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新闻档案 > 国际新闻 > 2019亚洲艺术双年展 参展艺术家名单发布

2019亚洲艺术双年展 参展艺术家名单发布

2019-09-12 20:23:55 来源: 2019亚洲艺术双年展 作者:本站

 ▲ 劉窗Liu Chuang_比特幣礦與少數民族田野錄音_2018

 

2019亚洲艺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名单发布

国立台湾美术馆主办的第七届亚洲艺术双年展(以下简称亚双展)将于10月5日开展,本届亚双展由台湾艺术家许家维与新加坡艺术家何子彦共同策划,将邀请来自16个国家,共30组艺术家及团队参与,展出作品囊括绘画、装置、录像、行为表演、工作坊等多元形式。 馆方于今日公布本届所有参展艺术家名单。 


以「异人」视野,打破界线与框架

 

2019亚双展以「来自山与海的异人」为主题,聚焦于人与陌生人、与非人的相遇,以及不同意识形态间的碰撞与交会。 「异人」用来指涉他族、神鬼、流亡者等非我族类;「异人」也常是链接两端的中间者,如巫师、间谍、异国商人,都蕴含着滚动文化的能量。 展览希望藉由「异人」的视野,打破既有知识界线与意识形态的诠释框架,开启参观者更多的想象和探讨。 

策展人许家维进一步说明此次策展概念背后的思潮脉络:近年「 人类世」此一地质年代的界定,让人们开始反思人类中心主义,表现在当代艺术中有三种主要趋势:一是重回部落般的前现代社会,用以批判现代性;二是以生态角度谈论人如何与环境共存;三是更深入去探索技术、哲学、科技等,来理解工业革命以来的失控状态。 这些也是他与何子彦长期关注与观察的议题,两人的「 艺术家-策展人」身分,为亚双展带来全观的角度,试图呈现上述三种趋势的可链接性与迭合状态,为此,本次获邀参展的作品,无论从其作品本身,或与其他创作者的作品之间,均能窥见对此概念的串连和呼应。 

 

16国艺术家,30组艺术家,重新解读亚洲议题

 

2019亚双展参展的艺术家为:寇拉克里・阿让诺度才&亚历克斯・格沃伊奇&男孩子( KorakritARUNANONDCHAI & Alex GVOJIC (with boychild),泰国/美国)、安塔日沙(Antariksa,印度尼西亚)、 祖列伊哈. 乔杜里(Zuleikha CHAUDHARI,印度)、林育荣(Charles LIM,新加坡) 、 夏尔芭. 古普塔(Shilpa GUPTA,印度)、罗斯里胥安姆. 伊斯梅尔(伊谢)(Roslisham ISMAIL (a.k.a ISE),马来西亚)、郭凤怡(GuoFengyi, 中国)、江凯群(CHIANG Kai-Chun,台湾)、邱承宏(CHIU Chen-Hung,台湾)、何锐安(HO Rui An,新加坡)、黄思农/再拒剧团(Snow HUANG/Against Again Troupe,台湾)、 朋琵莱. 明玛莱&纪拉德. 明玛莱(JIANDYIN,Jiradej MEEMALAI and Pornpilai MEEMALAI,泰国)、希瓦. K(Hiwa K,伊拉克)、李禹焕(LEE Ufan,韩国)、刘窗( LIU Chuang,中国)、刘玗(LIU Yu,台湾)、打开-当代艺术工作站(Open Contemporary Art Center,台湾)+Lifepatch(印度尼西亚)、朴赞景(PARK Chan-Kyong ,韩国)、铁木尔. 斯琴(Timur Si-QIN,德国)、吉拉德. 拉特曼(Gilad RATMAN,以色列)、泽. 舂(Tcheu SIONG,寮国)、武基尔. 苏亚迪(Wukir SURVADI(Senyawa),印度尼西亚)、丁昶文( TINGChaong- Wen,台湾)、黄汉明(Ming WONG,新加坡)、渡边麻耶(Maya WATANABE, 荷兰/秘鲁)、王思顺(WANG Si-Shun,中国)、田村友一郎(YuichiroTAMURA,日本)、王虹凯(WANG Hong-Kai,台湾)、于一兰(YEE I-Lann,马来西亚)、萨望翁. 雍维(Sawangwongse YAWNGHWE,缅甸)。 

 

其中来自泰国的寇拉克里・阿让诺度才,和德国籍的铁木尔. 斯琴都是近年极受国际瞩目的年轻新锐。 甫于今年威尼斯双年展主题馆展出的阿让诺度才,身兼视觉艺术家、导演、说书人,擅长以录像和行为艺术等多元的手法,诉说交织于文化移植与融合的故事。 本次展出他与艺术家亚历克斯. 格沃伊奇的最新共同创作,取材自泰国12名孩童与足球教练受困洞窟中被拯救的事件,反映泰国传统思维、自然环境、科技发展、政治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铁木尔. 斯琴曾参展2016柏林双年展,德国和蒙古混血加上多元的成长环境,塑造出他对自然和文化之间关系的独特的感知能力,作品常透过科技来审视人类历史和自然世界的基础, 反思人类独尊的位置。 

林育荣以曾代表新加坡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海况》计划,运用摄影、影片、录像等媒材,探索海洋环境及历史,检视民族国家的政治生态及生物物理轮廓,此作品曾在新加坡、法国、荷兰等国的知名艺术机构展出,也曾受邀至上海、大阪、雪梨、 冰岛、爱尔兰等地的双年展及日本爱知三年展展出。 知名的韩国艺术家李禹焕是日本当代艺术运动「物派」(Mono-ha)的建构者与代表性人物,重视还原物质的原始面貌及作品的空间,作品富含东方哲学意涵, 策展人刻意将此次所展出的三件李禹焕作品放置于不同展区,尝试在当代概念与传统哲学之间,提供更多可思考的观展线索。 

 

9组委托新作,探索未知世界

 

策展人何子彦表示,希望现有作品能打开新的观看脉络,并激发出更多共鸣;此外,本届的委托新作有9组,是有史以来亚双展委托的最高数量。 何子彦说:「我和许家维都坚信,双年展主要的功能不只是在展示作品,更要和艺术家们一起探索未知的世界。」

委托作品紧扣策展主题,当中不乏涉及繁复技术及深度的研究计划。 例如台湾艺术家江凯群在作品《丰田玉庭园》中用化学技术制造玉石,以基础的闪玉结构方程序,作为从个人经验到闪玉的顾盼;而泰国跨领域艺术策展双人团队JIANDYIN则透过「磨擦流动:魔幻之山计划」,关注民族国家和赞米亚地区边界地带中,根植于对抗相对运动或磨擦流动产生的现象,探讨地区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态之间的关联。 

