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震
徐震是中国当代艺术年青⼀代的领军人物。他的创作媒介非常广泛,包括绘画,现场行为、摄影、装置及影像,并把他个人的独特体验和对中国社会政治的姿态反映其中。2004年徐震获得CCAA“最佳艺术家”奖。同时徐震也是一位策划人和艺术活动家。与艺术家共同策划过大量中国当代艺术史上重要的展览,2006年与上海艺术家一起创办了中国著名的网络艺术社区www.art-ba-ba.com。
一个是江湖人称“没老板”的鬼才艺术家徐震,一个是要召唤“成为行动的想象”的ADHD多动症实验室主理人邓理,两人与江南布衣旗下的男装品牌“速写(CROQUIS)”经过了怎样的碰撞,在48小时内搭建了一个只存在72小时的“Neo Market新消费美术馆”?
肉食恐龙、被白色海洋球堆满的理发店、被撕破的黑色泡沫沙发、“空虚”的超市、神秘的黑色行李箱,真假虚实之中,Y先生的好奇心120%地患上了多动症。
2018年1月12日-1月14日,艺术家徐震联手江南布衣旗下男装品牌“速写(CROQUIS)”,在北京颐堤港中庭打造了一场名为“Neo Market”的奇趣市集。在这个“2天建造3天营业”的速写市集中,囊括了“贩售空虚”的徐震超市、恐龙食品BBQ、一次性用品商店、小大人俱乐部和挖坑家具店。艺术家徐震与“速写”,希望通过这些古怪又充满趣味的概念小店铺,探索日常事物蕴藏的艺术和乐趣。
▲徐震×速写 “Neo Market”
此次的创意市集“Neo Market”,并没有用通常观众在参观艺术展时,那种被说教式的艺术体验向观众穿搭确切的信息。而是将徐震的众多经典艺术作品,悄无声息的融入到市集的每处细节中。
▲徐震作品《天下》与《天下》元素的蛋白饼
例如,在徐震作品《天下》系列中,色彩斑斓的颜料运用制作蛋糕的裱花袋,密集而斑斓的排列在画布上。而有趣的是,创意市集“Neo Market”中的“恐龙食品有限公司”,将这些令人垂涎的颜料雕花,转变成真正可以食用的蛋白饼。每一位光顾“Neo Market”的顾客,都可以购买并亲口感受到徐震作品《天下》的甜腻诱人,当“观众”与“顾客”的身份变得模糊,《天下》的观看体验奇妙的变得更加立体。
▲《天下》元素的蛋白饼
而徐震的《天下》,就被摆放在“恐龙食品有限公司”甜品柜台旁的一角。徐震说:“去看展览或是走进一家店铺,在特定的环境下,大家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一种先入为主的认知。而通过模糊艺术与产品的这种特别的安排,观众同时对于《天下》与蛋白饼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在今天‘Neo Market’的这种新的合作形式中,并不简单也是‘艺术’为商业服务,而是通过消费这种形式,更加立体的了解艺术所表达的内容。‘商业’和‘艺术’彼此满足了各自的需求。
▲“Neo Market”中的“小大人俱乐部”
“小大人俱乐部”速写市集最受小孩子欢迎的小大人俱乐部展厅,这家复古绅士风格的理发店里,超有腔调的发廊椅却被放在一片白色的海洋球中,走进小达人俱乐部的小大人们并不是来做个绅士油头的,而是在这里贴上‘Neo Market’的贴画。徐震将标准成人化的元素模拟了一个儿童空间 ,希望和小&大人们一起探讨:究竟是我们塑造了孩子,还是孩子在塑造另一种成人化的人格。
▲“Neo Market”中的挖坑沙发
“挖坑家具店”里有徐震品牌的家具系列,高密度黑色海绵材质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徐震采用全手工挖坑塑造的方式将一整块材料打造成沙发,赋予家具的功能性与舒适性,用简约美学挑战传统沙发设计行业。
▲“Neo Market”中的“一次性用品商店”
