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评论档案 > 女性、乌托邦、后网络艺术与机构的未来

女性、乌托邦、后网络艺术与机构的未来

2016-02-01 22:17:49 来源: artnet新闻 作者:编译/Elaine、徐丹羽

女性、乌托邦、后网络艺术与机构的未来:2015年最值得回味的话题性艺术文章

文/Ben Davis(artnet新闻美国批评)︱编译/Elaine、徐丹羽

去年今日,artnet的编辑向我索要了一份2014年最重要的艺术文章的列表,结果我交了一张白卷。

我向身边的朋友询问了一圈,结果来自同行们最多的答案是:“想不起来。"甚至连那些一门心思扑在这件事上的专业人士们[我们神经地就像电影《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里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Malcolm McDowell)扮演的角色那样],在数字化“内容"的狂流中,我们都有点找不着北。

最后,我挑出了一些去年在浏览器中打上星标的文章,这件事倒是让我开始认真思考“什么东西值得被保留"这个母命题。所以,今年我尝试每个月都写一篇专栏,评点一些流传于网络上我喜欢的文章(即便我极其怀念一些只供纸版的内容,但这样一来至少能为artnet新闻的读者提供更为便利的阅读资源)。

虽然不能说我是从每月新鲜生产的内容中挑选出榜单,但至少通过每个月的“狩猎"活动,我竟发现了不少遗珠。比如埃斯特·霍尼格(Esther Honig)发表在新奥尔良一个很不错的网站“Pelican Bomb"的文章,内容关于让艺术作品在网络上疯狂扩散的代价,或者是发现一些十分有趣的新刊物,像是巴尔的摩的《BMore Art》 以及底特律的《Infinite Mile》。

以下这几篇文章,直到2016年初仍令我回味悠长。

1
“五家画廊包揽全美博物馆近三分之一的艺术家个展"
Almost one third of solo shows in US museums go to artists represented by just five galleries

作者:茱莉亚·哈尔佩林(Julia Halperin), 刊于 《The Art Newspaper》

The Illuminator在古根海姆美术馆外墙上的投影
图片:the Illuminator

哈尔佩林这篇数据新闻(数据分析来源于Nilkanth Patel)调查了全美68家艺术机构的600场展览,结果显示高古轩(Gagosian Gallery)、佩斯(Pace)、玛丽安·古德曼(Marian Goodman Gallery)、大卫·卓纳(David Zwirner)以及豪瑟沃斯(Hauser & Wirth)5家画廊所代理的艺术家出场率奇高。文章所指出的行业偏见背后显然隐藏着更大的疑问,但此文至少提请人们思考这道市场与机构之间的旋转门是否直接制造了不平等。

重要段落:

据多位消息人士称,在某场重要的艺术家的个展准备阶段,画廊通常会为博物馆策展人提供如下便利条件:开放档案图片供其使用、承担艺术品运输费用、提前预定上百本展览图册并为其开幕酒会买单。一位来自美国一家中型画廊的总监说:“如果某家重要机构有意办一场展览,我们会竭尽所能地配合。"

2
“克里斯·克劳斯谈艺术学院的暧昧美德"
Chris Kraus on the Ambiguous Virtues of Art School

作者:克里斯·克劳斯(Chris Kraus),刊于《Artspace》杂志

艾米·雷恩和恩佐·卡马乔,《乳头刺激2》(Amy Lien and Enzo Camacho, Nipple Stimulation 2 ),2014
克里斯·克劳斯谈艺术学院的文章主题之一
图片: Courtesy 47 Canal

克里斯·克劳斯是《我爱大屌》(I Love Dick)的作者,也是时代的一个传奇,而这篇文章很好地表明她为何当之无愧。此文节选自费顿出版社(Phaidon)出版的《学院X:关于艺术和生活的课程》(Akademie X:Lessons in Art +Life)一书中关于艺术学校的文章合集,融合了作者的个人趣闻、理论以及政治反思。克劳斯提出当代艺术已经成为了文化的滤网,它抓住来自其它学科的碎片并将它们打造成为新的物质(这是我的表述),这个观点也让这篇文章成为今年我最想推荐给大家阅读的。

重要段落:

艺术批评最大的局限之一就是无法突破自身的语境和语言。为什么年轻人要选择纯艺术专业,最后却成为老师、翻译、小说作者、档案保管员或小生意主?显然,正是因为这些工作在我们当下的文化中被极度轻视甚至不值一提, 年轻人显露头角的唯一机会仅仅在于当代艺术那无比晦涩却有无边可能性的论述之中。

3
“免税的艺术"
Duty-Free Art

作者:黑特·史德耶尔(Hito Steyerl),刊于e-Flux Journal

储存于日内瓦Francs港口Natural Le Coultre集团后院的集装箱
图片:黑特·史德耶尔(Hito Steyerl),courtesy of e-flux