台湾艺术家王虹凯持续以声音做为概念性手段探究社会关系,作品《这不是国境音乐》追溯台裔作曲家江文也的音乐轨迹,透过一系列的展前工作坊,企图带领观者穿越地质、灾害、身体、社会、 历史等面向,搜索1935年台中大地震发生前后的观测数据与口传记忆等,以及殖民政府引进的现代地震测报和统治技术。 艺术家丁昶文的装置作品《处女地》,源自殖民者运用殖民地风土和生态资源开发疾病解药「奎宁」的历史,奎宁的功效也为殖民者提供了深入热带丛林和岛屿的新机会,成为另一种巩固帝国的武器;作品以舞台、 录像和声音等多样元素,让身历其境的观看历史成为可能。 

亚洲艺术双年展将于国立台湾美术馆,自10月5日展至2020年2月9 日,展览期间将办理多项活动及论坛,详细信息请上国美馆或亚双展网站查询。 


「2019亚洲艺术双年展」

展览时间:2019年10月5日-2020年2月 9日

展览地点:国立台湾美术馆(40359台中市西区五权西路一段)

开放时间:周二—周五09:00-17:00,周六、日 09:00-18:00,周一休馆

网址:www.ntmofa.gov.tw

 

2019亚洲艺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简介


艺术家/团队

Artist/Art Collective

简历

Biography


寇拉克里·阿让诺度才&亚历克斯·格沃伊奇(与男孩子)(泰国)

Korakrit ARUNANONDCHAI & Alex GVOJIC (with Boychild)(Thailand)

 

寇拉克里·阿让诺度才

1986年出生于泰国,现于曼谷以及纽约工作生活。 身兼视觉艺术家、导演、说书人,阿让诺度才将自己多元的手法应用于诉说交织于文化移植与融合的故事。 他的作品将小说与诗词结合,并且将亲友与同事的生活经验结合当地传说,传达多元主题,提供观者多元体验。 阿让诺度才不仅个人创作,还热衷于与其他艺术家合作,并在过去与许多艺术家共同创作录像、表演与音乐。 阿让诺度才的第一部录像作品是「2012-2555」系列,聚焦于时代的死亡、重生以及虚构性质。 该件作品于2014年在纽约市P.S.1当代艺术中心展出。 阿让诺度才与双胞胎兄弟与表演艺术家寇拉帕. 阿让诺度才、男孩子与艺术家亚历克斯. 格沃伊奇一同创作了一场结合录像装置的现场演出,做为P.S.1当代艺术中心周日集会(Sunday Session )的一部份。 2015年,阿让诺度才于巴黎东京宫展出影片〈在满是怪人的房间里,用历史作画3〉。 2018年初,阿让诺度才成为「鬼魅基金会(Ghost Foundation )」的创办人之一,该基金会为非营利组织,致力于支持泰国一系列名为〈鬼魅〉的录像与表演艺术作品,并为2018年10月11-28日「鬼魅基金会」创始系列「鬼魅:2561」的策展人。 

 

亚历克斯·格沃伊奇

1984年出生于美国,现于纽约生活与工作。 亚历克斯·格沃伊奇是一名在纽约创作的环境设计师与电影导演,创作融合录像、灯光与电影的「超写实」场景,营造令观众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 格沃伊奇的作品藉由物理空间的转换探索眼见与相信之间的关联,并于过去展示于柏林双年展、东京宫、移动影像双年展、伦敦当代艺术学会、PS1当代艺术中心、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华沙现代艺术博物馆,以及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 格沃伊奇合作过的艺术家包括寇拉克里. 阿让诺度才、莱恩. 特里卡丁、DIS艺术小组、Xavier Cha,以及法蒂玛. 阿里. 卡蒂里,一同创造与观众互动的新型平台。 

 

安塔日沙(印度尼西亚)

Antariksa(Indonesia)安塔日沙出生于1975年,为印度尼西亚独立历史学者及日惹艺术团体KUNCI文化研究中心的共同创办人,他同时也是《艺术与印度尼西亚人民文化协会的关联性1950-1965》(Tuan Tanah Kawin Muda: The Relation Between Art and the Institute of People’s Cultur e 1950-1965)(2005)一书的作者,安塔日沙目前的研究专注于日殖时期东南亚地区的艺术及思想流动,2017年获得巴黎法国世界研究院的世界文化研究学院全球南方学奖助。 

 

祖列伊哈·乔杜里(印度)

Zuleikha CHAUDHARI(India)祖列伊哈·乔杜里是德里的一名剧场导演与灯光设计师,作品游移于剧场与装置艺术之间,探索观者在表演中的角色以及观看与表演间的张力。 乔杜里持续研究表演的架构与符码,以及演员身为真相传达者的功能与身份。 乔杜里当前的研究运用档案(包括文字与照片)发展剧场式的演出,反思记忆的制造、档案的角色,以及事件在其中的检索与回溯。 

 

2015年起,乔杜里持续探索法规作为表演的一种框架,也就是律法以及法律呈现真相的过程中的表演性质。 法律的表演性质描述了世界如透过既定的符号架构成形与呈现,而这些架构同时也是一种程序以及对于(历史)符号与(新)脉络的链接。 「表演」在此所描述的是对于世界的一种刻意作为。 乔杜里的作品曾于维也纳艺术节、比利时布鲁塞尔艺术节、巴黎秋季艺术节、首尔表演艺术节、亚洲表演艺术节、东京(2012)、柏林双年展(2018)、科钦双年展(2016)、达卡艺术高峰会、嵌入(2014)、新德里(2014)、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2013)、埃索博物馆、维也纳(2010)、艺法画廊、斯图加特和柏林、约翰内斯堡画廊(2014)、不期而遇艺术节、大象设计(2018)等展出。 

 

林育荣(新加坡)

Charles LIM(Singapore)新加坡艺术家林育荣的《海况》计划,透过海洋可见与不可见的多元视角,检视民族国家的政治生态及生物物理轮廓,林育荣曾经是专业航海人士,他运用包含摄影、影片、录像等媒材,探索海洋环境及历史,《海况》曾在新加坡、法国、 荷兰等国的知名艺术机构展出,也曾受邀至上海、大阪、雪梨、冰岛、爱尔兰等地的双年展及日本爱知三年展展出,林育荣更在2015年代表新加坡参加第56 届威尼斯双年展。 


邱承宏(台湾)

