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艺术思潮 > 装置艺术思想小史(一)︱装配与安置的艺术

装置艺术思想小史(一)︱装配与安置的艺术

2018-01-25 13:04:46 来源: 凤凰艺术 作者:张未

任何艺术手段的发明之初都是一团迷雾,任何艺术分类的边界也都等待着后来者去打破。因而有关艺术概念的分类与定义问题,始终是一个难题。解决这个难题只能重新进入历史现场,并在思想史的角度不断从时代中获得回声,才能让这团迷雾在阳光下稍稍褪却。
 
“凤凰艺术”特约撰稿人张未在本系列小史文章中,试图从同一历史时期开始的“杜尚主义”与“构成主义”两条道路及其进展中,分析装置艺术的观念演化及其社会思想语境。从法国与俄国的诞生两种相反相承的艺术创作思想,如何经历了彻底的自我背反,如何在共产主义思想中发展到极端,如何在美国经历了衰退,又在先锋剧场中被重新激活,并最终稳固为70年代以来稳定的创作思路;这些方法与道路在当代面临着哪些问题或陷阱,如何克服现成与保守而重新回到活力的源头,都是我们试图通过历史梳理来进行研讨的问题。

 ▲ Ann Hamilton,“the event of athread”

 
对“装置艺术”这一概念进行研究,其困难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和雕塑一样,装置是一个动词,指涉着一种动作。因而这种动作是否及物,对谁施加,在多大程度上施加,又在多大范围内能够被识别,都是阻碍研究的难点。当它“及物”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从媒介或材料的角度来对其进行认定与分类,但当它不及物的时候,就必须在一系列历史性的动作中,去寻找这个概念的涵义及其限定。
 
装置艺术,是一种用工业的客观方法在所在地空间中向外制造新意义的视觉艺术——这是本文试图为装置艺术给出的定义。我们将会在后面对历史的梳理中逐步证明,制造新意义、工业手段、因地制宜、客观规律、向外辐射等等关键词,是如何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成为装置艺术的思考方式,以及最终让装置成为当代艺术最为核心的艺术手法的。

▲ Cornelia Parker, 'Cold Dark Matter: AnExploded View' 1991

 
仅从汉语的字面意义上讲,装有“装配”、置有“安置”的含义。装配,意味着作品在进入展示空间之前并非成品的状态,而需要再现场实施安装组合——这指涉着“现场性”;安置,则蕴含着作品需要根据所在现场的具体情况在进行配置,发挥其在其他空间中无法发挥的观看或参与效果——这指涉着“恰当性”。安置的恰当性,将作品像一个无家可归的人那样安放在空间中,是为了让作品能够回到某种类似家一般的地方。作品目的是为了现场展示,因而这种安置与安放,所隐含的意义即是,作品的意义在于公众的观看经验,能够调动起观众身体,让公众进入“艺术的所在”。因而它是对物品在空间之中的一种安排和实施,也就意味着它可以祛除作品、社会、观看经验的三重的现成状态。
 
英文Installation则更加清晰地体现了这一点,它是安装(install)的名词用法,而这一名词则来自于拉丁语installum的语源。Installum的含义是“使某物或某事竖立或确立”,它暗含着一种“将某物向上”的动作,从而让某物能够自上而下的实施一种能力。因此,installation在英文里也有“任命”、“使就职”的含义。总之,兹事体大,必须要通过一番努力才能使某物、某人、某事处在高于人的位置上。

▲ Ann Hamilton, the common SENSE, 2014

 
因而装置一词,并不像雕塑那样,是一种用艺术手段对某种物质的内在进行“显现”的学问,而是通过一系列安排与实施,让某物能够成为超越其自身有限性,并最终可以被“确立”的手段与方法。它并不对质料的内在进行研究与表达,而是将材料“托举”起来,让它拥有超越其自身的力量。
 
