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展评:“未来事件交易所”

展评:“未来事件交易所”

2012-05-08 23:39:56 来源: artforum 作者:文/贺潇 ︱ 译/王丹华

李傑,《告诉我你要什么,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在我忘记一些事情之前)》,2012, 展览现场,台北当代艺术中心。

展览名称:“未来事件交易所”
展览地点:台北当代艺术中心 | TAIPEI CONTEMPORARY ART CENTER - 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160之6號, 160-6, Yanping S. Road, Taipei, Taiwan
展览时间:2012.03.04–2012.03.31

郑美雅和姚嘉善(Pauline J. Yao)策划的“未来事件交易所”,以现场创作和观众互动的合作方式,探讨当代艺术的创作;参展的十名艺术家里,绝大部分呈现以创作过程为主的艺术作品,通过劳动交换,不以完成的作品为目标的艺术创作实验,寻求价值的产生。展览的整体效果是挑战了一般的收藏家们想将完整的作品纳入袋中的期待,这些作品都是以合作的手法,开放式的交流,或在具体的场所创作的。

展览开场是孙原和彭禹的作品《芝麻开门》(Open Sesame, 2012)。两把气枪放在了作品收藏者签订的租借合同旁。两把枪本身并不是艺术品,只是临时借用的东西,内地是限制任何武器过境的,但合同规定,一旦政策发生变化,收藏者应该将这些东西归还。《芝麻开门》暗示了收藏家所享有的艺术家很难企及的特权。而这里,收藏家原先承担的作用发生了变化,从艺术品的“拥有者”成为了“监管者”。在这种情况下,交易的不是物品,艺术家是将他们的愿望转嫁到收藏家身上。

张奕满在《一个关于金钱和父亲的小故事(给CELR)》 (A Short Story About Money and Fathers (for CELR), 2012)中,将2000圆台币放进了全台北图书馆里的罗伯托•波拉尼奥(Roberto Bolano)所著的书中。阅读波拉尼奥著作的读者们会偶然发现这些纸币。他的举动可以被理解为是向这位智利诗人致敬,当年他为了养家糊口,放弃了自己的理想职业,变成了小说家。通过艺术家所勾勒的波拉尼奥的职业生涯的转变,这一作品让我们对劳动的价值产生了思考。换言之,是继续当一个一贫如洗的诗人还是成为一个有收益的小说家,这二者究竟哪个更有价值?

当代艺术创作,越来越倾向于政治行动、姿态、和参与过程,这一过程挑战艺术作品作为单独的、可收藏的物体的观点。“未来事件交易所”中的十位艺术家,以创造超越一切价签的价值,为我们熟悉的商品化交换方式、劳动或角色呈现了另类的方式。阿君•阿帕杜莱(Arjun Appadurai)在《万物的社会生活—文化视角下的商品》(The Social Life of Things – Commodities in Cultural Perspectives)中写道:“人们通常认为那些我们难以拥有的物品是有价值的。”也许,这就是为什么这些不可收藏之物对收藏家和将会与之邂逅的人们的价值所在。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