CHIU Chen-Hung(Taiwan)1983年生于台湾花莲,2008年毕业于国立台湾艺术大学造形艺术研究所。 目前居住和工作在花莲。 就像是进行一场考古探险般,他的创作多以装置、雕塑的方式呈现,他擅于挖掘生存时空曾经存在的身影与轨迹,并透过抽象的手法重新演绎那些被合理化及设计过的逻辑规则,将它们生动地重塑, 藉此发展出一套巨大的记忆修补术。 代表个展包括「趋光」(贝塔宁艺术中心,柏林,2019)、「时间的灰烬」(伊日艺术计划,台北,2017)、「 九色鹿」(关渡美术馆,台北,2015)。 代表联展包括「南方以南」(大武海滨公园,台东,2018)、「破碎的神圣」(台北当代艺术馆,台北,2017)、 台湾美术双年展「一座岛屿的可能性」(国立台湾美术馆,台中,2016)、大台北当代艺术双年展「去相合」(国立台湾艺术大学,台北, 2016)、「巴黎/柏林/马德里国际影像艺术节」(法国La Gaîté lyrique数字影像中心)、柏林世界文化之家、 西班牙索菲雅皇后美术馆、「利物浦双年展:城市联盟」(利物浦LJMU大楼,2012)、「 理解的尺度-台泰当代艺术展」(曼谷艺术文化中心,曼谷,2012)。 

 

江凯群(台湾)

CHIANG Kai-Chun(Taiwan)2007年毕业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2013年取得法国国立高等艺术学院硕士文凭,2013-2015年间, 于法国国立菲诺尔当代艺术暨影像中心创作。 在法国国立ENSAPC高等艺术学院和国立菲诺尔影像中心的阶段,江凯群开始钻研实验电影,数字的像素点和传统马赛克是他多年以来的研究主题。 2012年开始,他在约旦以及巴黎学习马赛克制作,旅居法国时间在巴黎取得国家高等艺术硕士文凭(DNSEP)。 作品曾在台北市立美术馆、关渡美术馆、巴黎城市与古迹建筑博物馆,以及法国国立菲诺尔影像中心等地展出。 受邀请的影展包括日内瓦动画影展、英国格拉斯哥短片影展等。 曾获得台湾文化部以及台北国际艺术村的甄选到纽约RU residency与东京Tokyo wonder Site驻村。 目前专职于艺术创作。 

 

展览经历包含:凤甲美术馆「烟叶、地毯、便当、纺织机、穴居人:当代艺术中的工艺及技术叙事」(2017)、关渡美术馆「江凯群个展:第三人称的过客」(2016)、 纽约「凝视布鲁克林摄影双个展」(2016)、巴黎「圣玛丽丹摄影展」(2016)、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双年展― 当下档案,未来系谱;双年展新语」(2016)、台北美术奖(2017)、北京今日美术馆( 2018)等。 

 

郭凤怡(中国)

Guo Fengyi(China)1942年生于中国西安,是一位自学成才的艺术家,在生命后半段才开始从事艺术创作。 原本在橡胶厂工作的她,39岁时因受关节炎所困只好提前退休。 后来为了减轻疾病引发的痛苦,她开始练习气功,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藉助这项内气与躯体兼修的中国太极功法,让双手功能不至于就此荒废。 在练习气功时,郭凤怡会进入一种幻觉状态,各种奇景幻象浮现眼前,她便将之化为跃然纸上的图画,创作出许多尺幅或大或小的作品,而她的身心灵也在这番艺术生成的过程,达到祥和与协调的境界, 相当类似超现实主义思想下的自动性绘画( automatic drawing)。 


夏尔芭·古普塔(印度)

Shilpa GUPTA(India)1976年生,现工作居住于印度孟买,1992年至1997年间于此地的J. J.爵士艺术学院研习雕塑。 曾于古普塔曾于辛辛那提的当代艺术中心、布里斯托的阿诺菲尼当代艺术中心、林兹的OK当代艺术中心、阿纳姆现代艺术博物馆、新德里的国家美术院等机构举办个展,另于2015年在古杰拉尔基金会为威尼斯双年展策画的印度与巴基斯坦双个展「我的东方是你的西方」中展出个人计画。 

 

参展经历包括柏林双年展(2014)、「比耶稣还年轻的一代」三年展(纽约新美术馆,纽约)、沙迦双年展(2013)、里昂双年展(2009 )、光州双年展(2008)、横滨三年展(2008)、利物浦双年展(2006)。 参加纳夫. 海克策展的歌德堡双年(2017),该展展名即是取自吉普塔的灯光作品〈在哪里我结束你开始〉( WheredoIendandyoubegin)。 2012年参与马杜斯里. 杜塔主编《日期. 地点:电影城计划,孟买》一书的设计。 2005年担任在阿雷格里港举行的世界社会论坛「跨界与重写:亚洲边界」展协同策展人,并为「阿尔—帕尔」活动发起人,这是一项于 2002年至2006年间进行的印度与巴基斯坦公共艺术交流计划。 2018年,她在位于卡特路住家附近,设置户外灯光作品〈我们改变彼此〉(We change each other), 另在巴库的YARAT当代艺术空间、瓦瑟纳尔的弗尔林登花园暨美术馆举办个展。 

 

何锐安(新加坡)

HO Rui An(Singapore)1990年生于新加坡,艺术家及作家,创作跨足当代艺术、电影、行为、理论等范畴,并以演讲、论述、影片等多元形式,探讨影像与权力的变动关系,聚焦于影像在全球主义和统治的语境下如何产生、传播与消失。 主要参展经历包括光州双年展(2018)、雅加达双年展(2017)、第13届沙迦双年展( 2017 )、科钦-穆吉里斯双年展(2014)、世界文化中心(柏林,2017)、瓦尔加斯博物馆与菲律宾研究中心(马尼拉,2017)、南洋理工大学当代艺术中心(新加坡,2017)、Para Site艺术空间(香港,2015)、巴德学院赫塞尔美术馆及策展研究中心展览厅(安娜黛尔镇,2015)等。 2018年获选为德国学术交流总署的艺术家驻柏林创作计划的驻村艺术家。 现工作居住于新加坡及柏林。 

 

黄思农/再拒剧团(台湾)

