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策展档案 > 现场︱有效加速·2140

现场︱有效加速·2140

2024-04-19 12:43:54.988 来源: 雅昌艺术 作者:雅昌

2024年1月31日下午4时,由顾振清任策展人、吕红荣任出品人的《有效加速·2140》数字科技艺术展在木星美术馆正式开幕。本次展览由深圳市木星美术馆与深圳万众艺心文化创意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数字艺术与区块链实验室、深圳市数字创意产业协会、量子学派、北京荔空间、机械星联、杭州易现先进科技有限公司支持。展览邀请了41位(组)中国与国际艺术家参展,旨在探讨Web 3.0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数字艺术的迅速发展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等问题,揭示了一个沉浸式的Web3.0元宇宙,展现了文化、艺术和科技的完美融合。整个展览分“从零到一”、“超级对齐”、“有效加速”三个主题展区,从数字艺术史文献研究角度树立展览的学术背景和学术线索。展出作品涵盖了早期编码艺术、生成艺术以及加密艺术、AIGC等新兴数字领域的艺术家创作,旨在梳理数字艺术的发展脉络,通过艺术家技术和艺术结合的创作经验,打开人类社会全新的精神时空。艺术家推出的影像装置、混合现实、全息技术、数字加密、人工智能艺术作品,构筑了一个交互性、动态化的展览现场。他们的作品不断刷新了人们的视网膜体验,展示了数学模型与几何模型的公式之美,而且彰显了某种来自不可见的额外维度、平行宇宙的启示,证明了人类创造力的无尽疆域、好奇心的哲学深度以及技术创新的变革力量。


bbb.jpg

cccc.jpg

ddd.jpg

开幕式上,策展人顾振清、木星美术馆馆长吕红荣先后致辞,他们指出:在大模型人工智能的助力下,人类科技不断走向虚实融合、碳硅同体的Web3.0元宇宙世界。同时,数字艺术的创作与展示、研究与收藏在今天中国国内的美术馆平台上也得以加速发展,并与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同步。其中,中国数字艺术、加密艺术、AIGC艺术的表现尤其值得关注。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数字艺术与区块链实验室主任王钟、深圳市数字创意产业协会秘书长皮取兵、深圳万众艺心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创始人高扬、艺术家何启如、量子学派傅羽珊在致辞中纷纷向策展人与参展艺术家联手端出的视觉盛餐表示祝贺。在《有效加速·2140》数字科技艺术展现场,艺术家通过极具吸引力的作品,不断邀请人们入场拥抱未知的潜力,无畏地进入未知的领域,打开预见人类未来的全域视角。

据悉,《有效加速·2140》数字科技艺术展的展期从2024年1月31日起,开放至2024年3月17日。


00.jpg


展览前言

《有效加速》

文/ 策展人顾振清

硅基科技加速现代社会的演进,指向的是人类未来的生活方式与人类文明长期存续的可能性。人工智能、机器人和Web3.0技术的指数级发展必将带来的科技奇点,正在改变人类社会和生物圈系统。有效加速的技术革新是人类文明发展伦理上的一种正当行为。人类只有加快进步,才能保障自身在整个熵增宇宙中的生存。有效加速的科技理性,正在弥合物理和数字领域之间的模糊界限,将现代社会带入一个令人敬畏的虚实相生、碳硅同体的新时代。聚焦数字科技的艺术家、科学家和工程师不断挑战创造力、发明力的边界,刷新知识生产体系、迭代人类认知结构。他们以非凡的感知力、想象力预报了一个奇点降临的认知革命,反映了新兴技术对人类生活和整个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虚拟景观到互动装置,从增强现实体验到生成艺术,艺术家的工作不但见证了艺术和科技的融合,体现了人类想象力和机器的变革力量之间的协同作用,显示了人类在艺术创造和技术创新交汇的各种超级节点所释放的无限能量。

人类的求知欲与探索精神表现为对于自身发展与进步的一种无尽追求。有效加速的科技动力在理论推测、哲学探索和尖端技术创新上展开了一场超越性的奥德赛之旅,揭示了一个沉浸式的、虚实融合的Web3.0元宇宙。算法的复杂性结构编织了生成美学错综复杂的和谐与平衡,而增强现实、扩展现实挑战了物理世界的本体论框架。在虚实融合的多维时空体验中,艺术家的表达与科学技术的更新迭代互激、互鉴,打破了人类对已知与未知领域的传统理解,让更多人卷入一次又一次现场感十足的思想实验,从而跨越认知冲突、心理落差,感知人与世界存在的本质。在艺术现场的作品中,艺术家试图释放技术奇迹的全部潜力,让每一种可见与不可见的信息与能量在现场传递、交换中产生共振、共鸣。人的认知结构、哲思习性、审美机制与各种信息的现场输入相互冲撞、纠缠,正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赋予无数的意义光晕。


展览科幻脚本引言:《2140》

文 /量子学派

有效加速的技术革新,使得碳基生命与硅基生命的进化同样加速。科技理性使得碳基生命敢于探问:116年之后,2140年的时空是否依然遵循经典力学,引力(F)没有随时间膨胀,光线也没有随岁月偏转?牛顿力学是否依然是文明的基石?熵增宇宙中,人类是否依然是一个熵减的过程,但又无可避免地制造着熵增?社会进步究竟是一种积分过程,还是完全功利的h/2π量子化?

当一部分人开始怀疑F=M(dV/dT)万物皆可控,不再认为麦克斯韦电磁转化Φ=B·S·cosθ天经地义,开始在科学方面产生对原创力的自我怀疑,聚焦数字科技的艺术家们,其想像力不但没有被社会吸引而弯曲,其原创力反而被科学引擎推动得更加蓬勃张扬。他们在理论和实践中奋勇前行,在现实与理想主义中一次次左冲右突,在时光缝隙中撒下艺术、美学和科技的种子。亮着的美术馆永远在提问,不眠的艺术家一直在作答。

2140年,人类算力的最高峰。“2140”创造了一个平行时空,人类可以在这里用算力为连接,创造另一个自己,构架未来新生态,可以用想象力勾勒草图,拓荒一个科幻世界。当人类伫立在向数字文明跃迁的门口,元宇宙成为70亿人拥挤在地球这颗蓝星上的最大公约数,“2140”携手“有效加速”,既是科幻与艺术的结合,也是想象与美感的统一,现实与未来,在此时此地交织,共同缔造一场数字科技艺术的美妙幻梦。


展览动线

序厅

22.jpg

35.jpg

缪晓春《红黄蓝》,2023

树脂,3D打印,着色,150x50x150cm

Miao Xiaochun, Red, Yellow and Blue, 2023,

resin, 3D printing, coloring, 150x50x150cm

作品阐释

缪晓春数字生成、3D打印雕塑作品为观者呈现的是一个虚拟的、完全由人脑与电脑共同生成的世界。2023年,缪晓春创作了《红黄蓝》等一系列数字生成、3D打印的新雕塑作品,延续数字形象物理化的思考。他依然用三维扫描文件,借助网络运动素材,将一些看似日常的,或者滑稽的动作不断叠加,形成影像和3D打印雕塑作品。这些作品呈现的是缪晓春对图像(image)、运动(move)、动态(motion)、动机(motive)的分析与探究。艺术家借由影像、装置与雕塑在空间中的形态再现方式,引申出他对存在与真实性持续探究。实际上,缪晓春3D打印雕塑作品的魅力恰在于它们所表现出的那种不同维度间的范式转型,而这首先要归功于缪晓春对新、旧文化与虚、实世界的兼容并蓄。缪晓春用为过去、现在、未来构筑了一种共时性,从而为观者理解数字世界的历史和未来提供了新的机会。

缪晓春简介

缪晓春,1964年生于中国无锡。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1999年毕业于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摄影工作室。作品的主要形式有算法绘画、三维电脑动画、数字摄影等。曾参加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第7届亚太三年展,首届基辅双年展,第4届广州三年展,广州摄影双年展,釜山双年展,首尔媒体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等大展;并曾参加群展《中国-面对现实》,维也纳路德维希现代艺术博物馆和中国美术馆;《艺术温跃层-亚洲新浪潮》,德国ZKM 媒体艺术中心;《过去与未来之间-来自中国的新影像》,纽约国际摄影艺术中心和亚洲协会;芝加哥斯马特博物馆和芝加哥当代艺术博物馆;西雅图博物馆,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主要公共收藏包括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当代艺术基金会等。


41.jpg

▲ 

夏航《游说者》,2019,不锈钢

90 x 100 x 220cm,版数8

Xia Hang, Lobbyist, 2019, Stainless steel, 

90 x 100 x 220cm, Edition 8


作品阐释

夏航的《游说者》极具工业设计的克制与未来科技的狂放,在看似矛盾的形式之中,却又能找到恰如其分的精准。夏航是第一个以“玩的雕塑”观念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他的雕塑语言兼具时下最新潮的未来科幻感与复古厚重的工业金属感,张扬而不失细腻,刚硬而不失柔美,两种质感杂糅交织。夏航将艺术与潮流精准结合,手法驾轻就熟,雕塑风格冷静、锋利又不失热烈。夏航作品常以独特的形态为城市空间带来一种虚实交界的科技感,那些如天外来客般的艺术UFO,展现出宏大而美妙的想象力。夏航的大型雕塑作品遍布世界多个城市,用艺术的方式介入城市空 间与当代生活。夏航是“传统雕塑边界的颠覆者”,他的雕塑是想象力与材料的精确组合。他用想象力解构日常事物,通过设计、拆解与架构,又将雕塑艺术再次融入当代生活中,让艺术想象力和好奇心成为日常的一部分。

夏航简介

夏航,1978年生于辽宁沈阳,200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夏航独到的雕塑语言在众多的雕塑艺术家中脱颖而出,他擅长通过反现代主义的叙事方法,将“玩”的个性赋予雕塑,以解构的方式对日常事物加以阐释,并将 雕塑以“外来艺术体”的方式介入城市空间。其大型雕塑作品遍布世界多个城市,也曾为香港海事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北京人寿金融中心等建筑空间进行委任创作及展出。曾举办个展有:2016 年《叮氏语者》,芳草地画廊,北京;2010 年《玩趣》,杰·艺术画廊,上海;2008 年《请勿触摸:夏航雕塑个展》,新时代画廊,北京。


52.jpg

杨千《生命之光》系列(紫光下),2023

综合材料于木板,尺寸可变,木板直径90cm、60cm、40cm、20cm

Yang Qian, The Light of Life Series (Under the Purple Light), 2023

mixed media on wood, variable size, diameter of panel 90cm, 60cm, 40cm, 20cm

作品阐释

我的荧光系列作品是跟生命与能量、时间与速度有关。 我从生命科学中的细胞收到启发,认识到了最能概括生命含义的外形就是圆形。它在形式上 呈现了多种均衡感,它的中心到边界的每一个点都是平均和平等的。这种形式在我的这批作 品中有重要的暗示。 在我的作品中,色光不是传统概念上的色彩,而是在接受紫光灯照射时所产生的光和色。仿 佛它们本身就带着能量和色光。我们人类的眼睛只能看到380-780纳米光波之间的事物,由于 我采用了365纳米的紫光射灯,激活了画面上的荧光材料,让观者能在这种环境下观看艺术。 由于人的视网膜的个体差异,在紫光灯的照射下都会有不同的视觉感受,我试图让观众在精 神层面上有不同的感受,达到从观看、凝思到精神上的超越。

杨千简介

杨千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曾任教于四川美术学院。1985年留学美国佛罗里达大 学、并于1988年获艺术硕士学位。2002年从纽约回到北京工作和生活至今。杨千是一位善于探索、勇于突破自己的实验性艺术家,从他回国后的早期作品“水珠系 列”到随后的“动态绘画”、“双重绘画”、“纸屑绘画”等无不反映出他不断突破自己的 创新精神。近几年来,他把探索逐步转向了多媒体影像、装置雕塑和荧光材料等方面的实验。 如他利用运动 APP 卫星定位的功能在大地上走出各种有意味的图像、浇筑的拆迁废弃物雕塑 装置和通过365纳米紫光灯展现的荧光绘画“色光系列”等。他的作品曾受邀参加国内外的重 要展览,包括西班牙塞维利亚双年展、韩国釜山双年展、波兰波兹南双年展、上海双年展、 德国ZKM 当代美术馆 以及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大展,并多次在纽约、伦敦和布鲁塞尔等地的 画廊以及在成都当代艺术馆、今日美术馆、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三亚当代艺术馆、北京白 盒子艺术馆等重要美术馆和艺术机构举办个展。


第一单元:从零到一

新意识须有新方法。新艺术须有新媒介、新语言。 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ENIAC诞生,人类进入计算机时代。天才科学家冯·诺依曼提出“存储程序”的计算机设计理念,将计算机指令进行数字编码后存入计算机,以执行程序代码的方式控制计算机运行。冯.诺依曼计算机体系实现了数字技术从0到1的科技进步,从而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数字时代。数字技术的爆发,为艺术家打开了一个奇妙的数字伊甸园,让艺术家在虚拟世界确立起一个或多个数字IP身份,实现从0到1的身份转换、路径转换。数字艺术意味着许多当代艺术家换了一条数字路径重新出发。这是人类文明数字化迁徙、Web世界“虚实相生”的发展大趋势倒逼出来的一种精神出路。数字艺术所链接的,其实就是一个通向线上虚拟社会多元复合的元宇宙的转接口。社交媒体使人们能够以多种方式进行交流,这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物理时空的距离。数字路径让艺术家失去的只是物理实体世界中心化体制的种种规约、限制、盘剥和禁锢,获得的却是整个数字虚拟世界的无尽可能。


1、第一单元视觉文献厅:早期绘图仪数字艺术作品、区块链网络艺术作品、Web3.0生成艺术作品


63.jpg

▲ 

早期绘图仪数字艺术作品、区块链网络艺术作品、Web3.0生成艺术作品

作品阐释

很多早期的生成式数字艺术家都使用平板绘图仪制作作品。德斯蒙德·保罗·亨利毕生热衷于一切机械事物。1950 年代初他购买了一台军队剩余的模拟投弹计算机。多年间,他一直注视着计算机内部工作部件运动时的 "无与伦比的抛物线"。1960 年代初,他决定尝试在纸上捕捉这些机械运动,发明了以炸弹视角计算机部件为基础的第一台绘图仪。绘图仪能按照人们要求自动绘制图形的设备。它可将计算机的输出信息以图形的形式输出。主要可绘制各种管理图表和统计图、大地测量图、建筑设计图、电路布线图、各种机械图与计算机辅助设计图等。亨利绘图仪使用一种或多种机械化绘图工具(起初是生物笔,后来是使用印度墨水的管状笔)绘制出抽象、曲线、重复的线条图。亨利将这些奇特的有机图像与自然形态数学中描述的图像或使用钟摆谐波仪和装饰性几何车床制作的图像进行了比较。每台亨利绘图仪构造和功能中固有的偶然因素,确保了其无限变化的视觉效果的不可复制性。这些 "机械分形"的美学魅力在于其独特的秩序与混乱、规则与不规则的融合。亨利对这些机器生产的图像要么不加修饰、要么根据其暗示性特征进一步手工润色,两种结果都可以是一种创作。1968年维拉·莫尔纳尔开始使用早期的计算机编程语言 FORTRAN 制作《中断》 系列的作品。她会设定一系列直线,然后旋转一些直线,使她严格设定的标记错位。然后,为了让画面更加混乱,她会随机擦除某些部分,再重新对齐。在莫尔纳尔 1974 年创作的"(Des) Ordres "作品中,根据她输入的信息,绘图仪创造出一个由同心方形组成的图案。

