丹,培根,笛卡尔3.博学派的史料考订,收集和整理,古文书学的创立,马比昂,孟福礼4.游记,地理志和非欧地区历史研究对象对基督教世界史模式的冲击.
六,十八世纪史学1.自然科学,启蒙思潮和进步观念对史学影响,理性主义史学,伏尔泰,吉本2.历史研究重心转移和编纂范围的扩大,文化史和文明史编纂3.孟德斯鸠的社会历史研究方法, 4.世界通史写作的出现5.历史哲学与近代西方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创立,历史认识的方法和原则,历史解释的理论和范畴理性主义史学,寻找历史的结构,维科,杜谷,赫德尔,孔多塞,康德
七,十九世纪西方史学 1.自由主义和浪漫主义史学2.实证主义史学方法.与"科学历史家",孔德的理论,朗克及其追随者,朗格洛瓦和塞洛博斯的史学方法论.3.历史发展的原因和过程新解释,经济史,阶级斗争史观,宗教和文化决定论4.唯物史观在历史学发展中地位5.制度和城市起源研究6.对古代埃及,巴比伦,亚述,希腊罗马和拜占庭历史考古发掘和研究,历史学空间的进一步扩大.
八,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西方史学1.传统史学理论和方法的危机,批判历史哲学流派的认识论革命,狄尔泰,文德尔班,布莱德雷,李凯尔特,齐美尔2,分析历史哲学的兴起及对历史解释的研究
九,二十世纪下半叶的西方历史哲学1,新历史学和历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影响,年鉴学派的史学2,历史知识与历史客观性问题:实在论和相对论的争论 3,历史编篡学中的语义学转向及对历史话语的研究 4,新历史主义:历史文本及其解读,后现代主义:解构现代性5,全球化时代的历史研究:全球史及其理论-世界体系论,历史终结论和后国家时代论
导言:西方史学理论的发展及演变概貌 西方史学源远流长、恢弘博大,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几次大的历史性的转折和变迁。第一次转折:西方史学的创立。发生在公元前的古希腊时代。历史与神话分离,产生了体现人本主义精神的古典史学。
第二次转折:产生于公元前五世纪前后。西方史学从古典史学的人本主义转向基督教的神学史观。第三次转折:开始于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西方史学从基督教的神学史观转向资产阶级史学的人文主义史观。第四次转折:发生在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史学理论的演变更为激荡复杂,产生了与传统史学相对峙的新史学思潮。第五次转折:发端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标志着当代西方史学的形成。
第一节:古典史学(公元前的古希腊时代)1、希罗多德与“社会文化史”传统的开创。人本意识、世界史眼光和存真存疑的批判原则,奠定了西方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2、修昔底德与“政治军事史”传统的确立。将人类历史独立于天神之外的历史观念,成为西方建立科学的历史学的基础3、古典史学思想的发展特征:(1)倒退的、循环的历史观念。(2)人本主义思想。(3)“世界主义”思想。(4)尚未取得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
第二节:基督教史学(公元5世纪——14世纪的黑暗时代)基督教史学理论的价值:1、系统提出了历史“统一性”和世界史的观念。2、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历史直进观”和“历史进步论”。3、提出善恶冲突推动历史进步的“历史动力观”。3、创立体现历史线形发展的公元纪年法。代表人物:奥古斯丁、攸西比厄斯。
第三节:近代资产阶级史学(14世纪——19世纪末)一、人文主义史学(文艺复兴时期14——17世纪)人文主义史学理论的特征: (1)恢复古典史学的人文主义精神。(2)重新强调历史的垂训意义。 (3)重视历史叙述的体例。 重要流派:“修辞学派”、“博学派”。二、理性主义史学(启蒙时代17世纪——18世纪末)理性主义史学理论的特征: (1)强调人类的理性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2)主张探索历史的发展规律,以理性的眼光来审视历史和评判历史。(3)提倡突破狭隘的政治军事史,注意广义上的社会文化史。 (4)提出系统的历史进步理论。代表人物及其著作:伏尔泰《论世界各国的民族精神、礼仪和风俗习惯》、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纲》、康德《从世界主义者角度看世界历史观念》、维柯《新科学》
三、浪漫主义史学与历史主义(十九世纪) 浪漫主义史学理论的特征: (1)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2)关注历史发展的个性和独特性。(3)提倡用情感来取代理性,反对用抽象的理性原则来概括历史。 (4)注重伟大人物和政治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历史主义是浪漫主义史学的一个最重要内容。历史主义的鲜明特征:(1)人类历史是有机发展的过程,有着不可割断的历史连续性。(2)对历史现象要以同情的、理解的态度加以研究,进行历史的分析,具体了解个历史时期的特点,承认它们存在的合理性。(3)世界历史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不能用一般性的世界历史模式代替各民族具体的历史研究。维柯的《新科学》开创了世界历史主义。赫尔德的“文化的历史主义”。 兰克与“政治的历史主义”。
四、历史哲学 (十八世纪以后)所谓的“历史哲学”,即是对历史进行哲学的思考。指的是人们对于历史不应该只以堆积史实为能事,还应该达到一种哲学的或理论的了解。近现代的历史哲学一词,专指西方唯心主义的历史哲学。唯物主义的历史哲学则一般通称为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在唯心主义方面,历史哲学一词的涵义和内容,也随着科学观念和哲学观念的变化而经历长期不断的演变,其演变的趋势是从思辩的走向分析的。大体上,前者要回答的问题是:历史演变的规律或规划是什么?而后者要回答的问题是:历史知识或理解的性质是什么?