史德耶尔和克劳斯一样,很难被归类。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她随性的文风、犀利的批判,以及那些使人晕眩却又博学的影像论文。此篇文章原本是艺术家在Artists Space驻留时的演讲,她通过谈论自由港——一个储存着众多艺术品的免税避风港——作为隐喻的视角来审视这一年来当代艺术中的变动与混乱。

重要段落:

自由港包含着多重矛盾:它是一个临时的终点站,也是一个受到国家维护,其过度合法性被合法化的区域。国家试图在这个空间通过选择性丧失控制权,来尽力效仿那些失败的政权。托马斯·艾尔沙索尔(Thomas Elsaeser)曾用“推定不稳"(constructive instability)一词来形容战斗机的空气动力学部分,战斗机正是利用了系统失灵时的边缘时刻才获得了决定性优势。他们或多或少会在设定的方向上“偏离"或“跌落"一些。而国家则通过将他们故意控制“失败"的区域纳入自己的疆域之中,而获得这一“推定不稳"。举例来说,瑞士有“245个开放的海关仓库",包含了不受法律和行政权管辖的区域。那么诸如瑞士及其他类似的国家,在公司或个人的财产方面,到底是不是一个不同形式的司法权都可适用的大容器呢?这样的国家是不是成为了无国籍机会主义的温床?

4
“普罗米修斯的魅影:一棵早已荡然无存的树及那位复活其回忆的艺术家"
The Ghost of Prometheus: A Long-Gone Tree and the Artist Who Resurrected Its Memory

作者: 卡罗莱纳·米兰达(Carolina Miranda),刊于《洛杉矶时报》( The Los Angeles Times )

一个雪球(A snow globe),杰夫·怀斯(Jeff Weiss)的"普罗米修斯“项目(‘Prometheus project)中独一无二的部分。
图片:Courtesy Jeff Weiss

这篇文章登上了《洛杉矶时报》的头版。这对于一篇即非丑闻又无关金钱的纯知识追求的艺术类报道,是一项罕见的成就。文章的主角是艺术家杰夫•怀斯(Jeff Weiss),他以科学之名向有着5000年树龄、被称为普罗米修斯的狐尾松致敬,而这也成为了对那些仍坚持游走在边缘、辛辣又尖锐的艺术的一份礼赞。

重要段落:

世界上像怀斯这样的人不多。他是一个精瘦、健谈又充满魅力的人,他是一位交际甚广却坚持决定站在边缘的艺术家。他曾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和罗彻斯特理工学院(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教授艺术,也在画廊、美术馆进办展览逾五十年。但如今,72岁的怀斯对这个他认为不断商业化的系统已经感到厌倦。

“我不在画廊里卖画,我也不做展览。"他这样说道。

他所选择的场地是一家在圣莫尼卡(Santa Monica)拥有80年历史的烧烤酒吧,叫做Galley。这家店以热情洋溢的航海主题而闻名,到处可见渔网和河豚鱼式样的灯饰。就在这个地方,怀斯和几个他称为“共犯"的朋友们一起策划了“普罗米修斯计划"(Prometheus Project)的纪念仪式。

5
“在机构之外的社群中,艺术家和撰稿人如何发挥作用(生产内容及谋生)"
How is the artist or writer to function (survive and produce) in the community, outside of institutions?

作者:赛苏·福斯特(Sesshu Foster),刊于East Los Angeles Dirigible Air Transport Lines

赛苏·福斯特(Sesshu Foster)
图片:via www.poetryfoundation.org

福斯特今年由于对“Made In LA"双年展的批评在艺术圈内掀起了一场争论。他本人也被半岛电视台(Al-Jazeera)誉为“消失社群的桂冠诗人"。这篇长诗构成了一篇关于缙绅化城市中阶级、种族以及创造力的个人宣言。

重要段落:

你,年轻的艺术家和写作者。去任何你想去的地方,但要知道在你之前有一群人曾经生活在那儿——这是一片充满历史、秘密、斗争、英雄和问题的土地,而非一片待你殖民的无人荒野。是劳动而非魔力,成就了这一片社群。如果你的劳动和作品与社群息息相关,你的审美能够被社群接受,那么你的劳动便不是白费,你的作品也许会有用。你或许不必突然逃离,如同一个逃离淡季的游客那般。与其它地方的任何艺术家和作家一样,你需要依附一个社群来生存。你的社区建设不仅能帮你生存,更助你创造。

6
“关于漫长明日的记录"
A Note on the Long Tomorrow

作者:萨拉·雷斯尼克(Sarah Resnick), 刊于《Triple Canopy》

何塞·莱昂·塞里略(José León Cerrill), 《猜测表,#3(局部)》(Speculation Table #3 (detail) ,2013
图片: via canopycanopycanopy.com

