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展讯发布 > [深圳] 复眼展

[深圳] 复眼展

2010-05-19 10:33:33 来源: 何香凝美术馆 作者:

 

主    办:何香凝美术馆 
协    办: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展览总监:乐正维 
策 展 人:冯博一  
策展助理:谢安宇 姜前维 

开 幕 式:2010年5月22日(星期六)下午17:00-18:30
活    动:三影堂针孔相机工作坊在何香凝美术馆

展    期:2010年5月22日——7月11日
地    点:何香凝美术馆

由何香凝美术馆主办,冯博一策划的“复眼——荣荣&映里作品展”将于2010年5月22日-7月11日在何香凝美术馆举行。 

1992年,荣荣从福建只身“北漂”到北京从事摄影艺术创作。1999年荣荣在东京的个展上偶遇日本艺术家映里,从此结缘。2000年映里从东京移居北京伊始,他们夫妇共同创作了一系列摄影作品。这次展览是他们十年来以合作方式从事摄影艺术创作,在中国的美术馆第一次集中展示。包括《在中国长城系列》、《在中国嘉峪关系列》、《在日本富士山系列》、《在奥地利系列》、《我们在这•北京系列》、《荣荣&映里2005年系列》、《六里屯系列》、《三影堂系列》、《无题2008系列》等13个系列作品,共展出摄影作品113幅。 

他们各自在已形成独立创作的风格与样式基础上,其合作的创作方式超越了以往个人的目光所及,形成了“复眼”式的立体观照与重瞳般的视域。展出的作品既有在北京现实生存的栖居状态,也有在中国、日本、奥地利、芬兰等地行旅的踪迹,还有他们家庭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由此构成了这次展览——他们从自然的地域环境,到社会的现实景观,乃至私密空间的自我凝视的多重镜像。他们合作的摄影作品所表达的价值意义不仅在于用一种新的视觉观念和手段表现他们的境遇和依存的牵挂,还在于为他们的存在空间,记录了他们的精神和情感的一次次的相遇与相知。 

此外,作为展览的一部分,“三影堂针孔相机工作坊在何香凝美术馆”的互动活动也将于展览开幕时启动。这一工作坊将使深圳的青少年儿童了解到小孔成像原理及拍摄到暗房最终显影成像的原理,同时参与者将亲手制作针孔相机,并真切体验摄影的基本过程。授课结束后,学员们还会得到亲手制作的相机以及从自制相机中拍摄的照片。 

从即日起,工作坊活动将面向深圳市青少年儿童(年满10岁)征集报名。

复眼展前言

1992年,荣荣从福建只身“北漂”到北京从事摄影艺术创作。1999年荣荣在东京的个展上偶遇日本艺术家映里,从此结缘。2000年映里从东京移居北京伊始,他们夫妇共同创作了一系列摄影作品。这次展览是他们十年来以合作方式从事摄影艺术创作的第一次集中展示。

他们各自在已形成独立创作的风格与样式基础上,其合作的创作方式超越了以往个人的目光所及,形成了“复眼”式的立体观照与重瞳般的视域。展出的作品既有在北京现实生存的栖居状态,也有在中国、日本、奥地利、芬兰等地行旅的踪迹,还有他们家庭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由此构成了这次展览——他们从自然的地域环境,到社会的现实景观,乃至私密空间的自我凝视的多重镜像。

他们合作的摄影作品所表达的价值意义不仅在于用一种新的视觉观念和手段表现他们的境遇和依存的牵挂,还在于为他们的存在空间,记录了他们的精神和情感的一次次的相知与相遇。