“一次性用品商店”中的一次性用品,都是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广泛的使用的产品,他们即日常又简便。在“Neo Market”中,这些日常生活的“配角”成为了真正的主角,在欧洲大牌近来最流行的视觉形象包装下,以另一种戏谑的方式熠熠生辉。
▲“Neo Market”中的“徐震超市”
贩售空虚每一天的“徐震超市”,则是艺术家徐震的经典艺术项目。这家超市曾经在上海和伦敦开业过,观众走进徐震超市,可以体验与任何一家小型便利店同样的购物体验,唯独不同的是,徐震超市中贩售的产品统统只有包装。
▲速写×徐震联名系列男装,与徐震作品《新》
此次开设在“Neo Market”中的“徐震超市”,还出售一系列特别的商品,既有徐震×速写艺术家联名款服装。速写通过徐震作品的视觉元素,开发的男装系列,以低于速写品牌产品售价的价格贩售,这也足见徐震与速写对于艺术与商业间关系的特殊考量。
跳一跳,没老板再度消费升级
从“徐震超市”到“徐震专卖店”,再到进入商业空间体的“新消费美术馆”,没老板通过三级跳,完成了“徐震”品牌的消费升级。
2007年,超市以“香格纳超市”为名,首次亮相。2016年4月,在超市的第九次亮相中,这个“贩卖空虚”的超市正式更名为“徐震超市”,并第一次出现在现实生活的街角——上海愚园路1386号(近定西路)。
▲徐震超市在上海愚园路开业
在“徐震超市”中的东西被设置成只剩完整的包装,内在空无一物,按照当地货币的日常物价销售。商品的使用价值随着产品内部被掏空而完全抽离,试图“强行”按照既定的商品价格来销售。观众既要对发现商品“被掏空”做出反应,又要面临是否接受游戏规则,为这样的商品买单的选择。尽管徐震个人的艺术家身份已经隐藏于“没顶公司”及没顶公司下属的不同品牌包括“徐震”品牌之下,但“徐震超市”之中的商品,并没有将个人品牌强化置入,而是延续了日常物的既有品牌,这又指向另一个问题——观众购买的是否是如可口可乐、万宝路、杜蕾斯(这是“徐震超市”中畅销榜的前三名)的品牌价值?
▲徐震超市
当时,没老板的目标是,“要去国际上开徐震专卖店,开成连锁店。”但他也坦言,“老实说我们也不知道这种连锁店应该怎么做。没有可以匹配的商业样本。”如今,徐震携手“速写”,直接将“Neo Market”开进了商场中心。
YT新媒体带着对这场奇趣市集的无限好奇,走进了“Neo Market”,并在“挖坑家具店”里的挖坑沙发上,与艺术家徐震、ADHD多动症实验室主理人& “Neo Market新消费美术馆”项目策划人邓理,聊一聊他们究竟发掘出了多少全新的艺术概念。
YT:你们怎么看待此次与速写的合作?
徐震:从徐震品牌角度来说,我们将它定位为一个艺术品牌。但这个艺术品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只做商业。在我们看来,商业与艺术绝对不是对立的,它是一种意识形态、“商业”、“感情”艺术不就是要表现这些东西。由于一些历史或者教育的问题,大家很容易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艺术的商业化,认为这种跨界一定是不纯洁的。但是我认为在今天,人们固有的这些顾虑都不是问题,从我们角度来说,商业合作是很正常。更何况我都觉得这次的艺术市集并不太像商业活动。很多品牌都在积极的消费艺术家,是这一次合作的趣味吸引了我与速写的合作。
邓理:江南布衣包括它旗下的速写,与当代艺术家走得这么近,已经很多年了。如果还是用一个很粗暴的,没有技术含量的方式消费艺术的话,无论是从江南布衣,还是从行业内的观念上,都不会接受这样的合作。江南布衣希望形成自己的一种趣味、价值和观念。就像徐震说的,艺术与商业间究竟如何起到一个互利的协作;艺术到底能为品牌的消费升级提供什么;品牌和商业化能够为艺术家提供多大维度的支持。江南布衣在不断的摸索中去形成自己的一些风格。
▲徐震超市中贩售的速写×徐震联名系列男装
YT:整个“Neo Market”的合作过程是怎么样的?听说江南布衣与艺术家们组成了一个神秘的组织?
