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未来媒体艺术 > 新媒体时代的艺术——金江波

新媒体时代的艺术——金江波

2009-05-16 13:26:45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新媒体时代的最大特征,是科技媒介的力量改变了人类原来认知世界的方式。人类解读世界、沟通自然以及自身交流的能力比历史以往更加综合和丰富,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人类的3维世界甚至4维空间都被科技手段转化为媒介的载体,人类的整体知觉信息被数码代码重组,0与1构成了比现实更多元更丰富的非物理性结构社区。虚拟和现实经常被相互置换,虚拟可以被重构,现实亦可以被虚设。“骇客帝国”所描述的世界正在现实中逐渐显影。在时间的曲线和空间尺度中,0与1的数据得到“合法性”的改变后,崭新的世界观和社会生态又被外部不断输入的数据而与现实世界共生共存。在1960年的一本书中《人与计算机共生》曾经预言式的提到:“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人脑和电脑能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种合作关系所进行的思考,将胜过任何人脑的思考。”----J.C.R Licklider  而在2008年的第二期《科学美国》杂志中更是更加精确得描述道:“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发现他们寻找已经的粒子,从而帮助我们完成对于自然世界的理解。肯定会出现各种极其奇异的现象,如更多的维度将成为可能。。。。。。在这段“旅程”的末尾,我们将走到兆级电伏世界,甚至走得更远,在那里,人类在其历史上第一次将知道自身是由什么组成,以及我们目前所居住的这个星球究竟是如何运转的。”

    从“第二人生”到“虚拟城市”,从变形金刚到钢铁侠,从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无不揭示这样一个事实,在信息全流通的时代,科技主动地改变了一切。第二人生提供体验者超越现实肉身之外的的虚拟生活经历,依托网络虚拟的系统,生活道具与场景可根据体验的需要而重组构建,虚拟的身份比真实的身份更刺激更多样。“第二的人生”真正实现其现实之外人生任何的想象。它的核心就是在网络的世界里,你可以任意选择“自己”的性别、角色和年龄,你亦可以根据意愿,决定“自己”的未来,成为总统,也可以律师和医生。你可以在任何失败的人生经历(Game over)之后,选择重新开始(Restart)。虚拟城市则更多的让我们建构理想之中的环境,让我们对环境的失意,对现实情景的不满,回到虚拟的世界里肆意构建更多的蓝天,更多的植物,更多元的生态。更少的车子,更少的工厂,更少的高楼,营造更合适的管理更可靠的城市循环系统,甚至更未来的都市。变形金刚和钢铁侠的共同特点就是强大的机器身材和超凡的能量技巧,能够改变和拯救世界的火力武器。但是不同的就是变形金刚是人改变世界的机器梦想,是人类对终极机器乌托邦的泡沫。而钢铁侠却是人类利用科学设想和载体,成为操作和改变世界结构的一种途径,它的能量是一种未来现实的转化。它的“永动机”和世界轴心是“人”起来作用。钢铁侠的梦想不是梦,是人类的“变形金刚”,而变形金刚则是机器的“变形金刚”。阿富汗战争与伊拉克战争都是信息化战争的经典,当卫星导航与制导导弹,替代了人海战术,“以一抵百”不再是神话。当伊拉克战争的街头比网络实时直播到世界各地的时候,战争就像游戏,是一个被观看者承载体验的“网络社区”。

    科技进步急剧得改变着世界,不管这个世界是全球化了,还是网络化了,还是虚拟化了,一个事实就是现代性在缩短进程。技术的进步与变革,时间和物理空间沧桑变化。人的知觉在变,艺术语境必然变化,当初的艺术载体承载不了当下社会的信息,那艺术唯有依托新媒体的力量才能继续探索扩展艺术未来的道路,那么这样的世界中究竟什么才是艺术的文化问题呢?什么样的文化问题在“新媒体时代”成为最需要研究的区域呢?当然新媒体技术如何为艺术服务也不是一个关键的问题。问题核心是“新媒体时代”艺术的文化问题。

    回溯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新媒体艺术不是今天的产物,文化艺术中的新媒体特性是历史的一种必然延伸,艺术中一直存有新媒体。就像艺术中一直存在着实验性一样,实验艺术并不存在,而艺术的实验性却一直存在。张旭狂草时不是写在宣纸上,而是写在芭蕉叶上,这个时候他的书写就有了一定的实验性和新媒介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书写艺术的时代,版画后来就成新媒体艺术,在绘画纪实的时代摄影摄像就是新媒体艺术。从机械技术到电子技术,从摄影到电影,又到20、30年代的无线电通讯,再到60年代的录像,最后演变成今天所谓的新媒体。在材料和媒介的变迁过程中,艺术家一直在利用各种各样的媒介作为他响应文化变迁的一种创作的方式,亦是对“新媒体”文化的研究和探讨。从历史性来说,“新媒体”是相对而言的,无线电相对于摄影是新媒体,电影相对于摄像是新媒体。数码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是一种新媒体。所谓新媒体的概念可能会延伸,到时候可能会变成生物媒体,或者说基因媒体。

