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度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落幕之际,已经涌现出不少针对亚洲市场动态的讨论:国际蓝筹画廊垄断、艺术市场中心“东移”、“千禧一代”藏家活跃……在博览会销售层面之外,香港这些天的周边活动也体现出香港乃至亚洲艺术生态更为国际化和多元化的趋势。艺术品交易之外,国际艺术机构在此的交流更加频繁,亚洲千禧一代藏家也更加致力于非盈利性艺术项目和艺术赞助中。
国际画廊的周边展览
近两年,西方蓝筹画廊纷纷在香港以及中国内地建立分部。自去年秋天贝浩登(Perrotin)入驻上海外滩的“琥珀大楼”后,里森画廊(Lisson Gallery)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开幕的前两天也在上海推出了亚洲第一个空间的首展。
▲ “澡雪含章”,2019年3月26日至5月18日, 香港, 摄影:Kitmin Lee。图片由Levy Gorvy 画廊提供
香港巴塞尔期间,厉为阁(Lévy Gorvy)在香港中环具有历史意义的圣佐治大厦 (St . George’s Building)开设的新空间颇受瞩目。首展“澡雪含章”(Return to Nature)展出包括Claude Monet, Wassily Kandinsky, Agnes Martin, Pierre Soulages, Joan Mitchell,宋冬、刘野、吴大羽、赵无极等人在内的东西方知名现当代艺术家作品。来自比利时的维伍德画廊(Axel Vervoordt)在2014年扩张到香港,于中环成立第一个空间后,今年初于港岛区南部充满生机的艺术社区黄竹坑开设了一个两层高的新空间,并在香港巴塞尔期间推出展览“无尽变幻” (infinitive Mutability),展出Bosco Sodi、Peter Buggenhout、金守子(Kimsooja)的群展。
▲ 维伍德画廊的藏阁现场图 左边作品:El Anatsui, 《E-witness》, 2017年, 铝、瓶盖、屋面板和铜线, 250.5 x 229.5 厘米 右边作品: Bosco Soldi, 《无题》, 2017年, 火山岩上的陶瓷釉, 108 x 72 x 105 厘米 图片由维伍德画廊提供
许多西方画廊和策展人也借着香港巴塞尔艺术展的东风开设临时性空间或与本土机构合作推出展览。继去年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周期间与香港海事博物馆(Maritime Museum)合作推出乔治康多(George Condo )的展览后, 施布特玛格画廊(Spruth Magers)今年于H Queen’s首次在亚洲展出“科隆香水”展览,重现画廊主Monika Spruth于1985-1989年期间开展的一系列与女性艺术家合作的著名策展和刊物,继续推动女性创作的关注。柏林的国王画廊(Konig Gallery)在展会之外也与香港的独立艺术顾问和策展机构McNamara Art Project合作推出Jorinde Voigt展览。
香港, 更为多元化的艺术生态
即使在香港艺术巴塞尔展会上,50%的亚洲参展画廊中仅有少数几家在主要的“艺廊荟萃”(Galleries)单元,各大画廊的销售反馈也体现出西方蓝筹画廊占主导的现象,展会的周边却呈现出香港艺术生态的多元化发展和“中西交融”国际化面貌。
Lévy Gorvy的画廊主、纽约佳士得拍卖行的前主席Brett Gorvy 自1994年加入佳士得拍卖行以来,见证了20年来香港艺术市场与生态的变化。他认为香港一直以来都是亚洲艺术品交易的中心,有一群小而顶尖的藏家群体,却没有太多的博物馆让大众接触艺术。近两三年,最大的变化是文化机构的涌现为香港带来了更健康、完善的艺术生态,也为艺术行业生态链的各个机构与环节提供了更好的“社群性”交流与对话的平台。
于去年五月正式对外开放的大馆承办了今年香港巴塞尔期间多家当代艺术和跨界的展览活动和艺术派对。
大馆的前身是香港警察总部和中区警署,原址联通前域多利监狱、前中央裁判司署,是香港的法定古迹。现在大馆作为当代艺术文化中心,致力于培养公众对当代艺术、表演艺术和社区历史的认知和欣赏。香港巴塞尔艺术周期间,Prada在这里举办了 “Prada Mode” 的pop-up 展览,Louis Vuitton推出了Objects Nomades, Lehmann Maupin与Thaddaeus Ropac画廊联手为韩国艺术家Lee Bul在The Chinese Library举办庆祝派对,大馆当代美术馆也推出“表演社会:性别的暴力”等一系列的展览。
同样于2018年落成的The Mills (南丰纱厂)是南风集团策划的地标式保育项目,集文化创意培育基地、非盈利文化机构和体验式零售为一身。在香港巴塞尔期间, The 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LACMA)和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联手在The Mills举办派对活动。
