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美术馆 > 馆长观点(系列):南条史生VS范迪安

馆长观点(系列):南条史生VS范迪安

2013-04-14 17:56:30 来源: 《艺术银行》 作者:

日本森美术馆馆长南条史生

艺术银行VS南条史生
艺术银行=ART BANK
南条史生=男条 

ART BANK:目前森美术馆的主要展览方向是怎样的?

南条:大致分为三种:个展、群展,以及主题展。个展分国内外艺术家,我们选择的日本艺术家主要是中间层次的。因为特别有名的已经做过很多展览,展览很难创新,而刚起步的作品比较单一。我们喜欢那种风格多样的,这样参展观众也不会觉得单调。群展是三年一次,一般是以一个地区获国家为界限来做的,已经做过中国、印度、中东、非洲等地的。主题展顾名思义就是按照主题来划分了,三、四年前我们做过一个医学与艺术展非常成功。展览中不止有艺术品,也有一些医学方面的东西。三种类型的展览基本是循环来做,没有特殊的比例安排。 

ART BANK:那么森美术馆的发展方向呢?
 
南条:我们想做非常学术,同时又非常大众的展览,找到一个适当的中间点。例如以往建筑的展览就是将建筑模型拿出来展示,而我们做的是实际大小复制在展厅中的展览。观众可以直接进入建筑,这是一种新鲜的体验。例如2004年草间弥生的展览,我们让他将整个空间设计在内,这样观众进来的时候不光是观看艺术品,更能体验其中的艺术氛围。
 
ART BANK:所以美术馆的选址也是有特殊的考虑?这里有更多普通的观众。
 
南条:森美术馆的选址完全由森先生来定,我没有发言权。森先生选择这个地段的理由是因为一般大厦的最顶层都是最贵的,在最贵的地段做一个美术馆,是想体现美术馆的高价值,这其中是有象征意义的。
 
ART BANK:那么主题展一般需要多长时间,多少人来实施呢?
 
南条:拿医学展来说就是两年。除了美术馆的人员,有许多人参与其中,您可以在画册上看到所有的名单,这包括最初想到这个主题时要询问的哲学家、艺术家、医生,等等,主题定下来有很多人去搜寻资料,寻找艺术家。最后还有医学权威、外科协会等协助和参与。
 
ART BANK:最近这么大规模的群展是什么时候,主题已经确定了吗?
 
南条:是从4月25号开始做一个以“爱”为主题的展览。今年是美术馆成立十周年,美术馆的第一个展览是以“幸福”为主题的,这也是一个呼应。因为大部分人“幸福”的理由都是“爱”。这个展览的特点是,既有欧洲古典的作品,也有日本古典的作品,同时还有日本当代艺术作品,三种类型的艺术品混合在一起。
 
ART BANK:美术馆宣言中提到要建一个高品质的亚洲现代美术馆藏,这是指美术馆收藏主要针对亚洲地区,还是指要做亚洲最好的收藏?
 
南条:主要是收藏亚洲的当代艺术品。
 
ART BANK:目前近况如何?有镇馆之作吗?
 
南条:目前森美术馆有大约两百件作品,还有部分森先生的捐赠。大多数都是日本,大概50%左右。镇馆之作可以算是池田学的吧,因为那件作品常被各大美术馆借展。从价格上说最贵的是草间弥生,还有杉本博司、村上隆的作品也都很好,最近还新买了一张阿拉伯艺术家的作品。
 
ART BANK:宣言里还还提到要做崭新和亲近的美术馆,亲近我理解为您之前说的学术与大众结合,崭新是指展览形式吗?
 
南条:崭新就是不会去模仿别的美术馆,我们做的展览都是非常有特色的。每个美术馆所处的国家、社会、地域环境都不一样。所以日本的美术馆模仿欧美的美术馆就不太合适。我的想法是,我的美术馆就是最适合这个地方的美术馆,最适合六本木的美术馆。但这并不是说怎样做都行,必须向欧美哪些历史悠久的美术馆学习,参考他们的标准,在此基础上改进,而不是照搬。我与森先生有一个接近的想法,即美术馆经营上突破法律的限制,遇到问题时,森先生总问,这条法律是什么时候指定的,如果是五十年前,那代表这个法律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了,我们不会完全照规定走。
 
ART BANK:你们做出了哪些比较有意思的尝试?
 
