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未来媒体艺术 > 「太空文化」宣言

「太空文化」宣言

2022-11-05 13:07:40.622 来源: 万尤引力 作者:


“全球共同面对疫情的这一年里,经济生活受到极大影响,许多产业甚至停滞。然而,一系列有关太空技术、赛博空间、当下与未来、文化与科技等等的社会事件、文化现象和相关讨论,似乎越来越密集地不断闪现于人类生活中。

这些事件、现象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话题与当下现实生活有着怎样的关涉?”


几年前,一段梦境,如同天启,照入现实的研究视野,就精准而深刻地揭示着一种文化进路——太空文化。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期间,策展人、文化研究者王尤以梦为马创立“万尤引力”,试图通过这个开放的机构,唤起我们对太空文化的探索和研究,事实上这恰恰是一个不断“内倾”的过程。

“太空文化”如草蛇灰线,隐藏于这些繁杂的热点事件、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之下:标示出未来文化的发展趋势,同时链接着过去世代中最瑰奇的想象、最深刻的洞见、与最遥远的希冀。

在太空文化的研究框架下,过去,未来,现在;时间、空间;人类社会、精神文化、外部事物;都显现出一种独特、深刻而富有魅力的叙事逻辑。


什么是“太空文化”?


为什么是“太空”而不是宇宙?

与天文学有什么区别?

“宇宙”(Universe)一词显得过于庞大,涉及到时间与空间、全部生命和全部历史的究极之处,其边际渺无涯际。

“天文学”(Astronomy)有其较狭的限定,从单一视角,将太空当作客观观察对象;就如“航天”,更侧重于太空技术层面,把太空作为一种被开发和利用的实践对象。

“太空文化”(Outer Space),立足于“空间”(Space)概念,从理解“空间”出发,研究的是作为“外层-空间”所涉及的一切社会、文化、历史、技术、思想……即是:用文化研究的方法,去洞悉人与“外层-空间”之间的多重互动关系。


一种“复调”文化


跨学科视野

就研究领域来说,太空艺术本身就具备跨学科研究的属性:

人文学科赋予它最深沉、最美好和最神秘的厚度:

宗教、神话学、诗学、美学、艺术、语言学……

社会科学不断拓展着它的内容与边界:

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科学哲学、传播学……

自然科学绘下它的最为瑰丽的图景:

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 


理论方法

太空作为“空间”的“外层”指向,“空间”文化的本身多重涵义和指涉,为之带来了多种可能的理论视界:

词源意义上,古希腊哲学中的三种空间经验——处所、虚空、广延;

社会意义上,日常空间、科学空间、政治神学空间中的来回往复;

其他还有——福科异质空间;德勒兹的平滑空间;以及第三空间;赛博空间……等等

以这些深刻的“空间”洞见,去反思“太空空间”,那种“外层”指向蕴含的独特“层级”和面向,将带来多少独特有趣的理解和透彻的领悟?!


问题意识

在这些理论不断的回溯与超越之下,对于“太空文化”的追问和反思将源源不断——

太空文化背景下如何回答终极追问——你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我们为什么探索太空?物质生存的迫切要求,还是人类精神家园的需要?

我们现在的所谓太空在古人的感知中是什么样的?他们用什么词汇来指涉太空?

现代太空观念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反映了怎样的思想变迁和社会的变化?

科技发展对太空概念的认知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太空文化演变与社会现代性之间有什么关系?

太空文化的演变反应了怎样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思想、想象?

原本的民族国家会有什么变化?

太空文化如何体现权力关系的转变?

太空文化下的人类价值认同,分化,自由,限制,驱动?

太空文化的未来演进会形成怎样的特定生活方式,知识,习俗,规范,法律和信仰?

我们是如何消费太空文化的?

太空文化背景下的速度、空间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太空的可知与不可知的边界在哪里?

……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展讯发布 > [北京]中荷联合摄影展

[北京]中荷联合摄影展

2009-11-27 15:56:45 来源: 艺术档案 作者:artda001

  

开幕式及开幕酒会:2009年11月28日下午2时
展览时间:2009年11月28日——2010年1月28日
策展人:巴斯•弗吉(帕拉多克斯基金会)、董晓安(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参展艺术家:陈晓、金江波、莫毅、宋朝、熊文韵、赵亮、曾翰、杰奎琳•哈森克(Jacqueline Hassink)、提奥•尼克斯(Theo Niekus)、瓦辛克•伦德格伦(Wassink Lundgren)、亨克•维尔德舒特(Henk Wildschut)、弗兰克•冯•德•萨尔姆(Frank van der Salm)、杰拉德•冯•德•卡普(Gerald van der Kaap)、阿德•冯•登德伦(Ad van Denderen)。

WATW是《天下一家》(We Are the World)的缩写,本是莱昂内尔•里奇(Lionel Ritchie)和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1985年为赈济埃塞俄比亚饥荒所写的一首歌,后来被挪作他用,用于商业和非商业的目的,强调了团结和共同责任的问题。
本次由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与荷兰帕拉多克斯基金会(Paradox)合作举办的2009/2010年巡回展构架下,WATW是指后一个概念:即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高度复杂并且在文化、经济和社会意义上相互关联的世界中的共同责任。
在这个世界上,部分地区的过度消费导致另一地区经济(以及移民、人口)的增长。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危机让我们越发意识到一个事实:中国的贸易顺差已经而且将来也必须去购买美国的债务,以便满足进一步的增长。但是为满足全球消费,当然还有中国飞速发展的国内市场的需要,全球产生了对能源的爆炸性需求,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这一切最终会杀死我们所有人。换句话说,我们的生活、经济和未来比以前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科学家以及越来越多政治家们优先考虑的重点问题当中,如何避免这一潜在厄运的出现高居榜首。经济学家们甚至也开始规划“后成长社会”(postgrowth society),对看似无处不在的增长需求提出质疑,并且指出了一个事实,即从某个收入水平开始,唯物质主义是对人类幸福的毒害。
WATW集中了中国和荷兰十多位艺术家的作品,着眼于我们所生活的这一被消费所驱动的全球化世界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是将艺术、新闻和科学观察集于一身。展出作品还将以实验的和具有煽动性的方式与公共图像、文本摘录和图表相结合。展览涉及范围非常之广,涵盖经济增长、环境、能源制造、资本流动、移民、消费等问题。最重要的概念在于所有这些现象都是紧密联系的,而我们全世界都有应对这些问题的共同责任。
我们共有的这个世界,像是一辆过山车,我们从个人到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或者政府,都只能进行有限的控制。
展出的艺术家/摄影家的作品,并不只是充当这一概念的图解。它们在展览中完全是分立的单元,表现了艺术家个人的兴趣所在,反映了他们周遭世界的不同侧面。但它们也彼此互动,与策展和设计团队所添加的空间中大型展板上放映的图表、实时新闻和信息飞绕在周围的不同文本和信息部分互动。
展览在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展出结束后,将于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荷兰文化中心展出。
本次展览承蒙荷中艺术基金会、荷兰视觉艺术、设计与建筑基金会以及荷兰驻华使馆的鼎力支持。另外对广东美术馆蔡萌先生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