早期绘图仪数字艺术作品

73.jpg

德斯蒙德·保罗·亨利《无题》,1962

绘图仪绘画,纸上彩墨,27.5 x 33 cm

Desmond Paul Henry, Untitled,1962

Plotter drawing, ink on thick paper, 27.5 x 33cm

德斯蒙德·保罗·亨利(Desmond Paul Henry)简介

德斯蒙德·保罗·亨利(Desmond Paul Henry,1921-2004 年),英国人,1949-1982 年任曼彻斯特大学讲师和哲学系讲师。在 1960 年代全球计算机艺术运动兴起之时,他是最早尝试使用机器生成视觉效果的英国艺术家之一。亨利利用二战时期轰炸机的投弹瞄准模拟计算机继续研发,于 1960 年、1963 年和 1967 年分别制造了三台电子机械绘图仪。亨利的绘图仪生成效果类似于微软 Windows Media Player 附带的抽象曲线图形的复杂版本,可以说是计算机图形学的早期代表。1962年亨利在英国索尔福德艺术馆举办了 "世界上首次单人机器展"。第二台亨利绘图仪及其效果被列入 1968 年伦敦I.C.A的艺术与技术大型展览《网络的偶然性》。


83.jpg

维拉·莫尔纳《哥特》系列,1986

绘图仪绘画,纸上喷墨,29 x 38 cm

Vera Molnár, Gothique Serie, 1986

Plotter drawing, ink on paper, 29 x 38 cm

维拉·莫尔纳尔(Vera Molnár)简介

维拉·莫尔纳尔(Vera Molnár,1924-2023 年),一位生于匈牙利、长期在法国工作的媒体艺术家、电脑艺术与生成艺术的先驱。她也是最早在艺术实践中使用电脑的女性之一,她曾在匈牙利美术大学学习美学和艺术史。1940 年代她创作非具象绘画。1959 年她开始创作组合图像;1968 年她使用计算机创作了第一幅算法绘画。。莫尔纳尔用电脑按照自己设计的一套规则创作出闲适、简约的图画。这些图画调侃秩序分解为混乱和混乱整合为秩序的点。1960 年代,她在巴黎开始手工创建算法,并通过这些算法创作绘画作品。她将这种方法称为 "想象中的机器"。1968 年,她首次在法国索邦大学使用电脑进行艺术创作。莫尔纳尔通过在电脑上安装一支笔,并向电脑提供工作指令而完成创作。几十年来,她对计算机图形、绘图仪等的基本尝试为今天基于算法的数字艺术打下根基。2007 年她被授予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作品被各大博物馆广泛收藏。莫尔纳尔以在世最年长的参展艺术家身份参加了 2022 年威尼斯双年展。2023 年她甚至为苏富比拍卖行制作了 500 件 NFT,累计成交额达 120 万美元。


94.jpg

让·皮埃尔·赫伯特《灰色显现Ⅵ》

1990,绘图仪绘画,双层不间断的单线条,中国墨

38 x 38 cm

Jean-Pierre Hébert, Emergences grises Ⅵ, 1990

Plotter drawing, in two layers, each layer drawn in an uninterrupted line (China ink) 

38 x 38 cm

让·皮埃尔·赫伯特(Jean-Pierre Hébert)简介

让·皮埃尔·赫伯特(Jean-Pierre Hébert,1939-2021年),一位法裔美国艺术家。他擅长算法艺术、绘画和混合媒介。他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卡弗里理论物理研究所(KITP)担任驻校艺术家至去世。1977 年他创作了自己的第一幅图画,成为电脑艺术领域的先驱。他将传统艺术媒体和技术、个人软件、绘图仪和定制设备融为一体,创作大量原创作品。他以美国艺术家安妮-阿尔伯斯(Anni Albers)为他早期的灵感来源。2012 年他获得 ACM SIGGRAPH 数字艺术终身成就杰出艺术家奖。赫伯特创作的纸上作品包括水墨画和铅笔画、油画、蚀刻画、聚合物和铜版干点以及数字版画。他还创作了沙、水和声音装置、算法视觉音乐、墙面展示作品、基于物理的算法作品等。他的作品被广泛展出,并经常参加 SIGGRAPH 艺术画廊的评审。


101.jpg

罗曼·韦罗斯科《曼彻斯特 3》,1998

绘图仪绘画,纸上彩墨 76 x 56 cm

Roman Verostko, Manchester 3, 1998

Plotter drawing, ink on paper, 76 x 56 cm

罗曼·韦罗斯特科Roman Verostko简介

罗曼·韦罗斯特科Roman Verostko,生于 1929 年,美国艺术家,一位使用自己算法创作计算机生成艺术的艺术家。他创作的代码生成图像被称为算法艺术。1960 年代维罗斯特科作为艺术家时提出的形式理念。1970年代他开始开发自己的原创艺术生成软件。他的算法艺术程序软件可以控制一种被称为钢笔绘图仪的机器的绘图臂。这种绘图仪主要是为工程和建筑绘图而设计的。维罗斯科在编写软件代码时,将机器的绘图臂视为自己绘图臂的延伸或假肢。绘图仪通常使用墨水笔绘图,但韦罗斯科将东方毛笔改装成适合绘图臂的笔刷,并编写了交互式例程来实现绘图仪的笔触。他在并通过在钢笔绘图仪中使用东方画笔形成了独特的视觉风格。1995年,他与让·皮埃尔·赫伯特共同创建了艺术家团体算法派Algorists。


112.jpg

汉斯·德林格《水平线 02》,2007

纸上铅笔,25 x 25 cm

Hans Dehlinger, Horizon 02, 2007

Pencil on paper, 25 x 25 cm

汉斯·德林格Hans Dehlinger简介

汉斯·德林格Hans Dehlinger,1968 斯图加特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获建筑师工程文凭。1968 年任慕尼黑奥运村设计团队建筑项目经理。1969 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建筑学硕士,1978 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学位。1966 年开始使用编程语言和计算机。1970-1973年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环境设计学院副教授。1973-1980 年任斯图加特大学建筑系 "规划基础研究所 "副所长。从事建筑设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80-2004年任德国卡塞尔大学产品设计系工业设计基础教授。从事设计方法和工业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和规划设计、规划信息系统设计、生成艺术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83 年起从事生成艺术,参加过世界各地的展览。1988年任柏林艺术与商业组织创始成员。1991-2004年任德国卡塞尔大学艺术学院Rechnergestütztes Darstellen und Entwerfen 研究所所长。1996 年获格拉德贝克市 "金绘图者奖。


区块链网络艺术作品

122.jpg

琼·海姆斯克《变色龙》,2021

生成视频,7秒,尺寸可变

Joan Heemskerk, Chameleon, 2021

generative video, 0:07min., variable size

作品阐释

琼·海姆斯克《变色龙》是2021年以太坊上一件非常流行的加密作品系列。每一个《变色龙》的数字通证都是独一无二的,由其拥有者的钱包地址生成,每当 NFT 的拥有者易手,生成的音频和视频作品也会随之改变。变色龙 NFT 采用 16 位计算机美学设计,会闪烁色彩,并发出与所有者独一无二的加密货币钱包编号相关的 Chiptune 音频,该编号会在视频底部滚动。在16位进制计算机美学的迷人魅力的引导下,每只变色龙都在其核心数据的推动下,使用所有者的以太坊钱包地址(由 "0X "和 40 个十六进制数字组成)演奏交响乐。这些神秘的数字是打开一系列鲜艳色彩的钥匙。加密作品的结构本身与其密码学起源交织在一起,产生了一系列色调。《变色龙》引入了一个迷人的概念,即每个加密作品 都与其所有者的钱包地址和谐发展。它们都会在钱包地址本身独特特征的引导下,蜕变成与众不同的视听体验。这一过程也会影响色彩、图形和声音的动态交互,从而制作出真正个性化的加密作品。当《变色龙 》易手、所有权转移时,艺术品也会发生全新的变化,新主人的个性合为一体。

琼·海姆斯克Joan Heemskerk简介

Joan Heemskerk 生于 1968 年,是荷兰当代艺术家,从事网站、软件、游戏、照片、视频、表演和装置艺术创作。她研究从密码学系统到量子非二进制计算的 Web 4 的各种可能性,同时在云中把世界网络艺术作为日常艺术实践。她也是艺术团体 JODI (jodi.org) 的成员,JODI 是 1995 年网络艺术的先驱。JODI 是第一批研究和颠覆互联网、计算程序和 vhdeo ajd 计算机游戏的艺术家。JODI从根本上颠覆了这些系统的9种语言,包括视觉美学、界面元素、命令、错误和代码。JODI是一种外在的数字干预措施,它确定了计算机技术与IDS使用之间的关系,并对计算机的使用和IDS的使用提出了要求。琼·海姆斯克举办的个人展览有:2023 年 "REc+>>",Rectangle,Waldburger Wouters 画廊,布鲁塞尔;"w3b4",p0.nz/i 画廊,惠灵顿,她参加的群展有"Atlas",Foxy Production,纽约(2023 年);"WATERWORKS",V2,鹿特丹(2022 年);"NODOUS",JPG. space/rosa,柏林(2022);"艺术与区块链",Rozenstraat 59,阿姆斯特丹(2022)。


Web3.0生成艺术作品

131.jpg

幼虫实验室《密码朋克 #4559》

2017-2019,链上生成,PFP

Larva Labs, CryptoPunk #4559

2017-2019, on-chain generative, PFP

作品阐释

《密码朋克》是存储在以太坊区块链上的10,000个具有所有权证明的唯一可收集PFP符号,也是以太坊上最早的NFT之一。2017年,幼虫实验室Larva Labs联合发起人John Watkinson用程序代码创作了“像素角色生成器”,可以用它生成1万个24x24像素的细节特征各自不同的朋克风头像。 每个像素头像都不一样,大多数品种是人类,其中3840个女性、6039个男性;还有少量品种是外星人、僵尸和猴子。当时以太坊上只有发行FT同质化通证的ERC-20标准可用。为了让ERC-20标准能成为代表每个头像单一而又唯一的通证,幼虫实验室Larva Labs联合发起人Matt Hall对这1万个头像的智能协议进行了修改和增添,使之在代码上尽可能接近ERC-20标准。2017年6月,幼虫实验室Larva Labs为该项目取名《密码朋克》 并在Twitter、Reddit等网站上发布,以此向1990年代“密码朋克(Cypherpunks)”运动致敬。网上所有用户都可以免费领取这些朋克风的PFP像素头像。于是,《密码朋克》成为了以太坊上第一个艺术收藏类NFT项目,其中8600多个头像被领取。由于《密码朋克》每个头像代币都是唯一的,因此不能像 ERC-20 代币那样在 1:1 的基础上进行交换。因为市场需求, 确立NFT标准的ERC-721 协议在《密码朋克》面世后应运而生,被Cryptokitties游戏开发者迪特·修利Dieter Shirley等开发出来。因而,《密码朋克》是ERC-721标准的灵感来源,该标准为链上交易大多数数字艺术和收藏品提供了动力。《密码朋克》项目面世后,被Mashable、CNBC、《金融时报》、彭博社、《巴黎评论》、Salon、The Outline、伦敦佳士得、Art Basel、PBS新闻时间、《纽约时报》(2018年和2021年) 等广泛接受并传播,极大地激发了现代加密艺术运动。 该项目最初是作为一项实验,以了解在区块链上展示和销售数字艺术在技术上和心理上是否可行。团队面临的一些挑战包括:如何以经济有效的方式在区块链上展示艺术品,以及如何修复管理 CryptoPunks 销售的代码中的一个错误。尽管面临这些挑战,该项目还是取得了成功,并为不可篡改的NFT通证领域的其他项目铺平了道路。

幼虫实验室Larva Labs简介

幼虫实验室Larva Labs是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技术公司,由加拿大人约翰-沃特金森(John Watkinson)和马特-霍尔(Matt Hall)于 2005 年创立。公司最初专注于为 T-Mobile Sidekick 编写应用程序,后来扩展到其他平台,如 Android 和 iOS,为 Sidekick 开发了 50 多个应用程序,为其他平台开发了 20 多个应用程序。该公司有机会与谷歌和微软等客户合作开展各种项目,还提供一系列技术和软件开发服务,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基因组学分析软件、8 位角色扮演游戏和区块链艺术项目。Larva Labs 最著名的项目之一是2017 年 6 月发布的《密码朋克(CryptoPunks)》,这是一个在以太坊区块链上算法生成的 10,000 个独一无二的像素艺术角色的集合。每个 CryptoPunk 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篡改代币NFT,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卖。该项目获得了艺术界和加密货币界的广泛关注,许多 CryptoPunks 在拍卖会和市场上以高价售出。2022 年 3 月,Larva Labs 将 CryptoPunks 和 Meebits 系列的知识产权出售给了竞争对手 NFT 系列 Bored Ape Yacht Club 的创建者 Yuga Labs。尽管已经出售,但 CryptoPunks和 Meebits 市场仍托管在 Larva Lab 的网站上。Larva Labs 还向 Yuga Labs 出售了这两个系列的版权和几个 NFT。


141.jpg

幼虫实验室《Autoglyph #412》

2019,链上生成艺术

Larva Labs, Autoglyph #412

2019, on-chain generative art

作品阐释

Autoglyphs是幼虫实验室Larva Labs于2019年链上发布的最具数据算法生成性的系列艺术作品。项目直接将算法部署在智能合约中,在铸造的时候根据算法生成链上数据图片,是生成艺术的代表之作,总数仅有512个,是早期Larva Labs的实验项目。该项目成为区块链上第一个生成艺术项目,推动了全球链上生成艺术赛道的发展。它为创造数十亿受Autoglyphs启发的艺术品开辟了新的途径,每件艺术品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身份,这是防篡改的,充满了出处和真实性。


15.jpg

德米特里-切尔尼亚克《指针#999 》

2021,链上生成艺术

Dmitri Cherniak, Ringers #999

2021, on-chain generative art

作品阐释

《指针(Ringers)》是加拿大艺术家兼编码员德米特里-切尔尼亚克Dmitri Cherniak于2021年1月发布的1000个生成式NFT的集合。集合中的每个NFT都是从唯一的事务散列中派生出来的,并在Javascript中生成。 德米特里-切尔尼亚克说:“自动化是我的艺术媒介、手工编码的作品。” 德米特里-切尔尼亚克作为一名受过教育并从事工程行业的工程师,他认为自动化行为比公众给予的评价要有更多的创造性。在他的艺术实践中,他使用软件在不到一秒的时间内自动生成独特的艺术作品。他希望激发人们在观看手工生成的艺术时所感受到的同样的情感和反应,并帮助他们将自动化视为一种艺术形式和创造性行为。

德米特里·切尔尼亚克Dmitri Cherniak简介

德米特里-切尔尼亚克Dmitri Cherniak是加拿大艺术家和程序员,也是一位使用算法产生独特艺术作品的生成性NFT艺术家。现居纽约。他的算法艺术作品曾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画廊和展览中展出。最重要的是,德米特里-切尔尼亚克将自动化视为自己的主要艺术媒介。他获得了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生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理学学士学位,并于 2019 年开始使用社交媒体分享他正在进行的项目。