向上与向下,这两个方向能够隐喻出装置这一动作所潜在的趋向性。雕塑的向下挖掘意味着“寻求物质的深刻性”,同时也意味着向内挖掘、找寻与探究。它更加倾向于静态的沉思,更贴近一种具有孤独感的纯然哲学的含义。但装置一词,向上的趋势则意味着表达与表现,它并不否定对材料本身进行思考,但更重要的是,它也不试图从对材料的理解中找到某种独特的哲学,而是通过利用这种思考,将作品放置在一个更大的、更加宏观的世界之中,让它在更高层面上发挥作用。相比探究,确立与竖立更具有实践性,也同时更有社会性、介入与参与的一面。

▲ Joseph Beuys 7000 Oaks

 
譬如在使用钢铁作为材料的时候,雕塑化的想法会发掘这种材料的各种性质,将坚固性与延展性、锋利性与柔软性都纳入到考量之中,而装置化的思考则是通过对社会语境与现场状况进行分析,从而用用钢铁来完成一种空间的搭建或构造人体在其中的运动,以此将观众的经验纳入到创作的过程中。

▲ Richard Serra, "The Matter ofTime"

 
相比古典的、静态的、沉思的永恒性而言,“装置”(install)这一动作并不诉诸于静止的永恒,而是追求对其所在的动态时空中“施加”(install)的影响。它所具有的行动,也不是仅通过研究物质的性质来完成的艺术家的自我超越,而是恰恰相反,它要求着艺术家比他所要“树立”(install)的对象更低,让它能够继续向上,稳固其所在的位置,自上而下的完成自己周边环境的改造。
 
因而,仅仅从词源上来讲,雕塑这一动作是英雄史诗性的,而装置这一动作则是社会革命性的。它所要把握的是社会现实,是在将某物与某人树立起来之前,对“周遭世界之阻力”的认知。阻力,在这里并非是物质性的,并非是材料对工具所产生的反作用力,而是由“树立”这一动作所带来的“社会性的反作用力”。因而,装置更需要用社会学与政治学来进行研究,因为它刺破的是社会或人性的本质与顽固。

▲ Marcel Duchamp, The Bride Stripped Bare byHer Bachelors, Even (The Large Glass)

 
当然,显而易见的是,这个词与艺术作品最为直接的关系,是从工业革命之中诞生的。装置艺术出现年代的划定,最早的一种分法即是从杜尚开始。他的“组装现成品”可以视为一种原初草创期的装置艺术思想,从《大玻璃》中亦能看出装置艺术在诞生初期的一种观念意识。


 
关于作者
张未,博士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同济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从事中国当代文化研究、艺术评论、游戏学理论与艺术策展工作。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评论家+策展人 > 付晓东(Fu Xiaodong)

付晓东(Fu Xiaodong)

2009-06-16 13:23:09 来源: artda.cn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付晓东(Fu Xiaodong)

简历
付晓东,现居北京,独立策展人,年轻批评家。

2009年创办了空间站,并担任总监,现任中国青年艺术扶植推广计划CYAP艺术总监,《美术文献》杂志执行主编。鲁迅美术学院硕士毕业,中央美术学院研修,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澳大利亚24HR ART访问策展人,曾在鲁迅美术学院任教,担任《美苑》、《当代艺术新闻》、《艺术当代》杂志编辑,曾任梯级艺术中心艺术总监。2003年起为北京、上海、深圳的美术馆、艺术中心、画廊等艺术机构策划过多个当代艺术展览,包括《分享主义2010大声展》(现代传播)、《乡愁—记忆与虚构的现实》(梯空间)、《断舌—后集权社会中的当代艺术文本》(梯空间)、《柳岸花明—当代艺术中的后传统现象》(空白空间)、《新视觉底片》(何香凝美术馆)、《上房抽梯》(站台中国)、《失眠》(比翼艺术中心)、《黑板》(香格纳画廊)、《如果爱》(索卡画廊)、《SOME ROOMS》(奥沙画廊)等群展。她为多个专业、大众媒体撰写文章,并在法国Photo levallois、皮埃尔于贝尔新媒体创作奖、青年100、新星星艺术节等担任评委。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fuxiaodong

 

付晓东:年轻艺术家的特质

盒子艺术地图 | 《当代艺术观察》

对艺术的鉴赏角度是什么?

