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菁菁作品
林菁菁作品
林菁菁作品
林菁菁作品
林菁菁作品
林菁菁作品
林菁菁作品
林菁菁作品
林菁菁作品
林菁菁作品
林菁菁作品
林菁菁作品
林菁菁作品
林菁菁作品
林菁菁作品
林菁菁作品
林菁菁作品
林菁菁作品
林菁菁作品
林菁菁作品
林菁菁作品
林菁菁作品
林菁菁作品
林菁菁作品
林菁菁作品
林菁菁作品
林菁菁作品
林菁菁作品
林菁菁作品
林菁菁作品
展览名称:当代嗅觉艺术展 ——嗅觉· 感觉
策 展 人:张海涛
艺术主持:李广明
艺 术 家(按姓氏字母排序):耿静新 刮子 韩涛 何颖雅 贾有光 李娃克 刘港顺 林兵 麦子(小)谭海山 唐城 王茂 薛珺 徐弘滨 杨青 杨放 杨威 杨耸 杨文胜 右撇子小组(马上+毕小波) 赵俊涛
开幕酒会:2008年11月18日下午3点
展览时间:2008年11月18日—2008年11月28日(周一休息)
展览地点:上上国际美术馆
主 办:上上国际美术馆 中国艺术档案网(www.artda.cn)
鸣 谢:庄雅钧
电子邮箱:artda@126.com
行车路线:从大北窑桥下乘938支9到小堡村元亨利家具前行佰富苑环岛即到
自驾路线:大北窑上京哈高速宋庄出口往北到小堡村佰富苑环岛即到
当代嗅觉艺术展 —— 嗅觉 · 感觉
文/张海涛
展览目的及研究动机
当代嗅觉艺术展是一个以嗅觉为主题的展览,目的即研究和开拓艺术新媒介和形态,将展览定为嗅觉·感觉展也是为了对这两个艺术形态的体现,而非仅仅是一种媒介形态,更多寻求嗅觉这个媒介背后我们嗅到的真实、真诚的生存感觉和体验,如赏心的香味,悲撼战争气息,讨厌的恶臭,弱势的杂味,沉重的历史气息和困惑的污染气息……对现实赞誉、反讽、批判都可以在嗅觉中体现。的嗅觉艺术中的客体气味,没有具体的形象,仅靠空气流动或生物嗅觉器官感受到它的存在,嗅觉艺术的出现,必然可形成视觉、听觉以外的一种重要艺术形态,为未来艺术注入新的类型和活力。
数千年来,声音、视觉艺术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形成听觉和视觉艺术,嗅觉艺术一直未受关注,可以说是块未开发的艺术处女地,希望借此研究唤起大众对嗅觉艺术的关注。
视觉艺术的装置、绘画行为、图片等,听觉艺术的音乐,味觉艺术的饮食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触觉艺术也在行为艺术的身体体验中得以实验,只有嗅觉艺术仍为空缺,实现嗅觉艺术形态的发展,人类的五官艺术,才能得以综合发展,嗅觉艺术将是未来艺术形态拓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展览简介
做主题展是我这些年的策展方向,打破普遍展览拼盘、乱炖形式,以敏锐的学术定位先行,关注艺术思潮和走向,经得起圈内外人士评论,从而最终得到历史的沉淀。主题展览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以媒介及展览方式、材料、语言为实验的展览;另一种是以当下和未来时代生存感受为切入点的展览。这两种艺术形态的研究也是艺术存在的价值支点。
当代嗅觉艺术展也是一个以嗅觉为主题的展览,目的即研究和开拓艺术新媒介和媒介背后的感受,将展览定为嗅觉·感觉展也是为了对这两个艺术要素的体现。嗅觉这个媒介作为艺术主体出现的很少,嗅觉媒介的“新”以及嗅觉语言的探索还有很大的空间,嗅觉艺术应多以嗅觉及气味为主体,而非侧重视觉成份,也非视觉艺术的附属物和为了渲染气氛的配角,嗅觉艺术中的所有材料都是为了嗅觉感受这个主体为中心。然而我们不能为了媒介而媒介,更重要的是媒介背后的现实生存感觉和生命哲学,这是“嗅觉.感觉”的立意。气味的身份的多元赋予了人们对它的不同感受,感受多样性很多情况下使我们对艺术无从下手,如何选择并嗅到真诚、困惑、真实、有效的感受,使我们的感受强烈并具有中国时代气息,借历史气味、未来气息讲当下的故事,老话题新感受或是新的话题新感受,是艺术对于历史感和未来感的时代转换,这是艺术价值的支点。
嗅觉艺术展在国内没有一个系统的展览,近乎空白。嗅觉艺术展同时也开启了一种新的展览欣赏方式,带着鼻子来看展览,而不同于以前的视觉展。策划这个展览的目的已不用再说,但由于条件有限,我们还在探索和实验中,然而这个的探索带来的可能性已存在着它的意义和价值。
艺术嗅觉更多的是体验现场的艺术,气味这个客体能量很大,我们可以利用科技媒体对其进行系统的实验,在国内嗅觉艺术一直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这与它的实施中科技技术和场地的选择都有关系,然而有难度才会有进步,才能对艺术形态进行拓宽。
一般人在印象中嗅觉与高科技是联系在一起的,气味的提取、复制、保存是件很困难的事。但在国内,我们的展览雏形只能以现场朴素的装置本身携有的气味来表现,以我们的生存感受为侧重,气味为主体,我想在未来的中国国情可能的情况下会有更大的发展。
