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未来媒体艺术 > 关于罗伊·阿斯科特与新媒体

关于罗伊·阿斯科特与新媒体

2009-05-16 13:58:39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阿斯科特的艺术简历

罗伊·阿斯科特是新媒体艺术的先驱,60年代以来他就以艺术家和理论家的双重身份活跃在互动多媒体艺术领域。他创造性地将控制论、电信学引用到多媒体艺术创作之中,对英国乃至欧洲的多媒体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自80年代以来,他开拓了国际互连网在艺术领域的应用,并成为艺术应用信息通讯技术的领导人物。罗伊早年受教于维克多·帕斯莫尔(Victor Pasmore)和李查德·汉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学习绘画。他在60年代举办的展览"绘画的革命与模拟结构(change-paintings and analogue structures)"引起伦敦乃至欧洲美术界的广泛关注。60年代中叶,罗伊·阿斯科特投身艺术教育事业,先后任伦敦Ealing艺术学校基础研究主任、英格兰伊普斯威奇城市学院美术系主任(1964-67)、英格兰伍尔弗汉普顿工艺美术学校绘画系主任(1967-71)。70年代他任加拿大安大略省艺术学院院长(1971-72)、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1974-75)、旧金山艺术学院院长(1975-78)。1980-1993年他任英格兰新港艺术与设计学校美术系主任,并于1986-1993年兼任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通讯系主任、教授。继成功地在英国新港艺术学校首次开设互动艺术学位,1994年他又被任命为英国威尔士大学CAiiA的首任主席。1997年在英国新港,他以普利茅斯大学计算机学校technoetics教授的身份创立STAR。
  长期以来,罗伊·阿斯科特一直将Technoetics的发展作为其研究中心(编按:Technoetics是阿斯科特自创的词,是对艺术、科技以及意识的综合性研究三者合而为一的探索与实践。)1997年5月为了研究巫师的心灵境界与计算机互联网的关系,他深入到巴西的Kuikuru印地安部落。他创立和组织了题为“意识的重构:后生物时代的艺术与意识(Consciousness Reframed: art and consciousness in the post-biological era)”的国际年会。他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网络艺术作品包括1980年在美国与英国展出的“终端艺术”;在法国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文本的皱褶:一个全球性的童话故事“(La Plissure du Texte: a planetary fairy tale);1986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随处存在的实验室”(Laboratory Ubiqua);1989年在利兹展出的“Gaia的面向:横跨全球的数字技术”(Aspects of Gaia: digital pathways across the whole earth;编按:Gaia理论是由六十年代末期NASA科学家James Lovelock提出关於地球生命的新假设)1994年在荷兰V2电子媒体中心展出的“电子狂热Telenoia”;1995年他的录像作品参加了米兰三年展。他的互动的多媒体装置“阿波罗13”被永久地安放在利兹电子艺术中心。
  作为一位有影响的理论家,罗伊至今已出版了多部多媒体艺术专著,并在全球各地的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很多专著或文章被翻译成法文、德文、意大利文、日文、葡萄牙文和西班牙文等多种文字。他的主要著作是:“艺术与远程通讯:建设新美学的方向(Art & Telematics: Towar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esthetics)”、“意识重塑:艺术、智力与技术(Reframing Consciousness: art, mind and technology)”和“艺术技术意识(Art Technology Consciousness)”等。他是新媒体艺术杂志Leonardo、Convergence、以及Digital Creativity的编委会委员,并荣任日本、韩国、巴西、北美和欧洲等多家多媒体艺术中心顾问。除此以外,他还了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等多个国际重要展事的组织工作。

