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动物形象分析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动物形象分析

2012-12-12 16:38:14 来源: 数字中国 作者:罗彪

动物自艺术的产生时起就一直为艺术家所喜欢的题材。从法国拉斯科洞窟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万多年前描绘野牛的绘画作品,这是原始先民有功利目的的巫术仪式的产物,它是利用矿物质与动物鲜血混合制成的颜料绘制的。我们也可以从中国半坡出土陶器中看到我们祖先对鱼的表现,以及他们生活中鱼的重要性和他们对鱼的崇拜。在当代艺术中我们可以看到台湾艺术家连建兴对当代生存环境做出反思的作品《海角乐园》中与人类共同赴险的动物们。我们也可以看到王晋行为艺术《娶头骡子》中浓妆艳抹穿着丝袜的骡子。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艺术形式中动物题材都有不同表现。

在原始社会中,人类还是不完全的人,他们与动物争抢生存空间与生存机会,是互相捕杀的对象。当时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力是相当有限的,在自己力量相对弱小的时候形成一种对对立一方的恐惧与崇拜,这就形成了原始的图腾。在原始图腾中动植物都有,但对动物的崇拜居多这与动物的不可战胜性和它们提供的食物来源是有直接关系的。比如:草原民族对狼的图腾,这是因为狼的攻击性与其神秘、不可征服性。半坡先民对鱼的崇拜是鱼作为美食养活了他们,而形成的一种感恩式的崇拜。原始艺术中动物形象还有岩画中的动物,陶器上的动物图案,以及中国龙的形象。随着工具的改进与人类对自然控制力的增长,尤其是金属工具的使用,人类的生存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他们捕猎的动物有所结余,他们也学会了种植农作物,这样动物在人类生活中出现了分化,分化成:人类驯养的动物与仍然生活在野外的野兽两部分,这样艺术作品中的动物形象出现了变化。这一时期人与动物的关系基本上是相对稳定的。在中国后来出现了花鸟画和人化的动物形象与动物化的人的形象等。在这一时期中国的思想家认为“天人合一”、“万物有灵”,认为人与动物的关系应该是和谐的,动物有其性灵也有它们的权利。如文学家苏东坡“侣鱼虾而友麋鹿”的生存状态的追求,陕西霍去病墓的动物雕塑与自然环境的合一。但西方认为动物始终是与人对立的对象,动物成了人类征服和表现自己的对象。艺术作品中反应圣乔治杀龙的很多,也可以看到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猎狮》中的人与动物的对立。西方与中国古代思想在对待动物上完全不同,在现在看来我们祖先所追求的也正是我们当代人所要追求和实现的。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电子、汽车、火车、化工厂、烟囱、污水、塑料泡沫充斥着每一个城市,人类的力量强大了,昔日的动物与人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恐惧猛兽由于我们可以在市中心的动物园里看着它们无精打采的打旽,我们也可以坐在特殊护卫的汽车中到非洲草原直视狮群。当代艺术源于当代生活反映着当代人的思想。在当代生活中动物沦为了人类排遣孤寂、空虚的宠物,这是人类对动物的权利的美丽践踏。中国的很多当代艺术家就通过他们的作品反映着这个事实。在另一个方面,马克思说过:“人类不要过分得意于自己对大自然的胜利,其实大自然都在报复。”自从欧洲的疯牛病、中国的非典等流行病的发生,人类不得不反思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关系。这使得当代的环境保护思潮再一次兴起,艺术界的环境艺术,大地艺术的也再次风起。动物们在当代艺术中有了一个新的角色就是控诉与刺激人们的神经,使读者能反思人类对动物的种种行为。还有一点就是当代艺术中动物直接出现在了艺术作品中,这在以前是从来没有的,这主要出现在当代的行为艺术与装置艺术中。行为艺术与装置艺术最早出现在西方,这是艺术内部的自觉而产生的两种新的艺术形式,动物形象的表现在其中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城市化、竞争化的社会。我们生活在冰冷无生命的水泥城市中,用电脑和手机交流信息,吃的是快餐,用铁制的汽车代步;生活中充斥着汽笛声和机器轰鸣声;每天与贴近但陌生的人对视。当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淡化了,这导致了当代人精神上的空虚与孤寂,对社会的不信任,对现实的排斥。这种现象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出现,人们此时在天真无邪的动物身上找到了寄托,利用动物排遣心中的寂寞。这一点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有着强烈的表现,这也是动物形象在艺术作品中角色的巨大变化——宠物,这在中国艺术史上是一个大的改变,动物成为宠物并不是人类对动物的关爱增加了,并不是人类使动物得到自由,相反是对动物的摧残。

