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rie.W(澳大利亚)
作品名称:《危险》
创作年代:2014
作品材质:铁马、镜子、彩条布
尺寸:2m×2m
镜子、空间与组隔构成的深渊是一个不可能的可能性,它尝试在视觉欺骗与身体的惊异、危险与安全之间做一个游戏。观众总是安全的,但永远在各种观感与思想的激荡中。我希望这种激荡能通过这个虚拟的深渊,回溯观众本身,像回力标一样——一种均等的回旋。进一步说,由安全与危险所形成的对称性,即你所能承受的空间恰恰是你所能承受的压力:枝繁叶茂下的盘根错节由泥土所构成的对称性;你的期待与你的恐惧所形成的对称性。
孟瑾&方二(台湾)
作品名称:《晰迷 / Jump to the rabbit hole》
创作年代:2014
作品材质:木板,镜子,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550X390X200cm
我们一直以“结构”作为开放的研究对象,尝试解释结构所带来的、和记忆混搭的视觉讨论。我们把生活环境、视觉经验、社会符号以及身体结构作为相互关联的系统,交叉或重组,来呈现成长和消亡并存的多重拼贴。
‘晰迷’的这件作品,延续了艺术家对于几何形体和数字序列的复杂性的迷恋,并直接将身体的感知度带入,质询个体与周遭世界的相互联系。使用属性单一的材料,在搭建和重组的过程中,不断抽离日常印象,从而在关照方式上产生微妙的变化。艺术创作往往是对个体的关照,日常印象、生活经验、和内心所想,构成了个体感知周遭世界的方式。我们希望这个作品能透过模糊已知世界的想像,带来整体社会快速变迁的思考:面对环境的改变,个体难道只能回归和谐的自我满足,从而变得更加无能为力吗?
葛辉
作品名称:《洗澡》
创作年代:2014
作品材质:浴缸、浴帘、不锈钢、声音
尺寸:3×3×2M
说明:洗澡
Keith.W(香港)
作品名称:《伪装者》
创作年代:2014
作品材料:路障雪糕筒
社会中存在不少伪装者,通过多角度的包裝,重组,掩人耳目,扰乱视觉,试图掩饰不能改变的事实本质。
Katja Loher (瑞士)
作品名称:《饰品》
创作年代:2014
作品材料:气球、视频文件、投影仪
katrin & barbara (德国)
作品名称:《这里才是中心》
创作时间:2014
作品材料:色彩材料
尺寸:直径30m
卢征远
作品名称:《彼岸》
创作时间:2014
作品材料:废钢材霓虹灯
尺寸:可变尺寸 现场制作
举目间横卧着内部装有霓虹灯的建筑工地中废旧的钢筋水泥与电线杆。仰望;树枝以及纵横交错的电线、铁丝间描绘着虽然书写流畅但却无法正常阅读的英文单词。这些特殊的建筑材料是艺术家在北京城乡结合部“遇见”并捡拾的,它们因为城市大量扩张而被遗弃,作者将它们转化,点缀霓虹灯管于其中,建筑材料灰色质地的冰冷在霓虹灯斑斓色彩的映衬下诉说着城市建设中别样的特质。艺术家说:“生活在北京这样大都市的人,来到展览现场就能体会出这样的气氛”。《彼岸》现场犹如陷入大都市夜生活暧昧不清般永远“进不去又出不来”,我们能否达到心中的彼岸呢?
马得
作品名称:《无题2014》
创作时间:2014
作品材料:铸铁
尺寸:467.2mm×233.6mm×116.8mm两块
马晗
作品名称:《黑物质》
创作时间:2014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面浆浆过的黑色衬衫,鱼线,细铁丝)
尺寸:可变尺寸,现场制作
墙里(德国)
作品名称:《常态》
创作时间:2014
作品材料:微波炉
吴鼎
《无系列——所有的悖论都包含了真理的成分/No serial——all of the parador contains the component of reality》
创作时间:2014年
作品材料:霓虹灯装置
尺寸:1100×45cm
Reinhold Engberding(德国)
作品名称:继续进行
创作时间:2014
作品材料:旧服装
王楫《打印机》
创作年代:2014年
作品材料:打印机
尺寸:现场制作
做事很重要,相反做什么事显得尤为不重要,艺术的今天对于个体而言,是真实还是幻景,仿佛一切只是幻觉,而有时可能幻觉产生的梦境却摇臂现实更为真切,梦境固然美好,但是多了也疲倦,除了梦与真实的纠结,到底什么才是真实的,显得那么的不得而知,艺术家想要通过一种体量与空间的探究,诠释一种新的幻景。色块的组合排列,看起来像个荒唐的游戏,实则又是一种对于存在的探究和思考。
于洋《无序与有序》
创作年代:2014年
作品材料:纸本水墨,木
尺寸:130cm x 500cm
1.物质本身的秩序为人所用,水墨本身的秩序是人为的还是由自然规律所主导?
