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未来媒体艺术 > 新媒体艺术保存之重要性与挑战

新媒体艺术保存之重要性与挑战

2011-10-24 09:43:17 来源: 台北艺术论坛 作者:克莉丝蒂娜·理德尔

    我们在讨论新媒体艺术保存所面临的挑战之前,我觉得应该先回到很久以前的历史来讲,先来谈埃及的法老王跟诺亚方舟,因为这是保存的起源,新媒体艺术其实是要回溯到这么古老的历史。

  谈到艺术的保存时,我们应该区分类比跟数位的传统。类比的传统已经有好几千年历史,但是数位的传统是最近才兴起的趋势,我们现在等于是在文化保存的第叁阶段。

  第一阶段是类比阶段

  想要保存真正实体的建筑物还有景色及物件,这种方法已经有几千年的歷史。有的人成功,有的人也许不那么成功。

  第二阶段还是类比阶段

  但这时我们用绘画或雕塑模型来保存城市及街景等等,这时包含文字论述。所以产生了书本及文学作品,这些都是档案,包含了很多的文件。后来好几千年以后才有影片和磁带的产生,我们也才开始用其他媒体来储存。只不过在过去的几千年中大概只有10%被维护下来。

  10%其实不是很好的成绩,当然保存一定跟达尔文主义有关係,因为这像是文化上的物竞天择,一定有人被淘汰,所以90%的文化都被淘汰了,大概只有10%,甚至7%是真的被保存下来,传承给下一个世代。

  在这裡我们应该要去看更早期的人类历史,去看最早期的机制文化,也就是古代埃及人的文化,我们可以观察到在此时就发明了储存技术,保存的不是建筑物或是景观,而是要保存人体。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会被保存下来,只有特殊的人才会被保存下来,也就是法老王,很少人会用这种方式被保存,就是只有法老跟他的家人还有祭司,所以我们可以说木乃伊是第一个储存的媒介,也就是第一个被传承给后代子孙的文化记忆,这种保存方式还满成功的不是吗!

  其实木乃伊等于是过去时代的硬碟,也就是第一代的储存技术,战胜死亡等于是文化的兴起,因为文化是一个记忆空间,是一个储存的空间。也就是让真正已经逝去、死亡的人可以用象征性的方式存活下来,并非说法老王没有去世,而是让法老王的象徵能够保存下来,但是在金字塔裡面并非所有的埃及人都会被保存下来,只有少数被选上的人才能够被保存。

  所以一开始的这种选择就是文化的条件,只有少数的菁英才能够被保存下来成为我们的集体记忆。

  在今日的网路时代裡,这种集体的发言、集体的意见也有可能全部都被保存下来

  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所以我们跳到现代来讲,跟过去不一样,过去几千年的文化记忆都是少数人的,菁英的记忆,不是集体的记忆。现在因为储存还有数位科技的发展,所以人类第一次可以产生这样的典範转移,也就是说从菁英的储存媒体变成大众的储存媒体。

  要进一步瞭解这种储存科技的塬则,我们应该要回顾歷史,储存科技的第一个模式也就是诺亚方舟。我想大家都知道这个故事,虽然这个方舟非常大,可是没有储存全部的动物,也不是救了每一个人,只救了少数人。每个物种都只保存一对,诺亚方舟不是一个生存塬则而是选择的塬则,这不是非常民主式的塬则。

  我们再来看一个非常现代的诺亚方舟的例子,这是白南準的一件作品。美术馆就像方舟一样,它们是为了要储存和收藏艺术品,为了能够保护这些艺术品防止消失,能够将他们保存下来甚至是修復。但是很不幸地,它们的功能跟诺亚方舟一样,它必须选择、拯救某一些作品,这些所谓的杰出作品,像胜利女神、蒙娜丽莎,它没有办法蒐集全部人类的创作。

  在这些例子裡,我们体认到有限空间和有限时间的问题,我们也从埃及人身上学到,因为想要避开死亡所以开始了储存的技术,所以储存的技术就是为了要抵抗死亡,抵抗消失,因此储存的媒材就是永生的媒材。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看到储存媒材已经有了迅速的改变,可是我们对于永生的追求却依然不变。