展览作品

在中国长城No.3 100x100cm 50.8x61cm(paper size) 明胶卤化银工艺照片 2000年

草场地·北京No.1 102x109cm 明胶卤化银工艺照片 2004年

奥地利BadGoisen No.1 100x64cm 50.8x61cm(paper size) 明胶卤化银工艺照片 2001年1

六里屯·北京2003年No.1 100x127cm 50.8x61cm(paper size) 明胶卤化银工艺照片 2003年

三影堂·北京No.20-3 135x135cm 50.8x61cm(paper size) 明胶卤化银工艺照片 2006年

我们在这·北京2002 No.1 180x240cm 100x134cm 明胶卤化银工艺照片 2002年

无题No.25 180x134cm 50.8x61cm(paper size) 明胶卤化银工艺照片 2008年

在日本富士山No.13 100x134cm 50.8x61cm(paper size) 明胶卤化银工艺照片 2001年  

 

 

 

对话:荣荣、映里、艾未未、冯博一

对话:荣荣、映里、艾未未、冯博一
时间:2010年3月3日
地点:艾未未工作室

冯博一:我准备在何香凝美术馆策划荣荣&映里的摄影展,也算是两个人的联展。因为他们合作摄影创作十年了,从2000年到2010年。
艾未未:你们合作不止十年吧?
荣荣:刚好十年,2000年开始的。
艾未未:你们住东村时候……
荣荣:东村时她还没来,2000年9月份来的,正是你们做《不合作方式》展览的时候。
艾未未:那时,映里从日本过来时多大?二十七、八?之后生了三个孩子?
几个男孩几个女孩?噢,都是男孩。为什么生这么多?生习惯了?还会生下去吗?
映里:差不多了。
艾未未:还要一个女孩?
映里:女孩儿长大了会很让人担心。
艾未未:会吗?
荣荣:我已经想通了,以后三个女孩——儿媳妇都会过来,呵呵。
艾未未:你们家阳气很重。荣荣有几个兄弟姐妹?
荣荣:我有五个,一个姐姐、一个哥哥、两个妹妹。
艾未未:映里呢?
映里:两个,一个姐姐。
艾未未:日本想生多少生多少?
映里:日本现在小孩不多。
艾未未:在哪家医院生的? 
映里:老大、老二在中日医院,老三在美中宜和医院。
艾未未:“美中”不错,环境好。不存在超生问题?
荣荣:我属超生,交了罚款了,因为要中国护照,如果你不拿中国国籍可以。不管你太太哪国人。我原来以为不受限制了。这跟国外相差很大。
艾未未:为什么不拿日本国籍?
荣荣:因为都生活在北京了。
艾未未:想拿可以吗?
荣荣:当然可以!
冯博一:他们俩一起在国内美术馆还没有做过个展。
映里:在三影堂做过,展示了几个系列的作品。
艾未未:你们自己怎么看这种合作?
荣荣:改变很多。认识后有很大转折,东村、废墟几个系列都是在寻找,在一块后……
艾未未:改变什么?你们俩的性生活改变了?还是作息时间改变了?
冯博一:我印象中,在富士山开始拍裸照,应该是第一系列?
荣荣:不,之前在长城、在嘉峪关我们一起拍过。
艾未未:你们俩特别欣赏对方的身体吗?
映里:那个时候……
艾未未:你并不欣赏他的裸体吗?和我也可以拍裸体吗?我想起一件事,好像她怀孕的时候,我的身体和映里的身体要拍合影。
荣荣:本来那时未未的肚子和映里的肚子要拍一个合影,那天未未已经到三影堂了,映里突然反应特别厉害,要去医院。
艾未未:没别的原因吗?
荣荣:能有什么原因?
艾未未:那也没告诉我什么时候可以再拍?
荣荣:还得等等,等到她的肚子再大了。
艾未未:你欣赏她的身体吗?
