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展讯发布 > [北京]赵军胜的绘画

[北京]赵军胜的绘画

2011-12-13 14:33:22 来源: 艺术档案 作者:

 

赵军胜的绘画
开幕时间:2011年12月15日,下午3时- 6时
展览日期:2011年12月15日- 2012年1月15日
展览地点:时态空间(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98艺术区)

展览组委会:王玉勤、赵国恩、赵伟、舒阳、徐勇、黄锐、吴玮禾、白崇民、陈光、马云飞、王铁为、满宇、李心沫、马宁、黄山山、李大方、王竹、崔强

主办:时态空间 
协办:艺述馆  

联系方式:电话010-59789180/59789181

Distant Mountains: Paintings by ZHAO Junsheng

Opening time:3-6 pm, 15th Dec. 2011
Exhibition date: 15th Dec. 2011-15th Dec. 2012
Exhibition venue: 798 Space (798 Art Zone, No.4 Jiuxianqiao Road, Chaoyang District, Beijing)

Exhibition committee: WANG Yuqin, ZHAO Guoen, ZHAO Wei, SHU Yang, XU Yong, HUANG Rui, WU Weihe, BAI Chongmin, CHEN Guang, MA Yunfei, WANG Tiewei, MAN Yu, LI Xinmo, MA Ning, HUANG Shanshan, LI Dafang, WANG Zhu, CUI Qiang

Curator: SHU Yang
Sponsor: 798 Space 
Co-organizer: Eshu Art House 

Contact: 010-59789180/59789181(telephone) 

 
艺术简历
赵军胜,1976年生于河南郑州。
1993-1996年在郑州艺术学校学习美术。
1997-1998年在沈阳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
2005年在北京管庄高安屯附近租用工作室,2006年将工作室搬至北京通州闪电工厂。
2009年工作室搬至北京宋庄艺术工厂区。

2010年工作室搬至北京通州台湖镇,直至2011年在河南郑州病逝。


部分群展
2009 “宋庄的风”,尚堡美术馆,北京,中国
“常态——2009年作品展”,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武汉,中国
“中国意象•都市旗帜——西安曲江国际当代艺术季”,曲江当代艺术中心,西安,中国
2008 “艺术北京”,兹德涅克•斯科纳画廊,北京,中国
“地震”,艺术通道画廊,北京,中国
“绘画之乱”,天画廊,北京,中国
“北京闪电2:现场!”,闪电工厂,北京,中国
2007“北京闪电1:放开!”,闪电工厂,北京,中国

Biography

ZHAO Junsheng, artist. Born 1976 in Zhengzhou, Henan Province, China. 1993-1996 studied fine arts at art school in Zhengzhou. 1997-1998 studied at Oil Painting Department of Luxun Academy of Fine Arts in Shenyang. 2005 moved studio at Gao’antun in Beijing. 2006 moved studio to Lightning Factory at Tongzhou District, Beijing. 2009 moved studio to Songzhuang Artist Village, Beijing. 2010 moved studio to Taihu, Tongzhou until 2011 died in Zhengzhou, Henan Province, China.

SELECTED GROUP EXHIBITIONS

2009 “The wind of Songzhuang”, Shangpu Art Center, Beijing, China
“Normal—Art works 2009”, Art Archive Art Center, Wuhan, China
“China Revisualized & The Banner of Urban Culture: Xian Qujiang l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 Festival”, Qujiang Contemporary Art Center, Xian, China
2008 “Art Beijing”, Zdenek Sklenar Gallery, Beijing, China
“Earthquake”, Art Channel Gallery, Beijing, China
“Painting Rebellion”, Gallery TN, Beijing, China
“Beijing Lightning 2: Live!”, Lightning factory, Beijing, China
2007 “Beijing Lightning 1: Let It Be!”, Lightning factory, Beijing, China 

艺术家作品

北京娱乐地图

八里桥 150×570cm 2007

 平淡生活 150×570cm 2007

 远山  150×570cm 2007

召唤绘画的远山
文/舒阳

在赵军胜生命最后的五年,我有幸和他成为了至交。他生前曾嘱我给他的作品写篇文章,可以说这几年我是他作品演变的见证者。我答应了,而文章还未完成他竟突然离世。作为朝夕相处的挚友,我知道今生对军胜歉疚的心情,将伴随我的终生了。也许这就是他让我们这些朋友不要忘记他的方法,不要忘记他曾经默默绽放的炙热生命光华。不但作为一个我们永远的朋友,也作为一个天才艺术家。

我一直比较拒绝天才的概念,我不觉得人真的有那么大的差别。有些人能力强一些,当然值得赞赏,但没必要神话他或者将其能力神秘化,否则教育就没那么重要了。但是看军胜几年来的创作,我觉得军胜是个天才。这样的天才当然不是天生的,而是基于对所从事工作的极度热爱。这种极度热爱,会让一个人将生命的时光倾力投入其中,为我们呈现非凡的才华。在军胜生命最后的五年,他的生命之火为艺术而燃烧。他每天清晨起床,整日创作到夜色降临,几乎从未间断。我一直在想,冥冥之中是否军胜潜在意识到了自己生命的周期?否则他何以如此拼命工作。五年时间军胜创作了数百幅绘画作品,呈现了其独特的个人创作风貌。而天不随人愿,军胜的首个个展在韩国首尔尚在筹划中,他竟先走了。历史上很多天才式艺术家都在三十六岁离世,难道军胜也应了这条天才命运的谶语?