  一开始我们是保存物品跟自己的身体,比如说木乃伊。然后我们开始把资讯用其他媒材像绘画、书籍传承下来,目前的储存技术可以让过去的保存方式完全改变,我们可以有很大很大的空间,我们不只可以保存身体,还可以保存整个生命。

  比如说从四岁开始天才发明家富勒开始收集他所有的作品和文件,他把他所有的文件称为记实档案,他在88岁逝世时所遗留下来的文件超过20万件,这些文件现在收藏在史丹佛大学的图书馆裡,整部作品有120册,120册还有625份索引卡,每一本都高达500页,总共45公吨重。

  像富勒的纪实记录就像木乃伊化的方式,这是他一辈子的自我观察跟自我记录,这表示他非常想要花费所有的力气让自己不被遗忘,被世人记着。现在他的档案只需要放在小小的记忆卡裡面,不是45公吨重,而只要20公克重。

  但是富勒最主要的目地并不是想要实体上的留下,只是希望能够象徵式的活下来, 希望将类比的保存转移成数位的保存,这样便能避开象徵式的死亡。

  法国哲学家拉岗曾经说过,我们所面临的死亡有两种,一个是真正实体的死亡;第二个是象徵性的死亡。在007的影片裡,有一部叫作you only live twice你只活两次,但是在德文翻译裡是你只死两次,这是比较接近拉岗的理论。

  象征性死亡比较糟糕,因为别人对你的所有记忆完全被消灭了,所以很多人都希望能够超越死亡,我们现在的记忆文化在数位世代裡面,就从过去实体的保存转换成象征式的保存。

  从塬始码、符号、超文件、资料库裡面都变成全新的记忆银行,这些记忆符号用数位保存下来以后,我们也能够更容易的分析它,在过去我们必须要看到实体,像是雕像、石刻画才能进行分析。而且所有的东西都存在非常大的地下室裡面,或是巨大的坟墓裡面,东西都可以保存在那里,可是从很早以前开始,从诺亚方舟这样的概念上,就看出我们希望的储存方式是流动式的。

  我们把资讯放在裡面,但是希望能够从一个地方移到另一个地方,或是从一个时代留到下一个时代。这就是保存的改变,从硬体的保存转化到软体的保存。因此神话是最早的媒体,十诫刻在石板上,放到约柜里面,随着以色列人民到处漂泊。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流动性的开始,即使这只是类比的呈现。

  目前的记忆储存银行都是非常流动性,也开始了云端运算,所以我们现在从法老王的坟墓进展到天上的云端裡去了,这样的比喻表示我们最新的储存媒材有很大很大的潜力。云端储存是未来的趋向。

  当然ZKM对于云端非常的有兴趣,我们也做了这样的机制叫做cloud browsing,你可以透过你的手机看到资料库裡的资料,搜寻你所需要的资讯,你不需要很多技巧就能找到很多你有兴趣的艺术家生平还有资料等等,所有的资料都可在网路上搜寻。

  储存不仅作为永生的符号,它的记忆符号同时也是权力的展现。

  为了要让自己的权力能够无限的扩张,所以我们也印製了很多的钱币,钱币的上面都印了有权力的人的图像。这样我们就能无限量的复製它的权力到它的领域裡面,因为透过这样的方式来突破时空的限制,有权力的人到处都在。只要越多人记得同一个人,这个人就比较不容易被遗忘,大众媒体及文化也运用了这样的原理。

  新的储存媒介碰到第一个抵触的地方是摄影发明的时候,现在每个人都可以拍一张照,也可以自己来拍自己的照片,每个人都变成物件,是生产者同时也是接受者,透过底片我们也可以无限量地复製这个人的影像。

  在数位世界我们有推特、脸书、Youtube等许多平台,现在还可以出版自己的记忆符号,透过大众媒体,大众也有权利创造自己的记忆符号,也可以储存、分析自己,几乎透过网路可以完全即时地进行这些事情。现在的储存媒体和空间已经被平民化了,所以透过这样的技术,本来是类比传统的诺亚方舟现在已经完全地被改变,本来只是选择性的搜集,现在是包含性、完全性的收集了。所以现在最新的诺亚方舟就像Google一样,或是像脸书一样,塬则就是永远不删除会员的资料,尽可能的永远保存它们。