荣荣:我觉得她很好、很棒。你觉得我怎么样啊,线条怎样?
映里:呵呵。
冯博一:他们最初开始恋爱时语言不通,我不知是如何一起创作的?
艾未未:你最向往的状态,你好奇的一块就是你感兴趣的。
冯博一:哈哈哈。
艾未未:语言不通怎么告诉你要裸体呢,直接把你脱了?
荣荣:语言不通有时会特别奇怪。第六感领悟特别好,身体语言调动起来的。
艾未未:语言通了是不是那种感觉就没有了?经过十年对对方的身体失去了兴趣吗?
映里:有变化。
艾未未:你呢?
荣荣:变化会有,不一样的阶段。
艾未未:怎么不一样?
荣荣:生活不一样了,也有小孩了,关注的也就不一样了。
映里:现在我们看那时录像也很奇怪,用一种原始的语言沟通。不只是眼睛看到的和大自然里面的东西。那时想拍心里面的东西,拍“富士山系列”时,没有提前说要怎么拍。
艾未未:带设备去啦?
映里:带了,要拍,拍什么样的没有安排。
艾未未:拍富士山的动机是什么?
映里:第一次见面时,我说:如果你再来,我带你去看富士山。
艾未未:荣荣第一次去日本回来跟我说了。我问怎么交流?他说他也不知道,反正能交流。记得吗?
荣荣:对,1999年你已经在这里了。
艾未未:后来怎么想做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荣荣:北京慢慢发生变化,我们经常讨论。因为热爱摄影,因摄影而结缘,她拍了十年,我拍了十年,一直在拍。最早想做一个公共图书馆,对我来说作为一个摄影家去经营一个画廊我不感兴趣,对中国来说还是关心摄影现状,象做摄影一样来对待它。
艾未未:关心的话题,你们背景不同,尽管做摄影都做了十年,观点肯定不太相同。是一拍即合还是有摩擦?
荣荣:技术上,我粗糙,她精细,我们互补。
艾未未:你觉得荣荣带给你什么了?
映里:开放。在日本时,我特别封闭,独立一个人。和荣荣在一起后,可能和他性格有关,通过他,我对外面的世界,对其他的人,以前全部“断”了,现在已经开始有关系了,开始交流了。
冯博一:我看过映里原来的摄影作品,比较狂野;和荣荣合作后,感觉很浪漫,感情很丰富。
荣荣:其实,我个人的作品始终离不开环境。离开东村,到六里屯,映里、身边的人、物、事,我没有跑太远。如果说没有映里,我一个人跑富士山上,跟我以往关注的就没什么关系了。
冯博一:我想问映里在创作上,来中国有什么不一样吗?
映里:来之前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做摄影。来这里以后,没有讨论什么,非常自然开始拍照片。一开始我拍他,他拍我,或去同一个风景地,他拍的时候,我不拍。有点奇怪,后来一起拍。富士山作品之前,我们在自然中有一系列作品,在长城、在嘉峪关等。特别想要去自然里面,语言不通,通过相机交流,我们说相机是我们的“第三个眼睛”。
艾未未:谁先看上谁的?肯定是映里先——中国的帅哥来了。
荣荣:不是,不是,我先看上她的。
映里:我先看上他的作品,嘿嘿。
艾未未:怎么有兴趣去看荣荣的展览?
映里:小熊(熊文韵)在日本,她说她朋友来东京做展览。
艾未未:喜欢他的照片吗?
映里:不是喜欢不喜欢,直接到心里去哦!
艾未未:你们什么时候上的床?他说在日本就已经和你上床了。
荣荣:乱说。呵呵!
艾未未:哈哈,都三个小孩了,你们还羞涩,不至于吧。
映里:来北京后。 
艾未未:你当时下决心了?做好准备了?
荣荣:这个过程很漫长的,不是那么容易来的。我还有各种手段,我不会用手机、电脑、传真,后来都用上了。现在我又不会用电脑了。那时电话费很贵的,我房租都交不起还天天打电话给她。