军胜多次对我说,鼓励他走上绘画道路的是他的母亲,为此他对自己的母亲尤为感恩。在经过郑州艺术学校的美术专业学习后,他又到位于辽宁省沈阳的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在鲁美学习期间,军胜结识了艺术家李大方,成为终生的好友。我与军胜结识,是2006年大方介绍他来通州闪电工厂租工作室时。刚搬来时,我就惊讶于他的绘画作品如此之多。后来聊熟了,他便经常与我聊创作的问题。他的艺术创作在闪电工厂开始寻求突破,就是从这时的大尺度绘画开始的。2008年他开始纸上铅笔作品,我看到后就觉得很值得尝试。此后他不断地发展铅笔画创作,直到去世前。在军胜离开北京前最后的那天晚上,他已经感到身体不适。我到他租住的公寓看望他,他还问我对他创作的看法,并对我说他想重新开始油画创作,我也非常赞同他的想法。然而新的画作还未开始,军胜就和我们永别了,这真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在他离去的工作室墙面上,挂着一幅他的旧作被涂上了底色。在临行前他一定已经构思了新的绘画,这幅沉默的旧作成为军胜生命和艺术之光不幸陨落的见证。

这次在北京798艺术区“时态空间”举办的“远山:赵军胜的绘画”展览,是赵军胜的第一次个展。由于他的作品很多,无法在此次展览呈现他艺术创作的全貌,我们选择了他在闪电工厂初期的丙烯绘画作品为主,也是军胜所有作品中尺度最大的一批作品。我们也选择了军胜这个阶段之前的一些小幅丙烯作品和之后的铅笔画作《北京娱乐地图》,来交代这些作品创作的前后承接关系,让大家对他的创作脉络有一个初步的阶段性了解。

这些大画有6米长,即便在“时态空间”这样的大空间里也很难展出军胜全部这类作品。我们选择了9幅大画和18张小画,基本上已经占满空间的墙面。另外还有马云飞绘制的一幅军胜在巴克寓所工作的丙烯绘画作品(军胜冬天基本在住地工作),以及陈光以军胜的形象为素材创作的一幅油画作品。两幅作品尺幅都较大,这次为纪念军胜特别提供来展示。军胜的过世,使众多好友都陷入震惊和悲痛之中。在他去世后一周在北京巴克寓所举办的“赵军胜追思会”,有三十多位好友到场与军胜的亲人一起悼念他。这个展览的促成,也是这些好友合力帮助的结果,希望以此告慰军胜的在天之灵,为这位早逝的天才艺术家完成一次他生前未了的心愿。我选择了这些大画其中的一幅《远山》作为展览的名称,意在把军胜远去后的绘画景观展现在观众面前。为纪念军胜,也为召唤他的天才绘画之灵。`

从军胜的早期作品来看,军胜一直在自己以往的专业美术教育体系之外去探寻个人的艺术道路。从开始具有涂鸦意味的绘画,到后来发展出来的表现性的绘画,最终以铅笔为工具创作了具有城市表现主义意味的绘画作品。绘画的题材从个人性的体验,转向一种外在的生活现实。军胜的全部作品还需要进一步整理和研究,才能真正让我们理解到他作品的全部精髓。这些展出的大画,处在他的创作从以往油画、丙烯作品转向铅笔作品的重要转折时期。可以看到他通过作品所总结和发展以往的绘画观念与技巧,也与后期铅笔作品的画面结构有深刻的联系。这些作品具有一种快速的绘画风格,但呈现的现实观察与叙事性却极其丰富,并混合了一种简化的超现实主义气息。一些作品充满了个人情感的印记和对生活的细节观察,并将之上升成为一种个人的诗意性描述。之所以如此创作,是因为军胜敏感地持续关注个人生活和外在现实荒谬性的交际。这些作品似乎是一个时代的孤独症患者和对现实碎片的收集,并揭示现实被普遍遮蔽的含义。军胜对现实的态度是多向的,并没有抑制观看者的视觉想象。不得不说军胜在这个他曾经历的时代,具有一种祭祀般巫师附体的精神气质。一方面他描绘具体的景观,一方面又在瓦解他的所见所闻。

在整理军胜的艺术简历时,我发现他生前所参加的大部分展览都是由我策划的,这是他去世后唯一让我感到有点安慰的地方。他的第一次个展由我来策展,让我觉得没有辜负军胜生前的友情。我能够肯定的是,这将是未来军胜无数个展的第一次。我将以余生,为军胜的艺术和友情工作。将来在另一个世界见到军胜的时候,我希望他还将我视为挚友,而没有把我给忘了。更重要的是,不要让这位天才艺术家的杰出创作湮没于他离开后的世界。这些作品已经不仅仅是军胜的创作,也属于这个时代的创造。

