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评论家+策展人 > 林书传(Lin Shuchuan)

林书传(Lin Shuchuan)

2020-08-31 21:14:55.938 来源: 本站 作者:

lsz.jpg

林书传(Lin Shuchuan)

简历

林书传,1986年出生于湖南,策展人,纪录片制片人。现任职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担任学术部主任。2012年开始以展览、文献、纪录片方式关注亚洲年轻艺术家的生活与创作状态。曾策划或执行“复调”——中国艺术生态调查江浙沪站、北京站、珠三角站、云贵川站及东南亚站,2017年发起研究策展本体问题的“策展研究计划”,2018年发起“24小时美术馆“公共艺术项目。并于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长沙、伦敦、巴黎等地策划多个艺术家个人项目与艺术群展。

策划展览

2020 风中之风·蓝上之蓝,运河外滩艺术中心,无锡

2019 童昆鸟:我一点儿也不想你,谢子龙美术馆,长沙

2019 复调·东南亚,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8 我的离开将会很久:汤南南“屈原十二疑冢”,文和友美术馆,长沙

2018 田字旁,可美术馆,上海

2018 24小时独处计划,24小时美术馆,南京

2018 周雷:阑珊处,瀚阳艺术中心,杭州

2018 张权:游乐园,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8 单鼎凯:间隙,芥墨艺术馆,南京

2018 程广峰:当处境不当时,阆风画廊,上海

2018 张克端:37度,瀚阳艺术中心,杭州

2018 介入:国际行为艺术家的文化处境与艺术实践,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8 AMNUA策展研究计划第一回:“策展身份”,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8 丁成:从那里到那里,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8  江南叙事5:快慢,可一美术馆,南京

2017 沈烈毅个展,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7 N公里内的书法日常,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7 井上有一:写并活着,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7 复调4·中国艺术生态调查云贵川站,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7 外滩艺术计划:虫子船,黄浦江,上海

2017 戴陈连:回眸一笑百媚生,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7 江南叙事4:花,可一美术馆,南京

2016 三十年·沈勤,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6 郭梦垚:克里丝与逻各斯德对话,八大画廊,上海

2016 常青:(何处)立足社会现实主义,伦敦艺术大学,伦敦

2016 常青:一种记忆的速写,德鲁奥艺术中心,巴黎

2016 江南叙事3:个性的两级,可一美术馆,南京

2016 China Now—Define the indefinable,OXO画廊,伦敦

2015 亚自由:贤者时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上海

2015 蔡志忠:色无界,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5 朱赢椿:虫先生,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5 方凯个展,金鹰当代艺术空间,南京

2015 复调3·中国艺术生态调查珠三角站,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5 不在现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4 当代剧场青年邀请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4 江南叙事2,可一美术馆,南京

2014 邱志杰:南京长江大桥自杀干预计划(五)齐物,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4 复调2·中国艺术生态调查北京站,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4 岳敏君:大脸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3 江南叙事1,可一美术馆,南京

2013 复调1·二十一种状态:中国艺术生态调查江浙沪站,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林书传谈策展|去努力干掉上一代吧


问:段少锋(自由撰稿人,策展人)

答:林书传(策展人,纪录片制片人

问:我看到你最近做的“复调”的展览,也注意到这个项目是一个持续关注艺术生态的策展项目,是一个关于亚洲青年艺术的项目,先介绍下这个项目吧,我觉得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答:“复调”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自主筹划的长期艺术项目,最早的筹备是在2012年,和南艺美术馆开馆时间基本一致。对于一个新馆,尽早确定长期的美术馆研究线索是有必要的,所以“复调”就纳入了长期展览规划。美术馆策划团队开始逐年以田野考察、展览呈现、纪录片的方式在中国划区域的进行所谓的艺术生态调查。2013年——2017年分别考察了江浙沪区域、北京区域、珠三角区域和云贵川区域,2019年考察了东南亚区域(七个国家)。到目前为止已经完成了5次展览呈现,4部纪录片,留下来许多视频和文字等文献资料。我认为这个项目的庞大来源于对于后期文献的整理,以及文献经过时间沉淀所引发的新线索。


问:你对于青年艺术生态的关注和研究的结果,今天的年轻艺术家和以往的艺术家所面临的时代极其不同,高名潞先生有一次说过现在艺术学院毕业展的问题就是表达的碎片化和自说自话,你怎么看现在中国青年艺术所面临的诸种问题?