艾未未:当时有没有替中国人复仇的感觉?
荣荣:这是哪跟哪儿呀?
冯博一:我觉得荣荣没有。
艾未未:你会有?
冯博一:我也没有,这是私人感情。
艾未未:你的意思是私人事务、跟公共事务、跟历史没关系?你们怎么看中日战争?年青人会比较坦然看历史吧,不关他们的事?你知道吗?你嫁给中国人有压力吗?日本人怎么看这个问题?
映里:日本人对外比较排斥。
艾未未:中国人对你呢?以前没有在中国的经验吧。
映里:难说,人很多,不一样,快十年。比如说他的家里人很特别,爸爸影响大,特别细,也比日本人细,特别干净。
艾未未:怪物。中国很少有细的。
荣荣:所以我们跟他在一起很难相处,过分干净。
艾未未:举例。
荣荣:比如洗碗水不能溅出来,小孩吃饭一点汤洒了,他马上就去擦。
艾未未:那你留这么长的头发,还娶个日本媳妇。
荣荣:在家不能留长发,所以我跑到北京来留了,哈哈。以前,每年春节回家我爸爸都说:你这年龄还没女朋友?现在有了就好了。但是他担心中日关系,操心。
艾未未:他多大?
荣荣:73岁了。
荣荣:他以前是供销社采购员。
艾未未:那肯定总有甜头,好吃的不少吧。
荣荣:改革开放后,他承包供销社,我给他打工三年。他承诺给我一笔钱,我可以买相机,之后爱干什么干什么。
艾未未:第一个相机什么时候买的?什么牌子?
荣荣:美能达,1992年。
艾未未:我们1993年就认识了,映里呢?
映里:我高中,1994年,爸爸的老相机,理光的。
艾未未:设备加起来有多少钱?算过吗?
荣荣:真没算过。
映里:我来中国之前全部卖了。
荣荣:她以前当记者,相机、镜头大大小小,全卖了,来为六里屯生活用。我在那住过八年,你们都去过的。
冯博一:生活上的转机大约在哪年?
荣荣:2002年左右吧。1997年第一次卖照片,去维也纳做展览。之前有一点点,真正卖作品在2000年后。
艾未未:所以,是映里带来的运气吧。
荣荣:我也给她带来运气,是吧,相互的。2000年我们创作改变,生活改变。
艾未未:下回想做什么?
映里:这次回日本,因为十年没回去过年了。
荣荣:十年没回日本过年,今年回去了。
映里:想能去日本农村拍一些照片。好像小孩在那里也很好,特别自然。后来没有拍,很奇怪的。
荣荣:有一种矛盾状态,跟三影堂有关系吧。精力、时间不允许,三影堂还在路上,还需要我们管理。以后希望能远一点,能回到原来的创作状态。
冯博一:和个人的创作状态还是有冲突。
荣荣:现状不允许呀。
冯博一:荣荣以前对恶劣的环境比较关注,和映里在一起后变化挺大的,比如富士山系列。
荣荣:那个时间段比较特殊,刚领完结婚照证。
艾未未:标准模式,你们俩在自然中。
荣荣:拆迁也是自然。
艾未未:如果离婚了还会一起合作吗?
映里:看缘份吧。
冯博一:最后一个问题,你们合作后,与各自以往的创作最大区别是什么?
映里:之前都是独立的,作品在内心里;合作的改变,通过生活,作品哪里都是可以拍的。
冯博一:荣荣呢?
荣荣:对,那时在东村,现在在草场地。环境改变,没有刻意,都是身边的事。
艾未未:小孩怎样?健康?
映里:最近全部得流感啦。
艾未未:很辛苦,累不累?乐趣多吗?
映里:我只管小孩。
荣荣:我也管的。
艾未未:挺了不起的!
荣荣:没有。以前,我老爸老妈有更多小孩。
艾未未:那不太一样。日本幼儿园好不好?
映里:没什么教育,只是玩。
艾未未:玩,做游戏,那不就最好嘛。中国人能进吗?
映里:现在政府开始管,不让外国人办学校。
艾未未:捣乱!其实家族经营也可以啊。
映里:对,我们也在考虑。
艾未未:呵呵,我的几个问题你们都没有正面回答,本来还想再深入一点。我们认识都18年了。