16.jpg

泰勒-霍布斯《菲登扎Fidenza #575》

2021,链上生成艺术

Tyler Hobbs, Fidenza #575

2021, on-chain generative art

作品阐释

在Art Blocks网络平台上发行的算法生成艺术《Fidenza》系列是泰勒·霍布斯Tyler Hobbs迄今为止最流行的作品。虽然它不太复杂,但该算法的核心结构非常灵活,允许有足够的多样性来产生持续令人惊讶的结果。这是评估生成算法质量的最有趣的方法之一,当然也是媒体独有的方法。即使对该领域最好的艺术家来说,在不可预测性和质量之间取得正确的平衡也是一项艰巨的挑战。《Fidenza》的主要基础是流场算法。自 2016 年以来,泰勒·霍布斯一直在使用流场技术。它能让泰勒·霍布斯创作出不可预测的有机曲线。这些曲线还具有不重叠的美学特性,它们总是与相邻的曲线并行,而不会发生碰撞。流场本身的构造是多变的。它可以被改变为轻度湍流或极度湍流,也可以被改变为短曲线或长曲线,甚至可以改变为沿锐角的曲线,而不是平滑流动的曲线。《Fidenza》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流场上绘制的形状。它使用的不是细长的曲线,而是粗大的弧形矩形。重要的是,算法会检查以确保矩形不会碰撞和重叠。这样,各元素之间就有了很好的间距。《Fidenza》使用概率调色板。这些颜色都是手工挑选出来的,可以很好地搭配在一起。调色板中的每种颜色都有一个概率。

泰勒·霍布斯 Tyler Hobbs简介

泰勒·霍布斯Tyler Hobbs是一位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的视觉艺术家,主要从事算法、绘图和绘画工作。他的艺术作品专注于计算美学,现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偏见如何塑造它们,以及它们如何与我们周围的自然世界建立联系和互动。Tyler开发和编程用于生成视觉图像的自定义算法。通常,这些在计算机擅长的寒冷、坚硬的结构和我们可以在我们周围的自然世界中观察到的凌乱的有机混乱之间取得平衡。


171.jpg

孙博涵《How-2-10k》,2022,链上生成艺术

Sun Bohan, How-2-10k, 2021

on-chain generative art

作品阐释

孙博涵作品《How-2-10k》系列由10000件完全不同的算法生成的解构作品组成。10k=10000,10000是一个几乎可以让每一个人可识别、可感知、可控制的常数,本件作品由生成式算法结合区块链世界里的meme文化基因“10k”,联合呈现了一个当下时代感的链上生成作品系列。

孙博涵简介

孙博涵工作生活于北京/上海/洛杉矶/硅谷的应用科学艺术家,SBHStudio硅基艺术工作室主理人、Bca科技艺术创始人、Zonff Partners 合伙人、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产业区块链专委会副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本科毕业、中央美术学院硕士、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教师、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讲师/研究员。曾参与2018国家艺术基金&清华大学-人工智能时代艺术展览。2021年3月作为出品人/策展人策划了北京UCCA Labs 全球首场线下大型加密艺术群展“Virtual Niche”。2022年6月作为唯一华人机构登上NFT NYC舞台2023年11月作为策展人策划了位于北京三里屯024中国首场生成艺术大型群展“硅基未来·科创生成”。2023作品入选中国美协大展“首届中国数字艺术展”。作品曾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收藏。2021年于上海外滩创立的BCAGallery曾参与ArtBasel、NFTNYC、NFTLA、CES、温哥华双年展等海内外知名展会。



18.jpg


吴亦深《玄武纹》,2006,编码艺术,60秒,尺寸可变

Wu Yishen, Xuanwu Patterns, 2006

coding art, 1: 00min., variable size

作品阐释

2004年,吴亦深开始思索传统图案和分型在底层结合的可能性实验。2006年的《玄武纹》最终成了最能代表那个系列作品的一个案例,龟背纹是中国典型的传统图案,其形状源于龟类背甲那种拉长的六角形。密集排布龟背纹饰常见于在中国传统的丝绸和建筑器物之中。艺术家发现,自然世界中的乌龟背部,总是拥有排列整齐的13块结构。于是,他运用计算机代码将13块龟背纹合成一个结构,象征乌龟的一次迭代,而13个同样的乌龟结构,可以形成一个更大一级的大龟背结构,类似几何分型,以此类推。玄武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龟,代表了一种高维度的龟背纹设计。这件丰富色彩的作品的整体趣味来自古典中国美学对艺术家的启示。这件作品源文件EXE是一条1/1可互动算法艺术,曾经参加了2006年《扩张的转折2》艺术展,并有图片著录。

吴亦深简介

吴亦深,生成艺术家,互联网常用名“With|用”,现在工作生活于上海。吴亦深1982年出生于一个中国传统艺术世家,他的曾祖父吴湖帆是一个颇为知名的艺术家和收藏家。吴亦深大学毕业后,曾进入上海工美拍卖行工作。2006 年,吴亦深的作品参加了中国最早收录生成艺术的展览之一《扩张的转折 2》,他同时还是一位主流的古董和当代艺术收藏家,吴亦深作品风格恬静⽽优雅,他常年年致⼒于将 古典的中国文化转化成原创的生成艺术作品,致⼒于生成艺术的全球分享。


20.jpg


谭亮《眩》,2022,编码,影像装置,尺寸可变

Tan Liang Dizzy, 2022,

coding art, video installation, variable size

211.jpg

谭亮《突变》,2022

编码,影像装置,尺寸可变

Tan Liang, Mutation, 2022

coding art, video installation, variable size

221.jpg

谭亮、刘再伟、叶宇兴、胡元婧《她的旅程》2023

编码,影像装置,尺寸可变

Tan Liang, Liu Zaiwei, Ye Yuxing, Hu Yuanjing Her Journey, 2023

coding art, video installation, variable size

作品阐释

谭亮的《眩》是艺术家运用编程的三重迭代结构以及随机功能生成的作品。作品中,每个单元是由数十个不同色彩的同心圆组成,这让这件作品共产生了几千种色彩。另外根据色彩的动态变化生成电子迷幻声音效果。在简单的二维阵列结构中融入了炫目的色彩变化,编程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作品是由设计师和计算机共同完成的,设计师制定视觉效果的总体规律和原则,而具体的变化细节是由计算机产生,蕴含着不可预知的随机美感。在谭亮编码艺术作品《突变》中,艺术家受到数学概念无穷变量的启发,运用编程代码生成一系列有着随机变化的放射状形态。每个具体造型的线条分布和色彩构成都是独一无二的。但它们在总体比例和视觉特征方面又存在着相似的规律。色调方面主要运用青和紫红两种色彩形成对比。通过视觉艺术的显性形式来隐喻生态的无穷变异,每一次细胞的分裂都存在着基因变异的可能性。谭亮、刘再伟、叶宇兴、胡元婧作品《她的旅程》运用AIGC和算法创造出超乎日常视觉的数字影像体验,表达对女性身体的关注。作品以超现实抽象元素的演变进行数字化叙事,共分为四个阶段:1、生命律动,从一个小圆点开始延伸出逐渐律动的螺旋曲线,接着变化为心跳律动的线条,逐渐变化为数量复杂线条。2、感知世界,线条逐渐分裂、延伸、扩张,形成一个抽象的女性身体,镜头缓慢变换角度,强化线条的三维感,线条迅速伸展。3、矛盾挑战,所有的线条逐渐收缩,色彩变得灰暗、粗糙。镜头迅速闪过,接着造型逐渐恢复光滑和鲜亮,线条生长出花朵和叶子意象的形态。4、生命绽放,线条逐渐变为粒子,粒子不断闪耀,与火、水或光等元素融合。象征着女性在面对健康挑战时所拥有的韧性和内在力量。

谭亮简介

谭亮,2000年毕业于湖南工业大学;2001-2004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获设计艺术学硕士(数字媒体艺术);2014-2019年就学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设计学博士(交互设计)。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哲学博士、广州美术学院数字艺术科技研究所联合负责人;兼任湾区元宇宙数字艺术创新研究基地专家,香港科技大学计算媒体艺术学域客座教授,深圳南方科技大学访问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艺术、交互设计、加密艺术。2009-2010年在法国埃克斯•普罗旺斯艺术学院任访问学者期间,曾师从著名数字艺术家道格拉斯•史丹利Douglas Edric Stanley学习代码艺术。2011年他出版中国国内第一部代码艺术著作《Processing互动编程艺术》。


2、第一单元影像装置展厅:

郑宏昌《瓶⼦》系列,2017

影像装置,不锈钢,机械

2件,每件50x50x60cmx

Zheng Hongchang, The Bottle Series, 2017

video installation, stainless steel, mechanical

2 pieces, 50x50x60cm each

作品阐释

郑宏昌《瓶子》系列通过全息影像与投影技术和装置的结合来触碰资本与政治双重控制下的人的状况。在这个大的语境下,他启用一些具有强烈符号指涉的装置来展开表述,比如他的玻璃器皿之于狭小空间对于人的约束与规训,这与其说是隐喻,不如说是今天人类的种种日常境遇:不停的劳作与奴役。观看郑宏昌作品的动力,一方面来自于其机械和影像联合构成的游戏性,还有赖于那个不断奔跑、被挤压、被权衡的肉身。在他所有的影像装置中,观者都能看到这样一个肉身符号:肥胖、慵懒、努力、迟钝、消耗,疏于抵抗或失去抵抗意识。他们似乎是独立存在,没有干扰,也不受控制。但由坦克、天平、玻璃器皿等物件投射的镜像,却恰到好处地成为那些肉身的语境,看似错位,不构成直接的操控,但却无法回避隐形的操控逻辑,那些物件变成了一个个“无形的手”。 这些装置没有强烈的情感置入,也没有明显的批判刀锋,冰冷、幽默,甚至格局狭小,但却构造了资本机制运作的微缩景观。郑宏昌通过这样的一些吸引我们的游戏互动装置的设定与结合,试图去触碰我们业已沉陷其中的消费社会穹顶之下的运行机制。

郑宏昌简介

郑宏昌,⽣于云南,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现⽣活⼯作于北京。主要从事新媒体艺术的研究⽅向,包括:机械艺术,影像装置,装置艺术等多个艺术领域。作品多次被邀请参加国内外艺术⼤展(越后妻有⼤地艺术节,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届⻓江影像双年展,北京国际设计周等),多件作品被国内外藏家收藏。2019年发起并成⽴了中国·松阳⽃⽶岙国际艺术村 。曾参加2023年 闪回 . 第六回 “ 轨 迹 ” ,同德昆明⼴场,云南,昆明;2023年 “ 风的艺术季 ” ,天台⼭景区,河北邢台;2023年 “ O’Kids 国际儿童艺术节 ” 原 . 美术馆,重庆;2023年 “ 我们共享的河流,从澜沧江到湄公河 ” ,中间美术馆,北京;2022年 “ After Landscape 风景后” ,CGK 昆明当代美术馆。云南,昆明;2021年 “ 首届泛东南亚三年展 ”澜沧江计划,云南 西双版纳;2021年 “ 维度交互 ”第⼆届 ⽃⽶岙当代艺术展,浙江丽⽔;2021年 “ 变奏VARIATIONS ”第三届安仁双年展,四川成都;2020年 “ 未来艺术学 . 机器人计划:人机合一 ” 光明⽂化艺术中⼼美术馆,⼴东深圳;2020年 “ 机器. 人. 艺术. 时代 ” 华 . 美术馆,⼴东深圳。


26.jpg

27.jpg


张立振+机械星联《启航》,2020年

镜面不锈钢,铝合金,可编程LED,电机,500 x 290 x 320 cm

Zhang Lizhen+Mechanical Interstellar Alliance, Sailing, 2020

mirror stainless steel, aluminum alloy, programmable LED, motor, 500 x 290 x 320 cm

作品阐释

张立振+机械星联装置作品《启航》打造了一个马斯克星舰式的太空火箭推进器造型。整个装置中蕴含了人类集体抵抗熵增、立志成为跨行星物种的一种强大的钢铁意志。然而,当火箭发动机模型底部发射的光芒随着电机扇叶转动而不断变换时,整个作品亦如赛博世界里的万花筒,散发出无尽的诗意和万千柔情。《启航》似乎在展览现场打造了一个带有光晕的人类终极价值目标。今日数字原生一代依然有志于星辰大海,追求虚实交融全域宇宙生存模式。装置尾部扇叶旋转,模拟尾焰喷射形态之时,经典的沉浸场景提示了一种快速穿梭的星河背景,带来强烈的视觉感染力。

张立振+机械星联简介

张立振,1982年生于山东,视觉交互设计师、机械装置艺术家,《机械星联》场景IP主理人,东诞家居品牌创始人,格物互动联合创始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科创新设计导师。他专注极致虚实融合的未来场景体验研究,于新业态和新空间形式的场景升级。以场景体验为入口,整合未来出行、人居、穿戴、艺术、时尚等业态,为商业及艺术空间赋能全创意链。他将视觉设计、机械交互、新媒体艺术等前沿科技艺术融入到空间场景设计中,应用跨界未来创新理念来更新空间,让空间价值发挥更大的体验价值。张立振不仅长期活跃在机械互动创意领域,也活跃在策展领域,主创大型星际及未来生活方式概念IP展—《机械星联》。作品屡次获国内外专业奖项,与多所高校学院开展互动技术及创新技术等学科课题授课研究。

机械星联是一个城市未来新物种。它对未来艺术、未来秀场等新业态有破圈探索,另外,它还联合未来出行、未来人居、未来3C消费品、未来移动人工智能等合作伙伴一起链接未来城市创意、融合未来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机械星联旨在通过打造拥有内核的前沿科技IP和艺术人文新地标,在体验时代为新生代创造一个未来场景,成为赋能品牌和空间,对话新消费的超级内容IP。


28.jpg

吕滢《龙弹子机宇宙花园1号》 ,2024

web3 互动影像装置,500x800x400cm

Lv Yi ng, Dragon Bouncer Cosmic Garden No.1, 2024

web3 interactive video installation, 500x800x400cm

吕滢《粒子宇宙花园》,2024,影像,10‘20‘’

Lv Ying, Particle Universe Garden, 2024, video, 10'20''

吕滢《龙弹子机》,2024,3D雕塑

Lv Ying, Dragon Bouncer, 2024, 3D sculpture 

作品阐释

吕滢《龙弹子机宇宙花园 1 号》是艺术家2024年发起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元宇宙艺术项目。这个虚实共建的花园基于web 3.0的元宇宙资源,其中未来的宇宙花园由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图像。里面生活着各种有意识的未来机器人,它们的交流是通过未来的语言进行的。花园中的各种事物以数字实体的形式呈现,未来机器人们通过扩散到空气中的粒子意识流相遇并相互交流。此艺术项目为可扩展式公共艺术项目,观众可通过二维码的互动小程序,上传提交在龙弹子机宇宙花园中拍摄的照片,以及参与龙弹子机宇宙花园中的交互设计环节。

吕滢简介

吕滢,1977年生于北京。1997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 环境装饰艺术专业。200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2007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广告绘画、新媒体艺术方向硕士研究生。2017年法国图卢兹第二大学博士选题项目预科。2019年至今为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陶艺工作室长聘副教授。2006年获影像作品《七日》获日本横滨影像节金奖。曾参加2008年北京电影学院 “水木境天”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2011年法国留尼旺勒波特市老码头仓库“留尼旺国际艺术双年展”;2013 年法国蒙图利尔 lle-De-France第十三届法国桃墙艺术节。