答:我没看过高老师的原文,也不清楚这句话的前后语境,如果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我是不赞同高老师的观点的。我看见大部分艺术院校的毕业展都是在碎片化的外表下隐藏着同质化的内芯,毕业展根本没有自说自话的自由,基本上都是自说他话。从另一个角度考虑,高老师所指出的自说自话应该是指现在的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创作是一种“孤岛式”的创作,倾向于个人问题与思绪的表达,无法与真实的社会问题发生关系,缺乏强烈的时代特征,且问题意识不够集中。我觉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创作面貌,和所处时代的成长环境有关。

1_3.jpg

▲ “策展身份·AMNUA策展研究计划”海报,2018


问:我们这一代的策展人的成长基本上是2008年之后,2008是一个艺术的转折,在你看来这一代的策展人和以往策展人的不同不同是什么?

答:将2008年为时间分割线,是否可以理解为在2008年之前就开始从事策展研究与实践的策展人和2008年之后开始从事策展研究与实践的策展人。与上一代策展人从批评家、理论家转型或两者兼顾不同,我们80后这一代策展人似乎不太相信理论指导实践的策展步骤,更喜欢通过策展实践让问题自我凸显。新一代策展人更看重是展览问题在传播上的有效性,而非文献上的有效性。


问:你的策展除了关注“复调”这样的艺术生态问题之外,你的策展还关注其他的艺术问题?

答:从职业的角度出发,我比较关心策展的本体问题,就是平行于展览之外的另一条线索。我不太赞同将展览变成策展人作品的策展方法,而更喜欢将策展问题抽离出来进行单独实践和观察。比如我在2017年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组织了一场有关“策展身份”的展览讨论,我邀请了6位(组)策展人在3个不同的展厅分6个展览讨论同一个问题,而每个展厅的都由一个职业艺术家策展和一个职业策展人来策展。我希望把我们身边的策展问题放在最直接的位置上进行讨论,这6个展览单独可以进行讨论,成组也能进行讨论,当然策展的本体问题也可以拿来讨论。上个问题也提到了,我还比较关心展览的有效性,有效性包括传播上的有效性,还包括问题的有效性,比如2018年我在南京的青奥公园一个非常规展览空间(一个20平米的玻璃房子)策划了“24小时独处计划”,通过网络媒体向全社会征集非艺术家的入住者,以不限制其任何行为的规则,来观察一个陌生人在可被完全观看的环境下如何进行24小时的生活。这个项目在持续的两个月中获得了非常好的有效传播,并将当下社会中是否还存在真正的独处以及屏幕社会下人的生活方式改变等相关问题放在可被公众有效讨论的桌面上。

1_4.jpg

▲ “24小时独处计划”,2018


问:我和采访中的策展人都聊到一个策展方法的问题,你形成的策展方法是什么?

答:虽然我是美术史论专业毕业,但是我在南艺美术馆工作之前对于展览策划几乎没有学习太多理论基础的,尤其对当代艺术策展,可以说是非常的陌生。先天的不足让自己成为一个实践派,从工作的第一年开始,我就将“行走策展”作为我的工作方法,通过几年的纪录片拍摄,走访各地的艺术家,通过长时间的面对面交流去积累策展的经验。这点与很多理论先行,按图索骥的寻找艺术家的策展方法不同。我几乎都是在一种对展览对象较为陌生的状态下进行策展实践的,而展览最后的结果和问题都在行走的过程中产生,是一种走出去才知道要干什么的工作状态。我认为这种状态能保持策展人的饥渴感和紧迫感,例如2019年策划的“复调·东南亚”展览,我在落地考察的第一站(新加坡)的时根本没一个明确的策展计划,而后来所有与展览有关的问题都是在一边行走一边组织完成的。


问:你希望自己的策展风格是什么?一个完全理想化的策展经历应该是什么样的?

答:我不太在乎个人风格的形成,我也不希望有一天会形成风格,我是一个走一步看一步的策展人,更希望给大家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策展也不可能完全理想化,如果给了你一个完全理想化的策展环境,你反而要思考这次展览的真实性。

1_7.jpg

▲ “我一点儿也不想你·童昆鸟”展览现场


问:你现在也是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在美术馆内做策展和在机构外做独立策展你有什么不同的工作方法?