乌托邦是今年的主题[请见科幻小说家柴纳·米耶维(China Mieville) 刊于SALVAGE上精彩的文章“乌托邦的边界"(The Limits of Utopia) 以及我发表在Miami Rail上的“艺术与生态"(Art and Ecological)]。雷斯尼克这篇优美的漫谈论及了文化理论令人绝望的调性以及硅谷作为伪乌托邦,是一篇值得一读的阶段性知识总结。更棒的是,雷斯尼克的文章也是Triple Canopy对未来“猜想"(Speculations)档案的一部分,这个档案项目去年由MoMA PS1组织,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参与其中。
对于痴迷未来的人来说,可读的内容更多。

重要段落:

虽然我觉得技术或创新是另一种妥协的形式,但我并没有兴趣将它们归为一种病态。真正困扰我的是一种观念——我们的未来正由一小部分人来设计,其中占主导的是那些从工程项目刚毕业的精英们,而他们对于剩下的人可能贡献的力量也兴趣不大。他们使用一种特殊的语言来形容他们的未来,这就将任何非工程师或程序员的人排除在未来之外。我读着那些热烈祝贺作者所取得的成就的推特或博客,就觉得愈发没有力量。同时,对硅谷的遐想进行的调查表明建造可替代世界的图像有着非常必需的社会功能,它可以代表甚至决定建造者的机构。

7
“尼克·科斯马斯问答:你为何决定终止作为一个成功的年轻视觉艺术家的生涯? ”
Q/A Nik Kosmas: Why did you decide to end your career as a young and successful visual artist?

作者:尼克·科斯马斯(Nik Kosmas),刊于《Spike》


AIDS-3D在新美术馆三年展上的作品OMG Obelisk
图片:Courtesy New Museum

此文也许是目前为止来自科斯马斯谈论“后网络艺术"最有趣的总结。他曾是炙手可热的双人艺术小组AIDS-3D 一员,但已决定彻底退出艺术界。

重要段落:

作为AIDS-3D的成员,我曾属于所谓的“后网络艺术"那一派,一直在做一些“讨论数字生活方式和产生的后果“有关的事。起初,我们走的是女巫店、后启示录、科技反乌托邦的风格,但后来我们的作品逐渐变成了像《慢跑》(The Jogging)那样的项目,还有很多用跑鞋、水滴、以及许多便宜货堆积或融化在一起的雕塑作品。这些大型作品一般售价3千至1万2欧元不等。我只是认为无止境地批评或取笑其它领域的发明创新实际上并没什么意义,也看不到未来。"

8
“看清性别歧视:事实,数据及解决方法“
Taking the Measure of Sexism: Facts, Figures, and Fixes

作者:莫拉·瑞里(Maura Reilly),刊于《ARTnews》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
图片:© 2014 Patrick McMullan Company, Inc.

今年5月,《ARTnews》的主编萨拉·道格拉斯(Sarah Douglas)发起了一场关于女性主义在艺术行业的特殊讨论,全面涉及了对女性艺术家这个话题的看法。其中,策展人、作家莫拉·瑞里这篇关键的文章总结了在艺术市场、双年展、画廊以及其他方面有关性别和酬劳关系的数据,这也将成为这个话题在日后讨论中重要的基石。

重要段落:

被反复提及并已形成共识的观点“女性在艺术界受到了平等对待",现在受到了挑战。像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翠西·艾敏(Tracey Emin)以及辛迪·雪曼(Cindy Sherman)这样的超级明星或象征性的成功者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女性艺术家已经争取到了平等对待。事实上,还差得很远。"

9
“面向21世纪的博物馆”
Toward a Museum of the 21st Century

作者:霍兰德•考特( Holland Cotter),刊于《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毕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
图片:Wikimedia Commons

考特提出了一个当代艺术博物馆亟需回答的问题,并指出我们缺少“21世纪的范式"。

重要段落:

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这样的机构,其自身便是庞大的历史书写和编辑器,景观内构于博物馆之内。然而,这些博物馆若要成为21世纪的机构,他们更应如大学式的教学型博物馆那般运作。必须尝试对艺术使用试验性的切入方式—跨学科、跨文化、自我批判和非正统式的——才能确保现在的观众不会在历史中迷失。”

10
“边缘上的女性”
Women On the Verge

作者:乔安娜・菲特曼(Johanna Fateman), 刊于《艺术论坛》(Artforum) 杂志

Amalia Ulman
图片:@amaliaulman Instagram

这是一篇观察入微而生动的调查报告,研究了什么样的争论、怀疑以及艺术策略形成了这一代通过社交媒体文化获得构成体验的女性艺术家们。

重要段落:

如果将一张某个人身体的照片发到网上,就意味着套上了色情的工具、 无法控制的网络疯传以及把自己暴露在文化焦虑、性别歧视的审查以及伴随着身体姿态出现的恶意抨击中,那么之后该如何前进呢?当然,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在这种情况下涌现的许多优秀作品中,年轻女性们无论是采取妥协或违抗的姿态,通过教导或表演“性、纯真、黑暗以及自满"的错乱纠葛,在看似妥协的时刻达成了取回自己的相片——这种有些自相矛盾的成就。"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