291.jpg


杜岩《原动力:天空》,2022年

影像,不锈钢,镀钛,160x120x9 cm

Du Yan, First Cause: Sky, 2022

video, stainless steel, titanium plated, 160x120x9 cm

作品阐释

杜岩作品《原动力:天空》由影像部分和雕塑装置部分组成。一个金色头部人像象征着从远古至现代的人类智慧。它是人类发展的最初“原动力”之源。 头部上方的小马象征着伴随人类的“原动力”、又与其互动和共生的外部能量。投影部分象征着人类智慧的虚拟化模型。 杜岩的影像是虚构的。它以静止的影像方式叙述了一部名为《天空》的影片的结束部分。同时荧幕上出现零星的“弹幕”。随着影像的推进,“弹幕”出现得越来越多。这些“弹幕”模拟了当下流行的“弹幕回应影像”的模式:一个个“弹幕”就像一个个虚拟的观看者,他们似乎已经完整观看了《天空》这部电影,他们只是在以“弹幕”的方式表达着对电影《天空》的各种看法和感受。这些“弹幕”或提问,或感叹,或赞赏,或语意不清,或者根本就没任何意义......它们从右至左,以不同的速度“刷过”荧幕,而恰恰因为这些“弹幕”之间几乎毫无任何逻辑上的关联,也使得它们之 间产生了某种类似“诗歌”一般的动态的视觉文本。

杜岩简介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2/72742fa37273161732354072164f3267.png

杜岩,1977年生于北京。2005年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高等美术学院油画系,获比利时教育部颁发的2ère Cycle 学位 。2009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获艺术硕士(MFA)学位。曾参加2008年北京电影学院 “水木境天”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2011年法国留尼旺勒波特市老码头仓库“留尼旺国际艺术双年展”;2013 年法国蒙图利尔 lle-De-France第十三届法国桃墙艺术节。


第二单元:超级对齐

2023年以来人类最重要技术跃迁之一,是ChatGPT-3大模型带来的AI技术的爆发。AI生成技术的指数式发展大大提升互联网世界的生产力,也预示了强人工智能即将提前降临的奇点。随着感知、认知和推理能力的快速提升,人工智能算法向多模态和交互式方向迅速发展。Google Brain的研究员扬·雷克博士提出人类要实现AI系统的超级对齐理论。超级对齐就是要求AI系统能够在各种复杂环境下,自发推导出符合人类价值观的行动方针。超级对齐理论并不是把人类价值观简单地硬性编码进AI系统,也不是单纯依靠设计者提供的价值观模型进行自主学习,而是需要AI在不同情形下做出判断,自主推理人类的终极价值目标。人类的科技进路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莫比乌斯环,总是会让全人类面对周而复始出现的文明续存的根本问题。科学与艺术探索的是不同程式的真理,有各自的知识生产标准与认知迭代模式。但在发现宇宙规律及其真相的底层逻辑上,科学家、程序员的科技发明力与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力其实是相通的。艺术家在超级对齐AI场景上扮演的特殊角色,就是立足于科学推理与科学实验之上的一种继续想象的特权。因为艺术家的直觉和想象力,可以跨出科学原理的密封舱,感知并彰显外在世界其他未知、隐秘和混沌的面相。

1、第二单元MR虚实融合展厅

30.jpg

刘可《通道》系列, 2019年

布面油画、综合材料, 150x150cmx2件、135x35cmx1件

Liu Ke,Passage series, 2019

oil on canvas, mixed materials, 150x150cmx2 pieces, 135x35cmx1 pieces

作品阐释

刘可尝试在画布与观众之间加上窗户隔断,这些窗户没有任何审美的关系,只是普通的窗,观众可以自己任意开关这些窗,它本身就是媒介,观众可以通过窗看绘画里的空间,绘画也可以通过窗看外界。这样作品成为了媒介和通道,同时让观念有了承载的空间。这似乎又是一个循环:先从叙事中挣脱,投入到主观的内省,然后又从主观的内省再到客体的独立。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后,刘可对生命的感受更强烈,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如世纪末日、消失、结束和凝结的客观状态;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是未来可期的客观情景,富有时间线行的历史仪式感。这一切又在线行的时间里相遇,每一天都会成为期许、凝结点、过去时和历史。这也是他通道系列作品创作之后的转折。


311.jpg

刘可《喝酒摔跤变成鱼》

2022年,布面油画、综合材料,75x50cm

Liu Ke, Drinking and Wrestling into Fish

2022, oil on canvas, mixed media, 75x50cm

作品阐释

在艺术家刘可这里,点线面、立体构成及色彩之间的点位、比例、层次、布局及整体多维时间、空间关系所构建的艺术形式,逐渐被图文文本、符号文本与隐喻语境所更替。物演,是刘可与外部世界面对面时产生的一种互动感应。艺术家不再扮演全知全能神的角色,事无巨细地洞察、分析自己所要表达的物化对象。他们更乐于把物化对象当作另一个主体,不再一味地将其对象化、客体化、他者化。从而把自身与物化对象的“ 面对面” 比拟为人与世界共生关系中的一种对视和对话。他们以动态的逻辑思维模型来处理混沌的物化对象及其变量,再以各自娴熟的艺术形式表达针对自然存在、精神存在、社会存在的物化感觉。刘可的艺术作品中,人与物、词与物、精神与物之间往往都存在一种动态的物演形态。因而,物演规则不止左右着当下的图像刷新和文本迭代,更是指引着未来的思维革新和知识生产。

刘可简介

刘可,1976 年出生于湖南宁乡。2003 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为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委、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油画系主任、广州美术学院数字艺术科技研究所负责人;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兼职教授、泰国格乐大学特聘教授; 盒子美术馆执行馆长、广东油画艺委会秘书长。工作生活于广州。曾举办个展:2023 年,“刘可:左侧是大海”,白石画廊,香港,中国;2021 年,“我的心即漩涡——刘可作品展”,壹美美术馆,北京,中国;2021 年,“每一天都是最后一天,每一天都是第一天”刘可个展,K 空间,成都,中国2019 年,“原乡的抽象与具像:刘可艺术展”,慕尼黑国家工作室展廊,慕尼黑,德国2019 年,“通道:刘可个展”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广州,中国2019 年,“原乡 • 时间轴:刘可作品”,肯普滕美术馆,肯普滕,德国。


123.jpg

陈文令《根深叶茂》,2016

不锈钢,158x110x103 cm

Chen Wenling, Deep Roots, 2016

stainless steel, 158x110x103 cm

作品阐释

陈文令《根深叶茂》萃取了中国传统的山水文化精华,并以当代性的雕塑艺术语言,结合优美的城市山水人文环境,雕塑主体是一株参天的大树,巨大的根系盘错成笼,晶莹剔透的不锈钢和炫丽的灯光效果,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奇观。根系的线条犹如牵手舞动的人群,象征着团结和欢乐,以及海外和远方游子的血脉相连。顶部枝繁叶茂,中间有山,根部有水,象征着风生水起、蓬勃向上的新时代精神。作品意图更好地呈现具有地方的文化基因又有国际化的共赏精神,使每个观赏者都沉浸在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息,在艺术享受的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并激发出积极向上的活力与热情。

陈文令简介

陈文令,1969出生于福建,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著名当代艺术家.雕塑家,意大利佛罗伦萨国立美术学院荣誉院士。他主创雕塑,并涉足装置,绘画,攝影与当代书法等多种媒介。他是中国大型公共雕塑艺术的开拓者之一,被誉为魔幻现实主义的视觉魔术师。他创造的雕塑形象,以其超凡的想像力和文化基因的感染力成就了一个个让公众过目不忘的视觉IP,如“红孩儿系列”、“幸福生活系列”、“中国风景系列”和“万物皆牛系列”等代表作。他参加过国内外一百多次重要展览,连续三年入选雅昌举办的ACC中国年度十佳雕塑家。他是获得澳洲海岸国际雕塑展公共艺术大奖第一个华人艺术家,并被授予中澳艺术大使称号。他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美国休斯敦美术馆、丹麦国立当代美术馆、韩国国立美术馆 和澳洲墨尔本当代雕塑博物馆及阿里巴巴杭州总部等几十个公共机构收藏。


胡婧璇

《绿芽感应》,2021

综合媒体装置,260 x 150 cm

Hu Jingxuan, Green Buds Interaction 202

mixed media installation, 260 x 150cm

作品阐释

胡婧璇作品体现出半抽象与半具象、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既有个人体验的情感,也有对社会文化层面的研究。她在画面中重构各种有社会符号、民族传统图案,从分解的观念,强调打碎、叠加、分裂、重组等手法,并把图像转换和交融,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虚幻感,让时间历史维度与空间维度交错呈现,由此产生新的图式意义,解构成属于她的艺术世界。胡婧璇认为,比技法更重要的是观念,要先有观念,再去寻找与之匹配的媒介。她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图像转换,重新建构、整合探索新技法、新方式,促成个人视觉经验的生成和深化。

胡婧璇简介

胡婧璇,从小在新加坡、瑞士长大,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纯艺术学士,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纯艺术硕士。胡婧璇的创作,涵盖新媒体艺术、油面、装置、当代动漫等⻔类。现为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新媒体艺术学科专业带头人,国际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和中国美术学院特聘研究员。她的艺术作品多次获得本土及海外艺术比赛大奖,并被多家机构、社团、学校及个人收藏。主要获得奖项有2018大华银行年度绘画大赛、国际当代艺术奖ArtGemini Prize、“全球科幻未来插画家竞赛”。


何启如《城市记忆拼图艺术计划》

2023年,密度板,丙烯,一组3件,112x842x205 cm

He Qiru, City Memory Puzzle Art Project

2023, density board, acrylic, a set of 3 pieces 112x842x205 cm

作品阐释

何启如作品《城市记忆拼图艺术计划》是一次创造性的实 践。 通过对深圳村镇的走访,何启如制作了一个包含现象、 历史和思考的“ 聚宝盆” , 为作品提供信息, 并制定关键立场。这个做法试图将本土精神融入每一件作品 的每一处细节。她从本土元素中发现灵感,这里有细微的视觉文化基因, 也有复杂的历史元素或是印象中的元素。 这些元素与深圳的历史背景、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密不可分 何启如试图通过这一系列个性化和有吸引力的装置,为深圳提供 一 个来自 21 世纪的新品牌、新形象。她将这件作品想象成海市蜃楼, 在城市空间中产生一抹梦幻的色彩。

38.jpg

何启如

《XOXO甜甜圈系列:爱的符号》,2018年

玻璃钢、丙烯,一组8件,每件100×100×40 cm

He Qiru, XOXO Donut Series: Symbols of Love, 2018

fiber-glass. acrylic, a set of 8 pieces, each 100 x 100 x 40 cm

作品阐释

何启如《XOXO甜甜圈》是当代艺术家何启如以甜甜圈为灵感创造出的一个关于爱和甜蜜的艺术语言与艺术符号 。爱,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之中,是连接所有亲密关系的纽带,是一种在社会关系之上的可持续发展。人们时刻渴望着与美好事物相拥, 建立与世界、空间和身边人的连接关系。《XOXO甜甜圈》以连续的波纹形成优雅波浪 ,给人们一种轻盈浪漫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要接近。《XOXO甜甜圈》可存在于多元物理空间、情感空间与虚拟空间,在这些”空间“的连接处,借助艺术的表达,让艺术品与自然、与商业、与个体相拥,让公众零距离亲近艺术和获得艺术。甜甜圈连接着城市、社区、商业、自然、 人的情感对流与亲密互动。

何启如简介

何启如,1985年生于中国深圳,艺术家,泰特艺术创始人。2010年研究生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研究专业。2009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环境艺术系。在教育行业方面,她曾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国际教育部等多个学校担任多年访问教师,曾获得多项国家、省级和市级荣誉和奖项,为深圳市高层次专业后备级人才。现生活和工作于深圳。她对当代艺术、环境艺术、博物馆策展、创新设计和时尚文化有着一定的研究与实践经验。曾受邀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德国、以色列、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多所高校进行学术交流,目前致力于研究和推动多学科及多文化的融合。其代表性艺术创作包含“XOXO甜甜圈”、“城市记忆拼图艺术计划”等内容。


39.jpg

杨泳梁

《天空之城》,数字影像,2023,95 x 200 cm

Yang Yongliang, City in the Sky, digital image

2023, 95 x 200 cm

作品阐释

杨泳梁在《天空之城》系列中把文化基因的回归和未来派倾向表现得更含蓄、也更鲜明。杨泳梁在近期的创作中对传统元素的运用往往采用较含蓄的叙事方法。《天空之城》中加入了云雾与核电的新元素,一种极具毁灭性的力量”。如果换一个角度,想象一下中国人对太湖石的审美态度:皱、瘦、漏、透,对石头的这种审美源自与山水画一样的对意境、对超越有限的物“象”、对无限的宇宙人生之道的想象。画面上这些云朵与太湖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杨泳梁的作品将传统的审美融合在数字技术幻想未来的宏伟追求之中。这是艺术家的内在素养在创作中的无意识的表达。

杨泳梁简介

杨泳梁,1980年生于上海嘉定。1995年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1999 年中国美术学院 上海设计分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2004年创办个人的设计工作室,担任设计总监职务。2005年开始现代艺术、水墨、摄影与录像艺术的实验创作。2006年任教于上海复旦视觉艺术学院,并开始创作《蜃市山水》系列。现工作居住于上海。曾参加第5届莫斯科双年展、2013 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水墨艺术:当代中国古往今来》。



40.jpg 

查尔斯·克苏里《立体主义小丑》,2007 年

计算机生成动画,1'12'',元数据 IPFS,NFT 铸造于2023, 编号 1/1

Charles Csuri, Cubist Clown, 2007

generative animation, 1 min 12 sec., Metadata IPFS, NFT Minted in 2023, ed. 1/1

作品阐释

Charles Csuri 使用油画般的笔触绘制了一张戏剧性的脸,通过独有的特定软件将纹理映射到几何图形上。 Charles Csuri 对毕加索和表现主义、面具和小丑戏剧的热爱在这部动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查尔斯·克苏里Charles Csuri简介

艺术家查尔斯·克苏里 Charles Csuri 被《史密森尼杂志》誉为 "数字艺术和电脑动画之父"。克苏里以游戏和创新的方 式使用电脑,他的灵感不仅来自于这些强大的新工具所带来的可能性,还来自于对传统艺术和艺术史的深入研究,这些都激发了他对艺术意义的追求。最重要的是他带头开发艺术工具,塑造了计算机艺术领域,克苏里开发出了 "实时互动艺术品",与传统的动画技术相比,它彻底改变了艺术家与计算机进行实时互动的方式。这一进步是通过他早在1970年代进行的研究实现的,并在1980年代与他在Cranston Csuri Productions 的团队进一步发展。从1960年代的作品,到他生命最后几年创作的作品,都证明了他对艺术创作的无限忠诚。作品的主题非常贴切:事实上,在1989年为口述历史而进行的一次采访中,他曾说过自己一直 "主要对人物感兴趣"。 他被公认为是将人物引入电脑动画的先驱,许多艺术家都用电脑动画来研究抽象的数学问题。他的一些作品曾参加过展览,并受到媒体和学者的关注;另一些则从未展出过。这些作品是克苏里与计算机科学家和数学家密切合作,使用自己开发的独有计算机程序创作的。