关于罗伊·阿斯科特
问/余小蕙 答/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

  原《CANS艺术新闻》编者按:阿斯科特为互动性计算机艺术最有力的代言者,自六十年代起,以艺术家和理论家双重身份活跃于新媒体艺术领域。尤其,1966年提出的“网络视界”理论架构,被视为新媒体艺术发展史的重要里程碑。他至今发表过上百篇关于新媒体艺术的文章,收录于各大主要电子艺术专书与期刊中。前年出版的"Telematic Embrace: Visionary Theories of Art, Technology, and Consciousness"则集结了他一生最具代表性的论述。
  问:您被视为新媒体艺术发展的先驱,尤其在理论的建构上发挥了很大的影响力。早在六十年代您就提出一套关于互动性艺术以及“网络视界”(cybernetic vision)的理论架构。能否请您概略介绍一下这个理论,它是否真应对了后来的新媒体艺术发展?
  答:我的工作一直是关于互动性系统。即使在六十年代,当我还纯粹仅是艺术家时,我就开始创作可供观众操作、玩弄或改变的作品--如可滑动的透明板块、炼性结构等等。当我早期接触到Norbert Wiener以及Ross Ashby的文章时,整个计算机世界对我迎面敞开。我立即领悟到这个“针对动物与机械的控制与沟通的科学”(Wiener)可以被视为一种"动态关系的科学",并成为以过程为主的互动性艺术的重要基础。我提出的观点是:如果提供观者玩弄作品、和作品互动的条件,他就能参与作品的发展和演变--那也就是艺术的创造--以及意义的产生。因此,有创造性的作品就应该是完全开放的过程,而不追求封闭、结构或局限。基本而言,我认为"艺术"必须观照到艺术家/作品/观者的系统,艺术是过程而非实体。我进而申论道,艺术家的工作不再是他传统角色中的创造内容,而在于创造能够憾动人的环境,观众在其中能够经由互动参与影像、概念与经验的产生。不过,我是在许多年以后才开始与计算机和全球性网络展开比较常态性的接触。我第一件真正的电路作品《终端机艺术》,是在1980年完成的,第一件属于繁复系统的作品是1983年的《文本的皱折》。我对计算机和信息科技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如何产生网络视界的模式等观点,现在也大都已经实现了。
  问:您最近的研究方向似乎较偏重于艺术、科技与意识之间的关系,例如最近连续发表了几篇主题为“意识重塑”(Consciousness Reframed)的文章,请简单介绍一下它的内容以及它和新媒体艺术的关系。
  答:计算机通信网路主要在连结心智。同样地,也将心智与远方的机器和人工系统连结起来。反过来说,人工的“心智”可以和我们、以及我们所处的环境相互连结。透过瞬息千里、无远弗届的信息网络,智能在全球各处散播流转,将人、地、事连结在一起,真正因应了Gregory Bateson所言的“辽阔无边的心智”(mind-at-large)。人工智能与人工生命对心智与意识提出了新的问题:它是物质头脑的产物还是“附载”于头脑状态中、但不一定是因果相连的其它东西?这些问题成为科学研究的核心,也产生了许多不同、彼此针锋相对的理论。有人说这是知识的极限、最深奥的谜团--既是最贴近人类经验,却也是我们最一无所知的领域。在科学家尝试对意识提出解释的同时,艺术家则借助于视觉与知觉相关的新式科技装备,探索各种不同浏览、漫游于意识之中的新方法。这些新的观视科技(既深入本质核心、又能外延到广袤无垠的宇宙中)与新的思维科技(联想性、多重性、超级链接与转化性多媒体)提供了我们全新的工具,让隐形现身、让世界各地之间交织出新的关系,同时建构各式各样的新世界。一种急进彻底的连结性正在逐渐成型。就像在网络空间发生的事件一样,它虽然对物质世界造成冲击,但主要仍在意识领域里发挥作用。我认为,随着对意识探索的持续发展和演变,我们将进入意识领域更深奥精密的境界,心智能力藉助科技获得强化将对此项探索构成重大突破。我将心智与科技的结合称为“technoetics”,这同时也是新媒体艺术探索可望产生最丰硕成果的领域。
  问:您曾经到巴西与Kuikuru印地安部落生活,这与你这方面的研究有关吗?
  答:我意图与巫师分享在网络空间遨游的经验,看看他们认为这与他们驰骋于精神心灵境界的经验有无任何相似之处。我带了手提电脑去,利用计算机仿真了在网际网络航行遨游的过程,示范计算机科技给他们看。同时,我也跟他们学习了植物科技(plant technology)的使用,这启发了我利用能够产生意识可视化状态的ayahuasca(从psychotria virids等植物和Banisteriopsis caapi葡萄树一起酿造而成)进行实验。这项植物科技让我们能够漫游于意识的其它状态中。我因此于最近提出了所谓的三VR:借助互动性数字技术产生,具有电路与融入性特质的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使用反应性机械技术产生,属于牛顿式的验证式现实(Validated Reality);以及透过对精神层面产生作用的植物科技达到,具有entheogenic与心灵特质的植物性现实(Vegetal Reality)。
  问:您同时也是艺术家,能否谈谈您的创作?最新的作品包括在奥地利立兹“电子艺术中心”(Ars Electronica Center)实现的永久装置《阿波罗13号》,或许可以从这谈起……
  答:我是利兹“电子艺术中心”新建筑设计规划的小组成员之一。我尝试在这栋建筑物的主要流动性干道之一——电梯当中加入一些互动性。当你进入电梯时,脚下踩的是一个屏幕,它首先显示的是建筑物实际运转的景象,随着电梯一层楼一层楼的上升,从屏幕上看到的是愈来愈辽阔的景观:建筑物、城市、大陆、地球,当你一路到达顶楼时,同时也进入了太空。至于我目前正在进行的是,曾经参加去年巴西Mercosul双年展展出的《ArtID/CybID》网络计划,艺术家选取关键词来描述他们关注的议题,幷提供影像和快捷连结设定(quicktime)来说明他们的选择,这些不同的概念模式组成了联想式连结,将他们原先提供的数据库不断进行重新设定。