南条:首先可以提到的是我们特殊的场地。在日本的建筑高层做一个美术馆本身有很大的风险,比如说有火灾,地震等等,起初有不少艺术家不愿意借作品给我们。现在因为我们的信誉已经不错存在这种问题了。但同时,这里也拥有别的美术馆不具备的优势,我们从一开始就把美术馆和展望台设计在一起,这样不少来展望台参观的客人都会到美术馆参观,这是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我们目前很成功。
 
ART BANK:这跟你们说的刺激市场活化有关系吗?这样是不是可以更好的推广青年艺术家?
 
南条:不止是这样,那也是一种刺激活化的方式。在东京艺术博览会的时候,我们也会邀请VIP 客人到森美术馆来参观。我们还会为慈善晚宴做一些拍卖会。这些方式还没有完全确定下来,正在摸索。我们希望让提供作品的艺术家、画廊也能有一定的利润,不仅是做慈善而已。比如我们对做展览的艺术家所在的签约画廊就有回报。
 
ART BANK:是指艺术家在这里做过展览在市场上本身就会更有价值吗?
 
南条:是更直接的,我们每次个展都会选购其中一件作品作为美术馆收藏。例如2005年做的中国艺术家的群展,王庆松、邵译农他们的作品森美术馆都有收藏。森集团还有别的部门,做艺术银行的业务。把年轻艺术家的作品租借给别人。我们希望把艺术和生活结合起来。
 
ART BANK:目前美术馆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哪里?
 
南条:办展览的钱目前可以和总门票持平,但总是会有一些别的成本,这种情况会由森集团来拨款。我们也有申请一些赞助商。
 
ART BANK:针对新媒体的发展,藏品数量、体量增加这样的问题,你们有何对策,会像别的美术馆那样尝试做一些数字美术馆吗?    
 
南条:有一些想法,但是不能把所有的作品做成数字化,有的作品不可能用数字化的形式的表现,那样不太好,传统的作品还是要以传统的形式来表现。
 
ART BANK:您内心中会有一个完美的美术馆吗?是怎样的?
 

南条:跟随时代发展,地域发展,不断变换的美术馆是才是最好的美术馆吧,若是现在做定型的美术馆肯定会被时代淘汰。所以将来有这个美术馆可能会变成地下美术馆,随时变化,变成地下当然是开玩笑。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

 

艺术银行VS范迪安
艺术银行=ART BANK
范迪安=范
 
ART BANK:随着艺术以及科技的发展,传统美术馆是否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您的头脑中是否存在一个理想化的未来美术馆?它是怎样的?
 
范:从世界范围看,美术馆在不同时代都面临不同的挑战,比如欧美美术馆一向以陈列馆藏经典为主,在上世纪70年代就遇到如何面对蓬勃发展的当代艺术问题,促使美术馆从现代型转向当代型。中国的美术馆以往注重为专业艺术家服务,总起来说是小众美术馆,这些年的主要任务是转向面对公众,以公众为中心策划组织展览,举办公共教育活动,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审美要求。现在可以说中国和世界是一样的,美术馆都要在全球化的文化背景下思考办馆的取向与策略。具体来说,艺术创新的态势,艺术生态(如各城市艺术区、画廊等艺术产业的发展,对公立馆来说还有民营馆的方兴未艾)的变化,网络时代带来的图像信息海洋等,都对美术馆提出严峻的挑战,于此,“未来美术馆”还真是一个新命题。21世纪的全球文化肯定是知识生产的交叉性更强,文化接受方式的创新速度更快,地域文化与全球文化的矛盾更突出,对美术馆来说,着重是要解决公众“看什么”和“怎么看”的问题,解决“看什么”就要研究社会的审美文化心理和期待,“怎么看”就要创造新的“视读”方式。理想的美术馆应该在经典型、开放性这两端都加大力度,要让观众看到经典,增加艺术史直观知识和认同,但又不是被动地看,而是在参与、互动、对话中获得体验。美术馆应该是一个文化新知的发生场和增加想象力的空间。
 
ART BANK:中国美术馆建立新馆的目的?这个新的美术馆除了面积全球最大以外还有怎样的优势?是否有一些适应美术馆新需求的重要功能性设计?外观设计对于美术馆的重要性?
 
