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08、2009年 > 后人类:超(自)然艺术趋向——新伦理、新时空、新生命

后人类:超(自)然艺术趋向——新伦理、新时空、新生命

2011-07-31 10:56:13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后人类:超(自)然艺术趋向——新伦理、新时空、新生命

超(自)然艺术关键词:   
超自然艺术   后人类   新时空  远程通讯艺术  不确定  双刃剑效应  新道德  新思维 新空间  机械自动化  人工仿真艺术  虚拟生化艺术  基因艺术 嗅觉艺术 人工生命社会  多媒体艺术  非理性世界模式  当代科技艺术
               
异床同梦

1992年6月,艺术家Paul Sermon受芬兰电信委托而创作了作品《Telematic Dreming》,这个作品使用ISDN数字电话网将一个电视会议系统的两个远程终端联系起来。在第一个终端,被安置在一张双人床上方一个录像镜头,以鸟瞰的方式拍摄床上发生的一切,一个人躺在床上的图像由录像机摄入后,经由ISDN电话线传到另一个远程终端。在第二个终端,数字图像再转变成模拟录像信号,输入到安置的另一个双人床上方的录像投影仪中。这样,在第一个终端拍摄的录像被投射到第二个终端的双人床上,相同的是,也有一个人躺在这第二张双人床上。安置在投影仪旁边的第二台录像机,将第一个人的录像投影与第二个人躺在同一张图像拍摄下来,直接传输到安置在床边的两台监视器中,并通过ISDN电话线传送到的第一个终端,在床边安置的4个监视器上同时显现。几乎在同一时间,人的身体确定无疑地跨出了荧屏,延伸到远方。在《Telematic Dreaming》中,触摸感换成了视觉感,手指的神经末梢放在了远程人体之上。因此出现了感觉的变化——用眼就像用手摸一样。

Paul Sermon的作品《Telematic Dreaming》:远程通信实现异床同梦

2008年四月3日信报:英国人造出人兽胚胎

据英国广播公司的报道,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科学家日前培育出英国首个人兽混和胚胎,胚胎成活了三天,主要用于科学研究。人兽混和胚胎问题在不少国家存在争议,但英国对这种研究的态度比较积极。

纽卡斯尔大学约翰.伯恩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从人的皮肤细胞中提取出细胞核,然后将其植入几乎被完全剔除遗传信息的牛卵细胞中,从而培养了育出这种混合胚胎。
对于远程通讯现象、人兽混体和人工高端智能仿生人的形象,以前我们只能通过艺术或电影描绘出来,这些形象在上世纪的人们心中,都以一贯的思维模式在我们的头脑中定性:那些都是些文学艺术中的特殊效果或神话传说都是虚拟的,大家口头上说,那些都是假的,只存在于科幻电影和文学艺术中,然而近些年这些文学艺术中描绘的假的东西,在当今现实中正在被科学家一一研究和实现。这些高科技超自然范畴,在它刚一产生的雏形时期,就引起了人类的一度惊喜和恐慌(生物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致使新闻媒体爆料不断)。新的科学技术与道德规范问题成为后人类面临的焦点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使人们感兴趣和困惑。生物工程和计算机科技的进步引发的“超自然”现象随之改变着人类的行为与观念。弗洛依德自然的“心理人”模式正在逐渐被新的模式所取代。遗传重组的潜势正在迅速推进人类超越达尔文的自然进化说,进入人工改造的大胆领域。自然与超自然思想矛盾正向我们这个时代发起挑战,这个时代即将成为旧人类尾端和后人类开始的交界的时期。