Snow HUANG/Against Again Troupe(Taiwan)1981年出生于香港,为剧场、当代艺术、声响与音乐的跨域创作者。 20岁时创立再拒剧团并担任团长至今,历年曾担任过多出剧场编导、剧场及电影作曲者、声音艺术家、记者、策展人、艺评、乐手、戏剧顾问等多重角色。 2007年发表「微型剧场」宣言响应1980年代以降的台湾小剧场运动,并策划第一届「公寓联展」,在亚洲特有的狭小居住空间举办,并以双年展的方式延续至今。 2014年在策展人鸿鸿邀请下参与并筹划再拒剧团〈诸神黄昏〉,以无导演的跨域集体创作将台湾的立院占领事件,赋予华格纳指环四部曲的终局〈诸神黄昏〉当代观点诠释,该剧也开启他这些年在美术馆、 环境剧场的多出「声音剧场」创作,所有的音乐演奏、声音执行皆成为身体性(physical movement)的剧场表演,围绕「 声响」开发的各种剧场美学表现成为叙事轴心,该演出获WSD世界剧场设计展声音设计金奖。 近两年黄思农推出一系列观众于城市独自步行体验的无人表演「漫游者剧场」,该计划结合实存城市地景与虚构侦探文本,以声档的方式召唤城市的记忆。 近年于美术馆参与的「声音剧场」创作包括:台北市立美术馆「社交场」开幕演出〈Concert of Performance Preview〉( 2017)、与何采柔受大台北当代艺术双年展「空气草」邀请共同创作〈254yen〉(2017)......等。 

 

罗斯里胥安姆. 伊斯梅尔(伊谢)(马来西亚)

Roslisham ISMAIL (a.k.a ISE)(Malaysia)1972年生于马来西亚吉兰丹的哥打巴鲁,他曾生活与工作在哥打巴鲁与吉隆坡之间。 跨领域艺术家,作品包括装置、影像艺术以及参与式作品,灵感往往来自漫画与涂鸦等流行文化,试图透过作品将不同的表达模式与区域以及文化的架空历史产生链接。

 

伊谢过去的个展经历包括纽约的自助洗衣企划(2016)、曼谷大学画廊(2014)、吉隆坡美水路(2010)、吉隆坡日本交流基金会画廊(2008)、雪梨澳洲最高委员会4A画廊(2007)、印度尼西亚日惹的KedaiKebun论坛(2007)以及雪梨的亚澳艺术中心(2016)。 参与群展如吉隆坡Ilham画廊的「当今北大年」展览(2018)、吉隆坡Ilham 画廊「烹饪计划」(2018)、泰国清迈MAIIAM当代美术馆(2017)、马来西亚国家美术馆「逃离大海」(2017)、曼谷文花艺术中心「联络方式」(2017)、东京森美术馆「太阳雨」(2017)、歌德学院新加坡国际艺术节(2016)、巴黎东京宫(2015)、新加坡当代艺术中心(2015)、伊斯坦堡Arter博物馆(2014)、柏林OPENHAUS ZK/U艺术与都市学中心(2014)、国立台湾美术馆亚洲艺术双年展(2013)等。 伊谢是Parkingproject的创始人,该艺术空间位于艺术家于吉隆坡的住所;伊谢也是马来西亚艺术刊物《sentAp!》的创办人之一。 

 

朋琵莱·明玛莱&纪拉德·明玛莱(泰国)

JIANDYIN (Jiradej MEEMALAI and Pornpilai MEEMALAI )(Thailand)泰国跨领域艺术策展双人团队Jiandyin成立于2002年,二人现居并工作于泰国拉差汶里府。 Jiandyin持续透过艺术调研、田野访查,结合各类来源、证据交织而成的系谱层次和跨领域、跨媒材的形式和物质,以共作及社会参与型式发展艺术创作, Jiandyin 专注于创造的空间/平台或情境,涉及地方和空间脉络与历史,可用以分析人与社会之间关系,藉由挖掘复杂且具暧昧性的普世和特殊议题,他们探索政治冲突和它们对边缘族群的影响, 而这些边缘族群也往往是民族国家的悖论。

 

Jiandyin近期个展包含2017年在泰国清迈观景艺廊举行的「肖像『对话的档案:观看与存在』」、泰国卡特尔艺术空间的「 黄金的本体论:魔幻之山」;近年参与的双年展及群展有台中国立台湾美术馆的「2019亚洲艺术双年展:来自山与海的异人」;2018年在台北举行的「 关渡双年展:给亚洲的七个提问」;泰国甲米的「泰国国际双年展:边界幻境」;为「重新发电: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创作,于上海当代艺术馆展出的「 中山公园计划」;分别在佛统府的泰国艺术大学艺术实验室及德国柏林北境艺廊和M艺廊展出的「异国风情2013」。 

 

Jiandyin于2011年成立Baan Noorg非营利协作艺文空间,为拉差汶里府的在地小区的当代艺术文化发展和国际链接, 策划提供当代艺文展演、驻村计划、策展和跨领域交流、成人教育计划等活动。 

 

希瓦· K(伊拉克)

Hiwa K (Iraq)1975年出生于北伊拉克的库尔德斯坦地区,在家乡苏莱曼尼亚接受的教育聚焦欧洲文学与哲学,来源为各式翻译成阿拉伯文的书籍。 

 

2002年移居欧洲之后,希瓦. K在鹿特丹期间于弗朗明哥大师帕可. 佩纳(Paco Peña)门下学习音乐,最后落脚于德国。 希瓦. K的作品突破一贯的美学标准,并呈现了另类的白话形式、口述历史、际遇,以及政治处境。 希瓦. K的创作来源为各种亲朋好友的故事、轶事以及日常,并且持续批判艺术教育的系统、艺术的专业化,以及对于艺术家的个人想象。 希瓦. K许多作品都具有高度的群体性以及参与性,并且推崇从日常经验而非从教条获得知识。 希瓦. K过去参与过许多联展,包括特伦特的当代艺术宣言展(2008)、巴黎三年展「激烈的迫近」( Intense Proximity)(2012)、伦敦蛇形画廊「埃奇威尔路计划」(2012)、威尼斯双年展(2015),以及卡萨尔/雅典的第14届卡萨尔文献展(2017)。 近期个展经历则包括纽约新当代艺术博物馆(2018)、比利时根特当代艺术馆协会(S.M.A.K.)(2018),以及汉诺威艺术学会(2018)。 希瓦. K于2016年获颁阿诺德. 博德奖以及薛陵基金会艺术奖,并于柏林KW举办个展(2017)。 其「芝加哥男孩计划」持续受到世界各大机构邀约展出。 

 

李禹焕(韩国)

LEE Ufan(Korea)1938年出生于韩国,是引领艺术流派「 物派」的主要艺术家及论述者,其创作呼应人类对自然的欣赏和理解,并以艺术手法转化人造及工业制造物,艺术家刻意采用内敛的创作手法,将个人表现减到最低限,还原物质的原始面貌,进而产生某种具衍生性又生动的空白,这样的「留白」( yohaku)手法(即运用空白的空间及余裕),使李禹焕的作品得以诱发出展览空间中的动态氛围及静谧感。

 