徐震:整个合作的敲定过程非常顺利,我们双方都不会给对方设定太多界限,去规定对方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们双方只本着如何让整个合作更有趣、怎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我们基本上没有花时间在讨论艺术是不是要保护一下,或者说商业是不是要过渡一下这样的问题上,整个合作形成得自然而然,说明我们平时的生态就是这样。
YT:观众在来到“Neo Market”现场之前,会设想“Neo Market”是一次展览,当观众来到现场之后,会否更容易将这里理解成一次商业行为?
邓理:在我看来,我们筹备的这次合作,是打破展览被禁锢于美术馆的一种状态的行为。今天我们在创意市集中,贩售的大多是我们虚构的品牌。观众来到现场会产生一种疑惑,眼前的究竟是一种消费行为,还是一个艺术作品,而这恰巧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两者之间有着共通的地方,就是一个品牌到很好的时候,他跟一个作品的维度其实是类似的。
▲徐震在“Neo Market”
YT:是什么时候开始“勾搭”在一起的?
徐震:首先战略上要一致,门当户对很重要。其次还有执行力。再来就是彼此做事情各自要有好处,大家都很高风亮节,那就是扯淡。很简单,我就很希望有这样一条肉做的恐龙,烤一烤放在这里,得有品牌愿意接受这么玩儿!
奶油如果搞得出来,可以吃,不是蛮好的。他们就搞出来了。
▲“Neo Market”中的“烤恐龙”
YT:你们共同虚构了很多小品牌?
邓理:其实就是对产品进行了重新包装,之前一直强调徐震的个人品牌,未来可能是品牌发展的新的方向。
徐震:他说得比较谦虚,叫做“虚构”。像这个沙发,马上找投资,就是一个全新的品牌,对吧?隔壁那些吃的喝的,也可以马上组建一个公司。所以邓理比较谦虚,说虚构其实就是实验了几个新的品牌。
▲“Neo Market”中的虚拟商品
YT:两位对这种“新消费美术馆”的未来是怎么规划的呢?
邓理:一旦我们谈到艺术商业化,普遍的人会马上联想到开画廊、开美术馆、或者是做艺术衍生品,但实际上艺术怎么商业化,是不是还有更多可能性?这是我和艺术家双方都觉得很有趣的地方,才会以这样的角度去推进。我们可以将此次的“Neo Market”理解为展览的IP化,我们可能将围绕这个IP做巡回的活动,可能没老板还会玩出更多对消费不一样的理解,然后以一个大家能看得懂的艺术公众项目的状态呈现出来。
▲徐震×速写 “Neo Market”
徐震:我一直都向公众传递一个关于消费的概念,我认为这个“消费”不仅限于购买,观看、使用都是一种消费,在我的理解中,“商业”就是一种“流通”。对于商业化,艺术家们总是表现出一种惧怕,他们往往会认为商业化会对他们的作品带来负面的影响。
这是能力问题,很多艺术家碰到商业最后商业化得不好,但很多艺术家没有碰到商业他其实作品表现得也并不好。所以这不是商业化的问题。
包括艺术品的IP化这样的模式,国外恐怕也没有。据我所知,外国的大牌艺术家和时尚大品牌目前也还没做成过类似的活动。所以我认为中国的艺术家要放得开、要足够自信,不要等到国外做出来了,然后才承认这种合作的可行性,明明我们自己有这样的创造力。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