后人类:超(自)然的现象

人类在生物学和数字通讯技术方面经历深刻变革的同时,也是人类依托自然这个载体进行人工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过程,人类依此逐渐改变人自然的本质和生存方式:即超自然的历史现象。这些超自然的历史现象必然与高科技技术有关,如:整形外科、电脑感应和基因工程。科学新技术在改造人类的肉体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观念,人工生命技术、机械自动技术、生化技术、数字信息化技术以及物理科学技术都形成了超自然的概念。人们与普通的人工流产、人工受精、安乐死申请、变性怀孕、选择自杀权利等非自然生命的限制都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做为生物体、自然人的生命模式正在被进化的后人类人造物所取代。
后人类,即未来的人类及他们的另一种生存状态和感觉,对于未来的生存趋向是根据现实萌发的潜势推论和描绘,这一点艺术家和科学家一样具有先验性。历史证明艺术的节拍是跟随时代背景和未来前进。艺术家同样也具有现实、未来发展的眼光和责任。
后人类世界,人们对历史、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束缚逐渐减弱,对于高科技超自然的突破都缘自个人和人类追求独立价值和经济利益的快慰。人性与非人性纠缠不清,新的自我结构是一种超自然的概念。未来人类个性认识超出以往人们的思维界限,每一个人不必为他或她的自然体形和意识所束缚,也不会被以往道德伦理所困扰。科技改造和征服自然所获得的享受和欲望成为后人类人们超自然的愿望。
我们生存在一个新的电子时代,从前遥远的时间概念如今已被缩短。例如:网络视频会议、遥感性行为(裸聊等)、电视现场直播、电子战争,使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落,资讯也越来越没有一个缓冲的时间。世界具有时间结构的同时性,从而加速了社会交替的过程。电子空间与网络世界,更进一步重新构造我们的时空观,而这些都越来越远离人们的自然生存状态。
超自然思维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爆发性的新技术顺应了人们非理性的变态心理的解放。随着现代统治集团、宗教信仰体制的崩溃和取代,一个非理性的观点更适合当今这个摆脱乌托邦信仰的不确定世界,人工化仿真,网络虚拟,转基因混杂等超自然现象的人类,外表上看上去完美,内心却是神经质地病态异化,天性淡化,很难自我驾驭。“真实”世界的许多东西事实上已经变成了非自然的假造。伴随着人造物和复杂的假造物诱使人们被迫接受这样的世界,“真实”的概念消失了,以往的自然论被淡化,成为人们闲暇时间的向往。

高科技技术在文艺思想中的体现     

文艺思想(包括艺术)持续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艺术两个基本要素的变化,即不同时代语言媒介的变化,另一个要素即不同时代提供给艺术家不同的生存感受(两者也可能单独发展和支撑)。艺术从出现至今,媒介的变化从未停止过脚步,从古代原始岩画直到素描、油彩、摄影、行为艺术、电影、装置及多媒体艺术(遥在艺术、电子艺术、录像艺术、电子艺术、网络艺术、传真艺术、喷绘艺术……)相信不久的未来必然还有新的媒介出现,并伴随着媒介新的时代感受和语言样式同样变化着,再者每个时代又有让我们触动的生存感受和文化针对性,艺术必然不会枯竭,除非人类灭亡。
后人类新的媒介的出现和发现及未来超自然的生存体验将成为二十一世纪艺术新趋势,这与新世纪的时代背景有着一致变化,新媒介艺术则以科技为手段。任何时代的文艺思想都没有绕过科学这个话题,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文艺理论,进行主观经验推理和逻辑实论,即使后人类的“超自然”生存体验,包括转基因、远程通讯、虚拟现实、人工生命工程……都以自然科学原理为依托,但超自然是以科学为媒介而创造和发现另一种状态的感觉。超自然从人类出现至今一直都存在,人类一直在探索征服和改变自然,但从未象现今这样成为焦点,改变人类的生存和思维方式。如果说科技是艺术拓展艺术形态和样式的资源,那么后人类超自然的生存状态将成为艺术寻求生存感觉和体验的源泉。然而这些我们对未来艺术期盼和设想、对历史的反思和现实背景发现,这样的艺术还需要时间的等待和艺术家的开拓。在国外的电子艺术节,如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以前瞻的眼光开始拓展,然而国内则刚刚起步。当代艺术的高端科技化是一个困难的课题:其一、没有运营模式,没有收藏群,缺少新媒体基金和拨款;其二、高端科技术技术高端设备昂贵,艺术家有方案无法实施;
其三、缺乏具有远见和对艺术有开拓精神的新人;其四、国内外多媒体艺术多偏重实用技术和商业性,而缺少对生存感受的把握。解决这些迫切的问题除了需要高科技院或科研部门结合创造,另一方面要求赞助方,以收藏或商业的运作方式实现,这是一个艰难和尴尬的事情。