从当代艺术家曾梵志的《面具系列》组画中我们可以看到戴着面具、慵懒、变形、瞪着大眼睛的人,这是当代城市人的写照,而这样的人总与一条不同的狗为伴。包括他的《自画像》图示化的人物背后照样蹲着一条哈巴狗凝视着观众。有人评说:“画家试图将他理解的痛苦与焦灼表现出来,画家认为现实中的人无疑病入膏肓,医治是必然的了。”这样的评论是比较到位的,画家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的痛苦,这种痛苦使人陷入病态,这恰恰表现在人与宠物的关系中。病态的人与其宠物狗出现在一个单调、虚无的工业环境的背景中,表现出这个社会中人的空虚与人对宠物的畸形关爱。艺术家李季的作品《宠物系列》主要表现的是一系列年轻的穿着时尚的性感女性与其宠物的关系。画中的女性仅仅以身躯示人,隐去了头与下肢的下半部分,形体性感、婀娜。宠物是一只猴子,猴子总会攀搂住其主人的身体,后来画家的《宠物系列》中的人是以躺着的姿态出现的,宠物还是以原有的形式出现。这一组画作者直接以宠物为题表现出当代人与动物的关系。其中年轻时尚的女性,没有展示出他的面部形象给读者一种想象的空间,一般的人会认为她是美的,但谁又能肯定呢?这种现象在我们生活的网络时代经常出现。曾几何时我们与一网友聊天,她的网名优美得让人心醉,网络形象更是貌美如花,说话也温柔可人,但与其见面时却令人大跌眼镜。这种时代对个人特征的消解在这件作品种得到了很好的表现。作品中用这样无面部特征的人物代表当代年轻一代人的空虚,然后在画面中却突出表现宠物的特点与动作,使它成为画面的中心,给观众充分的暗示,表明在当代人的生活中动物成为人类选择的宠物。我们在大街小巷中总能看到各种各样奇怪的狗与其他动物,这都是人类根据自己的喜好培养出来的,为了满足人类需要的产品。在《宠物系列》中所养的猴子与人的身体的接触与它的姿态,充满着性的暗示,表现着当代人与人的不信任。有人评论:宠物与这些女人关系的暖昧让人想到它是不是代替了男人的角色。曾梵志与李季都是新生代玩世现实主义画家,他们目睹了改革开放的到来,目睹了社会发展与当代问题产生的过程,也深刻的体会到了人与动物的关系的转变,所以他们用手中的画笔记录了这一社会事实,揭露了当代社会中人与动物关系的伪亲密。

当代艺术家王兴伟的作品《上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点。作者虽然没有刻意表现,读者可以在作品中轻易的获取这些信息,这也许是艺术对生活真实反映的一面吧。作品中裸体男人摆出马奈《奥林匹亚》式的姿势深深地入睡,在画面左上方男人的脚附近有一条同男人一样清瘦的宠物狗也正在酣睡。他们在同一个环境中却分别头朝相反的方向睡着。电视机正在播放着节目,人与狗在互不相关、互不接触无视周围的事物的情况下入睡。作品表现了当代人与动物的关系的虚伪和当代人的空虚。在今天的社会中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着事故和突发情况,但我们仅仅路过而已,不会去关心具体的人和事,人们是那样的冷漠,动物就生活在这种冷漠的人群中,是那样渺小、无助。这是由于今天的信息化和生活节奏的快速化造成的。我们利用电视和互联网在短时间就可以看到某个城市的车祸死亡多人,又可以看到伊拉克战争中一次袭击中死亡了上百名妇女和儿童。信息量的巨大使人们冷漠,不再也无暇关注这些事情,这也是一个很难改变的社会事实。