范:中国美术馆具有历史性的品牌优势,在总量超过10万件的藏品量,举办展览陈列的学术、组织、推广能力以及与国际著名美术馆的交流等方面都具备较高水平,新的国家美术馆建筑总面积将近13万平米,在设计要求上,我们提出最大化地提高展示面积,使大量馆藏作品能固定长期陈列,建构美术馆的“20世纪中国美术叙事”与此同时,也要在展厅的高低、形状、大小等方面适应当代美术多种型态的需求。此外,可能与现有状态最大的改进是极大地增加公共服务空间和设施,例如公共教育所需的讲堂、工作坊、图书与信息空间、数字美术馆以及咖啡、艺术品商店等等。这些功能性要求一是已有国际美术馆的参照,二是从这几年免费开放后积累了许多要拓展的思考,总的是要使新馆真正成为一个“美术馆文化空间”。外观设计十分重要,要具备标识性,让人一眼看去是一个文化建筑,是具有中国文化内涵又立足于首都北京的现代建筑。目前已经过国际设计招标和评选,在继续深化优化方案之中。
 
ART BANK:拥有新的场地后是否有扩充馆藏的计划?常规途径是怎样的?未来是否会开辟新的途径?
 
范:馆藏是立馆之基,中国美术馆的藏品首先是历史的积累。在计划经济时代,没有艺术市场,也没有社会民间收藏风气,展览之后作品的去处,最好就是得到美术馆的收藏。而今时过境迁,美术馆最大的挑战莫过于来自各方面对艺术品资源的争夺。这些年我们在政府的支持下,加大了收藏力度,通过接收捐赠和常规收藏两个渠道,每年以近千件、数千件的量在增长,但是,距离建构完整的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序列这个目标还有差距,一些重要的历史现象、人物的作品还有空缺。依靠艺术家及其亲属捐赠,这是扩大收藏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国美术馆之幸。许多艺术家有很高的境界和奉献的精神,对自己艺术品的去处有清晰的认识,他们知道把最好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捐赠给公立美术馆,才使作品成为国家艺术资源,真正发挥作用,也真正流传下去。我们在接受每一次捐赠时,都能感受到艺术家可贵的情怀和感人的故事,一是要把展览、学术研讨会做好,二是向社会大力宣传奉献精神。三是把捐赠作品保护管理好,运用好,发挥作用,以为回报。这些年,我们运用捐赠作品做了许多专题展,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我注意到,西方许多美术馆、博物馆获得收藏家、企业家的捐赠,这甚至是藏品的主要来源,但中国民间收藏、企业收藏才刚刚起步,有了藏品也是还想自己建馆,因此,社会艺术资源流向公立美术馆还有待时日,也需要政府在捐赠免税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ART BANK:如今正是中国美术馆发展的蓬勃期,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他们各自发展的局限和优势在哪?您认为前景如何?

范:就整体而言,的确步入一个“美术馆时代”,这几年各地兴建了一批省级馆、市级馆,院校馆,民营馆,例如公立馆方面2012年就要上海将世博会的中国馆改造为“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天津美术馆、太原美术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等落成,4万多平米的山东美术馆建筑已经封顶,四川省美术馆也快开馆,新疆、福建、黑龙江等都有新馆计划。文化发展繁荣和文化惠民,首先要有基本文化设施,这是好势头。中国之大,美术馆总量也不算多,有的省还没用馆,因此需要政府加大投入。但建了馆之后,需要专业人才,包括学术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这方面还相当薄弱,此外还应有配套的运营机制、评估机制,这方面需要政府支持,总起来看,美术馆的能力和水平与当今社会对美术馆的需求和要求相比,还有不同程度的差距,需要政府、社会和美术馆界形成合力,加强建设。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

上一篇: MOCA前总策展人..  下一篇: Berghuis担任..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