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行为档案 > 西南行为艺术的梳理、策展与写作

西南行为艺术的梳理、策展与写作

2020-02-24 19:48:13.944 来源: 麓湖A4美术馆 作者:蓝庆伟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历史中,“西南”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概念,更是一个学术词汇,亦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的中心之一。但近十年来,西南的当代艺术发展发生了一些悄无声息却又轰轰烈烈的变化,这一时期内,鲜有在全球视角、中心视角下对西南当代艺术的回望。对西南当代艺术近十年发展的回望是我在策划展览中的一个出发点。当然这里面也有着居住在成都的原因,近水楼台对西南当代艺术发展有着持续的观察。

640.webp.jpg

▲《从街头到语言:2008年以来的西南行为艺术》展览海报

带着这样的思路,在与麓湖·A4美术馆讨论时,就西南行为艺术这个展览主题达成了一致。麓湖·A4美术馆是一家非营利性机构,长期关注西南当代艺术的发展。

1582545763(1).jpg

▲左:展厅设计初稿,右:展览方案4


策展争议

展览绝非是一次简单的作品集中。在“从街头到语言:2008年以来的西南行为艺术”展览中,面临着以下问题的冲突:

一是展览题目。展览的主标题不是一个抽象词,而是展览核心要义的表达,“街头前卫”曾是高名潞在总结成都行为艺术时所用的一个词汇,“语言”则是艺术家个人方法论探索的代名词,“从街头到语言”首先表达的是对过往行为艺术的致敬;其次阐明当下行为艺术创作的特征之一;再次是对西南行为艺术持续发展的提示。

二是展览题目中的时间划定。在时间划定上,选择以“2008年”为界限。首先,有无数的偶然与事件在这一年发生,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当年成为影响全球格局与思考的变化年,在如此背景下,西南行为艺术的发展格局也随之而变。其次,研究西南行为艺术既是一种区域性艺术发展的个案研究,也是全球语境和全国视角下的回望,不是自说自话,而是在呈现面貌的同时来探讨意义与价值。

三是对艺术家的选择。在展览最终呈现的艺术家名单里,也有诸多的冲突。首先,2008年以来的西南行为艺术从业者显然不止展览中所呈现的这七位,实际人数可能在参展人数的十倍以上。其次,从西南出发现在活跃于其他城市的行为艺术家也不在少数,他们大多已在行业内有较高的地位。在此次展览艺术家的选择上,主要依据以下几个原则:1.艺术家必须是长期以行为艺术作为主要方式进行创作,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第四天就开始玩跨界。2.在作品形式上,艺术家的作品都要比传统的身体性作品有所拓展,有着对行为艺术创作的整体性推动。3.区域性,相比其他地区的行为艺术,很少有像西南地区这样有密集的行为艺术家存在,选择的艺术家是主要在西南地区从事创作并形成了一定影响力。4.有鲜明的个人创作语言。

展览呈现

展览所能使用的展厅面积十分有限,由于美术馆同期有两个不同的展览,每个展览都是以美术馆的上下两层的物理空间为界限,一层为“从街头到语言:2008年以来的西南行为艺术”,展厅面积接近600㎡,在这一面积内只放作品已经是捉襟见肘。“从街头到语言:2008年以来的西南行为艺术”又是一个带有回顾性和行为艺术发展梳理性的展览,在这个展览中,“历史、文献与未来”、“现场与作品”、“公众与体验”都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词。

▲ 《冰刀》,胡佳艺,单声道视频,6'01'',2014年

▲ 《海浪》,董文敏,行为影像,19'43'',2019年

▲ 《还乡三部曲之“红海”》,和丽斌,行为录像3'55'',2016年

在有限的物理空间下拓展展览的立体空间变得尤为重要,在“历史、文献与未来”中,通过《从街头到语言:西南行为艺术》(蓝庆伟、王娅蕾著)这本西南行为艺术小史来完成对西南行为艺术发展脉络的梳理,同时举办“行为艺术的记录与研究”研讨会,既讨论“行为艺术的记录与资料”,同时也讨论“行为艺术的档案与研究”,与会者在讨论过往的同时也在讨论未来行为艺术文献的档案与研究工作。在“现场与作品”中,展厅内除了呈现其为艺术家的行为艺术作品文献之外,还设有“文献区”和“呼吸空间”两个单元,文献区可以翻阅《异化的肉身:中国行为艺术》、《江湖飘》、《从街头到语言:西南行为艺术》等行为艺术书籍;也可在两台电脑中查阅七位艺术家的所有作品,以期观众对艺术家有全面的认知。“呼吸空间”是一个行为体验空间,是“公众与体验”的一部分,艺术家王彦鑫给出了行为艺术练习的四十种方案,公众可以在此选择任意几项来体验行为练习,以期从身心上对行为艺术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公众与体验”另外一部分是通过艺术家的工作坊和展览期间的行为艺术讲座来完成。