思辩的历史哲学——重要探讨整个人类历史的特征、意义模式和规律等。是试图在一大堆貌似杂乱无章的历史事实的背后,寻求出理性的原则、规律和意义来。(前面所述各派大体上都属于思辩的历史哲学。)思辩的历史哲学特别关注的问题: (1)历史运动的模式。认为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的。(2)历史发展的动力。看法不一,或认为是人的理性,或认为是复杂的人性,或认为是英雄人物。(3)历史进程的目的和意义。认为历史发展有明确的目的和终极意义。代表人物:维柯、伏尔泰、赫尔德、康德、黑格尔,以及斯宾格勒和汤因比的文化形态史观。
分析的历史哲学——着重阐释历史学研究本身特有的性质、方法、价值或作用。其出发点是:要理解历史事实,首先就要分析和理解历史知识的性质。历史哲学的任务应该应该就是(或者至少、首先而且主要的就是)对历史的假设、前提、思想方法和性质进行反思。分析的历史哲学关注的问题,更多的是历史认识是什么,而不再是历史本身是什么;更多的则是人们是怎样在认识历史的运动的,而不再是历史自身是怎样运动的。对于分析的历史哲学来说,更重要得多的问题已经不再是对历史本身的探讨和解释,而是对历史学的探讨和解释。代表人物:布莱德雷、狄尔泰、克罗齐、柯林武德、波普尔等。
四、实证主义史学(十九世纪后半期)实证主义史学理论的特征: (1)主张依照自然科学的模式建设历史学,力图使史学成为像自然科学那样追寻“一般法则”的科学。(2)努力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反对历史研究的“个体论”倾向。
第四节:当代西方史学(20世纪以来)一、当代西方史学形成的特征:1、从传统的“叙述型”转向“分析型”。即用“问题史学”代替“叙事史学”。2、从研究“显要人物”(精英人物)的活动为中心,而转向研究普通人和“社会底层的力量。3、从狭隘的政治军事史转向探求社会历史的“总体”与“结构”。4、从个人在故纸堆中扒梳史料的手工业方法转为运用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技术。5、坚持史学研究采取跨学科的方法,借鉴和吸收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历史。
二、当代西方史学的发展脉络、主要流派及其理论:
(一)“新史学”的开端 法国卡尔。兰普勒特最早提出“新史学”这一口号;法国亨利。贝尔创办《历史综合评论》;美国鲁滨逊与“新史学派”的建立。
(二)法国年鉴学派(三个发展阶段)
1、创建阶段(1929——45)代表人物是费弗尔和布洛赫。这一阶段奠定了年鉴学派的基本理论:(1)反对传统史学迷信史学和史料的倾向(2)提倡“总体史学”。即强调历史研究的对象包含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3)反对历史研究以精英人物为中心,大力倡导“从下往上看的史学”,主张着重研究下层的普通大众的历史(4) 主张史学要按科学的程序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用“问题史学”代替“叙事史学”(5)坚持史学研究采取跨学科的方法,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方法来研究历史。
2、第二发展阶段(1945——1968年)是年鉴学派“制度化”和深化阶段。代表人物为布罗代尔(1902——1985)布罗代尔理论代表作:《历史和社会科学:长时段》、《菲力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布罗代尔的基本思想是“三段论”(历史时间的理论):认为历史时间可以分为相互联系的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分别表述三个不同层次的历史运动,而其中的长时段历史也就是结构史,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阶段,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长期的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借助于长时段历史观,才能够更深刻地把握和理解人类生活的全貌。
3、第三发展阶段(1968后)打出“新史学”旗号,从此被称“年鉴——新史学派”。代表人物是勒高夫、诺拉、夏蒂埃、勒韦尔。年鉴——新史学派着重研究的理论、方法和领域:(1)继承了长时段理论,着重研究各种结构和变化缓慢但长期起作用事物。认为只有通过长时段才能把握和认识推动历史前进潜在力量。研究领域是历史人类学和精神状态史(2)重视历史认识论和史学方法论(3) 进一步拓宽历史研究领域,更潜心于细小的课题。(4)重新强调政治作用,承认事件的重要意义。(三)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史学 即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代表人物有多布、希尔顿、希尔、霍布斯鲍姆、汤普森。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共同性与理论特征:(1)熟悉马恩著作,信仰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从事历史研究。但对历史唯物主义有自己独立的理解和解释,并有所修正。(2)发扬了英国经验主义的史学传统,强调对历史特殊性的认识,坚持历史学是研究历史事实发展过程的科学。(3)强调研究下层人民的历史。(4)注重总体史研究。