二、生态学:环境意识的觉醒

中国当代艺术中表现对动物(包括人自己)生存环境关怀的艺术家受西方的环境保护思潮影响,体现了艺术家对中国经济、工业发展对自然的剥夺和对生态对动物的威胁的觉醒。动物是生态链中不可缺的一个环节,人类自己也是这个生态圈中的一部份。人类能力的膨胀却违背了这一点。从原始社会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对动物的崇拜,到古代人们的“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物我相望”的人与动物的关系的理想追求。近代人类的科技、工业的发展对大自然的开发导致大批动物的死亡与绝种和动物对人类的报复使部分人觉醒,人们认识到人也是动物逃避不开动物行为的支配,人还存在着原始的动物性。人们的觉醒导致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组织,动物保护组织的产生。艺术界也出现了很多具有保护大自然意识的作品。动物形象也得到了新的表现。人类的这一觉醒虽然是不自觉地,但这也是对大自然的回归,对人与动物关系的重新认识的一个时期。

人类从最初与动物的动物间关系,到对动物的征服与取得自身满足的相对稳定关系,到打破生态圈中的秩序与规律,到当代对人与动物的关系的重新认识和对大自然的回归。犹如青原惟信禅师所说的:“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明,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体歇处,代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是一种认识上的升华人类对自己与自然和动物的关系的认识也经历了这一过程,虽然经过了一番曲折,所幸的是人们已经开始觉醒了。在中国当代艺术家中很多人已经达到了这样的一个认识境界。在他们的作品中对人类的活动对自然和动物的负面影响做出了揭露。观念艺术家赵半狄的一系列作品以广告的形式表现了人与动物的对话,引起读者对动物生存环境的变化做出思考。他的作品《赵半狄与熊猫咪》表现的是沙发上的男人想抽烟对旁边熊猫的问话以及熊猫的回答。问答内容相应的打印在人与熊猫的旁边。

男人问:“我抽支烟你介意吗?/Do you mind if I have a cigarette? ”
熊猫答:“如果我死了你介意吗?/Do you mind if I am dead?”

艺术家设计的这两句有趣的问答,在这个特殊的场合中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熊猫是濒危动物,但人类的活动使其栖息地逐年减少,人类的工业、生活污染同时威胁着它们的生存。同时我们从这一画面中也会想到其他的动物:藏羚羊、东北虎等面临的生存问题。艺术家用一种调侃的方式表达了他深刻的自然思想同时取得了很好的反响,这是很难得的。 赵半狄在他其他作品中也表现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如《2000年中国的故事》里艺术家以女性的姿态怀抱大熊猫作哺乳状等。大熊猫在中国在世界都是一种特别的动物,它的形象很有喻意性,艺术作品中表现的也很多。四川美术学院的张渠开的一系列作品中表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侵占,动物失去其生存领地的现象。他的作品《吃空气》中熊猫处在一个漂浮的软垫上,背景为单调或漂着片片白云的天空,熊猫在张口吃什么但爪子上却没抓住任何食物。熊猫为什么吃空气?因为它们没有竹子可以吃了,造成这一事实的恰恰是人类自己。

在表现对动物对大自然的深层关怀的艺术家中,台湾艺术家连建兴的作品表现了一种人类神秘的失落感和和深层次的哲理性思考。其作品《再生乐园》中他刻画了一个废墟式的城堡。城堡中有宁静的海洋和美丽的海鸟,人与动物在其中友好和谐的生存。从城堡的窗口可以见到外面城市的嘈杂纷乱。外面一只黑色的鸟正飞向窗口,或许它想飞进城堡逃离外面那非人的人类世界。在他的《守护净土》中描绘着人类工业仓库中的一个方形池中生长的一棵小树,池中树周围还有一圈蓝色水流,在这个仓库空间中充斥着水泥砖柱、生活垃圾、空中密布着木制或钢制的框架和管道等,从天窗中穿透着一线阳光透过密布的管道照射在小树上。画面左下角一只鳄鱼在守护着这唯一称不上净土的净土。这件作品表现的是作者眼中自然环境在文明中受到的压迫。“砖石柱子象征着人类文明的建设…这一块净土只剩古文明中图腾般的动物在守侯着。” 连建兴的这件作品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深刻的思考,认为人类如不适时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反思,人类也将和那些灭绝了的动物一样走上绝路,而这一切又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他的《海角乐园》、《希望之春》同样是对这一主题的表达。如果说连建兴的作品是一种哲理性的思考,那么张小涛的作品中对动物的生存环境是一种讽刺式的表达。他的作品《快乐时光》中两只青蛙把头探出水面正鼓着气、享受着阳光。说到青蛙我们一定会想到童年时代夏天的傍晚荷塘、溪流中的蛙鸣,蛙声阵阵伴着荷香和泥土气息迎面而来,另人心旷神怡。但在这件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可能是闻一多先生《死水》中描绘的那沟发绿的死水中的青蛙。青蛙对这一切的生活环境的变化是无知的,他们依然浮在水中鸣叫,不知道自己的处境。张小涛以这种带有乌红血迹似的大红斑的表现青蛙的作品取名为“快乐时光”,这无疑是对动物的人道主义的悲悯与人类对动物生长环境的破坏的残酷现实的反讽---我们人类与其他动物生长在同一个环境中,其实人类是在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