2011年12月3日,缅甸仰光Mother Land Inn (2)旅馆

 

 

印象化的日常对象和景观沉湎
文/朱其

    赵军胜的绘画具有一种70后绘画的风格,但不是体现出70后绘画早期的“青春残酷”,而是反应一种对于日常性的凝视和无意义感。这个绘画现象也是70后绘画从青春残酷转向虚无化的一个时期。

    看电视、散步、情人、天桥、花好月圆、美女、美丽时光,这些景象实际上是一种伟人和英雄主义离去之后的景象。赵军胜的绘画描绘了这种景象,他的“有伟人像的风景”和“挥手”这两幅画,似乎无意间反映了这个笼罩一代人的总体背景,即原先遍布各大学和公共广场中心的毛泽东站立巨像尽管还是矗立原地,并高高在上地对众人挥手,但众人已经离散,忙着各自具体和局部的日常生活,毛的巨像孤独地矗立在广场中心。

    毛的巨像因为历史的存在,他的物质存在还会存在下去,但这个存在不再具有中心的作用,这就是一种后意识形态的日常现实。赵军胜的画面代表了这样一种背景下一代人的视角,即70后一代人所看到的景象,生活变得安逸,时间缓慢流动,尽管有某种虚无和疏离气息,但总体上流露出一种对于现实的满足感。

    时尚插图的图像是赵军胜绘画的一种视觉特征,比如色调的愉悦,或者文学青年式的忧郁和孤独感,都使他的绘画趣味表现得越来越接近于一种国际化的绘画风格。这种绘画风格总体上表现出九十年代意识形态中国性的弱化。赵军胜的绘画主题是关于现实领域的,但他的绘画真正有意义之处在于绘画视角的主观现实。

    赵军胜的绘画视角的主观性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画面很少有广阔的全景,基本上是局部和具体的景象,即使有较广阔的户外进深的景观,也是从某一个人的视点所视的景象,像“我在对岸”、“在水边”等;二是物象和色调的主观化,图像在所有的画面中就像一个主观化的“滤器”,是物象、物象的图像以及影像都转化为一种印象化的图像,在笔法上可能受到修拉的影响,赵军胜专门画过一幅“塞纳河边的修拉”,表现这一代人的观看视角和日常的自我记忆。

    70后绘画的图像特征与流行文化视觉有一种影响关系,但赵军胜的绘画事实上还体现出一种更本质的图像文化。同70后绘画早期表现青春情绪的图像寓言化不同的是,他的绘画主要是剥离出70后一代在图像层次的自我记忆,这种记忆反映了70后一代在对现实的观看视域和自我反应的转变。

    尽管画面被赋予了主观化的视角和色彩,赵军胜的大部分绘画还是关于现实形象和景观的印象。同社会批判和自我残酷的表现不同,他的绘画表达的日常性尽管无意义和虚无,但他还是给予了足够的凝视。他的画面内容实际上没有越出自我所受影响的现实记忆,而是在已经被规定并且被侵入的自我印象中,去体味它的存在本质和情景主义的诗学。

    赵军胜的画面解读可以分为两部分,即画面上已经有了什么?画面上再也不会有什么了?这使得他的绘画具有一种没有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特征,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后意识形态的特征,即他的画面反应了一种对某种事物的投入、凝视、偏好和沉湎,这已经接近一种意识形态的日常情感表现。但这种对于对象和景观的自我专注,不再是上一代人的群众性、革命性和乌托邦性的景观,而只是电视、都市的繁华街道的一角、人影稀疏的广场、孤独的夜色、情人在幽暗角落的亲昵,海滩边的情欲等。在画面中表现的人物都是沉湎于日常性的普通者,至多是一些有教养和时尚的人。

    在处理这些日常性的记忆时,赵军胜似乎在着力呈现图像的意义层次。但这个意义主要是一种无意义中的意义,图像中的人物及景观本身似乎都是充满虚无和疏离感,并且由于被印象化,只是凸现了他们作为存在一员基本的肖像意义。这尤其体现在“故事”(2004)系列中,这个系列使一系列照片影像主观化,看不出每个人背后和内心的人性历程的复杂性,只是都留下了一层美丽的感伤的外形。在赵军胜的画面中,似乎他们的内在真实性不再重要,而是后一代人对他们的印象才更为重要。

    这事实上也是70后绘画的一个主要图像规定性,即一种自我印象和对这种印象的自我视角的美学化。对于这种对象和景观的处理不是一种批判和对象化,而是对于日常真实的拥抱并美学化。在赵军胜的视域里,这种倾向表现为一种中心和意识形态症候从视野中的彻底消失,以及一种自我的离中心主义,在他的作品中,日常和自我局部的沉湎、专注并且艺术化似乎就是一切。

    2006年5月写于望京。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