李禹焕的作品广泛典藏于各大世界级美术馆,如巴黎庞毕度中心、东京国立近代美术馆、纽约古根汉美术馆、伦敦泰德美术馆、首尔国立现当代美术馆、香港M+博物馆等,李禹焕现居、 工作于法国巴黎及日本鎌仓


刘窗(中国)

LIU Chuang (China)1978年生于中国湖北,于2001年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目前居住和工作在上海。 其作品多以现成品、装置、录像或表演呈现,透过社会介入、制度批判,进而审视社会的现况,探讨当下城市的生活体验。 这些作品往往具有冷峻的幽默、细微的诗意和感性、冷静的洞察力。 他的作品在世界诸多美术馆、双年展展出。 代表个展包括:天线空间与乔空间联合个展(上海,2019);魔金石空间个展(北京,2015); Kunsthall Stavanger画廊(斯塔万格,2014);Salon94 画廊 Freemans 空间(纽约,2014)。 代表性联展包括:路易威登基金会(巴黎,2016);Para Site(香港,2016 ) ;第十届上海双年展「社会工厂」(上海,2014);第十届光州双年展「烧毁房子」(光州,2014);坦帕美术馆(坦帕,2014);卢贝尔家族收藏,(迈阿密,2013);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2013);白教堂画廊(伦敦,2012);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011);阿涅利美术馆(都灵,2010);新当代艺术博物馆(纽约,2009);阿斯楚普. 费恩利现代艺术馆(奥斯陆,2007)等。

 

刘玗(台湾)

LIU Yu(Taiwan)1985年出生,目前居住及创作于台北。 刘玗的创作生涯从2014年开始逐渐发展出一系列纪录式田野的工作模式。 从人类的视点、空间属性的变化与物在体系中流动的身份,做为勾勒人类演进的过程。 从隐匿在社会结构下的族群作为研究主题发展了一系列的作品,这些族群的存在总是可以对照出当下社会或历史结构中的时间切面,将我们日常熟悉严谨的体制、科学方法做一种模糊分界的重组工作。 作品参考了多种影像语汇的原形,从文字出版、纪实影像仿电影、类纪录片的形式,由于大量现地的田调与文献数据的搜集,也促使她重新编排了这些语言的可能,从空间、历史、影像、叙事各种零碎的片段,做一相互紧密链接、 补叙的整合工程。 

 

打开-当代艺术工作站(台湾)× LIFEPATCH(印度尼西亚)

Open Contemporary Art Center(Taiwan)× LIFEPATCH(Indonesia)打开-当代艺术工作站(台湾)

「打开–当代艺术工作站」成立于2001年,是由艺术家自主营运的空间。 关注艺术与公众之间多样的交涉模式,去建立起不仅是展览或仓储的空间,而是让更多热爱艺术文化与热忱的创作者能够聚集、谈话、劳动、生发新事物或者游击战的所在,成为艺术生态中的一处文化生产「工作站」(garage),雕塑(sculpture)出艺术环境中一处共居、共有的场域。 

 

近年「打开-当代艺术工作站」透过持续的在东南亚区域间如与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交流耕耘,面对不同文化、信仰、政治与艺术生态的差异的前沿,尝试以多样的路径去实验和理解这个对我们来说日益扩大、熟悉亦陌生的场景。 除了以各式展演、进驻交换计划与艺文论坛作为响应以外,亦关注于跨文化交流中细微的情绪、流动的想法、身体性的感受所汇聚成的集体潜意识;让这个探索的过程,事物与交汇与细致的体验透过时间酝酿并积累下来, 持续的滋生新的关系与旅程。 近年重要计划如「理解的尺度:台泰当代艺术交流」(2012-2014)、「台泰热」、「MITTing:缅印台泰文艺交流论坛」,「 CO- Temporary台湾-东南亚艺文交流暨论坛」(2016),与印度尼西亚团体Lifepatch合作的 「CO- Temporary #2:伊图阿巴的岛」(2017)以及「边境旅行PETAMU Project」(2018)等。 

 

成立于2012年3月26日的Lifepatch 公民艺术科学科技倡议是一个以小区为主的跨领域组织,他们以艺术、科学和科技题议相关的倡议行动,由团体成员与活动参与者,共同研究、探索、发展周遭环境中的科技、自然和人力资源,Lifepatch倡议行动的核心概念在于拓展参与人士的创作实践,鼓励参与者在共作活动中发挥创意,他们的艺术实践精神专注于「自己做」(Do It Yourself)和「与他人共作」(Do It With Others),在个人和社群的创作过程及人与人的互动中,激发各种直接的新形态模式和系统。 

 

Lifepatch成员的使命是有效地发展潜力的人力和地方自然资源,建构在地和国际合作的桥梁,提供所有人开放的研究资源环境并共享获得的成果,其创立成员来自各领域,拥有正式教育或非正规的学习教育背景,他们多居住在印度尼西亚日惹、北干巴鲁、茂物等城市,这也是网路链接成为Lifepatch重要沟通工具的主要原因。 

 

LIFEPATCH(印度尼西亚)

成立于2012年3月26日的Lifepatch 公民艺术科学科技倡议是一个以小区为主的跨领域组织,他们以艺术、科学和科技题议相关的倡议行动,由团体成员与活动参与者,共同研究、探索、发展周遭环境中的科技、自然和人力资源,Lifepatch倡议行动的核心概念在于拓展参与人士的创作实践,鼓励参与者在共作活动中发挥创意,他们的艺术实践精神专注于「自己做」(Do It Yourself)和「与他人共作」(Do It With Others),在个人和社群的创作过程及人与人的互动中,激发各种直接的新形态模式和系统。 

 

Lifepatch成员的使命是有效地发展潜力的人力和地方自然资源,建构在地和国际合作的桥梁,提供所有人开放的研究资源环境并共享获得的成果,其创立成员来自各领域,拥有正式教育或非正规的学习教育背景,他们多居住在印度尼西亚日惹、北干巴鲁、茂物等城市,这也是网络链接成为Lifepatch重要沟通工具的主要原因。 

 

朴赞景(韩国)

PARK Chan-Kyong(Korea)1965年出生,他身兼艺术家及导演身分,现居首尔,创作主题涵盖冷战、韩国传统宗教文化等主题,代表影像作品包括〈场景〉(2000)、〈权力信道〉(2004 )、〈飞行〉(2005)、〈新都案〉(2008)、〈光辉〉(2010)、〈转世在赡养〉( 2011)、〈夜钓〉(2011,朴赞郁共同导演)、〈万神〉(2013)、〈公民森林〉( 2016)及〈京都学派〉(2017)等。 

 