三、美术学:新表现形式的出现

在中国当代艺术中动物以其身体直接出现在艺术品中,这在中国艺术史中也是从来就没有过的。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艺术家张盛泉的《背羊》行为艺术中的绵羊,还有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如《鱼·行者》、《尤物之吻》中的动物等。在这些艺术作品中动物都是活生生的出现在艺术作品中,另外一些装置艺术中动物的躯体皮毛在作品中的出现。中国的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来源于西方,“装置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架上艺术,而是产生于现代艺术内部的观念艺术,往往通过对物品及环境的重组,来呈现具有针对性的艺术意识和文化观念。最早的装置作品是1913年杜尚的《脚踏自行车轮》,他把一个直径为64.8CM的黑色自行车轮倒过来,装在一个高60.2CM的白色木凳上,创作了第一件名副其实的装置作品。” 装置艺术是一种对现成品的选择再组合的艺术,当然动物的躯体也被装置艺术家视为现成的材料出现在作品中就不足为怪了。我们在蔡国强的装置作品《龙来了,狼来了:成吉思汗的方舟》中就可以看到排成一列的羊皮筏子(缚住完整的未破裂的羊皮四蹄,吹满气而成的一种水上交通工具。),而形成的非常有气势的作品。在中国行为艺术中动物的直接出现就更多了。行为艺术是以一种行为方式和表演方式来达到艺术感染的艺术形式,行为艺术的最大特点即是它的表演性和参与性。它的这些特点使得活生生的动物和人一样频频出现在艺术作品中。如张培力的《洗鸡》,徐冰的《蚕系列》,王晋《娶头骡子》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结语:

当代艺术产生在这样一个问题的时代,它肩负着它的历史使命,它要表现这些问题,也要思考这些问题的前因后果。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动物形象,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社会思考,使人们对人与动物关系开始深层次的再认识,使我们认识到人类自身的问题,同时,把当代人与动物的特殊关系上升至一个社会性的理性的思考层面来。受环境问题迫害的动物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表现,使人们认识到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即保护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保护动物即保护人类自己,使得当代中国人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的增强。经过数万年动物与人一直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着,在未来世界中动物同样会与人类共同的拥有地球这个家园。动物这一古老的艺术题材在中国当代艺术中有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将来的艺术中它一定还会是艺术家喜爱的题材。

参考书目:
1.《美术形态学》王林著 重庆出版社出版 1991年12月第1版
2.《美术形态学》王林著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4年2月第2版
3.《中国前卫艺术》刘淳著 白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1999年4月第1版
4.《中国当代美术史1985——1986》高名潞等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1年10月第1版
5.《从中国经验开始》王林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5年10月第1版
6.《中国美术史教程》蒲松年主编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3年10月第1版
7.《西方美术史教程》李春著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2年3月第1版
8.《台湾当代美术大系——环境·生态》邱子容著 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出版
9.《中国油画史》刘淳著 中国青年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5年7月第1版
10.《中国当代艺术史》吕澎著 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4年3月第1版
11.《今日中国美术》郭小川著 北京出版社、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 2000年2月第1版
12.《中西美术比较十书——中西美术题材比较》 邓福星主编 廖阳著 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0年6月第1版
13.《阵中叫阵》 李小山著 苏州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1年8月第1版
14.《艺术大师也丛书——另类现代  另类方法》 高名潞著 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 2006年1月第1版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