答:按道理说机构策展人与独立策展人会有着非常大的区别,所谓的独立不仅仅是身份上的独立,还有展览问题的独立,展览资源的独立等等。但是由于工作机构(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的特殊性,以及工作机构对于策展的宽容度。从个人策展经历来说,在机构策展与机构外策展的区别不大,两者都可以保持策展的独立性,以及问题的完整性。由于机构能给我提供保障生活的基本薪酬,反而让我在选择机构外的展览项目时会更加的独立,甚至有些机构外无法实现的展览理想,可以带到机构内来完成。如果一定要说不同,在南艺美术馆策划的展览项目,会更多考虑学院美术馆的教育属性,更希望给艺术学院的学生一种有价值的参考,已经对艺术教学的补充。


问:机构策展人和独立策展人的身份在你的工作中应该都具备,你为机构策展,也自己发起策展项目,独立策展人最主要的面临的是经费的问题,你怎么解决独立策展的经费问题?

答:从目前的策展实践看来,我很少碰见资金困难的问题。资金对应的是展览的工业化程度,是白盒子之内的问题,而我更关心的是展览的传播价值与问题的有效性。恰恰有效的传播和真实的问题都不太需要花钱,可以巧妙的绕开资金不足的问题。如果是我一定要做的展览项目,自掏腰包也可以。

1_9.jpg

▲ “田字旁”2018


问:策展的学习是一个实践中学习和理论学习同步的工作,在策展实践之外的自我成长,一个策展人如何进行学术上的自我建设?

答:“学术”一词在我这里一直是一个较虚无的概念,经常听,经常用,却不知道是什么。谈学术也一定要去谈学术的有效性,学术的核心不在对学术理论的描述、阐释与挪移,而是用何种方式对问题进行更清晰更直接的表达。简单,再简单点,我希望我的学术建设是一个由繁至简的过程,能用一个字说明的事情一定不会用两个字。


问:现在很多没有参与策展的年轻人热衷于策展,对于有兴趣进入策展职业的更为年轻的学生,你有没有什么建议?

答:就像从来没有人教过我如何策展一样,我的策展方法与实践与年轻一代想要的肯定不一样。如果要给年轻人一些建议,那就是不要等到身份和时机都成熟的时候,去正儿八经做所谓的策展,当下的传播方式与对展览更新后的定义已经打破了传统策展对空间与时间的定义。再就是,用最短的时间努力“干掉”上一代的策展人。



林书传 “复调”还原艺术生态的真实“背面”

文/Hi艺术 史伟

从本科、研究生到留校,林书传在南京艺术学院整整呆了十年。这位85后狮子座的湖南少帅从20岁开始就已开启策展生涯。对策展,他已轻车熟路,但担纲“复调”的策展人,却有点不同,因为这个项目很不一样,它是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成立以来独立策展的项目,在高校美术馆操作,教育方式层面的出发点意义更重。 

立足教育,为学生打开一扇窗

“复调”作为音乐领域的专有名词被借用,通俗讲该项目在于呈现艺术生态的多样性、复杂性,而不只是看到“塔顶”、或某一个“高音”,它将讨论的边界拓宽、放大,展览以访谈拍摄的纪录片与作品进行双线编织,呈现一个真实的生态“背面”。 

调研的对象聚焦体制外的“野生”艺术家,他们没有进入市场及学术评价体系。林书传以此视角切入,也希望可以做与艺术家共同成长的事。几年前为展览拍摄纪录片尚不多见,“复调”选择以纪录片、访谈的方式走进艺术家生活的原貌中,“你这件作品要表达什么?”这类问题,三年来林书传从未问过一句,他们谈梦想、生存、未来、金钱、体制、人生,唯独不谈艺术。“这些看似与艺术无关的方面影响着艺术,对艺术家生活的观察要比作品实在许多,与艺术家们谈艺术只能越来越不懂艺术,与艺术家们谈生活只能越来越珍惜生活,这便是生活与艺术的关系。”至于展览层面,艺术家及作品不会以策展团队中任何人的审美倾向为准,也不会选择最好的艺术家罗列。这是作品的“背面”,他将作品与作品背后的故事、质疑或悬念全部交由观众自行判断。开幕就是闭幕、艺术家和策展人活批评家们自嗨的游戏、完全不需要观众参与、作品交易等等,这些都与“复调”的初衷绝缘。

▲ 复调“江浙沪”首站的展览现场


“复调”提供一种艺术生态考察的方式

做艺术生态调研,不能求全责备,毕竟“生态”一词太宽泛,林书传一直在做一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情,以做艺术生态研究的方式操作“复调”或提供一种方式,以艺术创作者群体为核心、辐射到必要的在地机构,搜集参与者的观点、生存或生活及创作状态等素材展开讨论,尽量客观地呈现某一个区域原生态的综合面貌。