其作品曾在许多国际机构播放展出,包括德国柏林世界文化之家、美国洛杉矶红猫艺廊、伦敦国际视觉艺术机构、首尔国际艺廊等,曾获奖项如爱马仕韩国美术奖(2004)、柏林国际影展竞赛短片金熊奖(2011)及全州国际电影节的最佳韩国影片(2011)等,他也是2014年首尔媒体城市双年展「鬼魂、间谍与祖母」的艺术总监。

 

铁木尔·斯琴(德国)

Timur SI-QIN(German)1984年出生于柏林,是德国和中国蒙古混血的艺术家,他成长于柏林,北京和美国西南的印第安人小区,毕业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现居纽约。 在多元文化环境下长大,塑造了他对自然和文化之间关系的独特的感知能力。 铁木尔. 斯琴是后网络时代艺术家中的领军人物,这一代艺术家借用发达的科技手段来挑战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生物法则之间的分离。 主要个展包括:魔金石空间(北京,2018、2015);Spazio Maiocchi(米兰, 2018);Société画廊(柏林,2018、2015 、2013、2011);巴塞尔博览会香港展会(香港,2018) ;孔子学院(柏林,2017);小组画廊(洛杉矶,2016);巴塞尔博览会「艺创宣言」单元(香港,2016 )等,并于2016年参加第9届柏林双年展。 

 

吉拉德·拉特曼(以色列)

Gilad RATMAN(Israel)1975年出生于以色列海法,先后于耶路撒冷贝札雷艺术设计学院(艺术学士)及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创作硕士)就读。 拉特曼以其录像及装置作品在艺术领域广受肯定,试图透过创作把他认为难以成立的人类行为记录下来,并邀请观众细细探讨他编撰的虚实参半的情境。 

 

拉特曼于全球各地美术馆及画廊的展出经验丰富,个展经历包括TRAFO当代艺术中心(斯塞新,2015)、以色列博物馆(耶路撒冷,2015 )、巴塞隆纳当代艺术馆(布宜诺斯艾利斯,2014)、威尼斯双年展以色列国家馆(威尼斯,2013)等。 联展经历包括第7届Contour国际影像双年展(梅赫伦,2015)、 特拉维夫美术馆(特拉维夫,2015)、犹太博物馆(纽约,2014)、PRO ARTE 文化艺术基金会(圣彼得堡,2014)等。 作品永久典藏单位包括当代艺术馆,芝加哥、以色列博物馆,耶路撒冷、特拉维夫美术馆,特拉维夫、海法美术馆,海法、美国大学博物馆,华盛顿特区等。 

 

泽·舂(寮国)

Tcheu SIONG(Laos)1968年生于寮国。 现工作居住于寮国龙坡邦。 她说自己作品里的角色是来自梦和幻想,即清醒与作梦的中间状态。 她相信梦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路,那是她服从的世界,因为那个世界能解释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 她的创作是在探索她自己、她的想象、她的世界、她的童年、她的魔鬼、她的渴望之间的链接。 她借着剪刀和绳线,依其所愿,为神灵鬼魂赋形,让它们成为「滋养」她的世界的一部分。 

 

近年展览包括:第9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昆士兰美术馆,2018)、海拔老挝–万象(猫画廊,2018 )、新加坡双年展「镜子地图集」(2016)、灵之作:泽. 舂作品展(查普曼艺廊乌伊拉德厅,2016)、灵之作:泽. 舂(康考迪亚大学,H. 威廉姆斯艺廊,2016)、泽. 舂新作展(龙坡邦计划空间,2012)、泽. 舂-剪刀背后的精灵(龙坡邦计划空间,2010)。 

 

Senyawa (印度尼西亚Indonesia)印度尼西亚日惹音乐团队Senyawa的创作体现印度尼西亚传统音乐的听觉元素,也持续探索实验音乐的框架,同时拓展二种音乐传统的边界,他们的音乐完美平衡自身前卫影响力及印度尼西亚的文化历史, 创造出真正的当代印度尼西亚新音乐。 他们的音乐创作以鲁里. 沙巴拉(Rully Shabara)熟练的扩展性声音技巧为底,缀以乐器创作者武基尔. 苏亚迪(Wukir Suryadi)既现代又原始的狂热演奏乐音。 

 

Senyawa曾于许多知名艺术节及独立地下场所演出,包含澳洲塔斯马尼亚的MONA FOMA音乐艺术节、阿得莱德艺术节与韩国歌手裴日东(Bae II-Dong )合作表演、瑞典马尔默夏日舞台音乐节、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沙利哈拉文学季、瑞士巴塞尔艺术博览会、英国伦敦的Café Oto、格拉斯哥克雷普堤艺术祭、 丹麦哥本哈根爵士乐俱乐部、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共振艺术节、德国柏林CTM艺术节、巴西RBMA音乐祭、哥本哈根爵士音乐节、波兰无声音乐节、挪威 Clandestino艺术节、美国旧金山The Lab艺术中心、威斯康辛欧克莱尔音乐节、纽约布莉姬特唐纳修艺廊、 加拿大维多利亚前卫音乐节、纽约先驱事业艺术中心及中国Oct-Loft国际爵士音乐节等,Senyawa于2018 年澳洲绿屋奖的最佳作曲及音响设计奖,2017年获林兹电子艺术节的数字音乐声音奖。 

 

丁昶文(台湾)

TING Chaong-Wen(Taiwan)1979年生于台湾高雄,2006年毕业于国立台南艺术大学,目前居住和工作在台南。 其作品擅长处理影像及对象等混合媒材的空间装置,这些作品深受个人经验启发,常以现成物置于特定展览背景下,演变成为特定的历史叙事。 在令人惊讶的创新当中,他尝试解构、阐释和重新诠释着我们共享的历史,并审视物质文化、历史冲突、集体记忆和跨境存在等现象及问题。 他的作品曾在诸多美术馆、双年年展展出,代表性展览包含:「涨潮17:费利利曼图双年展」(费利利曼图,2017);「中之条双年展」,旧广盛酒造(日本群马,2017);「工艺援引」,金泽21世纪美术馆(金泽,2017),「当下档案. 未来系谱:双年展新语台北双年展」,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2016);「Koganecho Bazaar 2016 」 ,黄金町管理中心(横滨,2016),「城市. 魅感」,高雄市立美术馆(高雄,2015),「投机性粉尘」, Corner Art Space(首尔,2015),「影像/声音:理念与立场」,104艺术中心(巴黎,2014),「无河不流有河必流」,关渡美术馆(台北,2013)等。 

 

黄汉明(新加坡)