超自然的科学(艺术)与艺术的整合与拓展的艺术形态主要涉及的范畴如下:
一.物理科技艺术
(一)激光、全息与光效艺术

(二)电、磁与声音艺术
1.磁悬浮艺术表现
2.磁原体艺术表现
3.实验性声音装置
(三)纳米艺术
(四)物态与新材料艺术
  1.自然现象的艺术化再现
  2.人造材料在艺术中运用
(五)动力学与运动系统
(六)物质与光波、粒子物理与量子效应
(七)宇航与太空艺术
二.生化艺术
(一)微生物艺术:微生物与显微影响
(二)动植物
1.与动植物互动
2.构造虚拟的动物
(三)关注人类自身的艺术作品
1.关注进化
2.医学艺术:解剖、整形等
(四)生态艺术:关注人的生态和生存环境
(五)生化材料与生化过程
(六)基因艺术
1.DNA的图像与音乐潜力
2.DNA系列编码与遗传艺术
3.转基因与杂交艺术
4.活体组织培养与复制技术
5.物体进化与基因设计

三 数字信息化艺术
(一)信息的展现:
1.影像“砖块”像素
2.计算机图形技术与虚拟影像
3.信息的整合体现
(二) 信息的转换与互动艺术
(三) 艺术游戏
(四) 信息的衍生艺术
(五) 网络与远程通信艺术
(1) 网络互动艺术(2)远程通讯艺术
(六) 无线通信艺术
(七) 基于人类感知系统的互动艺术
(1) 基于视觉、触觉的互动艺术
(2)嗅觉艺术
(3)人脑计算机接口
(八) 三维信息化与输出
(九) 虚拟现实艺术

四.人工生命艺术
(一).人工智能与艺术
(二).生命游戏与细胞自动机
(三)遗传变异艺术
(四)人口进化过程和繁殖过程
(五)人工社会
(六)人工智能装置艺术
五.机械艺术
(一)行为性动力雕塑与自动装置
(二)机器人艺术
(三)微电子机械系统及未来的纳米机器人
(四)创造艺术体验的电子机械
(五)电子机械与生物融合:仿生机器人

列举高科技艺术形态多媒介化的拓展范畴,想透露给我们这样的一些信息,艺术在与高科技整合的过程中,具有了这样的特征:1.各种艺术的交融性和审美的共同性;2.呈现多维性与立体化的特征;3.复制性与仿真性和重构性,艺术和人类同时将经历一场超自然状态的实验和改造。必将产生新生命构成(或“生命结构”)和通讯渠道,还会形成新的时空概念,甚至导致新的伦理道德结构。

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关系

我们正处在一个信息化、数字化的时代,人类的超自然欲望,给人类带来了快捷与享受。高科技的发展,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和艺术都已发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必然成为21世纪的一个趋势。科学是人求真、求规律性的本能的产物,艺术是人类追求精神和情感性的创造物。即使艺术和科学都具有对现实和传统中某些现象的批判的一面,但它们的终极目标都是追求真理的普遍性。科学从媒介上说提供了艺术以新的媒介的同时,它的发展更多的是改变人类的过程中带给人的超自然的生存感受和新的现象,这都是艺术家所要体现的这也是未来艺术的趋势。
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艺术家和科学家都充满好奇和欲望去观察世界,他们都试图寻找新的方法去表现一个新观念和创造一个新的现象。对科学家而言意味着通往发明、发现或是追寻真理,对艺术家而言是批评性地提出争议的问题和体验一种新的感觉,或提出新的艺术形态。
科学家与艺术家的合作在当下很为迫切,他们都以探索的眼光看世界,用观察力和想象力寻找答案。科学家的工作是寻找真理,实现现象然后把它们分类、命名;艺术家的工作就是以更复杂的现实关系、视野和艺术语言更丰富地了解、假设、激发、解决这个神秘而复杂的世界问题,更侧重于感性和个性。科学中物理现象、生命、数字化、自动化也是一个艺术材料,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可以改变性状,也可以变异,艺术可以和它们很好的结合。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艺术家的就开始在生物、物理、数字领域寻找艺术表达的可能性,艺术家提出了我们当下最感兴趣的问题:生命怎样改造自然,从而更好的活着。科学家也不断地为艺术家提供科技形态及资讯,艺术家为科学家提供更大的想象空间和素材及个性思维。
美国亚特兰大的科学家Doug Bakkum认为艺术和科学,有一些最基本的相同点,其作品《半存活艺术家》是依靠老鼠的神经细胞和机械手制成了一个画图的机器——左边一个机械手,右边控制这些机械手的是放在试验室里的老鼠的神经细胞。从科学角度讲,这个试验研究的就是记忆和学习,其原理是:老鼠的神经细胞控制着装有一条摄影机的画图的手把拍摄到的东西再送回实验室刺激那些细胞继续活动,科学和艺术探讨都是去发掘新的或者被已经遗忘的问题。新科学是用新角度来看世界的工具,“好”的艺术和“好”的科学并非专门在讲科技的“新”,而是用新技术来寻找被忽略掉的真理,当然科学和艺术还是有不同的地方,科学家必须用精确的方式来控制项目,并用客观的方式记录;而艺术家可能会觉得科学束缚太多,艺术家更注重科学现象给我们的感觉和关系的思考。大家认为视觉艺术主要是主观的想象性的,非直线性,而科学是客观的符合逻辑的,直线性的,科学寻找真理的方式是把所有假设除掉,而艺术家模糊多元。艺术的开放性、不确定性的问题的重视胜于对答案的重视,给了科学的认识一个新的切入点。