卢思屹+I-Surrounding Lab《新月空间》

2024年,混合现实,MR眼镜

Lu Siyi+I-Surrounding Lab, Crescent Space

2024, mixed reality, MR glasses

作品阐释

卢思屹+I-Surrounding Lab《新月空间》的出现代表着一个不可能存在的奇幻空间的诞生,在这个空间中您会看到许多超脱人类理解逻辑范围之外的超现实作品,以及由观众交互场景创造出来的新的生态环境。根据现场空间测量的参数,《28号方舟》、《生命状态》、《地球人》等艺术家原创的交互性虚拟物、虚拟动态空间以结构性介入方式并置在实体雕塑与绘画之间, 并在MR眼镜中构成沉浸式的虚实融合的独特艺术感知。在《新月空间》现场,观众还可以看到《翡翠猪》、《木鱼》、《扭扭菇》、《牛油果》、《大嘴鱼》、《松果鱼》等6个造型怪诞且梦幻的MR虚拟小生物。奇异形态的MR虚拟小生物与物理空间相交融,与观众的抓取动作产生趣味交互,构成了一个神奇的元宇宙生态圈。


卢思屹+I-Surrounding Lab《新月空间:28号方舟》

2024年,混合现实,MR眼镜

Lu Siyi+I-Surrounding Lab, Crescent Space: No.28 Ark

2024, mixed reality, MR glasses



卢思屹+I-Surrounding Lab《新月空间:生命状态》

2024年,混合现实,MR眼镜

Lu Siyi+I-Surrounding Lab, Crescent Space: State of Life

2024, mixed reality, MR glasses

卢思屹+I-Surrounding Lab《新月空间:地球人》

2024年,混合现实,MR眼镜

Lu Siyi+I-Surrounding Lab, Crescent Space: Earthman

2024, mixed reality, MR glasses

卢思屹+I-Surrounding Lab《新月空间:木鱼》

2024年,混合现实,MR眼镜

Lu Siyi+I-Surrounding Lab, Crescent Space: Wooden Fish

2024, mixed reality, MR glasses

卢思屹+I-Surrounding Lab简介https://img10.artimg.net/public/beian/png/202402/2863c297eeec8682b1ef9377a6659d57.png

卢思屹,当代新媒体艺术家,现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曾获国际赛新媒体艺术分赛“数据可视化单项奖”、光年2020全国数字艺术创意大赛最具创意奖、中国好创意暨全国数字艺术设计大赛一等奖等多项国内外艺术大奖,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亚洲数字艺术展等,受邀杭州国际灯光节、深圳光影艺术季、全球首届加密NFT艺术节、SHOWTECH艺术科技论坛发言嘉宾。保利艺术、中信集团、梅赛德斯—奔驰等品牌合作艺术家。

I-S Lab:伴随AR技术和创作工具的发展,新媒体艺术作品得以跳出画框,与观众零距离接触。“易现”平台为I-S Lab实验室的艺术家提供全方位AR技术支持,通过元宇宙空间数智化平台——洞见AR-World,解锁包含全栈AR技术能力、可视化编辑工具、高效AR内容创作及分发为一体的一站式工作流。


2、第二单元白盒子展厅

511.jpg

薛雷

《 AI对人类的审视》,2023年

木板油画(正面:绿色、红色、黄色;背面:双年展、博物馆、维密秀)

Xue Lei, AI’s Perspective on Human Beings, 2023

oil on wood (front view: green, red, yellow; back view: Biennale, Museum, Victoria's Secret Fashion Show)

《视角》,2023年,AI影像,1‘30’’,循环播放

Xue Lei, Perspectives, 2023, AI video, 1'30'', loop

《数字情感模型》,2023年,AI影像,1‘30’’,循环播放

Xue Lei, Digital Emotion Modeling, 2023, AI video, 1'30'', loop

《永不改变的故事》,2023年

瓷唱片,1228度,捏塑,直径40.5cm

Xue Lei, Never Changing Story, 2023

Porcelain record, 1228 degrees, pinched plastic, 40.5cm diameter

作品阐释

在与Al的交流中,ChatGPT 认为人类有6大基本情感模型(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厌恶和惊讶),以及可视为基本情感的混合或变种的其它情绪。并且可以用色谱来标明这一个复杂模型。薛雷利用了一个双面的古典木板油画的形象。Al猴子与被观察的人类文明。猴子的形象与人类相似,但眼神中透露着无比的深层智慧。背面的人类社会场景分为博物馆、 双年展、维密内衣秀。在数字艺术中,薛雷以密集神经元和像素重建ChatGPT 认知的人类6大基本情感,并辅以带有大箭中间色的6色谱系。巨大的3维数字模型穿过2维的猴子肖像,我们可以 同时观察到2维形象被3维情感穿过的不断运动中的横截面色彩变化。人类从几万年前即开始了从外界寻找内心深处所缺乏的意识情感镜像,人类创造巫、 舞、神、电影、动画和AI,人类可以从新的外界的角度重新观察自身的低维度存在意 义。当意识获取外界的信息需求力超越一切,甚至可以为效率替代人类肉体器官的时候,我们的意识到底是缺乏什么呢?“They pray, farm, create, and hurt or merge with each other …an never changing story”。他们祈祷、种植、创造、彼此伤害与融合。这是一个永不改变的故事。

薛雷简介

薛雷,新媒体团队策划总监,巴塞罗那大学ESCAC电影与视听学院教授,首届威尼 斯元宇宙年展组委会委员。生于山东青岛,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C1996年)和 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造型艺术系C2005年)。获硕士,德国大师班C德国实践 艺术领域最高学历)。2005年获德国Perron艺术大展发展奖,2009年入选德 国最佳动画短片合集。自2006年以来在欧洲,中国不断策划实施新媒体公共项 目。薛雷从社会学研究切入当代艺术,将艺术与科学思维融为一体。在绘画, 瓷器装置,音乐动画,新媒体公共艺术领域并行发展。作品被收藏于何香凝美术馆 ,英ZABLUDOWICZ艺术基金会,维也纳应用艺术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 馆,德国柏林佩加蒙博物馆。他策划制作过北京电视台春晚新媒体,惠州沉浸 式剧场,北京南锣鼓巷新媒体餐厅,西安城墙投影秀,新媒体博物馆,新媒体 科技交互厅等的新媒体及交互工程。作品及相关艺评发表于纽约《Artforum艺术形象》、德国《Fragiles碎片 》,《New York Times纽约时报》等艺术刊物 。


521.jpg

陈文令《月光人》,2021

不锈钢,综合材料,188x32x20 cm

Chen Wenling, Moonlight Man, 2021

stainless steel, mixed media, 188x32x20 cm

作品阐释

陈文令《月光人》是一件充满诗情画意的雕塑作品。一个意象的人型微微侧身,似乎在静候佳人,又似乎在凝视远方。一轮明月通过未来感的管道和人物链接,既巧妙的将原本远景中的月亮创造性的同人物置于一景,又将中国优秀传统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植入作品。而作品因为可以和月亮一样发光,更让作品在白天和夜晚呈现完全不同的独特气息。

陈文令简介

陈文令,1969出生于福建,现工作生活于北京,著名当代艺术家.雕塑家,意大利佛罗伦萨国立美术学院荣誉院士。他主创雕塑,并涉足装置,绘画,攝影与当代书法等多种媒介。他是中国大型公共雕塑艺术的开拓者之一,被誉为魔幻现实主义的视觉魔术师。他创造的雕塑形象,以其超凡的想像力和文化基因的感染力成就了一个个让公众过目不忘的视觉IP,如“红孩儿系列”、“幸福生活系列”、“中国风景系列”和“万物皆牛系列”等代表作。他参加过国内外一百多次重要展览,连续三年入选雅昌举办的ACC中国年度十佳雕塑家。他是获得澳洲海岸国际雕塑展公共艺术大奖第一个华人艺术家,并被授予中澳艺术大使称号。他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美国休斯敦美术馆、丹麦国立当代美术馆、韩国国立美术馆 和澳洲墨尔本当代雕塑博物馆及阿里巴巴杭州总部等几十个公共机构收藏。


53.jpg

陈欣《缘绪机#1-#5》 ,计算机生成影像

尺寸可变,无缝循环,每个视频2’30’’ ,独版1/1

Chen Xin, Karma Machine #1-#5, computer-generated images

variable sizes, loop, 2'30'' per video, solo edition 1/1

作品阐释

面对白盒子空间中的屏幕时,找到内容和容器之间的关系是重要的任务。我认为生物性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对周遭环境的反馈,所以在这一系列的作品里,我将屏幕空间想象成是一个介于方和圆之间的培养皿,而电子生命在其中相互挤压形变,同时也适应着培养皿的形状。其次,生物性和机械性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并不对立,很多算法出现的灵感来源都是来自于生命科学的研究,比如遗传算法来源于达尔文演化论和孟德尔遗传律,生物系统的复杂呈现本质上可以凝练为对于信息的简单计算处理,这一点是吸引我呈现电子生命的基本理由。

陈欣简介

陈欣,数据感知与媒体艺术硕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1997年出生于浙江宁波,媒体艺术及计算机图形工作者,UFO媒体实验室成员,现工作生活于杭州。作品主要关注计算论语境下的机器智能与万物有灵论,控制论影响下的自治系统的递归生长与偶发变异,以及基于元胞自动机、黏菌模拟、鸟群算法等电子生物模型延展开来的有机且自主反馈的计算机视觉体验,以 audio-visual 现场演出、数字影像、屏幕装置、声音装置等媒介创作。2023年获第二届澜景·未来媒体学院奖“学院奖”,作品《移公愚山》入选第十八届台北数位艺术节。


54.jpg

范懿文Reva

《一花一世界》,2021,生成艺术,影像

Reva,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2021

generative art, video

作品阐释

范懿文Reva 作品《一花一世界 》表明:你可以通过一朵花了解世界,或者说一朵花就是一个世界。这句话出自《花鬘经》。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也写过一首意思相似的诗。"一粒沙中见世界,一朵野花中见天堂,掌中握无限,一小时中见永恒。"在我的理解中,这是一种平和豁达的心境。这个世界虽有缺憾,却充满生机。一朵花虽小,却是蜜蜂和蝴蝶的天堂。每个人也都是一朵花。只是我们有时会忽略或忘记观察它。这幅作品的灵感来自中国瓷器,借鉴了青瓷、景泰蓝和中国画的色彩。瓷器又称瓷器,是中国文化的代表。这些器皿通常装饰有花朵和缠枝。我希望以中国传统审美印象为基调,用算法生成各种独特的花卉世界。

范懿文Reva简介

范懿文Reva是一位算法艺术家、密码艺术家和计算机图形工程师,1986 年出生于中国。她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获得硕士学位。她曾在电影制作、VR 和 AR 行业担任算法工程师 6 年。2018 年,她自学了生成艺术,成为一名制作新媒体艺术的自由职业者。2020 年初,她踏入加密艺术领域,从此投身于 Web3 的创作和建设。她建立了加密艺术互助协会社区和独立加密艺术家的去中心化组织WeirDAO。她的生成项目 "Through the Window "于 2021 年在 Art Blocks 上发布。她是中国大陆第一位在艺术区块上发布作品的加密货币艺术家。她的作品曾在保利和永乐拍卖,并在 2022 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展出。


55.jpg

施政《泪光 #2》,2023

影像装置,8’00”,无缝循环

Shi Zheng, Tearing in Time #2, 2023

video installation,8: 00min., Seamless loop

作品阐释

施政作品《泪光》系列共同缔造了一个自然时间、人类时间和技术时间的重叠对象,艺术家用计算机生成图像记录重现了北极格陵兰岛峡湾一个冰块悄然消融的全过程,冰块立方体在冰川环境中渐渐融为水迹,这种融化似乎是一种无始无终的过程。融化的冰块中似乎嵌套着不属于融化时间的图像。由 stable diffusion 软件生成的万千气象,在冰块的边界内快速轮转,从层层席卷的乌云到倏忽一现的山火和灰烬,机器学习所理解的关于气候的一切,都被镶嵌在由AI所生成的一段自循环的融化过程里。

施政简介

施政,1990年出生,201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2019年获得芝加哥艺术学院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上海。施政的创作形式涉及视听装置、电子音乐以及现场演出,开展一系列以模拟和“机器视觉”为出发点的艺术实践,通过扩充观众视听通感体验,体现其对技术哲学、数字漫游和“潜在时间”的持续思考。


56.jpg

胡权龄+章愳《红树林漂流种植》

2023 年,AIGC,4分钟,尺寸可变,循环播放

Hu Quanling+ZOOJOO, Mangrove Drift Planting

2023, AIGC, 4 mins, variable size, loop

作品阐释

胡权龄+章愳《红树林漂流种植》是两位艺术家共同发起的元宇宙DAO社群艺术项目。该计划通过在NFT项目公链上发放红树林种子,动员公众参与红树林漂流种植,关注拯救近海海洋生态公益事业。2023年2月25日,艺术家胡权龄+章愳在无锡诚基美术馆发布项目白皮书。红树林在中国海南很常见。其特点是肥力高、生长快。它能防风、防潮,是堤坝最好的卫士,还能固碳。拥有红树林的海岸可以有效地保持原有风貌几十年。沿岸开发红树林可以改善近海水质和海洋生态。真正的红树林种子有一个尖尖的身体,就像一个小剑鞘。种子成熟后,会自然从树上掉落,插入海岸边的沙土中,然后进入生根、生长、结果、落籽的新一轮繁殖周期。此外,红树林种子还会随着洋流从中国一直漂流到澳大利亚,甚至加利福尼亚等地。红树林漂流种植项目中的大部分红树林种子图片都是 Quanling Hu 手绘的原型。Quanling Hu 手绘了 100 多张种子图片。项目组将这 100 多张种子图片作为预训练的标注样本输入 AIGC,同时还将需要保护的海洋动植物名称作为 DNA 植入输入数据中。结果,从这 100 多个视觉元素中生成了 6000 多个基于 AIGC 的虚拟种子数据。一些鱼类和藻类的数据序列被整合到这个虚拟红树林种子中,生成了一个在现实世界中不太可能发现,但却非常合理的种子图像。项目团队甚至尝试将古希腊艺术、古罗马艺术和中国传统艺术等关键词输入 AIGC,然后 AIGC 会以混合的方式再生出红树林种子。

胡权龄+章愳简介

胡权龄,1982 年出生于湖南,现居海南海口。现居海南海口。毕业于海南师范大学、2008 年,胡泉灵创办了中国首家当代儿童美术馆--美丽未来当代儿童美术馆。未来当代儿童美术馆。2002-2022 年,胡泉灵以 “美丽未来当代儿童美术馆 ”的名义出版了 66 本(套)原创儿童出版物。海南南海美丽未来当代少儿美术馆出版社、四川美术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中国邮政出版四川美术出版社、四川教育出版社、中国邮政。出版发行 66 套儿童原创出版物。胡泉灵创作了多幅中国“热带雨林 ”油画和水墨 “海洋世界”。2007-2022年,共创作了70多个系列600多幅作品。2023年无锡程及美术馆举办个展《水之维》。


章愳《粉红爆炸》,2024 年

AIGC,9分钟,尺寸可变,循环播放

ZOOJOO, Pink Explosion, 2024

AIGC, 4 mins, variable size, loop

作品阐释

章愳《粉红爆炸》是一个寓言故事,叙述了人神共存的过去和未来。故事开始于人和神的和谐共处的上古时代。但是在18世纪后,人类逐渐在地球南北两端的极地发现了一种一动不动的奇怪生物。它几百年才会向宇宙释放一次粉红孢子。人类被孢子感染而不自知,进入幻觉,进入梦境。人神共存的时代宣告完结。章愳通过不断喂料给AI,让AI作个性化的深度学习、自主学习。这件AIGC影像作品展现了地球上最后一次成熟的孢子爆炸。孢子向整个宇宙散布,直至抵达下一个智能生物宜居的星球。