▲《吾与浮冰》,幸鑫,行为录像,12'27'',2010年

《跟踪》,周斌,行为录像,4'30'',2009年


视觉惊喜

在展览的筹备阶段,美术馆曾就展览海报的设计询问我的意见,我给出的答案着实让他们为难——不能出现场景和具体形象。但设计师王娜娜最后所呈现出来的海报形象让所有人都感到惊喜,她根据七位参展艺术家的作品风格,用每人一个视觉符号的形式排列在海报上,既是七位参展艺术家的“视觉身份”,也成为展览现场、展览衍生品的元素。

在展览现场每个艺术家的说明文字之上,都包括了他们的“视觉身份”和名字。除此之外,在展览现场的空间利用上,特别注重空间的多重使用,以何利平的作品为例,其作品所在空间的过道原本是消防规定消防通道,根据消防规定这一通道内不允许有任何的障碍物,我们根据该消防通道的要求和何利平作品《只要心中有沙,哪里都是马尔代夫》的视觉延伸,在消防通道还原了人行横道的视觉,让展览的立体感油然而生。

4.webp.jpg

▲ 《圆-身体律动》,王彦鑫,行为录像,13'02'',2019年

麓湖·A4美术馆的同仁为本次展览打造了几款衍生品,根据展览海报的视觉延伸的杜邦纸环保Tote Bag;根据艺术家作品和语录延伸出来的抓绒卫衣、地毯、手机背卡、不正常人类行为指南Note Book等。这些衍生品的种类虽然都很常见,但与展览的结合可以看出设计师与美术馆同仁的用心,恰到好处有别出心裁。

▲ 图1:《从街头到语言》出版物

非正常人类行为指南 Note Book

“一平米”计划展览限定地毯

▲ 图1: 艺术家选言手机系列背卡

▲ Born to be an Artist-艺术家何利平限定抓绒卫衣

▲ 展览限定设计杜邦纸环保Tote Bag


西南行为艺术小史

《从街头到语言:西南行为艺术》

在2012年策划“贵阳叙事:新长征路上的‘城市零件’”时,曾借展览之机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贵阳叙事:贵阳当代艺术的发展史1978—2012》(蓝庆伟、王娅蕾著)一书,系统梳理了当代艺术在贵州地区的发展历程。这次展览也做了类似的操作,撰写并在展览开幕时推出了《从街头到语言:西南行为艺术》一书,系统地梳理了西南行为艺术的发展。

《从街头到语言:西南行为艺术》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中国行为艺术概况,对中国的行为艺术发展概况进行了概述,作为西南行为艺术梳理的一个背景;第二章人·生命·信仰:云贵早期行为艺术和第三章20世纪90年代四川地区行为艺术,是对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南行为艺术发展的梳理;第四章关于行为艺术的大讨论,是新世纪初期全国行为艺术发展的转折期;第五章行为艺术节和行为艺术教学,则是行为艺术转折期后在西南出现的新事物,也是推动西南行为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第六章2008年以来的西南行为艺术,则介绍了2008年以来西南的艺术生态、自我组织与替代空间、行为语言的个体化。最后则以2008—2019年间的西南行为/现场艺术节作为附件。

1582544613(1).jpg

▲ 《从街头到语言:2008年以来的西南行为艺术》现场展览图


行为艺术的生态、档案与研究

随着2018年首届“夜郎谷行为艺术周”的诞生,西南的云贵川渝都有了自己的行为艺术节,但行为艺术的生态仍然薄弱。UP-ON(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作为西南第一个行为艺术节,曾出版过《UP-ON向上成都1995-2012:身体美学与场景凸现》(查常平主编)、《UP-ON向上艺术节2015-2017:形式创造、个体经验、公共话语》(蓝庆伟主编)等文献,云南“在云上”行为艺术节的发起人和丽斌曾出版过《日瑟浩奕——和丽斌 2003~2014年云南当代艺术评论与访谈》,再加上此次展览的《从街头到语言:西南行为艺术》,关于西南行为艺术研究的书也不过四五本,而这几本书通常是以梳理为主,而就行为艺术本体、语言等的研究可以说还处于空白阶段,希望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来进行行为艺术、西南当代艺术及其相关联的研究工作。

我在参与UO-ON(向上)国际现场艺术节策展工作时,就行为艺术的未来拓展做过一些结构倡议:建立行为艺术文献库、成立非营利的行为艺术基金、设立行为艺术扶持奖、进行行为专题性系列研究与出版。这些工作不是几个人也不是三两天就可以实施,这不仅需要很长时间来建立、完善及持续,还需要保障性的资金。

希望不久的将来,在西南逐渐建立这些行为艺术生态!