 
Paul Sermon 半存活艺术家 共生体A研究小组装置2003

随着当代科技爆炸性的发展,前沿和学科分化越来越细,前沿科技对于大众而言也越来越生涩。如何将前沿的科技媒介进行普及科技带给我们的新的感觉变化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艺术与高科技的结合具有很强烈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但刚刚起步。
当代科技的超自然现象正在将艺术带入一个全新的纪元,当代科技为艺术创作提供的手段及可能性直接地决定了艺术的表现形态,而艺术的想象又推动着科技的发展及进步。许多曾经在艺术中表现的科幻画面及不可想象的镜像正在被当代或未来科学变为现实。
当代科技与艺术结合的艺术形态给人类带来全新的艺术体验,更提供了全新的观念和思维变化,它已经开始改写人类的生活方式,“超自然”就是在超越自然的同时,更要依托自然这个裁体,这些才能使艺术长久的良性的发展。

后人类超(自)然趋向的影响

对于后人类超自然和艺术的科技化趣向,人类自己已势不可挡。人自己在这个国际大江湖中已身不由己,艺术也是这样,我们在支持这个超自然趋向的同时也同样要批判这样的力量。人类科技的“双刃剑”效应人人皆知,对于科技给我们带来生理的享受的同时,心理却不一定在享受,我们一直在前进,但不一定一直在进步,我们在向往着美好的同时,也在忍受着自己对现实矛盾的批判。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趋势正集中于形成一种新的自我概念,即人的“自然”的外貌和人的“自然”的性格,正在被一种不断滋长着的观念所取代,这一新的观念为人类重新创造一个超自然的自我。           高科技的进步带动着“全球化”进程,随着电子媒介的一体化,人们日益感到“全球性”的表象已成为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高科技的仿真人造、虚拟未来、基因突变、克隆整形、远程通信同时性等给人类带来了高效的感官满足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精神的异化和生存环境的改变,这些超自然的虚假的现实和未来,成了人们普遍的价值寻求点,使人们熟悉的地域性文化和精神面临意义和价值虚无的危机。它们的不确定也带给人们信仰缺失、精神空虚。我们不能不看到,科技的发展,在带给人们高效发展的同时,碎除宇宙自然化、生命思维的神秘和“诗意栖息”的社会生态环境,严重冲淡了原自然中人文情感。我们也知道,不久的将来,技术的进步将迫使我们发展新的道德,我们的将来需要建立一种新的道德结构,这一新的道德结构将给 人们提供可进行繁多选择的框架。这些可供选择的事物将产生在遗传改变和计算机广泛应用的时期。对于重新构造我们的肉体和头脑,我们将面临的不知道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不美好的,而是好的和坏的并存。生命的限度将不再是确定的,我们必须有一种新的道德想象去适应它,这便是让我们困惑的感觉。艺术家的职责不仅仅是解决自己的困惑,在后人类时代,艺术家的职责也包括给未来的时代提出新的问题。

张海涛
2008年4月15日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