章愳简介

章愳ZOOJOO,1974年出生于上海。1997 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1 年赴法国南锡美术学院参加研究交流项目,2013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上海。曾任 GNU 游戏数字媒体设计负责人、EA 游戏概念设计主创、阿里用户体验与交互设计专家、上海多媒体行业协会讲师、淘宝造物节合作者。2013 年参加上海圆明园 "海上繁星 "水墨邀请展,2014 年参加第二十届全国版画展。2021 年开始创作元宇宙作品《宇宙密室》。


59.jpg


DaDa笪秋焱

《⽣⽣不息》系列

2023,单屏影像,生成艺术

DaDa, Growth and Continuity Series,

2023, single-screen, generative art

作品阐释

DaDa 笪秋焱《⽣⽣不息》系列以描述⽣⻓规律的L-System数学模型为基础,搭建了⼀个从“⼀”⽣⻓、⾃内向外、不断延申更新的复杂体系。“道⽣⼀,⼀⽣⼆,⼆⽣三,三⽣万物”,这句描述宇宙间万物⽣⻓运⾏的法则同样讲述了⽣命单体内部的运作规律。这个作为研究细胞交互作⽤的数学模型被⼴泛应⽤于植物⽣⻓、⼈体⽓管结构与模拟各种⽣态物体的形态研究中。《⽣⽣不息》通过调⽤简单参数,将光作为元素加⼊系统的迭代,在不同的⽣成规则运作下描绘出⽣命的内部世界形态。

笪秋焱 DaDa简介

笪秋焱 DaDa,1991年生于北京,浙江大学学士,UCL巴特莱特建筑学院互动表演设计专业硕士。她⼀直致⼒于将艺术、科学、技术和⾃然交汇融合,创造⼈与时间、空间的互动体验。DaDa的作品曾于全球多个重要 机构展览或活动中展出,其中包括泰特美术馆(Tate Britain)、2019林兹电⼦艺术节 (Linz Electronica)、2019伦敦建筑节(LFA)、2019英国脑神经科学展览(UK)、以及2021阿那亚戏剧节候⻦300、2021区块链数字艺术周(深圳)。作为交互表演设计师,DaDa曾参与众多国际⼤型交 互类项⽬,其中包括Lady GaGa与Intel合作的2015格莱美颁奖礼科技交 互演出,2018亚运会闭幕式杭州时间机械臂表演,以及迪拜Epping Mall商城的空间多媒体装置改造等。


宋婷

《花之骇客》、《CPU / GPU时装秀》

2023, ⼈与AI协作画作及NFT

SongTing, FlowerHacker, CPU/GPU Fashion Show, 2023

Human-AI Collaboration and NFT

宋婷《CPU / GPU时装秀》,2023

AI生成图像与视频,18秒

SongTing, CPU/GPU Fashion Show

2023, AI-generated image and video, 18 seconds

作品阐释

世界上最早的“编程者”是女性。艺术家宋婷是2022年加拿大、美国和拉美最大区块链编程黑客松的获奖者。《花之骇客》由宋婷科幻小说《算力》衍生而来。在赛博世界字节构成的无形空间中,有无数数字形态的女性白帽骇客,她们用自己的力量缔造一个数字世界里有花、有蝶的新文明。宋婷作品《CPU/GPU时装秀》中,她把显卡(Graphic Cards)当作计算经济的最底单元。因而,艺术家以显卡时尚秀为灵感,用AI创造了一场只在数字世界存在、而不在物理世界存在的时尚秀。

宋婷简介

宋婷,AI和区块链艺术家,曾是沈阳市文科高考状元,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大学时期学习java编程,并开始推进分布式存储docker开源技术。2017年,宋婷进入区块链行业,通过为白皮书提供优化意见赚取“第一笔数字稿酬”0.2个比特币。FAT榜单2020年度最具潜力加密艺术家。2021年获评“瞰见·未来大会年度最受欢迎加密艺术家”。2021年中国嘉德拍卖首拍NFT艺术品作者。2021年入选福布斯30under30艺术榜单,入选Gen.T x Chanel亚洲新生代艺术家榜单。宋婷是2022年美国、加拿⼤、墨⻄哥最⼤区块链⿊客⻢拉松(36⼩时编程⽐赛)获奖者唯⼀⼥性队⻓,也是唯⼀的中国队⻓。


郭锐文

《189D[1]》、《189D[10]》

2019-2023,生成视频,尺寸可变

Raven Kwok, 189D[1], 189D[10]

2022, generative video, variable size

作品阐释

郭锐文《189D3》 系列是基于2019年末与声音艺术家王浙辉合作的Audiovisual 作品189D3 / Pentium的后续延伸。初代作品的核心框架是一个圆形沿二维极坐标系演变的 K 维树(K-D Tree),结构本身会沿着极角或极径方向进行分割以及形变控制。而新作在空间上做了进一步探索,将生成规则拓展到了三维球面,沿球系的天顶角与方位角来对球面进行分割以及形变控制。不同版号的作品对应整个复杂度演变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但整个演变过程基本都涉及 K维树末端每个叶片(leaf node)节点的黑白正负形切换。整个生成艺术作品使用 Processing开发完成。郭锐文是坚持代码生成艺术创作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名喜欢用加密的数字和大写英语符号来编撰,诸如C4F6 、1DEFD等等。这种习惯也经常出现在一些优秀的生成艺术家中,每当看到这种表达的时候,就如同听到艺术家默默的暗示,不用关注过多自然语言的评述,不如让代码直接进入你的内心。郭锐文的作品致力于把数学公式和模型可视化,他的有些作品应用到“沃罗诺伊图”(Voronoi)数学结构。他创作的最初灵感来源于中学生物课本中植物根尖细胞分布的图示。写硕士论文时期,他也观测过罂粟籽的微观结构等各种自然形态。后来他偶然发现Voronoi是一个潜在的可以模拟类似植物组织结构的几何模型,故而产生应用几何模型、数学公式以及跨学科领域的公理系统创作作品的灵感。郭锐文作品还涉猎林登梅耶系统(Lindenmayer System)、力导向模型(Force-directed Graph)、有限细分(Finite Subdivision)、各类树型结构(二叉树,四叉树,八叉树,广义上的K-D树),元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等等数学模型。

郭锐文Raven Kwok简介

郭锐文Raven Kwok,1989 年生于中国上海,2011年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摄影专业毕业,2014年毕业于伦斯勒理工学院电子艺术专业 (RPI iEAR) 并获艺术硕士学位。他是一个视觉艺术家兼创意技术工作者。他的艺术创作和学术研究领域集中于探索计算机程序算法在视觉美学表达上的可能性。他的作品受邀在全球各个媒体艺术与电影节展览展映,其中包括奥地利电子艺术节(林茨,奥地利),国际电子语言艺术节(圣保罗,巴西),维也纳独立短片电影节(维也纳,奥地利),点与线抽象电影艺术节(雷克雅維克,冰岛),共振媒体艺术节(贝尔格莱德,塞尔维亚),FIBER 媒体艺术节(阿姆斯特丹,荷兰)等等。


65.jpg

陈阳昕《块块神兽: 赛博欢乐社区》

2023年,AI生成图像

Chen Yangxin, Blockie: The Block of Cyber Delights

2023, AI-generated image

作品阐释

在艺术家陈阳昕看来,文艺复兴时期荷兰艺术家博斯的《人间乐园》是每一个艺术家都绕不开的作品。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家都会向它致敬,AI时代也是。陈阳昕作为GenAI社区的一个贡献者,一直在分享他创作的模型,也有很多人在使用他训练的模型,他也想用对AI技术的理解,借由这幅历史上的经典名画,阐述一下我对AI和人类关系的理解。人类的肉体和大脑能力有限,终究是需要靠AI来辅助甚至取代,迈向下一个文明纪元。AI爆发的现在,也不断让人担心一旦AI使人类从枯燥的重复劳动中解放,是否会像《人间乐园》里一样让人类更加放纵,从而一步步走向地狱。

66.jpg

陈阳昕《块块神兽:巡游》,2022

生成艺术,尺寸可变,循环播放

Chen Yangxin, Blockie: The Parade, 2022

generative art, variable size, loop

67.jpg

陈阳昕《块块神兽:巡游特辑》,2022

生成艺术,尺寸可变,循环播放

Chen Yangxin, Blockie: The Parade Extra, 2022

generative art, variable size, loop

艺术家陈阳昕工业设计师出身,拥有跨界、跨文化经历。他的作品极具模组化的工业设计风格,色彩绚烂魔幻。目前他带领着他的AI生成团队基于中国文化山海经为文化背景,在以他创作的系列加密作品Blockie作为基础,通过算法生成实验新的艺术的展现形式和内容。陈阳昕作品《块块神兽》系列主要灵感来源于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的启发。《山海经》书中记录了数百种生物,并进行了“形象”的描述,如“6条腿、2个头”等等。艺术家根据这本书创建一个加密艺术系列,但具有特殊的视觉风格,一种现代化、模块化、东西方美学之间平衡的风格。

陈阳昕简介

陈阳昕,1991年出生于中国武汉。NFT艺术家。中国NFT艺术品单品价格最高价保持者; 他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系,硕士毕业于UCberkly 的产品设计专业,曾在web 2.0时代担任过电子、机械、工业设计师。参与和主导设计过的项目有iPHONE;NASA土卫六柔性机器人;Lenono DaystAR;NIO汽车驾驶舱;OPPO Find旗舰系列的抽拉式折叠手机等世界知名工业科技产品。拥有多项技术专利和论文。他的作品带有浓厚的工业风与非主流的朋克风,强调互联网、区块链的文化符号Memes的植入。他对于消费主义社会文化现象的戏谑和反讽、以及区块链带给人类文明和意识形态的反思,充满大脑洞的对未来元宇宙虚拟世界的幻想和现实世界科技元素映射体的结合,也擅长利用人工智能叠加组合数字材料的再创作。


第三单元:有效加速

万物互联、数字永生、意识长存,源自人类追求文明存续和存在意义的不懈努力和美好愿望。虚拟,是人类意识先天具有的一种属性,一种“本自具足”的自性 。王阳明也说“心外无物”,意味着世界万物是意识在三维物理现实中的一种映射。而虚实融合、以虚促实、以虚强实的元宇宙世界,其实是信息与能量在物质世界、有形实体世界与数字世界、虚拟世界之间的一种相互映射。人的意识结构本就应对着宇宙的无限维度、无限可能。科学理性和线上数字智慧的发展,使得人类文明在现代性加速主义的语境下不断走出自然、走出地球生物圈、走出熵增的物理现实,向虚而生。然而,从三维之上的更高维度来看,虚就是实。虚拟现实的能量和信息,让人类智慧不断赋能,让人类精神超越物质现实的羁绊而不断升华。数字的加速度,让凝聚数千年文明精髓的艺术品彻底脱胎换骨,获得一种不可替代、不可篡改、不可磨灭的线上虚拟的数字生命。数字技术只是把人类的艺术财富再次彰显为一种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叠加态。数字艺术全方位、发散性的发展,必将显化出人类在线上虚拟世界中的无限智慧和无与伦比的创造力。


70.jpg

岳艳娜《时间系列作品之西西弗斯》

2022年,动态雕塑装置, 综合材质,58 x 38 x 40 cm

Yue Yanna, Sisyphus of Time Series

2022, dynamic sculpture installation, mixed media, 58 x 38 x 40 cm

712.jpg

岳艳娜《时间系列作品之沙漏》

2022年,动态雕塑装置, 综合材质,58 x 38 x 40 cm

Yue Yanna, Hourglass of Time Series

2022, dynamic sculpture installation, mixed media, 58 x 38 x 40 cm

722.jpg

岳艳娜《时间系列作品之在场》

2022年,动态雕塑装置, 综合材质,58 x 38 x 40 cm

Yue Yanna, Anwesen of Time Series,

2022, dynamic sculpture installation, mixed media, 58 x 38 x 40 cm

731.jpg

岳艳娜

《时间系列》展览现场,2022年

动态雕塑装置, 综合材质,3件,每件58 x 38 x 40 cm

Yue Yanna, Scene of Time Series, 2022

dynamic sculpture installation, mixed media, 3 pieces, 58 x 38 x 40 cm each

作品阐释

岳艳娜自始至终地思考人的存在与时间维度、时间向量相关的问题。全息动态影像装置《时间系列作品之西西弗斯》表现了一个被困在时间盒子里的悲剧英雄西西弗斯。西西弗斯渺小、孤单的全息人形象征着普遍意义上的人,犹如在场的每个观者自己。西西弗斯将巨大的圆形表盘推向一个更为巨大的“表盘山”的山顶,总是功亏一篑。然而西西弗斯又爬起来,不断地重复去做这一件事,永无止境。另一件影像装置《时间系列作品之沙漏》表现的是一个被封印在沙漏容器里的人。他向往时间之外的世界,试图脱逃,却一次次坠落回流沙之中。时间的轮回总是周而复始,无穷无尽。然而人生苦短,生命有涯。只有人的自由意志和无限愿景,才能突破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的物理牢笼,爆发出不可见的无限能量和永不寂灭的宇宙信息。第三件作品《时间系列作品之在场》是一件与现场互动作品,艺术家关注的是时间的在场与在场性。她将交互时间的掌控权交给了在场参与的每个观众。观众在作品照见自己的缩微形象,仿佛自己穿越到作品里。小门空间旁跳动的读秒红色数字,显示着当下时间。当观众按下作品前的按钮,读秒或暂停、或清零,而此时此刻的时间可以由自己掌控。由此,岳艳娜表现出一种克服时间焦虑的强大愿力。

岳艳娜简介

岳艳娜,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现工作于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数字艺术部博士后工作站,主要从事数字装置艺术、机械装置艺术、雕塑等多个艺术领域的创作实践与研究。曾获ARTCLOUD中国SAP艺术大奖年度新锐艺术家称号、获意大利第十届佛罗伦萨国际艺术双年展装置奖、中国姿态·第六届中国雕塑展银奖、中国姿态·第三届中国雕塑大展的佳作奖等奖项。 2018年在北京悦美术馆举办个展,2021年在央美举办双个展。作品和论文曾发表于《科技进步与对策》、《人民日报》、《雕塑》等重要期刊杂志,2018年出版个人专著,2021年作品机械气动装置获得专利。作品曾参加过第十二、十三届全国美展,北京冬奥会公共艺术作品展、法国巴黎 Art Capital艺术展等国内外展览并被国内外美术馆等艺术机构收藏。


74.jpg

张立振+机械星联《东方花宇》

2022年,镜面不锈钢,PVC,丙烯,UV,380 x 120 cm

Zhang Lizhen+Mechanical Interstellar Alliance, Oriental Flower Hous

2022, Mirror stainless steel, PVC, acrylic, UV, 380 x 120 cm

作品阐释

张立振+机械星联《东方花宇》交互场景提供更具东方气质的多维交互场景解决方案。 既可提供准5D交互式的“东方印象”仿生未来场景,也能提供机械 交互与数字艺术塑造的舞台剧艺术场景。

张立振+机械星联简介

张立振,1982年生于山东,视觉交互设计师、机械装置艺术家,《机械星联》场景IP主理人,东诞家居品牌创始人,格物互动联合创始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建筑学院科创新设计导师。他专注极致虚实融合的未来场景体验研究,于新业态和新空间形式的场景升级。以场景体验为入口,整合未来出行、人居、穿戴、艺术、时尚等业态,为商业及艺术空间赋能全创意链。他将视觉设计、机械交互、新媒体艺术等前沿科技艺术融入到空间场景设计中,应用跨界未来创新理念来更新空间,让空间价值发挥更大的体验价值。张立振不仅长期活跃在机械互动创意领域,也活跃在策展领域,主创大型星际及未来生活方式概念IP展—《机械星联》。作品屡次获国内外专业奖项,与多所高校学院开展互动技术及创新技术等学科课题授课研究。

