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艺术家库 > 国内 > 魏光庆(Wei Guangqing)

魏光庆(Wei Guangqing)

2010-03-12 15:32:15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魏光庆

    简历
    魏光庆,1963生于中国湖北黄石
    1985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原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
    现为湖北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院长

    个展
  1988年“关于‘一’的自杀计划模拟体验,行为艺术”(武汉武昌小东门)。
  2002年“二十六关煞·安宁日—魏光庆装置艺术作品展”(上海香格纳画廊)。
  2005年“中国制造—魏光庆的绘画”(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
  
    联展
  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1990年“不与塞尚玩牌—中国前卫艺术展”(美国亚太艺术博物馆)。
  1996年“现实—今天与明天—96中国当代艺术”(北京世纪艺苑美术中心)。
  1997年“中国”(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家之屋)(丹麦哥本哈根斯坦柏格展览中心)(波兰华沙现代艺术博物馆)。
  1997年“引号—中国当代艺术展”(新加坡国家美术馆)。
  1997年“红与灰—来自中国的八位前卫艺术家”(新加坡斯民画廊)。
  1997年“97宝藏国际艺术博览会”(新加坡Suntec City Centre)。
  1998年“中国当代艺术展”(德国柏林世界文化宫)。
  1999年“五十年代—八十年代全球观念主义艺术展”(美国纽约昆士艺术博物馆)。
  1999年“开启通道”(沈阳东宇美术馆)。
  1999年“第14届亚洲国际艺术展”(日本福冈亚洲美术馆)。
  1999年“《财富》全球论坛当代艺术展”(上海金茂大厦)。
  2000年“社会—上河美术馆第二届学术邀请展”(成都上河美术馆)。
  2000年“中国当代绘画展”(意大利帕多瓦布雷达博物馆)。
  2000年“全球概念论”(美国迈阿密博物馆)。
  2001年“《煲》中国当代艺术展”(挪威奥斯陆艺术家中心)。
  2001年“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瑞士巴塞尔)。
  2001年“亚洲·多元提升—第16届亚洲国际艺术展”(广东美术馆)。
  2002年“时间的一个点—在长沙”(湖南长沙美仑美术馆)。
  2002年“第17届亚洲国际艺术展”(韩国大田美术馆)。
  2002年“首届中国艺术三年展”(广州艺术博物院)。
  2002年“巴黎·北京—中国当代艺术展”(法国巴黎)。
  2002年“Chinart—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德国杜依斯堡博物馆)。
  2002年“观念的图象—2002中国当代油画邀请展”(广东深圳美术馆)。
  2002年“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广东美术馆)。
  2003年“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北京中国美术馆)。
  2004年“首届武汉《美术文献》提名展”获文献奖(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
  2005年“中国·当代艺术,Fondazione Cassa di Risparmio”(意大利博洛尼亚)。
  
    作品收藏
    美国亚太艺术博物馆、德国波恩文化艺术基金会、日本福冈亚洲艺术博物馆、意大利博洛尼亚文化艺术基金会(Fondazione Cassa di Risparmio)、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广东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沈阳东宇美术馆、成都上河美术馆、美术文献艺术中心等。

艺术家作品

魏光庆:像思想家一样思考 像科学家一样实验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邱家和

   魏光庆,“85新潮”时期就已崭露头角,在上世纪90年代初波普艺术开始风行的时候,又与“政治波普”的代表人物王广义齐名,成为“文化波普”的代表人物。近日,上海香格纳画廊举办了《典籍——魏光庆》个展,虽然都是艺术家的新作,但仍然是“文化波普”的路数,只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针对性都发生了变化。

  挪用:波普艺术的看家本领

  魏光庆最有名的作品是“红墙”系列,1992年第一次展出。魏光庆回忆道:“80年代末进入中国的波普艺术,在西方的文化环境里主要是针对消费文化的,试图消解意义层面,如把明星作为消费对象。而我们做的波普则是中国特有的,如王广义挪用的是政治符号,我挪用的是中国传统的道德说教。这些是中国特色的波普。”