2008年2月于宋庄
扩展阅读
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08、2009年展 > [现场]当代嗅觉艺术展——嗅觉· 感觉
view.php?tid=934&cid=58
展览名称:当代嗅觉艺术展 ——嗅觉· 感觉
策 展 人:张海涛
艺术主持:李广明
艺 术 家(按姓氏字母排序):耿静新 刮子 韩涛 何颖雅 贾有光 李娃克 刘港顺 林兵 麦子(小)谭海山 唐城 王茂 薛珺 徐弘滨 杨青 杨放 杨威 杨耸 杨文胜 右撇子小组(马上+毕小波) 赵俊涛
开幕酒会:2008年11月18日下午3点
展览时间:2008年11月18日—2008年11月28日(周一休息)
展览地点:上上国际美术馆
主 办:上上国际美术馆 中国艺术档案网(www.artda.cn)
鸣 谢:庄雅钧
电子邮箱:artda@126.com
行车路线:从大北窑桥下乘938支9到小堡村元亨利家具前行佰富苑环岛即到
自驾路线:大北窑上京哈高速宋庄出口往北到小堡村佰富苑环岛即到
当代嗅觉艺术展 —— 嗅觉 · 感觉
文/张海涛
展览目的及研究动机
当代嗅觉艺术展是一个以嗅觉为主题的展览,目的即研究和开拓艺术新媒介和形态,将展览定为嗅觉·感觉展也是为了对这两个艺术形态的体现,而非仅仅是一种媒介形态,更多寻求嗅觉这个媒介背后我们嗅到的真实、真诚的生存感觉和体验,如赏心的香味,悲撼战争气息,讨厌的恶臭,弱势的杂味,沉重的历史气息和困惑的污染气息……对现实赞誉、反讽、批判都可以在嗅觉中体现。的嗅觉艺术中的客体气味,没有具体的形象,仅靠空气流动或生物嗅觉器官感受到它的存在,嗅觉艺术的出现,必然可形成视觉、听觉以外的一种重要艺术形态,为未来艺术注入新的类型和活力。
数千年来,声音、视觉艺术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而形成听觉和视觉艺术,嗅觉艺术一直未受关注,可以说是块未开发的艺术处女地,希望借此研究唤起大众对嗅觉艺术的关注。
视觉艺术的装置、绘画行为、图片等,听觉艺术的音乐,味觉艺术的饮食都有相当程度的发展,触觉艺术也在行为艺术的身体体验中得以实验,只有嗅觉艺术仍为空缺,实现嗅觉艺术形态的发展,人类的五官艺术,才能得以综合发展,嗅觉艺术将是未来艺术形态拓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
展览简介
做主题展是我这些年的策展方向,打破普遍展览拼盘、乱炖形式,以敏锐的学术定位先行,关注艺术思潮和走向,经得起圈内外人士评论,从而最终得到历史的沉淀。主题展览大体有两种:一种是以媒介及展览方式、材料、语言为实验的展览;另一种是以当下和未来时代生存感受为切入点的展览。这两种艺术形态的研究也是艺术存在的价值支点。
当代嗅觉艺术展也是一个以嗅觉为主题的展览,目的即研究和开拓艺术新媒介和媒介背后的感受,将展览定为嗅觉·感觉展也是为了对这两个艺术要素的体现。嗅觉这个媒介作为艺术主体出现的很少,嗅觉媒介的“新”以及嗅觉语言的探索还有很大的空间,嗅觉艺术应多以嗅觉及气味为主体,而非侧重视觉成份,也非视觉艺术的附属物和为了渲染气氛的配角,嗅觉艺术中的所有材料都是为了嗅觉感受这个主体为中心。然而我们不能为了媒介而媒介,更重要的是媒介背后的现实生存感觉和生命哲学,这是“嗅觉.感觉”的立意。气味的身份的多元赋予了人们对它的不同感受,感受多样性很多情况下使我们对艺术无从下手,如何选择并嗅到真诚、困惑、真实、有效的感受,使我们的感受强烈并具有中国时代气息,借历史气味、未来气息讲当下的故事,老话题新感受或是新的话题新感受,是艺术对于历史感和未来感的时代转换,这是艺术价值的支点。
嗅觉艺术展在国内没有一个系统的展览,近乎空白。嗅觉艺术展同时也开启了一种新的展览欣赏方式,带着鼻子来看展览,而不同于以前的视觉展。策划这个展览的目的已不用再说,但由于条件有限,我们还在探索和实验中,然而这个的探索带来的可能性已存在着它的意义和价值。
艺术嗅觉更多的是体验现场的艺术,气味这个客体能量很大,我们可以利用科技媒体对其进行系统的实验,在国内嗅觉艺术一直没有一个系统的研究,这与它的实施中科技技术和场地的选择都有关系,然而有难度才会有进步,才能对艺术形态进行拓宽。
一般人在印象中嗅觉与高科技是联系在一起的,气味的提取、复制、保存是件很困难的事。但在国内,我们的展览雏形只能以现场朴素的装置本身携有的气味来表现,以我们的生存感受为侧重,气味为主体,我想在未来的中国国情可能的情况下会有更大的发展。
2008年2月于宋庄
扩展阅读
艺术档案 > 主编档案 > 2008、2009年展 > [现场]当代嗅觉艺术展——嗅觉· 感觉
view.php?tid=934&cid=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