2.强调物质本身的特点呈现,完全人为的一种强迫性构成,以人的主观意识为中心的框架形式,同时伴随物质本身由人控制不了的一部分呈现方式与人为主导的呈现方式相互结合。
3.传统水墨概念在今天是一种可控的现实应用?还是一种强迫性坚持?可控的现实应用跟固有的传统保守思想能否结合到一起?两种作用相互对比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比如,艺术的发展是不可控的,而今天作为当下时代的人自身的思想改变与怎样更好的坚持传统是可以控制的!
王思顺《忧伤的角度》
创作年代:2012年
作品材料:相片 不锈钢 油漆
尺寸300cm*3cm*4cm
王恩来《空洞》
创作年代:2014年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尺寸:350cm*350cm*300cm
风扇吹动塑料袋,轻薄的塑料袋伸展为它的最大体量,而从四面八方涌入的看不见的气流也得以“现形”,膨胀的塑料袋是气流存在的证据,二者以自身独特的物质性互相干预,形成了作品的基本面貌。72个单元结构组成的圆柱体放置在一间展室的入口中央,饱满的形体只留下两旁行人通过的空间,作品虽然看起来膨胀巨大,但形态并非一成不变,因为它的空间体量其实是凭“空”产生的,随着风扇的开合,刺激着观者的视觉、听觉、触觉等身体感受发生变化。
盲区小组
总方案:朱利页
集体装置参展艺术家:
王旭东、张颖、陈文、周一然、王伟、姚薇、王恩来、欧鸣
作品名称:《盲区》
创作年代:2014年
作品材料:综合材料
尺寸:5m*5m*7m
集体方案主要思路:集合艺术家,作一个集体装置。
具体规则:艺术家们不能了解展场;不能知道其他艺术家的方案。艺术家基于个人对装置的理解,或者对整个集体装置的猜想,做出作品。艺术家以一个5mX5mX5m的空间为参照,设想自己作品的位置以及布展方式;作品可以超出这个空间。艺术家之间不曾沟通,所以会在作品布置以及语言等各方面出现偶发与冲突;区别于个人装置,因基于艺术家个人对语言和空间的认识,而出现的统一语汇。这也正是这个集体作品的聚焦处。
具体布展方式:每个艺术家邮寄自己的作品,由专业的布展团队,根据作品到达展馆的时间顺序布展,由于每个艺术家作品的摆放位置是想象出来的,有可能多个作品位置会发生重叠,遇到这种情况,后到作品的重叠部分会被切割。如果作品同时到达,按寄出时间为基准,后寄出的作品被切割。
2014第二届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学术论坛(上海)
暨2014年中国国际装置艺术展
执行策展人:马得
参展艺术家(按姓氏拼音排列):Carrie.W(澳大利亚)、孟瑾&方二(台湾)、葛辉、Keith.W(香港)、Katja Loher(瑞士)、Katrin Schmidbauer(德国)、李铭燃、卢征远、马得、马晗、墙里(德国)、Reinhold Engberding(德国)、吴鼎、王恩来、王思顺、王挣、于洋、周长勇、张鼎、郑焕、盲区小组、褚煦、赵晓潇、朱敬一
展览开幕时间:2014年11月23日13:00
学术论坛时间:2014年11月23日14:00-18:00
展览时间:2014年11月23日—2014年12月7日
展览地点:龙美术馆(浦东馆)- 上海市浦东新区罗山路2255弄210号
论坛学术主持:王端廷
与会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列)
段君、高岭、胡斌、黄笃、贾方舟、梁克刚、李晓峰、邱敏、盛葳、邵亦杨、单增、王端廷、吴鸿、张晴
中国国际当代装置艺术学术论坛 http://www.fai.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