相望两相知

相望两相知
——关于荣荣和映里摄影艺术的“复眼”方式

冯博一

早在1992年荣荣就只身从福建“北漂”到京城从事摄影艺术创作;映里是日本人,来北京定居前在东京是摄影艺术家兼摄影记者。那时,他与她的艺术创作基本上是以自身的成长经验和所在的生活处境中寻求创作的构想和媒介依据,更多的是一种从本土的、地域的当代文化出发,或者是将母文化的资源予以利用。也就是说,他她的艺术创作,他们的经验,仍然是在他们生活的地方,并在他们的具体行为中展开。因此,他她的各自创作风格仍然与具体的地域与处境相关联。而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到临,尤其是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化,使不同国家、民族以及地域文化圈之间的交往变得频繁与顺畅;文化游牧式的栖居与行旅,以及“在路上”对波希米亚精神的追寻,亦成为艺术家的一种生存、创作的主要方式之一。1999年,荣荣在东京办个展,偶遇映里,从此结缘。于是映里从东京移居北京,开始了他们共同的生活与创作。这种生存空间的位移、流动和生活结合,构成了他俩在非本土的文化环境中的创作方式,并与所在地发生某种关系的作品产生。这既保持了一定的对外在或之间空间的向往,同时又延续了本土文化和以往作品的品格。所以,我们说这种创作已经不能简单地评价说他们的作品是从地域的传统或现实的文化资源中派生出来的某种创作风格与样式,而是文化全球化的一种再现形式,也是他们生存空间位移后的不同民族文化、个人审美碰撞、磨合的结果。当然,他们并不生活在流动的漂泊空间当中,空间变异所构成的创作合力与品质,或许就建立在位移与流动的生存、情感心理,乃至家庭日常生活的多重空间和多重视域之中。

荣荣于2000年前的作品,充满着苦涩的艰辛与不安的挣扎。他在北京东村的摄影记录,其实是他真实生存的写照;《废墟》、《婚纱》等系列作品则是他生存境遇在内心折射的凄美向往。而映里的《灰色地带》、《1999•东京》和系列自拍像等作品,具有内心孤独与彷徨,甚至有着扭曲的腥血气息,显示了她文雅、恬静容颜背后动荡的分裂与绚烂的热情。从2000年伊始,他们结合后的艺术上共同创作,使各自以往的创作风格发生了变异。如果说荣荣和映里在之前的创作或注重生存境遇的影响,或强化内心的体验,那么合作之后以“第三只眼晴”的观看方式所形成的镜像,则充满了一种彼此相遇相知的“复眼”方式,即他们是将一系列自我的身体镶嵌到有着地域象征的自然环境中而给予呈现。如:《在中国长城系列》、《在中国嘉峪关系列》、《在日本富士山系列》、《在奥地利系列》等等。作为摄影艺术家的他们,并不是炫耀自我的身体或自我满足的表征,而是对二人共同情感与生命的结合,是自我向他者、向广袤自然敞开的尝试,也是自己向对方敞开的真诚和坦率。这些作品看起来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却贯注了他俩对于自然、对彼此发现的激情与浪漫,而这种发现往往是代表着艺术家在每一阶段作品创作时的情感依存与牵挂。他们的《我们在这•北京系列》作品是我在2003年策划东京画廊开幕展——“北京浮世绘”时创作的,也是第一个根据798艺术区现场所创作的系列作品。在这组作品里,一切的经验都有一个对于自己身外世界的真实感觉,这种感觉里有一种对于差异的承认和理解,似乎没有了以往那种面对艰辛处境时的焦虑或悲愤情绪。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是一种痛苦的来源,而是一种了解和认知的前提,一种新的对话前提。这种新的创作意识使得他们能够超越对于彼此的“俯视”和“仰视”的心态,而进入一个“平视”的新阶段——在相望两相知的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使他们的艺术创作无意为之或水到渠成的自然形成过程。对于他俩来说,这“异”和“同”都打开了新的空间,他们用“复眼”的镜头拍摄出了他们的彼此,他们与自然、与栖居地景观的一次次相遇。一方面,合作的方式使这些作品有着浪漫的外表,但画面的情境和叙事本身的语境对这种浪漫性又进行了颠覆,从而解构了他们以往各自的记忆、梦境和困惑,并以惟美浪漫的语言方式,反映了他们在一起的目光所及和自然与现实的另一侧面。他们的这种相遇、这些牵联的景致,让我们发现这个世界多样性的诗意和美丽。另一方面,他们又把我们拉回到曾经的现实居住地。在《六里屯系列》中,他们通过自身的躯体而把“个人”在当下社会中的命运与城市化进程中的拆与建,做了强化的的诠释与直接的呈现,也是对自己所赖以安身立命境遇的某种绝望的诉求。被扭曲,而又不同程度地反扭曲,这正是他们自由栖居的向往与被迁徙被摆弄矛盾冲突的视觉显影。同时,将私人空间与社会现实空间进行并置,将他们曲倦的躯体给予重叠,意味着真实与虚构成分的组合,也构成了这一系列摄影作品的复调——它基于现实的荒诞,同时又有所超越。这是纪实性拍摄相对应的社会学的书写,这种艺术的转换与提升象征了他们复勘现实与记忆的方式,它使艺术上升到主体,而使社会现象退居到注脚的位置。因此,他们合作的摄影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不仅在于用一种新的视觉观念和手段表现这一现实,还在于为他们自己的生存空间记录了他们的精神和情感的历史。