机械星联是一个城市未来新物种。它对未来艺术、未来秀场等新业态有破圈探索,另外,它还联合未来出行、未来人居、未来3C消费品、未来移动人工智能等合作伙伴一起链接未来城市创意、融合未来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机械星联旨在通过打造拥有内核的前沿科技IP和艺术人文新地标,在体验时代为新生代创造一个未来场景,成为赋能品牌和空间,对话新消费的超级内容IP。


76.jpg

胡婧璇

《蓝藻1》,2022,综合媒体装置

160 x 250 x 150cm

Hu Jingxuan, Blue Algae 1, 2022

mixed media installation, 160 x 250 x 150cm

77.jpg

胡婧璇

《蓝藻2》,2022

综合媒体装置,160 x 200 x 65cm

Hu Jingxuan, Blue Algae 2

2022, mixed media installation, 160 x 200 x 65cm

作品阐释

胡婧璇多媒体装置《蓝藻》系列一组具有硬边抽象作品极简、空灵、冷峻的特色。它们具有一种自带空间层次和秩序的抽象结构。蓝色灯箱表层在展厅空间中绽放一种介乎科技蓝与克莱因蓝之间的冰冷蓝光。蓝藻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含叶绿素A但不含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单细胞原核生物。它的发展使整个地球大气从无氧状态发展到有氧状态,从而孕育了一切好氧生物的进化和发展。蓝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包括各种水体、土壤中和部分生物体内外,甚至分布在岩石表面和高温、低温、盐湖、荒漠和冰原等恶劣环境中,有“先锋生物”之美称。它们在岩石风化、土壤形成以及水体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胡婧璇媒体作品中赋予蓝藻丰富的象征语义,探讨的是一种碳硅同体的未来生命形态。

胡婧璇简介

胡婧璇,从小在新加坡、瑞士长大,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纯艺术学士,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纯艺术硕士。胡婧璇的创作,涵盖新媒体艺术、油面、装置、当代动漫等⻔类。现为深圳技术大学创意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新媒体艺术学科专业带头人,国际当代艺术研究所所长和中国美术学院特聘研究员。她的艺术作品多次获得本土及海外艺术比赛大奖,并被多家机构、社团、学校及个人收藏。主要获得奖项有2018 大华银行年度绘画大赛、国际当代艺术奖ArtGemini Prize、“全球科幻未来插画家竞赛”。


78.jpg

朱塞佩·洛·夏沃《机器人》

2021,影像,加密艺术,1‘

Giuseppe Lo Schiavo, ROBOTICA

2021, video, crypto art, 1: 00 min.

作品阐释

意大利艺术家朱塞佩·洛·夏沃2021年创作了超现实主义作品:《机器人》。艺术家着迷于当代戏剧和舞蹈大师的作品,他坦言这部《机器人》受到 Dimitris Papaioannou、皮娜·鲍什Pina Bausch和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等艺术家的启发。这部数字作品的灵感来自当代实验戏剧,结合了古希腊文化、机器人技术和 NFT 艺术的元素,通过机器人技术投射人性,具有逼真的视觉美感。作品分三幕:第一幕的第一个舞蹈动作灵感来自人类作为一个独特的集体的想法。第二幕是关于驯化和表观遗传原理,即环境也塑造了我们 DNA 的一部分。最后一幕中是一种表达归属感的庆祝方式,其灵感来自古希腊的泛雅典节日仪式,人们带着他们的祭品在古城的街道上游行。朱塞佩·洛·夏沃使用了云中200多台计算机的外部计算能力,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渲染、制作了这件 2000多帧4k分辨率的视频作品。

朱塞佩·洛·夏沃简介Giuseppe Lo Schiavo

朱塞佩·洛·夏沃Giuseppe Lo Schiavo 是一位居住在伦敦和米兰之间的艺术家。 他的跨学科研究通过摄影、视频、雕塑和装置艺术来表达,同时处理进化生物学和社会学主题。 通过他的作品,他试图反思人类在自然系统中的经历。 2021 年,朱塞佩·洛·夏沃是科学博物馆 MUSE 组织的欧洲项目 BioArt Challenge 的获胜者。 朱塞佩·洛·夏沃目前是伦敦 UCL 大学微生物实验室的常驻艺术家。他的作品曾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画廊的众多国际展览中展出,包括伦敦的 Saatchi Gallery、纽约的 Aperture Foundation、伊斯坦布尔当代、洛杉矶艺术展、Museo Marca di Catanzaro、洛杉矶的 LACDA、Mana Contemporary 新泽西州、哈萨克斯坦阿拜歌剧院等个展及群展。


79.jpg

宋婷《悉达多》,2023

⼈与AI协作短⽚及NFT, 7’53’’

Song Ting, Ciddhartha, 2023

human-AI collaboration short film and NFT, 7: 52 min

作品阐释

宋婷《悉达多》并不是佛陀的故事。它讲述的是一个人的故事。从一个看到宝树却没有通过观察其他修行者而弄清生命意义的孩子,到一个中年修行者。他渴望生命的真谛和圆满。于是,他建立了一个名为 "完美世界 "的虚拟数字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每个人都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人们的欲望被无限放大,变成了火宅。模拟计算的数字世界真的会是完美的吗?最后,他走出了燃烧的欲望之屋,摘下了王冠。本短片中的所有静态图像和音乐均由人工智能生成。《悉达多》2023年荣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科幻电影奖。

宋婷简介

宋婷,AI和区块链艺术家,曾是沈阳市文科高考状元,毕业于清华大学的人文科学实验班。大学时期学习java编程,并开始推进分布式存储docker开源技术。2017年,宋婷进入区块链行业,通过为白皮书提供优化意见赚取“第一笔数字稿酬”0.2个比特币。FAT榜单2020年度最具潜力加密艺术家。2021年中国嘉德拍卖首拍NFT艺术品作者。2021年入选福布斯30under30艺术榜单,入选Gen.T x Chanel亚洲新生代艺术家榜单。宋婷是2022年美国、加拿⼤、墨⻄哥最⼤区块链⿊客⻢拉松(36⼩时编程⽐赛)获奖者唯⼀⼥性队⻓,也是唯⼀的中国队⻓。


80.jpg

刘嘉颖

《100天NFT》, 2023

视频,加密艺术,2’44”

Crypto ZR (Liu Jiaying): 100 days NFT, 2003

video, crypto art, 2: 44 min.

作品阐释

2020 年,刘嘉颖CryptoZR 开始构思一个基于智能合约的社区参与式的艺术创作。 2022 年 9月 22 日她发布了新艺术项目《100天NFT》。2022年9 月 27 日,《100天NFT》项目ETH资金注入完成,线上社区交互正式启动。线上参与者面对 100 倍的投资回报诱惑,将经历一种事关社区个人信誉的人性考验。因为在项目启动后的 100 天内,任何一位参与者都可以把资金池内的所有ETH 取走。艺术家选择了 80 位在同一个加密社区中的活跃成员,成员之前彼此认识和熟悉。项目采用定向邀请制,仅限社区成员参与。由 80 人筹集了 80 枚 ETH,放入智能合 约内,任何参与者均可在 100 天内的任何时间抽走(rug pull)相应的金额,每天可抽取的 ETH 为 0.8 枚,并保持线性增长,但只有首位参与者可以实施 rug,其他人不能再操作。如果某位参与者在第 10 天触发 rug,他/她可领走 8 枚 ETH, 盈利为 7 枚ETH。合约中剩余 72 枚 ETH 将退回给其他 79 位参与者。仅过了 48 小时就出现了第一位参与者触发了 rug 操作,领走了1.59 枚 ETH,同时触发了合约中的 NFT 发行机制,为其余 79 位参与者铸造了命名为 2/100 days 的 NFT。 当然《100 天NFT》并不是商业项目,持续的天数不是艺术家要考虑的关键要素。艺术家真正在思考的是,触发 rug 操作的参与者真正的动机以及背后的理由。

刘嘉颖Crypto ZR简介

刘嘉颖,网名Crypto ZR,2020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硕士,现居北京。2016 年前,一直从事互联网行业,曾任腾讯公司国际业务部全球SNS首席产品设计师。2016年后,创办区块链企业,对比特币加密货币、以太坊智能合约等区块链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探索艺术变革,发展独特的艺术语言。2017 年,她成立了新加坡基金会 ProChain以及区块链基金会。2021 年,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举办个展《 Crypto ZR:Cookie 》。2022 年,在威尼斯军械库展举办个展《CRYPTO ZR:COOKIE COOKIE 2.0》。2023年,在英国伦敦萨奇画廊举办个展《CRYPTO ZR:降临》。


811.jpg

Pak《变形术》,2021,视频,12"

Pak, Metarift , 2021, video, 0: 12 min

821.jpg

Pak《元键》,2021,视频,12"

Pak, Metabond, 2021, video, 0: 12 min

831.jpg

Pak《同质化》,2021,视频,1’38"

Pak, The Fungible, 2021, video, 1’38”

作品阐释

Pak《变形术》系列是一具有超现实主义风格的录像,其中包含两件作品《元键》(Metabond) 和《变形术》(Metarift) ;它们由单个或多个球形物体和黑色背景下不断地变化的无限大符号 (∾) 所包围组成。无限不是指边界外就没有东西,而是指边界外永远有另一个边界存在,犹如莫比斯环穿越了时间和空间,象征着亘古永恒。Pak 的《变形术》系列,动态的金属质感无限符号有着看似违反直觉的奇妙性质,却不断开启了如科幻小说般的精神永恒世界。Pak 作品《同质化The Fungible》以一组透视立方体的动态变幻图像,让不可见的高维欧几里得空间的数学对象三维化、可视化、主观化,以此呈现分布式网络共识机制的人性化因素。Pak不但懂得数学的第一性原理,而且也玩转了二维平面几何、三维立体几何与N维欧几里得空间的本质属性,即空间的平直性、均匀性、各向同性、包容性、无穷延伸性、无限可分性、连续性等等。这些从物理空间概念延伸和抽象而来的数学空间属性,反映了人类对空间结构各种属性的认知基础。

Pak简介

Pak(原名Murat Pak),数字艺术家、程序员、加密媒体专家,加密货币投资者。有人推测Pak是土耳其裔欧洲人、或一支队伍。Pak是Undream工作室的创始人和首席设计师,Pak创建的Archillect是一个旨在发现和分享刺激性视觉媒体的互联网人工智能。它也是一个媒体平台,基于用户与各种社交平台上托管内容的交互来实施转发。后来Pak自主启动了用于铸造、销毁NFT以接收加密货币Ash代币的平台。



8671.jpg


鲍里斯·埃尔达格森《虚假记忆3》系列

2023,AI生成图像

Boris Eldagsen, PSEUDOMNESIA III series

2023, AI-generated image

作品阐释

鲍里斯·埃尔达格森 Boris Eldagsen《虚假记忆3》系列探讨的是AI生成提示学所创造的一种伪造的艺术史记忆。作品名中的希腊语经典术语的PSEUDOMNESIA指的是伪造记忆、虚假记忆。这并非仅仅是不准确的记忆,而是针对从未发生过的事件所AI生成的虚假回忆。鲍里斯·埃尔德格森将 1940 年代和战后摄影的视觉语言与抽象艺术的历史相融合,从早期的生成艺术到今天的生成人工智能画出了一条线。这些提示图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工作流程制作的,结合了#textprompts、#blend 和#imageprompts,以及#inpainting 和#outpainting 技术。

鲍里斯·埃尔达格森Boris Eldagsen简介

鲍里斯·埃尔达格森Boris Eldagsen,生于1970年,常住德国柏林。他曾在美因茨艺术学院学习摄影和视觉艺术,在布拉格美术学院学习概念艺术和跨媒体艺术,在印度海德拉巴 Sarojini Naidu 艺术与传播学院学习美术。此外,他还在科隆大学和美因茨大学学习哲学。他的摄影媒体作品曾在国际机构和艺术节上展出,其中包括卡塞尔弗里德里西亚姆博物馆、汉堡Deichtorhallen、墨尔本CCP、悉尼ACP、奥斯纳布吕克EMAF、波恩Bundeskunsthalle、爱丁堡艺术节、德比FORMAT艺术节、布拉加Encontros da Imagem、阿雷格里港FestFoto、卢卡Photolux双年展、 新加坡国际摄影节、印度海德拉巴摄影节、达卡 Chobi Mela 摄影节、克拉斯诺达尔 PhotoVisa 摄影节、格罗宁根 Noorderlicht 摄影节、阿尔勒 Voies Off 摄影节、莫斯科媒体论坛、Kochi-Muziris 双年展、弗罗茨瓦夫 WRO 媒体艺术双年展、勒阿弗尔双年展和珀斯电子艺术双年展。自2004年以来,鲍里斯在维多利亚艺术学院/墨尔本大学、墨尔本摄影研究学院、美因茨美术学院和富特旺根高等学院讲学。鲍里斯曾在阿尔勒"Voies Off"和德比 "FORMAT "摄影节上获奖。鲍里斯是 Deutsche Fotografische Akademie 的成员,负责其在线活动。鲍里斯在柏林生活和工作。



凯文·阿博什 《1111》系列 

2021,加密艺术

Kevin Abosch, The 1111 Series

2021, Crypto Art

作品阐释

凯文·阿博什《1111》系列数字作品由密码字母数字组成,以不同的构图和颜色呈现。这些作品既是独立的,也是集体的,它们被嵌入到一个去中心化的自治组织(DAO)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各地的社区将揭示如何与作品互动,重点是重新定义注意力经济。凯文·阿博什认为:失去他人注意力的概念不过是一种比喻。如果你正在阅读这篇文章,至少在这一刻,我拥有了你的注意力,我想借此机会提醒你,当我们积极地将我们的思想引向某件事情、任何事物,例如一件艺术作品时,我们就进入了一种无法解除的纠缠之中。尽管我们有任何错觉,认为我们的注意力可以被打破、重新定向或完全丧失,但事实并非如此。兴趣可能会减弱或完全消失,但一旦显现,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在意识之外不断发展,永无止境。如果说我们的经历塑造了我们,那么正是我们的注意力赋予了经历以意义。

凯文·阿博什Kevin Abosch简介

凯文·阿博什 Kevin Abosch,爱尔兰观念艺术家,也是加密艺术的先驱。他的作品涉及摄影、区块链、雕塑、装置、人工智能和电影。凯文·阿博什的作品通过提出本体论问题和回应社会学困境来解决身份、价值和人类货币的本质。凯文·阿博什的作品已在世界各地展出,经常在城市空间展出,包括圣彼得堡冬宫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爱尔兰国家美术馆、Jeu de Paume(巴黎)、爱尔兰现代艺术博物馆 。


90.jpg

陈阳昕《双十一,共同富裕》

2021,生成艺术,尺寸可变,48”

Chen Yangxin, Double Eleven, Common Wealth

2021, generative art, variable size, 0: 48 min.