    当代文化重要的特点就是以前卫性、先锋性、当代性为主。先锋主义和前卫主义是以艺术从一个殿堂的深处拉入社会的现场为主要文化价值取向的。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如何利用有效的传播手段是体现其文化观念非常重要的关键点,媒体的传播平台是可以让艺术深入到更广阔的大众中去。上世纪20年代无线电的出现使德国的很多前卫艺术家,都觉得无线电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而到了50年代末期的时候,很多艺术家觉得艺术被重新规范化、形式化。在这个状态里面,有很多逆向的艺术潮流涌现,很重要的一点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互动的概念,就是让观众参与作品,甚至作为艺术作品的直接构成部分。初期是社会互动,人文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到了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期,“激浪派”已经开始将电子媒介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和质询的方式,引入到一些创作概念中。70年代初的时候,索尼便携式摄像机开始出现,给了艺术家运用媒体传播手段直接介入生活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当卫星通讯技术开始作为一个手段出现的时候,艺术家又马上作出反应,利用卫星传播大面积的覆盖率作为他传播的手段。所有这些媒体,确实有很大规模的传播能力。直到90年代初期视觉化的因特网出现的时候,才产生真正的信息革命。它可以使操纵电脑变成一个大众能够企及的方式,使之成为一种视觉化的渠道。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不单单成为一个单向的途径。因特网本身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媒体,传播的渠道是双向的,我在给你输出的时候,他也可以给你反馈。这个时候,一个真正的互动关系开始产生了。在文化上的概念超越时间和空间对物的限制。艺术作品内在场域的物理属性被打破,运用互联网的特性使艺术的创造性得到延伸,是艺术品的展呈手段得到扩展,使艺术的语义产生更丰富的社会效应。当代文化的前卫性与先锋性在新媒体的时代得到更充分得演绎。

    回到中国现场,回到个人工作立场,新媒体艺术的创作和价值应该这从两条线索介入到艺术文化核心区域。其一就是中国的社会发展现实。在经过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国本土的社会形态极其多样、多元和特殊性。其今天取得的成果即超越了西方经验,也超越自身历史发展经验,中国现实本身特有的政治性、社会性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都为当代艺术的创作提供介入的巨大空间。研究本土内部关系,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力量所在。用社会化的广角镜头扫视下,可以看到很多比超现实主义更荒诞更震撼的微观事实。这个时候艺术是一种对社会的研究性工作,同时也是艺术与社会问题的互动反映。这就是艺术的文化问题。而可选用的艺术呈现的方法是既可以用摄影媒介亦可以用录像媒介来体现文化艺术的新媒体性。选择这些媒介的工具,可将新媒体的易于工作、易于传播、易于保存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些在我的《中国市场图景计划》和《经济大撤退》艺术计划中可以体现了这方面的实践。

    第二就是科技时代的技术革命持续发酵,新技术,新材料,新媒介层出不穷,人改造自然,改造环境的信心和能力日益膨胀。艺术可以调用的手段超越了历史的以往,在跨越学科的局限上,跨越了媒介的单一性上,艺术的生命力重新获得新的空间,综合的媒介能力加强了艺术的语境能力。那么,在艺术的创作中,各种问题就能得到比架上和装置获得更好的解决方案,比如,全球化下的网络时代,各种民族文明特性的差异,穿越时空交流往来更加频繁的事实。通过我在2003年创作的《第三只眼》网络艺术作品切入这些文化问题的针对性中,使对于东西方之间差异与共生的社会的现实转化为艺术作品,亦是民间实时文化交流的第三种力量,一个“地球村”的概念被新媒体艺术的作品演绎出来,而使观众真正实时的成为互动体验的主角。而当政治人物日益成为明星文化的造物时,我则通过针灸点穴的手法梳理其生态的关系。当然此时的艺术和生理学和中医学密切结合,研究其针灸的方法,通过计算机的感应触发能力,激活作品的新媒介。艺术的媒介同样也可以成为作品智能概念的试验,我尝试采集人体的信息和数据使人的神经和潜流意识通过医学上的技术解剖成为艺术智能化的模块,我从《我酷,因为我的眼中只有美女》等作品,试图建立一件智能服装,它能自动分辨男女,自动判断女性的美丽指数,从而发出着衣人的求爱信息。同时也正在实验这样一套服装,能根据着衣人的原始情绪变化,通过衣服的色彩变换实时向外部发出喜怒哀乐的身体自然信息。

    但同样值得我们警惕的是,科学工具主义的盛行,让我们对机器和信息化设备的依赖性日益俱增。人们习惯用这些科学工具来处理日常事态和经营生活模式,而对身体传统的行为习惯呈现出遗忘式的特征。信息工具不再是强迫式地促使你选择它。而是处于这样被新科技笼罩的环境中,成为身体和意识中的一个有机体,让你别无选择。身体原始具备的自然性被科技化的经验慢慢消解。在此状况下发生的艺术行为成为一个工具文化象征的嫌疑。一方面突出体现工具的方法带来了超越传统的审美和文化新体验,这些超越过往经验的体验产物,具有艺术目标的共同性。另一方面工具的强势掩盖了艺术本身存在的文化差异性。原本个性的、微观的、针对性的艺术问题变得不再重要。这将会使艺术越来越不好玩。

    不管怎么说,艺术的新媒体化是一种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艺术未来先进方向的一种正确选择,艺术的概念和生态将随着新媒体性成长演绎,艺术的收藏形态和美术馆的现场也被逐渐消解,因为作品的介质可能激变,艺术呈现的现场变成一种数码的无形的物理特征,而且或许可以根据环境的不同自我调整成最佳的展览模式。这个将不会是科幻而是现实,就像我们曾经无法设想海水居然可以饮用,而在今天这些就是现实。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