该文稿出版于2019年《画刊》第12期(P49-52),由策展人蓝庆伟供稿。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艺术档案 > 美术馆 > 2023/24年度“奇森黑尔美术馆策展研究计划”报名

2023/24年度“奇森黑尔美术馆策展研究计划”报名

2022-12-05 19:44:54.107 来源: Asymmetryartorg 作者: Asymmetry

图片提供:Asymmetry艺术基金会


Asymmetry 艺术基金会荣幸地宣布我们与伦敦奇森黑尔美术馆(Chisenhale Gallery)合作的全新项目“Asymmetry +奇森黑尔美术馆策展研究资助计划”,即日起开放报名。该计划将于2023年4月启动,为期18个月,为海内外华人青年策展人提供在伦敦知名艺术机构研究、工作和学习的机会,获选者还将参与机构全新的出版项目。申请截止日期为2022年12月12日,敬请关注。


Asymmetry+奇森黑尔美术馆

策展研究资助计划

该计划由Asymmetry发起,为海内外华人青年策展人提供可持续的职业发展机会。获选者将在奇森黑尔美术馆的展览部进行为期18个月的工作、实践与研究,并在该馆高级策展人的指导下,和美术馆策展团队密切协作,与艺术家Laurie Kang、Benoît Piéron、Alia Farid、Joshua Leon 和 Rory Pilgrim 一起开发委任公共项目或出版物。该职位还包括每周一天在Asymmetry总部灵活工作的机会,通过与Asymmetry策展网络密切合作,进一步发展研究员的策展研究及写作能力。同时,获选者还有机会将自己的研究项目付诸实践,在高级策展人的指导和帮助下,拓展策展及研究领域相关的专业技能。


000.jpg

▲Rachel Jones,say cheeeeese (2022)。展览入口外景,奇森黑尔美术馆,伦敦。摄影:Andy Keate,图片提供:奇森黑尔美术馆。


该计划标志着 Asymmetry与奇森黑尔美术馆合作的进一步深化,Asymmetry基于双方合作的经验,及往届研究员的反馈,认识到突破传统展览制作、交流和出版模式的迫切性,希望为海内外华人青年策展人提供独特精准的职业发展契机,使其获得学术深度与职业经验的双重提升。

2023/24年度资助计划通过全职形式将获选者嵌入奇森黑尔美术馆的日常策展工作中,提供展览组织、艺术家联络、项目研究、制作支持、出版物以及公共项目等实践机会,为独特的职业及行业经验助力。获选者还将深入到丰富的机构展览档案研究中,从批判的角度思考机构文化遗产和未来的档案实践等议题。资助计划期间,Asymmetry艺术基金会也将在伦敦总部,为策展人提供移动办公和策划公共项目的机会,并提供相关职业支持、社交及公关媒体资源。


640 (1)2.jpg

▲Asymmetry艺术基金会伦敦总部,艺术作品:王伊芙苓韬程,False Poster Banner,2020。图片提供:Asymmetry艺术基金会


申请详情

前往Asymmetry官网www.asymmetryart.org下载并填写策展研究资助计划申请表。

简历—概述过往的工作经历,包括与展览、驻留、获奖、出版物、公共项目、演讲、研讨会等相关履历。

申请信—概述申请动机,策展兴趣和在当代艺术及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500字以内)。

以上资料需以英文撰写,该资料包大小不得超过10MB。

请将填写完整的策展研究资助计划申请表及上述材料,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至fellowship@asymmetryart.org

申请截止日期:2022年12月12日

策展研究资助计划实践日期:2023年4月17日至2024年10月31日

2021、2022年奇森黑尔策展写作资助计划获选者及项目详情,请点击文末相关链接查看。


640 (2)1.jpg

▲Nikita Gale, CCCIRCCCE (2022)。展览现场, 奇森黑尔美术馆,伦敦。摄影:Andy Keate。图片提供:奇森黑尔美术馆。 


合作伙伴

拥有38年历史的奇森黑尔美术馆由艺术家创立,位于伦敦东区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意的街区,是伦敦最具创新性的当代艺术平台之一。美术馆以发现新兴艺术人才闻名,通过与艺术家的合作发酵文化效应,还以委任创作的形式激发国内外艺术家在实践中寻求新的创作方向,同时希望大众从艺术家的创作中获取智慧与能量。正是这非凡的实验精神和行动力将废旧工厂变为如今这个致力于当代艺术,具有无限可能的美术馆空间。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