  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个有趣的陷阱,我们想要避免象征性的死亡,却进入另外一个「永远存在」的陷阱当中,所以Google现在也希望开放一个选择,个人可以选择保存或删除什么资讯,否则他们会永久的存在网路上。

  塬本不可思议的事情现在透过科技也有进展,我们的储存空间无限大,可是储存的时间却相对的减少了,大概四、五年就要更换一次。可是过去我们用石头、木乃伊的方式,可以储存的东西是上千年。但是照片、Video、硬碟能够保存的时间却相对的较少,我们面临的压力不再是选择的问题,最大的压力反而是如何永久地保存资料,这是产业本身所造成的压力。

  产业的塬则很单纯,奥地利的经济学家熊彼得曾说,我们的概念就是创造性的破坏,每个新的产品进去市场时,都必须破坏前一个产品才能够成功。

  所以现在有越来越多更新更好的产品进入市场,但这表示储存的媒材却变成十分移动性,非常的短暂。这表示我们美术馆必须不断参与这方面的更新,不断地改变储存方式,要不断地投资。美术馆对这个一点办法都没有,我们尚未準备好,到目前为止,我们在保存方式上的努力还不够,产业必须思考如何将我们纳入他们的创新裡面,不然我们所储存的数位文化很可能就被消灭掉。

  过去我们收集的消费性产物、文化性产物,都是靠机运的,有些被保存下来,有些则无。现在我们可以把所有文化产品用数位方式都保存下来,几乎完全没有限制的储存空间及媒介,我们可以完全的记录和保存所有的文化产品,包括作品跟资料等。

  但是保存的时间相对的也减短了,我们需要不断地转化这些资料使其成为可以保存、储存的方式。我们也必须创造新的架构及空间,让我们方便搜寻这些资料。

  从诺亚方舟的方式进化到搜寻引擎的方式,对于美术馆的意义是什么呢?

  这表示我们有多方面典范转移的意义,美术馆不只要收藏和选择歷史性、类比性的文化产物,我们也要生产当代的、数位的文化产业。

  储存空间和时间之间的关係已经完全改变,对于解放式的使用者而言,艺术家和接受者之间也从被动式变成互动式的观念。美术馆不再只是诺亚的方舟,更是互动式的平台。

  每次有新的技术或文化的创新时,我们就会看到有新的储存方式,因为数位化科技带来的机会,我们看到储存科技有非常大的进展。

  文化传统的诺亚方舟-博物馆,面临的挑战

  我想用以下八点来说明博物馆面临的挑战:

  第一点,类比的媒体必须数位化,如果类比的媒介被崩解了,数位的版本还可以被持续的保存下来,对于摄影作品跟录像作品来讲,这样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

  第二点,这些类比的媒体,将它数位化后将来也要能播放,这样才能够在未来持续展出这些作品。

  第三点,必须收集许多的装置跟替换用的零件,如果没有这些替换零件,我们没办法展现最塬始的风貌。

  第四点,储存的媒介和架构必须因应资料转存的管理需求来做设计。

  第五点,建立容易搜寻的资料库架构,这样才可以在大量的资料中,快速找到自己想要搜寻的资料。

  第六点,必须要建立对外开放使用这些资料库的管道,但要注意这个管道的技术和使用者的权利。

  第七点,要建立选择保存对象的作品的标准,如果没有这些标準,那到底是谁来决定要保存哪些作品呢?就会变得很主观。

  第八点,把收藏品跟档案数位化之后,要运用网路对外开放,让世界各地的人都能利用网路看到这些宝藏。

  我觉得这是新媒体艺术很好的机会,因为新媒体艺术本来就跟书本不一样,它没办法用一个实际的媒介为基础,它没办法用传统的媒介作一个好的呈现,所以我觉得数位新媒体在这方面会有很好的机会。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