关于新媒体艺术
问/余小蕙答/罗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

  问:新媒体艺术自何时开始萌芽发展?能否请您大致介绍一下孕育这个新艺术语言和新艺术类型产生的文化背景?
  答:新媒体艺术的源头包括:受杜象影响甚巨的六十年代观念艺术,以及由早期未来主义宣言和达达式行为、以及稍后出现的偶发艺术(happening)脱胎转变而成的七十年代表演艺术等。同时,五、六十年代的前卫艺术实验中也出现结合机械技术的动力艺术(kinetic art)和最早的电子艺术作品。沟通与合作成为在这些范畴进行创作的艺术家的关注焦点,他们不断探索新的行为模式与新的媒材,企图发掘创造新思维、新的人类经验,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许多艺术家对于让观众参与到作品中深感兴趣,而艺术作品本身的定义也不再决定于它的实体界线(形式),而更多在于它的形成过程(概念)。另外,整个二十世纪对于新科学的隐喻与模式的着迷,尤其是世纪初的量子物理和世纪末的神经科学与生物学,也大大地激发了艺术家的想象力。
  问:如何定义新媒体艺术?从本质上来说,新媒体艺术具有哪些特点?对新媒体艺术的认识与评析,是否需要一套与传统、经典的艺术完全不同的标准?
  答:新媒体艺术最鲜明的特质为连结性与互动性。了解新媒体艺术创作需要经过五个阶段:连结、融入、互动、转化、出现。你首先必须连结,并全身融入其中(而非仅仅在远距离观看),与系统和他人产生互动,这将导致作品以及你的意识产生转化,最后会出现全新的影像、关系、思维与经验。我们一般说的新媒体艺术,主要是指电路传输和结合计算机的创作。然而,诚如我稍后描述的,这个以硅晶与电子为基础的媒体目前正与生物学系统以及源自于分子科学与基因学的概念相融合。最新颖的新媒体艺术乃是"干性"硅晶计算机科技以及生命系统相关的"湿性"生物学的结合。我将这刚刚正在萌芽崛起的新媒体艺术称之为"湿媒体"(moistmedia)。首先还是让我们回过来谈谈主要特点为促使观众(使用者)和作品进行互动幷介入参与作品转化与演变的网络与数字科技。这些"作品"可能是显示于屏幕上的多媒体、机械操控的系统、抑或环境式结构;但共通点是--使用者经由和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藉由触摸、在空间中的移动、抑或所发出的声音。不论与作品之间的接口为键盘、鼠标、灯光或声音感应器、抑或其它更复杂精密、甚至是看不见的"板机",观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互动性质的。连结性乃超越时空藩篱,将全球各地的人连系在一起的电信网络导致的结果。在这些网络安身的网络空间中,使用者可以随时扮演各种不同的身份,搜寻天涯远方的数据库以及信息档案、渗透到异国文化中、产生新的社群。在面对和评析一件新媒体艺术作品时,我们要提问的问题是:作品具有何种特质的连结性与(或)互动性?它是否让观者参与了新影像、新经验、以及新思维的创造。
  问:新媒体艺术提出哪些新的哲学/艺术/观念性问题?
  答:这问题太大了,我将在CANS【新媒体艺术特区】中,不断透过理论、文章和艺术家理念的介绍来探讨这个问题。简而言之,新媒体艺术发展出一套全新的认识论与本体论:自我认知和现实构筑的新方式,生产知识以及重构世界的新途径。新科技与新媒体的发展,引发了两派不同观点之间的争论:一派强调新科技对文化与个人所构成的威胁,另一派则认为新科技提供改善人类状况的无限潜能。其实,所有领域总存在着现实主义者与理想主义者、悲观派与乐观派、实用派与远见派。我们的【新媒体艺术特区】将会一一梳理这些议题和争论。
  问:新媒体艺术和整个艺术体系之间的关系如何?它是否已经完全为体系所容纳和接受?新媒体艺术是否对传统的艺术创造/评价/流通/展示/典藏方式提出了挑战?目前从事新媒体艺术的艺术家、评论家、画廊、收藏家,他们是本来就在传统艺术圈里,不过延伸扩展他们的专业范畴呢,还是新媒体艺术造就了一批全新的艺术专业人士?
  答:目前,不论美术馆策展人、艺评家、抑或公私立经费赞助者,很多人都努力地试图了解新媒体艺术,但成效不彰。这些人希望针对过去的艺术(绘画、雕塑、影片)所发展建立的建筑、机制与市场,也能够同时适应于新的电路、互动性超媒体。事实上,唯有对建筑、接触、展示以及流通的整个系统提出彻底革新的思考才能有效地、适当地将这个新艺术融入社会之中。当然,随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日臻成熟,新的角色也因应出现,新的企业活动也大量产生。
  问:您经常受邀到世界各地,包括英国、美国、奥地利、比利时、西班牙、日本等国参加新媒体艺术研讨会、举办讲座和担任新媒体艺术机构的咨询顾问。就您的观察,目前各国新媒体艺术发展的状况有何不同?
  答:除了某些国家的资源严重缺乏,而另外一些国家却总是拥有最尖端、最先进的科技这项残酷的事实以外,普遍说来,世界各国的新媒体艺术发展是相似多于差异。而且实际的发展状况,归根就底,仍旧与新媒体艺术机构主事者的远见和精力有关。我想,最好还是透过对世界主要几个新媒体艺术机构进行介绍,来让读者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其中一个非常有潜力的机构是韩国汉城的Nabi新媒体艺术中心,它去年才成立,以展示"后生物"文化,包括电路艺术、生物学、分子电子科技、科技心智以及革命性建筑等在内的的尖端艺术实验为主。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