Ming WONG(Singapore)1971年出生于新加坡。 黄汉明透过录像、装置及表演创作重新演绎世界电影及流行文化,建构电影语言、社会结构、身分认同及自我内省的多元层次,企图以非完美的转译及执行方式,让同一名演员(大多时候由艺术家本人)演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 运用人的展演性诠释「真实」、「原创」及「他者」等概念,黄汉明的创作专注于文化、性别、身分认同是如何被建讲、复制及传播,也关注这些过程与再现政治的内在关联性,艺术家虽非专业演员训练出身, 其艺术实践却在电影的深刻影响下,不断与展演、性别及衍异等概念对话,近年的创作多为跨领域实践,融入表演和装置来体现自身对全球文化产物的探究。 

 

黄汉明近期(2018年)展览包括韩国釜山双年展人、塞内加尔达喀尔双年展、孟加拉国国达卡艺术峰会、香港Para Site艺术空间、柏林Savvy 当代艺术中心和巴黎国家舞蹈中心等。 也曾多次参与各大艺术盛会,包含雪梨双年展(2010、2016)、亚太三年展(2015)、上海双年展(2014)、里昂双年展(2013)、利物浦双年展(2012)、光州双年展(2010)及纽约Performa艺术节(2011),更曾在2009年代表新加坡参加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以个展形式展出作品〈一世模仿〉并获颁评审团特别提名(Special Mention)。 

 

渡边麻耶(荷兰/秘鲁)

Maya WATANABE(Netherlands/ Peru)

出生于1983年,秘鲁视觉艺术家,擅长录像装置创作。荷兰艺术学院文学硕士,现于阿姆斯特丹与马德里两地生活与创作。 

 

渡边也与秘鲁、西班牙、奥地利、意大利等地舞台剧合作,参与场景设计与音像艺术指导工作。 作品曾于法国东京宫、马德里屠宰场文创中心、旧金山卡蒂斯特艺术基金会、弗里德里希阿鲁门博物馆、利马当代艺术博物馆、京都艺术中心等处展出。 其他参展经历包括巴西录像艺术节、LOOP录像艺术节、巴西国际电子语言艺术节、Transitio MX电子艺术节、马德里不设防 、哈瓦那电影节、北京双年展、哈瓦那双年展等。 

 

王思顺(中国)

WANG Si-shun(China)1979年生于武汉,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获硕士学位。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曾受邀参加泰国双年展、日本越后妻有三年展、银川双年展、罗马尼亚双年展、俄罗斯乌拉尔当代艺术工业双年展,以及英国曼彻斯特亚洲艺术三年展。 作品先后展出于香港大馆当代美术馆、法国安纳西Salomon当代艺术基金会、格鲁吉亚国家美术馆、英国卡斯雕塑基金会、奥地利格拉兹美术馆、德国戴姆勒艺术中心、伊斯坦布尔 Borusan Contemporary、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中国美术馆,以及意大利路吉‧佩吉当代艺术中心等知名艺术场馆。 获 2015三亚「华宇青年奖」提名奖,2016 ACC(亚洲文化协会)奖。 作品被泰康空间、香港 M+美术馆,以及德国戴姆勒中心等机构收藏。 

 

田村友一郎(日本)

Yuichiro TAMURA (Japan)1977年出生于富山县,现工作居住于日本热海及京都。 东京艺术大学大学院映像研究所博士,日本大学艺术学部摄影科学士,柏林艺术大学空间实验研究所客座研究员(2013年-2014年)。 其装置作品多半结合录像、摄影、行为等形式。 田村友一郎除了向熟悉当代艺术的观众传达讯息之外,更以其不受限于录像或视觉艺术等传统分类、独特思维方式的作品,与观众激发出跳脱传统的对话。 

 

王虹凯(台湾)

WANG Hong-Kai(Taiwan)生于台湾虎尾,王虹凯的研究取向、创作关注殖民与离散的劳动历史,探究「听」于权力、生存经历和历史交错点上被遮蔽排除或消失的知识政治,以表演、声音、工作坊、装置、出版等形式,实验不同的聆听与聚集模式,探触时/空交错中欲望生成 、共存想象和知识维度之间复杂与多变的关系。 

 

作品计划曾于Theater Commons Tokyo 2019、第14届德国卡塞尔文件展、2016台北双年展、澳洲液体声音艺术节、纽约现代美术美术馆等地发表。 

 

于一兰(马来西亚)

YEE I-Lann(Malaysia)1971年生于阿皮亚,现工作居住于马来西亚沙巴州的阿皮亚。 其主要以摄影媒材为基础的创作触及东南亚群岛动荡不安的历史,透过作品探讨殖民主义与新殖民主义、权力和历史记忆对社会经验的影响,并特别着眼于「人民的历史」所形成的反叙事。 她将历史参照、大众文化、文献、日常对象揉汇成复杂且层次交迭的视觉语汇,近几年则开始与沙巴州依海维生和依土地维生的族群,以及当地的原民巫师共同合作。 她与伙伴乔依. 基德(Joe Kidd)创立了「电饭锅数据库:东南亚摇滚珍宝」(The Ricecooker Archives: Southeast Asian Rock ’n’ Roll Treasury),也参与马来西亚电影产业的美术指导相关工作。 

 

2019年间的近期参展经验包括外滩美术馆(上海);Para Site艺术空间(香港);A+ Works of Art画廊(吉隆坡) ;高雄市立美术馆(高雄);敦沙卡兰博物馆及彩船节(仙本那);亚洲电影数据馆(新加坡);北园购物中心(达拉斯)。 其他参展经验包括银川双年展(2016年)、雅加达双年展(2015年)、大邱摄影双年展(2014年及2010年)、亚洲艺术双年展(2011年)、福冈亚洲艺术三年展(2009年)、堂岛河流双年展(2009年)、新加坡双年展(2006年)、第3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1999年)。 

 

萨望翁. 雍维(缅甸)Sawangwongse YAWNGHWE(Burma)1971年出生于缅甸掸邦,为掸族良瑞王室后裔。 其祖父苏瑞泰,是缅甸在1948年从英国殖民独立后缅甸联邦(1948 - 1962年)的第一任总统,并于1962 年奈温将军发动军事政变后死于监狱。 雍维与家人被驱逐出境后流亡至泰国,而后再度逃往加拿大并于当地接受教育,现居、创作于荷兰。 雍维的绘画和装置作品,与其家族史、缅甸近代史及政治事件高度相关。 家族照片为其作品提供了图像语言之基础,通过对国家事件的探索,其创作揭示出现有的档案并非是一个国家的全部真相。 雍维亦透过地图网络的方式,呈现出海洛因与安非他命等毒品、革命军、少数族裔、矿业与石油、军事武装与政府屠杀等各种冲突,试图从复杂政治局势中梳理出秩序。 

