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共同面对疫情的这一年里,经济生活受到极大影响,许多产业甚至停滞。然而,一系列有关太空技术、赛博空间、当下与未来、文化与科技等等的社会事件、文化现象和相关讨论,似乎越来越密集地不断闪现于人类生活中。
这些事件、现象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些话题与当下现实生活有着怎样的关涉?”
几年前,一段梦境,如同天启,照入现实的研究视野,就精准而深刻地揭示着一种文化进路——太空文化。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期间,策展人、文化研究者王尤以梦为马创立“万尤引力”,试图通过这个开放的机构,唤起我们对太空文化的探索和研究,事实上这恰恰是一个不断“内倾”的过程。
“太空文化”如草蛇灰线,隐藏于这些繁杂的热点事件、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之下:标示出未来文化的发展趋势,同时链接着过去世代中最瑰奇的想象、最深刻的洞见、与最遥远的希冀。
在太空文化的研究框架下,过去,未来,现在;时间、空间;人类社会、精神文化、外部事物;都显现出一种独特、深刻而富有魅力的叙事逻辑。
什么是“太空文化”?
为什么是“太空”而不是宇宙?
与天文学有什么区别?
“宇宙”(Universe)一词显得过于庞大,涉及到时间与空间、全部生命和全部历史的究极之处,其边际渺无涯际。
“天文学”(Astronomy)有其较狭的限定,从单一视角,将太空当作客观观察对象;就如“航天”,更侧重于太空技术层面,把太空作为一种被开发和利用的实践对象。
“太空文化”(Outer Space),立足于“空间”(Space)概念,从理解“空间”出发,研究的是作为“外层-空间”所涉及的一切社会、文化、历史、技术、思想……即是:用文化研究的方法,去洞悉人与“外层-空间”之间的多重互动关系。
一种“复调”文化
跨学科视野
▼
就研究领域来说,太空艺术本身就具备跨学科研究的属性:
人文学科赋予它最深沉、最美好和最神秘的厚度:
宗教、神话学、诗学、美学、艺术、语言学……
社会科学不断拓展着它的内容与边界:
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科学哲学、传播学……
自然科学绘下它的最为瑰丽的图景:
生物学、物理学、天文学……
理论方法
▼
太空作为“空间”的“外层”指向,“空间”文化的本身多重涵义和指涉,为之带来了多种可能的理论视界:
词源意义上,古希腊哲学中的三种空间经验——处所、虚空、广延;
社会意义上,日常空间、科学空间、政治神学空间中的来回往复;
其他还有——福科异质空间;德勒兹的平滑空间;以及第三空间;赛博空间……等等
以这些深刻的“空间”洞见,去反思“太空空间”,那种“外层”指向蕴含的独特“层级”和面向,将带来多少独特有趣的理解和透彻的领悟?!
问题意识
▼
在这些理论不断的回溯与超越之下,对于“太空文化”的追问和反思将源源不断——
太空文化背景下如何回答终极追问——你是谁?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我们为什么探索太空?物质生存的迫切要求,还是人类精神家园的需要?
我们现在的所谓太空在古人的感知中是什么样的?他们用什么词汇来指涉太空?
现代太空观念是在什么背景下形成的?反映了怎样的思想变迁和社会的变化?
科技发展对太空概念的认知产生了什么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太空文化演变与社会现代性之间有什么关系?
太空文化的演变反应了怎样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思想、想象?
原本的民族国家会有什么变化?
太空文化如何体现权力关系的转变?
太空文化下的人类价值认同,分化,自由,限制,驱动?
太空文化的未来演进会形成怎样的特定生活方式,知识,习俗,规范,法律和信仰?
我们是如何消费太空文化的?
太空文化背景下的速度、空间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太空的可知与不可知的边界在哪里?
……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