身体和艺术具有一种不解之缘,而摄影艺术总是一个有关光线、色彩、质感的视觉逻辑,一个超概念的普遍存在的表现,一个通过表现身体而传达不可言说感受的影像话语。解读荣荣和映里合作的摄影艺术,他们的自我身体是始终贯穿于他们复眼式创作的主要媒介之一。艺术家将身体作为创作的题材早已有之,那是自我的一种直接而集中的表现。不同时代的变迁和对身体的认同、诉求,甚至意识形态都会有意想不到地自动显现。《荣荣&映里2005年系列》中,他们的身体与他们的精神是一种“之间”关系。身体空间是精神居住的空间,思想所支配的身体,对思想而言并非只是对象中的一个,也并不仅仅依附于单一的自我,而是依据他们双重的身体、重瞳的镜位来考量和拍摄,即把精神统一于二人身体的自然法则中。因为身体既是能见的又是所见的,所以,身体在看的时候能自视,在触摸的时候能自触,是自为的“能见”与“感知”。躯体领会自身,又构成了自身并把自身转换为他们依存的关系,这也许就是他们共同躯体与复眼的多视角观看和表现的特征。从而使“社会化的身体”这个概念,在现代的社会系统中成为政治与文化活动的领域之一。而身体好像提供了唯一坚实的、在现代世界中唯一可以依赖的自我认同的基础。当一个把生命意义建立在年轻、性感的身体之上的时代,身体的外在显现于是就成为自我与自由向往的隐喻。同是身体的象征,在《无题2008系列》里,他们“凝视”的是一个生命的诞生和延续的过程,或者说是在寻找一种孕育生命形象化的过程——像是在宇宙里的星球。这种凝视、抽帧、定格、放大,成为作为艺术家的他们凝视世界宇宙的象征,以及自我生命的延续与升华。恰如《从六里屯到三影堂系列》里的他们一家子,从二人到三个儿子的相继诞生,还有2007年“三影堂”艺术中心的创建、经营——一个家庭血缘谱系的生成一样。