操作复调的难度不在于资金,高校资金有限但稳定;相反,财务、审查制度相对灵活,项目不会受到行政干预,自由度相对较大。田野考察的条件很艰苦,比如十人团队在北京的五个月,几个人挤在800块的一个房间里,晚出早归,与艺术家作息保持一致,黑桥地区到处是狗,他必须保证每位团队成员的安全,器材维修等任何问题他要第一时间解决。林书传说他的微信绑定了三张银行卡,每一张的转账额均已封顶。纪录片导演只能从身边抱有同样理想的朋友中去寻找,执导前两届“复调”的导演肖乾操便是《白日焰火》电影纪录片的导演,他们只拿很少费用甚至做起了义工。三年来,团队成员并不固定,流动性非常大,“如果我也走了,复调就真的没有人做了。我最初给自己定了一个执行“复调”的五年计划,这种承诺让我不敢应付,不会把全部子弹一次用完,在五年之后将艺术家的成长做一个对比,生态的变化自会彰显无疑。”

林书传每年都会对比、反思整个艺术生态的问题,进而形成对不同地区艺术生态面貌的相对客观地描述。三年来,“复调”伴随着南京艺术学院学生共同成长,为他们打开了一扇窗,更了解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是否还会选择做艺术家。


以小见大,“复调”的多重“背面” 

从江浙沪、北京站到珠三角地区,“复调”行走的这三年,讨论过几个艺术命题:江浙沪站的“如果你不成功,你还做不做艺术家?”与北京站的“如果你成功了,你还是不是艺术家?”这两句口号已相当辩证,到了珠三角站提问更深一步:“什么才是人生赢家?”戏虐的大富翁游戏的海报、一语双关的“Art is a circle.”,以及不为盈利仅表征展览及策展人存在态度的艺术衍生品区域的实验性尝试。

“复调”只是冰山一角,在还原一个区域艺术家创作的背面之外,也映射到策展领域、艺术生态的诸多问题。确定调查地区后,团队就是少则几个月多达半年之久的外出作业,三年来的纪录片拍摄素材量见证着其工作量的强度:江浙沪站拍摄了几百个小时、北京站填满20T的硬盘,三年来整理的文献资料保守估计可达70万字。林书传一直处于“在路上”的状态,没有过多时间细细沉淀甚至休息,比如出版文献集、学术研讨会、项目巡展等,馆方最终决定将“复调”改为两年一届,它也构成南京艺术学院四大双年展品牌项目之一在未来出现。



美术馆项目调查︱林书传:刻意强调展览的先锋性会哗众取宠

作者:99艺术网 成小卫 

编者按:2012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成为中国最具现代化标准的高校美术馆之一。历经两年多的时间,如今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已经走上正轨,在馆长李小山的带领下,一个以80后为主的年轻策展人团队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注入了新鲜血液,而他们策划的一系列学术展览和项目也在业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到现在,南京美术学院美术馆已实施了很多展览项目,作为年轻策展团队之一的林书传在接受99艺术网采访时透露他目前正在筹备第三届《复调——中国艺术生态调查》的展览,在他看来:“无论复调展览以后有多少期,我们在做展览的方式上不会变,内容上依旧会坚持田野调查、纪录片跟踪并与年轻艺术家共同成长。”

yy1.jpg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自主团队变成熟

99艺术网: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从2012年年底开始投入使用,运营到现在已经两年多的时间,这中间有什么变化?

林书传:两年多时间发生本质的变化不太可能,我们馆还是根据最初建馆的初衷来运营的。有变化应该是自主团队变成熟,展览脉络会越来越清晰,艺术家个展会逐步减少,大众化趣味化有社会性的展览正在逐步增多。


99艺术网: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从成立到现在做了很多个性鲜明的展览,离不开策展人的辛苦工作,那么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的策展人团队构成是怎样的?

林书传:我们的策展人团队暂时由四个人构成,以项目负责人制度运行,各行其责,资源互补。我们一般提前一年筹备与申报第二年的展览计划,全馆所有人都有申报展览项目的权利,然后根据一年展览的资金与品类配比以研讨的方式确定一年的展览计划,最后展览项目责任到人,团队自建。


99艺术网:你是如何进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团队的?