另外一个愈受瞩目的艺术社群是由位于黄竹坑、香港仔和田丸湾的19间画廊及艺术家工作室组成的南港岛艺术区(South Island), 据刚入住黄竹坑的维伍德画廊(Axel Vervoordt)画廊总监Boris Vervoodt 表示,由于南岛相比中环更加吸引博物馆和艺术机构的访问,相较于中环的“低廉”租金也可以让画廊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培养艺术家的项目中。
越来越多亚洲“千禧”藏家致力于非盈利艺术项目与赞助
国际艺术机构的踊跃参与也是香港巴塞尔艺博会为香港乃至亚洲带来的变化。据香港著名的米其林餐厅Duddell’s老板、收藏家和身兼多家国际艺术机构理事会成员的Alan Lo透露, 越来越多的欧美艺术机构在亚洲投入更多资金与资源,促进了国际性的交流和对话。他认为应该把中国、香港和东南亚看作是一个整体。亚洲,包括菲律宾、缅甸、泰国等国家的“千禧代”藏家群体没有局限于购买艺术品,而是投身到了支持更多元化的艺术项目和艺术赞助。近两年艺术基金会、非盈利性艺术机构也在亚洲涌现。
▲ 香港Duddell’s 餐厅老板、当代艺术收藏家Alan Lo, 摄于Duddell’s
东京宫的创始人兼尤伦斯艺术中心前馆长Jerome Sans表示:“与过去相比,今年尤其明显的变化是许多西方的公共艺术机构(public institutions)和博物馆,不论是纽约的新当代艺术博物馆(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古根海姆美术馆(Guggenheim),洛杉矶郡立美术馆(LACMA)还是英国的泰特美术馆(Tate),都借香港艺术周的机会来到香港、上海、北京,以与其他艺术机构相互交流,了解其动态和亚洲艺术生态。全世界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已经成为了一个拥有国际性艺术机构和国际化艺术家的交流平台。”
▲ Cindy Chua-Tay, 古根海姆美术馆董事
据古根海姆美术馆的董事(Trustee of Solomon R. Guggenheim Foundation) 、当代艺术收藏家Cindy Chua-Tay女士透露, 古根海姆艺术基金继2006年成功创立了支持亚洲艺术的Asian Art Initiative后,于此届香港巴塞尔艺术周期间推出了由20-30位热爱亚洲艺术的国际成员组成的“Asian Art Circle”国际理事团,致力于在国际平台上推广亚洲艺术,为古根海姆的展览项目和亚洲艺术馆藏投入资金支持。
支持中国当代艺术家的项目涌现,中西界限正在瓦解
香港巴塞尔艺术展周边也不乏支持中国新一代艺术家的展览和项目。香港西九文化区的M+美术馆推出了第一届希克奖(The Sigg Prize),以表彰大中华地区杰出的当代艺术实践。希克奖直接承继中国内地首个当代艺术奖——1997年创立的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过去20年间一直引领中国当代艺术和艺术家走向世界,促成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对话。而此次香港巴塞尔周边展览也呈现出中国本土以及亚洲艺术家已置身于国际语境,创作出国际性的艺术作品。中西的界限已经瓦解,更多的是国际化的交流与融合。
▲ Duddell’s 餐厅里John Dodelande的收藏展览《启蒙时代》, 李姝睿作品
由Alan Lo创立的艺术界人士云集的米其林餐厅Duddell’s在香港巴塞尔期间推出了由Jerome Sans策展的《启蒙时代》(Enlightening Times),展出的作品来自法国收藏家和企业家John Dodelande私人收藏的两位中国新生代艺术家王光乐和李姝睿的作品。John Dodelande 表示,据他的洞察,中国艺术机构、藏家、画廊很重视支持本土艺术家在国际上的事业推广, 支持本土艺术发展是这些艺术体系中重要人士和机构的DNA,因此艺术机构的项目中也十分重视本土艺术家的比重。中国正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舞台。
巴塞尔艺术展周边不乏有这种担忧:随着西方蓝筹画廊进军中国,不论是在销售上和媒体关注上,都会为中国本土画廊带来挑战。北京空白空间的画廊主田原却认为,在对于市场的讨论中,大家自然容易被高价的作品吸引,但对于画廊而言,更重视自身在艺术博览会和周边的收获。这种收获并不局限于销售层面,而是画廊的艺术家被持续关注和讨论。中国画廊在国际上面对的最大挑战,绝对不是来自于外部,而是画廊和艺术家自身内功的修炼。她也并不担心艺术家与西方艺术画廊合作,反而是积极促成的。
▲ 空白空间画廊在香港艺术巴塞尔上的展位,左起:艺术家 高磊 何翔宇 李姝睿 高露迪 王拓作品
这次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期间,空白空间代理的90后艺术家张子飘就在由90后的画廊主Winnie Yau新开的空间Mine Project举办了由北京木木美术馆(M Woods)的联合创始人黄勖夫Michael Xufu Huang策展的个展“Cutthroat Kitchen”。据画廊主Winnie透露,Mine Project 创立的愿景即是艺术家与藏家群体不应该受到地域的局限,而是希望在国际舞台上推动艺术家的发展,创造更多跨界、跨地域的合作机会。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