 

雍维获邀参与过诸多大型国际展览,包括第九届亚太当代艺术三年展(澳洲,2018)、第十二届光州双年展(韩国,2018)、达卡艺术高峰会(孟加拉国国,2018)、巴勒斯坦双年展(耶路撒冷,2016)、施泰尔马克之秋艺术节(奥地利,2016)、第12届非洲当代艺术双年展(塞内加尔,2016)、印度艺术博览会(印度,2016)等。 

 

▲田村友一郎 Yuichiro Tamura_Milky Bay_2016

 

 2019亚洲艺术双年展

策展人的话

许家维&何子彦

 

展名当中的「异人」灵感来自日本古语「稀人」(marebito),此概念由日本民族学学者折口信夫(1887–1953)所提出,原意指的是带着礼物,远道来访的神明。 这些访问通常发生在特殊场合,与这样一种超脱的存在相遇总是不可思议,如果能以恰当的方式响应 – 如仪式和庆典,他们将赐予知识和智能当作礼物。 

 

我们以「稀人」延伸而来的「异人」指涉众多的「他者」 – 不只是灵体与神,还有萨满、异国商人、移民、少数民族、殖民者、走私者、党羽、间谍和叛徒等。 于我们而言,异人是一个中介者,是我们与另一个世界沟通的管道。 透过与异人相遇,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我、所在之社会,甚至是物种的界限。 这是来自异人的礼物,而有些礼物是很难得的。 

   

展名中的「山」和「海」,我们脑海浮现了「赞米亚」和「苏禄海」。 赞米亚如美国人类学家詹姆斯. 史考特(James C. Scott)所描述,指的是越南中部高地至印度东北这一片海拔300公尺以上的广大高地范围。 赞米亚的高海拔和崎岖地形构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使此区难以被围绕它的平地国家所控制,从而成为各种逃避国家者的庇护所,例如少数民族、被遗忘的战争游击队和毒枭。 苏禄海是太平洋和南中国海之间的边缘海,南部与婆罗洲接壤,北部则是错综复杂的菲律宾群岛。 除了历史悠久的海上贸易,苏禄海也充斥着抓捕奴隶与海盗行为等活动,如今已成为恐怖组织活动的舞台。 

 

高地赞米亚和低地苏禄海构成一股垂直的力量,拉扯着平地国家的根基。 为了想象这个力场可能的样貌,我们制作了一个图表,成为此次展览的概念蓝图。  

 

图中的另一股垂直力量是从对流层的「云端」延伸到地壳深处的「矿物」,同时我们也想到稀土元素,从地表下提取,再升华为数字云端。 透过云端和矿物所开启的非人视野,展开的是超越人类尺度的时空观。 在筹备这次展览的过程中,从思考人与非人的纠葛,进而引发的其中一项核心问题是:如何在这些关注点中,再次思考亚洲未曾完成的解殖计划? 

 

现在,我们暂时将图表中心的空间命名为「空无」,虚无或空的概念让人回想起亚洲一些弘大思想体系的基础,虽然这个空间的可塑性使其容易受到政治性的(不当)挪用,但是在今日,动荡的地缘政治,不断发生的技术革 命和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之际,现有的道德和政治坐标并不足以描绘我们的世界,我们似乎陷入了另一种的空无。 在这样的情势下,重新思考亚洲思想体系中的「空无」或许有所帮助,「空无」不只是缺乏,也不只是缺席,而是创生可能性的场所。 这也为展览带来下一个问题:如何创造性地思考「空无」,以及如何在「空无」中创造性地思考。 

 

这个图表既不是理论模型也不是故事线,它是我们制造出来的工具,是一个让艺术家、研究者和合作者的作品与想法能够栖息的舞台。 展览呈现四个相互关联的章节:一楼的第一展区(Gallery 102)和第二展区(Gallery 103到108) 所汇集的作品,体现了人的历史与山、海、云、矿之间复杂的交会。 

在二楼第三展区(Gallery 202)的作品着眼于那些受非人驱力而超越既有认同框架的人。 第四展区(Gallery 203到205)的作品包括人与物的变形与转换。 交织着这四个章节的是展场中的四个「脚注」,这是一些思想和笔记的集合, 不仅为艺术作品提供了可能的脉络和潜台词,也开放其他可能的思考路径

 

我们或许无法为亚洲目前面临的许多紧迫问题提供答案,但我们希望透过这次亚洲双年展的呈现,试着将既有的诠释框架松绑,让亚洲内部的议题重新置入新的关系链结之中,从而扩大了应对的可能性。

 

2019亚洲艺术双年展

策展人简介

许家维

1983出生于台湾台中,现生活与工作于台湾台北。2016毕业于法国国立当代艺术工作室,许家维在艺术的实践上,将影像制作过程本身,视为一场真实的行动,形成人、物质与地方的另类关系。曾经举办的个展包括:2018年森美术馆,2016年台北凤甲美术馆,2015年荷兰凡•阿比美术馆等。联展包括2019年荷兰国家电影资料馆,2018年光州、釜山、上海及悉尼双年展,2017年德国柏林世界文化宫《2 or 3 Tigers》、2016年台北市立美术馆《台北双年展》、2013年上海外滩美术馆《HUGO BOSS亚洲艺术大奖》、2013五十五届威尼斯双年展台湾馆等。他身兼策展人角色所策划的展览包括台北凤甲美术馆《台湾国际录像艺术展》(2018)、曼谷文化艺术中心《理解的尺度-台泰当代艺术交流展》(2012)等。


何子彦

1976年出生于新加坡,2007年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东南亚研究硕士学位。他的创作形式横跨电影、装置、现场表演,其作品脉络常来自于历史、哲学和艺术史的文献参照。曾在各大国际美术馆、画廊、影展及艺术节展出。近期个展包括2018年的德国汉堡艺术协会与上海明当代美术馆、2015年的西班牙古根汉美术馆与德国柏林DAAD 画廊、2012年日本森美术馆等,并曾代表新加坡参加2011年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近期联展包含:光州双年展(2018)、德国柏林世界文化宫《2 or 3 Tigers》(2017)、上海双年展(2014)及印度科钦—穆吉里斯双年展。并曾参加2018年的德国国际索马艺术节与日本TPAM 横滨表演艺术节、2015年韩国光州亚洲剧院艺术节和2018年所举办的德国布鲁塞尔艺术节等。除此之外,其作品曾于多地放映,如德国柏林影展、美国辛丹斯电影节、洛迦諾国际电影节、法国戛纳影展和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以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