林书传:南艺美术还是地基的时候,我们有一部分人就开始跟着李小山馆长筹备开馆的计划,那时候我研究生还没毕业,毕业以后也就自然而然的留在馆里了。


美术馆都会面临相同的问题

99艺术网:到目前为止,你觉得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在运营方面存在怎样的困境或者需要突破的地方?

林书传:我觉得每个美术馆应该都会面对相同的问题。1、以视觉消费为目的办展方式,展览成本不断增加,如何获得持续的资金支持2、展览面临同质化竞争,怎样自我定位。3、如何解决观众与展览成本不对等。如果要具体到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那么地域劣势便是较大的困境,二线城市怎么获取与一线城市对等的资源和社会关注是需要思考的。

99艺术网: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的策展团队相对更倾向于年轻化,这样做的初衷是什么?又会对美术馆带来怎样具体的优势?


林书传:年轻化在各行各业永远是把双刃剑,以牺牲经验和稳定换取激情与创新。我们有经验丰富的馆长,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能降低年轻化的风险。我们是高校美术馆,初衷本应该就是青年文化的探讨,并从高校出发辐射社会。

99艺术网:这种团队构成是不是也决定了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的一些艺术项目更具有先锋性和实验性,以及更加关注年轻艺术家的现状观察?

林书传:先锋性和实验性是最容易让人走偏的路标,我们在初衷上不会去强调这两点,因为往往哗众取宠。带着新思维脚踏实地的做展览,关注当下社会,关注每一个最普通人的观展感受可能是我们现在最想做的事情。我们关注年轻艺术家,所有的馆都在关注年轻艺术家。每年这么多馆和空间成立,展览资源就那么多,关注年轻艺术家便是把更多年轻人资源变成可以展览的资源。这其中目的需要谨慎,我们馆所做的不是造星运动,更像是一种社会记录。


99艺术网:作为学院性质的美术馆,在项目的运作上有没有存在一些限制?如何去克服?

林书传: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有个很大的优势便是不限制,我们尽量将展览的行政手续与行政干预降到最少,这是高校美术馆的优势。


希望用心做过的展览能够成为经典

99艺术网: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有许多的经典项目,为什么会关注这些项目?

林书传:我不同意经典这个词,现在提尚早。我们不是关注经典,而更希望是我们用心去做过的展览成为经典。


99艺术网:那么有哪些项目到现在是一只还在持续做的?是否有一些中断了的,为什么?

林书传:我负责的的“复调”——中国艺术生态调查今年是第三年,每年一个展览一部纪录片。王亚敏负责的“素描计划”已经做过两期,同样亚敏负责的“零方案”以一个月一期的方式呈现。郑闻负责的“影像档案”也是一个月一期,“高校青年教师展”也将进行第二期。陈瑞负责的“水墨档案”以及与歌德学院的年度合作项目也一直在持续。暂时我们没有出现中断的项目。如果要中断,所有美术馆面对这个问题应该都一样,资金断了或是负责人闪了。


99艺术网: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项目的举行后反响如何,是否有一些真实的数据?

林书传:所谓的反响,如果指的是观众人数与观众留言、媒体报导,这些应该称不上真实的数据。我们作为高校美术馆,更看重的是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意义,这种反响应该是滞后的,应该出现在人的精神成长的过程中。

99艺术网:据了解,由你负责的项目《复调》已举办两届,能否具体谈下?今年的第三届与以往有何不同?

林书传:第三届已经在做了,前两届做的是江浙沪与北京的体制外艺术家的生态调查,这一届是珠三角区域,今年的10月30日开展。不仅仅是第三期,以后不论多少期,我们在做展览的方式上不会变,依旧坚持田野调查,纪录片跟踪并与年轻艺术家共同成长。如果有不同那也是调查对象的不同,但无论在哪,实话实说便是对的。


99艺术网:除了《复调》这一项目外, 你目前正在进行或者筹划中的项目还有哪些?

林书传:9月30日将开幕朱赢椿的首个艺术个展“虫先生”,10月30日“复调3”——珠三角站,12月4日在PSA的青年策展人计划——“亚自由”,明年五月份在伦敦的“China Now”这些展览都在同时筹备与进行。


99艺术网:就你个人而言,对于未来的规划是什么?

林书传:规划都是理想化的,早日不用上班才是真的。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上一篇: 魏颖(Wei Yin..  下一篇: 胡震(Hu Zhen..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