最近听说他们在草场地的家、他们的三影堂艺术中心又将面临着被拆迁——宿命般的遭遇。也许只有荣荣和映里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静止的镜头只能记录瞬间的过程,人们只能透过其作品看到了凝固的时空和视觉的形象,而事实却远不是这样简单,那些令人心颤的现实仍在继续发生着。我们永远不能体会摄影艺术家所能达到的极限,这令人深感不安。因为你会突然发现,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远在我们预料之外,共同的艺术想象力量将变成共同生命中可能的承受之重。

简历
RongRong 荣荣
1968  出生于中国福建省漳州市 
1992  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摄影教研室学习 
1993  搬至北京郊区的东村,开始对东村的年轻前卫艺术家进行长期拍摄 
1996  创办《新摄影》杂志
2006  创立“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inri 映里
1973 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
1994  毕业于日本东京写真艺术专科学校 
1994-1997 作为摄影记者工作于东京“朝日新闻社出版写真部”
1997 成为自由摄影家并开始独立创作活动
2006 创立“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RongRong & inri 荣荣和映里
中国摄影艺术家荣荣与日本摄影艺术家映里,他们自2000年开始合作,曾经创作过“富士山”、“我们在这儿”、“六里屯”等一系列深受国际学术界瞩目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是对从死亡和废墟到重生和超越的视觉叙事的充满诗意的沉思。人与生存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他们经常关注的主题。同时,荣荣映里的摄影作品执着于对传统手工照片和暗房技术的探索,赋予传统黑白摄影以一种常人难企的高度和创造力。2007年初夏,荣荣和映里创办了作为国内新生事物的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这是中国由艺术家第一个自资创立的摄影艺术中心,将为摄影艺术作出巨大的贡献。
RongRong & inri / Selected Solo Exhibitions:
荣荣和映里  节选个展
2003    “蜕—荣荣和映里的影像世界 1993-2003”, 北京大山子艺术区,中国
2005  “超越”,Walsh 画廊,芝加哥,美国
2006  “第三空间”,亚历山大•奥克斯画廊,柏林,德国
  “六里屯”,前波画廊,纽约,美国
2007 “荣荣和映里”阿勒国际摄影节,法国
2008 “从六里屯到三影堂”,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中国
 “荣荣和映里”,三藩市的Camerawork,三藩市
        “废墟与重建”,马德里亚洲之家,巴塞罗那亚洲之家,西班牙
2010 “复眼”,何香凝美术馆,深圳
RongRong & inri / Selected Group Exhibitions:
荣荣和映里  节选群展
2001 “Cross Pressures”, 奥陆美术馆,芬兰摄影博物馆,芬兰
 “中国当代艺术展”,Halle Steinek画廊,维也纳,奥地利
2002 “梦02”,红楼轩基金会,伦敦,英国 
 “北京浮世会”,北京东京艺术工程,北京,中国
2003    “幻影天堂”,Rudolfinum美术馆,布拉格,捷克
2003-2004 “Chinart”世界巡回展,Museum Kuppersmuhle Sammlung Groth,杜伊斯堡,德国;罗马当代艺术博物馆,罗马,意大利; 路德维希博物馆,布达佩斯,匈牙利
2004    “天下”,安特威普美术馆,比利时
        “里里外外”,里昂当代艺术馆,法国 
        “第五届上海双年展—影像生存”,上海美术馆,中国
2005 “美的协商”,世界文化宫,柏林,德国
2006    “胸怀: 中国当代影像的自觉方式”,沪申画廊,上海,中国
        “亲近北京”,大山子艺术区,北京,中国
        “另一个世界”,Lukas Feichtner 画廊, 维也纳,奥地利
2007    “对流”,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中国
        “网:再现空间、时间和文化”,前波画廊,中国
2008    “2008大邱摄影双年展”,大邱,韩国
        “迪奥与中国艺术家”,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
2009    “左手右手 当代艺术中的伴侣”,上海当代艺术馆
        “第三届广东国际摄影双年展2009”广东美术馆,广州
        “2009年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 比利时布鲁塞尔美术宫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