《2021双十一,共同富裕》是艺术家陈阳昕2021年创作的一个48秒短视频,以中国最大在线商业活动品牌“双十一购物节”及其Memes元素为主题。作品以电视背景墙设计一个消费主义社会的舞台沉浸场景,4只带有工业朋克风格的神兽形象围在舞台中央的奶嘴型基座上的生日蛋糕旁,在追光灯下轮流吹蜡烛。它们代表中国4大中心化互联网商业帝国。画面还特意呈现了玻璃地板下的小黄帽矩阵,隐喻了支撑互联网经济系统的一个庞大的劳动阶级群体。由此,艺术家反讽了单级化繁荣的web2.0经济模式和流行文化。作品包含4个版数,是中国艺术家在OpenSea平台上单件USDT销售额最高的NFT之一。其中,1/4版由瑞士艺术收藏家Uli Sigg拥有;2/4版由一位资深NFT华人藏家拥有。

陈阳昕简介

陈阳昕,1991年出生于中国武汉。NFT艺术家。中国NFT艺术品单品价格最高价保持者; 他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系,硕士毕业于UCberkly 的产品设计专业,曾在web 2.0时代担任过电子、机械、工业设计师。参与和主导设计过的项目有iPHONE;NASA土卫六柔性机器人;Lenono DaystAR;NIO汽车驾驶舱;OPPO Find旗舰系列的抽拉式折叠手机等世界知名工业科技产品。拥有多项技术专利和论文。他的作品带有浓厚的工业风与非主流的朋克风,强调互联网、区块链的文化符号Memes的植入。他对于消费主义社会文化现象的戏谑和反讽、以及区块链带给人类文明和意识形态的反思,充满大脑洞的对未来元宇宙虚拟世界的幻想和现实世界科技元素映射体的结合,也擅长利用人工智能叠加组合数字材料的再创作。


911.jpg

埃瑞克·卡尔德隆Erick Calderon《克罗米曲线》

2020,生成艺术,尺寸可变

Erick Calderon, Chromie Squiggles

2020, generative art, variable size

作品阐释

Art Blocks平台#0号项目是Erick 已经制作多年的一个算法生成系列作品《克罗米曲线》,它变成了第一个匡列在 Art Blocks 上的生成艺术项目。其实Autoglyphs 等先锋链上艺术项目证明,艺术家可以将更多的艺术存储在区块链上,NFT 生成艺术平台也可以保持持久性的设计决策。在每个独特的 Squiggle曲线中,散列的十六进位控制着起始颜色、渐变的变化率、点数等特性,这使 “超级”Squiggles更罕见。 当涉及到生成艺术时,这些“可控制”的十六进位对被称为参数。《克罗米曲线》系列作品有9305个不同版本。每个曲线都简单且易于识别,体现了Art Blocks平台的灵魂。 NFT代码中的每个签名都来自发起人眼中的艺术家、开发者和修补匠。《克罗米曲线》系列的公开铸造永久性按下暂停键。它们现在被预留,未来将手动分发给藏家和社区成员。《克罗米曲线 》NFT在 OpenSea 二级市场上仍可找到。

埃瑞克·卡尔德隆Erick Calderon简介

埃瑞克·卡尔德隆Erick Calderon,他的网名Snowfro源于他的一个冰霜卷筒架。,1981年生于墨西哥城,现居美国休斯顿。他是Art Blocks 的创始人兼CEO。Art Blocks是网路上第一个链上原生、按需创作加密艺术作品的交易平台,始于2020年。苏富比拍卖行2021年以 81,000 美元的总价售出了该平台生成的 19 件作品。


何启如

《XOXO甜甜圈系列:爱的符号》

2018年,玻璃钢、丙烯,一组4件,每件100×100×40 cm

He Qiru, XOXO Donut Series: Symbols of Love

2018, fiber-glass. acrylic, a set of 4 pieces, 100 x 100 x 40 cm each

作品阐释

《XOXO甜甜圈》系列是艺术家何启如以甜甜圈为灵感创造出的一个关于爱和甜蜜的艺术语言与艺术符号 。爱,存在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之中,是连接所有亲密关系的纽带,是一种在社会关系之上的可持续发展。人们时刻渴望着与美好事物相拥, 建立与世界、空间和身边人的连接关系。《XOXO甜甜圈》以连续的波纹形成优雅波浪 ,给人们一种轻盈浪漫的感觉,让人忍不住想要接近。《XOXO甜甜圈》可存在于多元物理空间、情感空间与虚拟空间,在这些”空间“的连接处,借助艺术的表达,让艺术品与自然、与商业、与个体相拥,让公众零距离亲近艺术和获得艺术。甜甜圈连接着城市、社区、商业、自然、 人的情感对流与亲密互动。

何启如简介

1985年生于中国深圳,艺术家,泰特艺术创始人。2010年研究生毕业于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研究专业。2009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环境艺术系。在教育行业方面,她曾在深圳南方科技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国际教育部等多个学校担任多年访问教师,曾获得多项国家、省级和市级荣誉和奖项,为深圳市高层次专业后备级人才。现生活和工作于深圳。她对当代艺术、环境艺术、博物馆策展、创新设计和时尚文化有着一定的研究与实践经验。曾受邀作为访问学者前往德国、以色列、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多所高校进行学术交流,目前致力于研究和推动多学科及多文化的融合。其代表性艺术创作包含“XOXO甜甜圈”、“城市记忆拼图艺术计划”等内容。她的作品曾接受英国 BBC中文台采访, 先后于国内外多个艺术空间展出, 吸引众多年轻人、潮人和明星争相打卡。


u2p050《银河》,2019

干草垛,数字影像,16‘41’

u2p050, Milkyway, 2019

haystack, digital video, 16:41min.

作品阐释

u2p050《银河》是一个大量使用点云数据影像的数字作品。其实银河的英文Milkyway是个双关语,既有奶牛乳汁流淌的原意,又有希腊神话天后赫拉的乳汁幻化为天上银河的引申意义。u2p050艺术小组想从机器的角度展示一个新的宇宙。假设在一个没有人类掌控、并有点世界末日感的世界中,作为拥有感知的生物主角的奶牛们,将如何看待自己与技术设备的关系?奶牛们与机器之间如何互动?动物和机器之间形成了什么样的关系?该项目的研究是关于对奶牛如何感知其声音和视觉环境的调查,允许观看者与奶牛的身体融为一体,在专门设计用于交互的机械环境中,观者可以感受奶牛的感知和听觉,甚至与奶牛一起听到最微小的超声波。 u2p050认为区块链在其生长方式上可以与细胞生命相比较。机器用人类尚不理解的信号表达自己。这些信号来自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而这些可能性永远与我们重叠与平行。在元宇宙框架内,u2p050的影像作品《银河》让观众体验加密艺术的全部潜力,这是迈向“去中心化生态”的新一步。智能合约是在人类、机器和动物之间建构政治关系的一种途径。事实上,u2p050强调了货币数字化与农业开发系统的技术改造之间的深层联系。自新石器时代,现代有智慧的人类通过农业革命摆脱渔猎、采集的单一经济模型依赖以后,货币数字化,与农业科技的指数级发展,这两件事在地球上同时发生并非是一种巧合,它们属于全球范围内的同一个重大变革。

u2p050简介

u2p050是2019年诞生于法国的一个“机器企业”艺术小组。他们与人工智能机器合作,探索哲学、技术、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关系,突出产生概念思维的新方式。u2p050用3D、人工智能、文本、医疗工具、包括区块链等多种技术进行艺术实验创作。NFT为 u2p050 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领域,因为它是一种媒介,它带来了产生和分享概念思维的新方式。u2p050现在正从计算机过程的物质性及其与有机主体的相互关系,转向一种可塑性的、适应环境变化的生产。作为关系系统的化身,u2p050本身就是一个处于人类与非人类边界上的艺术小组。



袁隆

《可持续共鸣体》,2023

3D打印,聚乳酸,RPET,生物基热塑性聚氨酯,NFC 芯片,1730 x 965 x 400 厘米,尺寸可变

Alex Long Yuan, Sustainability Resonator, 2023

3D print, PLA, RPET, Biobased-TPU, NFC chips

1730 x 965 x 400 cm, variable size

作品阐释

袁隆《可持续共振》每个语音单元都是由电脑上的一段语音转化而来。然后,通过 3D 打印技术,将塑料添加剂制成实体。 这些单细胞被组装成最终的模型。每个单元中都嵌入了芯片。观众只需将手机靠近电池,就能在现场阅读语音文件并聆听其故事。所有的 3D 打印材料都是新型环保塑料。其实,袁隆的装置《可持续共振》由成千上万的语音细胞的节点组成,它们像雪花一样组合成装置整个结构。 它又像一个充满童趣的玩具。由于每个声细胞都有不同的颜色,装置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自由生长纹理。这个装置提供了一个成人可以进入的通道。当人们进入其中,就会被能量的共振所包围。装置的形状来自不可预测的能量模式。如同有机生命的自然生长,声音和思想在空间中交汇、延伸,最终形成一个能量体。

99.jpg


袁隆

《可持续共振》,2023 年,录像,1 分钟

Alex Long Yuan, Sustainability Resonator

2023, video, 1 min

作品阐释

袁隆“可持续共鸣体”是一个面向全球征集可持续之声,并借助现代科技,将声音不断聚合、创变和释能的全球共创艺术项目。艺术家希望借此项目让可持续的理念跨越不同物种、地域、文化、肤色、性别等之间的边界,并传遍世界每一个角落。艺术家尝试构建一个能量体,用以表达在现今复杂而恶劣的环境问题中,聚合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在众多能量形态中,袁隆选择了波(wave)。波是能量的传导载体,波又代表着浪潮和趋势。而声波则是思想的基本载体之一,大部分的交流、知识、情感、观念都是从声音传递开始的。因此,以“可持续”为引,艺术家将无形之声波聚合,如同将大量情感、观念与态度聚集,通过参数化设计,视觉化的呈现出一个“共鸣体”装置。当观众进入“共鸣体”装置作品的腔体中,激发每一件“声音单元”的声音,声音回荡,思想和观念亦在腔体内共鸣。整件装置的创作由数千名发声者以自己独特的“声音”参与其中,每一片“声音单元”均独一无二,而参观者进入装置,通过手机聆听声音时,就完成了“共鸣”的激发。持续发展的理念不仅体现在材料的可持续性上,整个装置的结构被设计成可无限延展的特质,代表当更多的发声者参与,这个共鸣体将被无限扩大,激发无限能量。

袁隆简介

袁隆Alex Long Yuan,多学科视觉艺术家,数字生态艺术家和雕塑家,联合国UNEP Forest for Life合作艺术家,Plastic Era和“可持续共鸣体”全球共创艺术项目发起人,伦敦艺术大学坎伯韦尔艺术学院纯艺硕士,并曾先后就读于纽约艺术学院和中央圣马丁艺术学院。主要致力于跨文化背景下,通过各种跨学科的研究和整体艺术实践,不断地探索将动态的人类文明作为遗迹放置在宇宙的无限维度中去探讨和研判当代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人文环境和生态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对称性未来。他常与不同领域的专家和有影响力的组织机构合作不同的作品和项目,包括科学家、鸟类学家、心理学家、NGO、博物馆,国际品牌等(如联合国UN Decade,UNEP ,中国绿化基金会,挪威王国总领馆,保护国际,保乐力加,UOB,NatureWorks,巴斯夫等),擅长大型公共空间的艺术表现和跨媒介的数字创作。他的作品在西岸艺术中心、中华艺术宫、上海科技馆、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威尼斯军械库、伊斯坦布尔Mediation双年展、开罗OFF双年展、伦敦设计节2022、英国汉娜·佩沙尔雕塑公园、英国利物浦伯肯海德公园、南伦敦画廊、英国萨奇美术馆等国际标志性公共展地展出,并被包括新华社、中新社、解放日报、文汇报、北京电视台、湖南卫视天天向上、上海电视台、东方卫视、艺术人文、纪实人文、ICS、上海广播电视台、上海时刻、尚流、GQ、青年报、乐活、IDEAT理想家、芭莎艺术、艺术中文等重要媒体报道。


100.jpg

许仲敏《蛋形A银》,2023-2024

机械动态装置,不锈钢板,透明树脂,亚克力,LED,机械传动

40 cm x 40 cm x 60 cm (H)

Xu Zhongmin, Egg-shaped A Silver, 2023-2024

kinetic mechanical installation, stainless steel, fiber glass, LED, mechanical drives

1011.jpg

许仲敏《蛋形C紫》

2023-2024,机械动态装置,不锈钢板,透明树脂,亚克力,LED,机械传动

40 cm x 40 cm x 60 cm (H)

Xu Zhongmin, Egg-shaped B Silver, 2023-2024

kinetic mechanical installation, stainless steel, fiber glass, LED, mechanical drives

作品阐释

许仲敏《蛋形》系列作品通过传动机械装置把一个生命轮回过程的象征意义表现得直接而有力。装置系统运转显得虔诚而坚定,并未表现为对人生和命运的一种简单的猎奇。一个人内窥自身内在世界带来的虚无,也许正是勇力和真诚的原动力。艺术家的追问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无始无终。作品中,芸芸众生的所有个性特点几乎被全部隐去,直呈为生命的唯一符号人型。作品传递出艺术家对生命意义的天问,让观者在自觉和非自觉之间,触动一种感同身受的共情力。这种感染力不仅来自艺术家追究生命终极意义的一种情怀,更来自他关切人类命运的一种悲悯。艺术家创造了一个见所未见的奇景,观者与装置中复数化的人物群像,存在于多重空间与维度之中,彼此似乎具有了情感共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世间,曾经来过,只给宇宙时空留下稀少的信息。所有流逝的时间,都成为难以追溯的历史。

许仲敏简介

许仲敏,1961年于中国,1987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伦敦。曾举办1994年巴黎国际城“许仲敏个人画展”;巴黎Marie-Therese Cochin画廊许仲敏个人画展;伦敦AIbemarle“画廊”许仲敏个人画展;1995年、1998年伦敦十月画廊“许仲敏个人画展”,1999年伦敦Well Hung画廊许仲敏个人画展;2000年伦敦瑞德芬(Redfern)画廊“许仲敏个人画展”。



展览信息

Information

17.jpg

《有效加速 · 2140》数字科技艺术展

策展人:顾振清

出品人:吕红荣

开幕Opening:2024年1月31日16:00

展期Dates:2024年1月31日至2024年3月17日

展地Venue:木星美术馆,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蓝花道6号

参展艺术家:

埃瑞克·卡尔德隆Erick Calderon、鲍里斯·埃尔达格森 Boris Eldagsen、查尔斯·楚里Charles Csuri、陈文令、陈欣、陈阳昕、笪秋焱、德米特里·切尔尼亚克Dmitri Cherniak、杜岩、郭锐文、范懿文Reva、绘图仪艺术家、何启如、胡婧璇、胡权龄+章愳、琼·海姆斯克 Joan Heemskerk、凯文·阿博什 Kevin Abosch、刘嘉颖、刘可、吕滢、卢思屹+I-SURROUNDINGS LAB、缪晓春、Pak、施政、宋婷、孙博涵、泰勒·霍布斯 Tyler Hobbs、谭亮、u2p050、吴亦深、夏航、许仲敏、薛雷、杨千、杨泳梁、幼虫实验室Larva Labs、袁隆、岳艳娜、张立振+机械星联、郑宏昌、朱塞佩·洛·夏沃 Giuseppe lo Schiavo

主办:深圳市木星美术馆、深圳万众艺心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支持: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数字艺术与区块链实验室、深圳市数字创意产业协会、量子学派、北京荔空间、机械星联、杭州易现先进科技有限公司

执行策展:朱自杰、卢思屹、 张立振、孟祥远

展览总监:王钟

数字总监:胡布斯

脚本设计:罗金海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