即便访问过很多工作室,还是不能说谁是青年艺术家“之最”。艺术大奖的空缺,是一个准确的结果。作为一个观察者,只能给出事实的呈现,并非一个决定或判断。作为一个研究者,看到的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复杂性的客观事实。我更喜欢不被理解、没被开发的审美经验。如果艺术家能够跳脱我的知识系统,越过我对艺术的理解之外,无疑值得关注。

德勒兹在《什么是哲学》中认为,哲学是对概念的创造。用视觉图像对世界进行描述,提出新思考,艺术就与哲学一样。好的艺术能够创造出新的视觉经验,提出新的理念,有对以往观念有所挑战,艺术形式上的探索,语言上的推进,甚至突破艺术边界的尝试……,创造力并不是那么简单,而是建构在艺术史的框架之上,推进才是有效的创造。只有技法上的熟练没什么意义,永远无法成为划时代的“大师”。

当代的年轻艺术家具有怎样的气息?

一、巴塔耶的理论与“死亡美学”。将巴洛克、死亡、性感和神圣结合到一起的混杂美感。黄然、史金淞都是这个趣味的代表,这种美学受到欧洲基督教压抑已久的异教文化的大众化泛滥的影响,比如 LADY GAGA 的走红,是青年文化区别与以往的断裂性现象。

二、帝国的反抗。青年艺术家反抗“商业帝国”和“政治帝国”的实践,是一种无权者的反抗。艺术不再是美术馆里的陈列物,而是将艺术事件嵌入到媒介文化和社会生活中,让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比如这两年比较火热的“自我组织”群体。商业帝国的反抗,则是进入其内部系统而令其崩溃。

三、日常体验性。年轻艺术家厌倦了大资本、大制作的国际化风格,把日常生活和感觉经验转化成作品,一个被忽视的垃圾场景经过诗意的转换,从另一个世界观和价值观去体验,从而使日常平庸生活的体验升华。艺术家作为一个普通人身体力行的感受传达,给观众以切肤之感。

四、玩乐主义。一种在视觉上尽量做得轻松,彩色,让人充满愉悦之感,注重视觉愉悦和感官享乐;另一种回到内心的沉静和修炼,回到东方禅学和传统文人的自我超脱。在视觉上也有完全不一样的视觉经验。

五、新的性别意识。同性恋文化和女性主义发展产生对“男色审美”的知觉,以及“正妹文化”。对男性身体和气质的关注,成为新的美感对象。

市场的好坏对于评价一个艺术家占多大比重?

市场对我不会有什么影响。艺术价值是客观的,价格只对外行有影响。最畅销的作品总是非常像照片的唯美而忧郁的作品。归根结底,当代艺术骨子里还是精英文化,是需要有更多闲暇时间去教养的文化阶层,需要懂得艺术史,有一定阅读,并有精神追求的一类人,才能懂得如何欣赏当代艺术。

这与电影一样,导演为了迎合大众,照顾票房,拍娱乐电影,也总有搞实验电影的前卫的导演,忠实于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做电影探索。艺术创作是更加个人化的事,更容易操作,有可能产生推动人类文明和艺术史向前发展的动力。也许这个时代的大师,我们还没有人认识他呢。

真正引领时代的永远是个人化的品味,如果有能力把个人的想法变成现实,而且足够准确,足够充分,“蝴蝶效应”也可能影响世界。这种个人化偏执的存在,非常敏感而微小,甚至不可能被大多数人在当下所认同。这个划时代的起点,也许在你我目前能看到和理解的所有东西之外。

真正引领时代的事物永远是个人化的品味,如果有能力把个人的想法变成现实而且足够准确,就可能影响世界。这种个人化偏执的存在非常敏感而微小,甚至不可能被大多数人在当下所认同,这个划时代的东西也许在你我目前看到的所有东西之外。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