(四)当代西方比较史学西方比较史学的研究著作大致上归纳为四类:(1)“各文明体系的比较”研究。即如斯宾格勒、索罗金和汤因比那样的宏观比较。(2)“主要是对文明的某种中心题目进行比较研究,如比较宗教式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大都是一些比较具体的历史现象的比较。(3)通过比较而“研究历史过程”,“它们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可选择的生产方式’的比较研究到一个单独的行业实现工业化的速度和程度的比较;从革命这个永远受欢迎的题目的比较研究到限定仍很明确的过程的比较研究(例如现代教育制度的普及)。着重历史比较尤其与经济学、社会学或人类学的某些学派有密切的联系”(4)“机构的比较”。如教会、党派、银行之类的组织和机构的比较。比较史学的特点:它不像写作通史或断代史的历史学家那样在连续叙述人类的发展中寻找历史的意义,也不像历史哲学家那样在寻求全面的总体模式中获取历史的意义,而是从整个人类历史中一直在撞击着人类的那些永恒的问题中寻找历史的意义。为此,比较史学按照某种规范和范畴,从人类历史中挑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侧重探讨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某种情况下的特殊规律,亦即寻求历史发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以阐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异同
(五)当代西方心理史学 心理史学是历史学与心理学的嫁接而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它借助与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探索人类过去的种种行为,进而更全面与更深刻地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 心理史学分为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学和非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学。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学 ——是用精神分析法和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生活,其理论的一般特征:(代表人物是埃里克森、李夫顿和克胡特)(1)以新精神分析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即坚持弗洛伊德古典精神分析学说的原则,强调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的主导作用。同时强调自我的的自主性,认为自我具有自己的能量来源,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主要是家庭环境、养育方式)对人格的重大影响。(2)反映了一种“心理决定论”的历史观。即用历史人物的心理特征解释一切行为。(3)模式归纳。即习惯套用心理学模式的归纳,缺乏因果解释的科学研究(有些原理根本无法验证)。非精神分析的心理史学—反映了当代西方心理史学的变化趋势:(代表人物温斯坦、普拉特、埃尔金斯、阿瑟尔、霍弗、拉森)(1)由“心理因素决定论”向“外在环境决定论”转变。(2)方法论的突破。即不再仅仅是将心理学理论作为解释历史现象的史学方法,而把历史上的心理现象本身作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说,不再局限于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个人和群体的历史行为,而是把历史上的个人和群体心理的发生、发展、演变的原因,及其对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变化,使心理史学不知不觉变成了历史心理学和心态史学了)。(3)社会学对心理史学的渗透。强调不是心理驱力决定外在现实,而是外在现实决定心理状态。()行为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史学的应用。强调了人的行为完全是环境决定的,即便是那些看起来像是本能的行为实际上也是对外部世界的反应。(4)认知心理学在心理史学中的应用。强调了人的认知模式会影响和决定人们的心理和行为。
(六)当代西方计量史学 计量史学也就是把数学方法特别是数理统计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一套方法。当代西方计量史学的特征:(1)运用电子计算机。它的使用,使系统收集、利用史料及进行统计分析成为可能,并向研究者提供了处理大量情报资料和分析多变量现象的能力。(2)进行统计分析。但不是指以往史学研究中那种描述性的统计,而是一种高级的推理统计学和多变量解析领域的分析,对此非用电子计算机不可。(3)制作数学模式。借用社会科学尤其是经济学中的理论模式,以数理形式来表现历史文化现象。
(七)文化形态史观文化形态史观是当代西方思辩的历史哲学的主要代表。其代表人物是斯宾格勒(著作《西方的没落》)和汤因比(著作《历史哲学》)其主要理论特征:是用“幼年、青年、成年、老年”(斯宾格勒)或“起源、生长、衰落、解体”(汤因比)四大阶段的生命周期来概括人类历史或文化的全部过程及其一般模式。强调两点:第一:所谓的历史就是文化或文明。这一结论旨在肯定,文化或文明才是人类历史的真正载体,而历史的意义即寓于作为人类历史之基本现象的文化或文明之中。因此认为,历史哲学与史学研究所应阐释的主要对象既不是纯粹的精神观念,也不是表层的政治、经济现象,而是作为一种历史整体的文化或文明。第二、所有的文化或文明都是具有同等价值、属于同一时代的。这个结论的重点在强调,各种文化形态或文明社会原本就是自成一体、各有根据的,而决无孰优孰劣或孰高孰低之分。确信历史哲学与史学研究所面对的世界历史指的是整体,而不是某个选定的部分。因此,理应放弃狭隘的欧洲文化中心论和偏颇的民族主权国家观,转向一种整体性的、深层次的文化形态或文明社会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