  魏光庆表示,挪用是后现代常见的创作手法,就是把过去用过的视觉资源重新转换。“这种视觉资源是一种文化记忆,也是当代文化的一种基因。关键在于,挪用时要予以转换。”他认为:“我的‘红墙’系列,图像资源则来自偶然看到的‘万年历’。那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带着浓厚的宿命感,呈现了中国人的生存状态,一种无信仰的状态。”魏光庆坦言没想到“红墙”系列一做就是12年。“从针对意识形态转到针对文化,因为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而来,经济上也变得没有道德底线。”

  内涵:体现中国哲学

  2003年起,魏光庆的作品开始变化,其突出的标志,就是彩条的视觉元素出现。此次香格纳的个展展出的是2005年到2007年的作品,基本上体现了艺术家最新的创作成就。对这些新作品,魏光庆做了通俗的解读,比如“朱子家训”系列中采用的彩条,既像人们看电视时经常看到的彩条屏,又像条形码,因此是传媒符号与商业符号的混合体。至于“孙子兵法”系列,则结合了现代的靶形图案,还有准心,以此来隐喻战争。

  “这些作品的针对性在于,中国古代的道德说教,在今天仍有意义。中国的崛起,道德建设是最重要的问题。所谓人的素质问题,就是道德建设的问题。”对此,魏光庆运用了留德哲学博士彭富春教授对他的作品评论。在彭富春看来,魏光庆的作品非常有中国特色:“朱子家训”系列把道德方面的问题归于智慧;“金瓶梅”系列把情色归于欲望;“孙子兵法”系列则把权谋归之于法术,完整地包括了中国哲学中智慧、欲望、技术三个层面。

  奥秘:给观众制造盲点

  魏光庆透露,“艺术家创作的一个独特的魅力,就是给观众制造一些盲点,让他们误读,看不懂这是什么。波普艺术就是用流行的、反复呈现的东西来消解意义,常常借用因印刷品。但我的作品表面看是传统木刻的印刷品,其实是用手工方式来制造一种印刷效果:用丝网印刷技术做底纹,制造木版印刷的效果,用油画笔画出木版刻印的插图的图像。包括那上面我的签名,都是经过多道工序做出来的。”

  这种特殊的效果,特别被一些批评家赞许。魏光庆说,这些独到的创作方法,往往是无意间发现的,而他再有意识地把它放大。“我喜欢这些东西,有一种历史感,特别有趣味。我追求一种独特性,把学过的西方的绘画语言都分解开,再组合为一种程序。比如用西方经典作品使用的透明画法来渲染。”

  在魏光庆看来,画家和艺术家不是一回事,有人是很好的画家,但称不上艺术家。进入美术史的才是艺术家。艺术家是一种状态,要像思想家那样会思考,像科学家那样善于实验。他认为,艺术家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作品。“要警惕艺术市场无止境的需求,如果艺术家把这个当作生财之道,干吗还做艺术?艺术家始终要关注自己的学术背景,否则只顾订单,到时候再发现自己的艺术经历空了一大截,就会悔之晚矣。”

 

读魏光庆绘画
文/徐勇民

  中国——在文化价值应有的联想中,是浩瀚无垠的典籍,是口传心授的家训、箴言,也是那些秘藏于室开蒙启智的绘本。

  中国——在对其文化价值的评价中,我们——生于斯、长于斯,也只能道上一句:她是一座宝藏,同时,也一直是个谜。比如,先人们在表现坚韧的意志中,有时,会夹杂着一丝自我慰籍的懈怠,当你知道了这样做的原委时,一定觉得合情合理。又比如,先人们在伴随骁勇的谋略中,有时,会透出农民经验式的机智和戏谑,谁运用得法,谁当然就可以所向披靡,无往不胜。

  中国——她的典籍看起来落满尘埃,可是,不经意地拍打一下,会露出许多逼迫我们俯身拜读的闪光字句。凡读到这些字句的人们定会是心生感激,同时,也不得不心存敬畏。

  中国——她的典籍在我们的生命中示范着我们的言行,影响着我们思维的方式,竟还能让我们掩卷感叹:先人智性的深遂并未与时代的变迁成正比地增长。

  光庆的绘画,用纯化了的视觉语言符号,及典籍有选择地誊写在画布上,使画面物理表层的观念负载加重、扩展并增广。

  光庆的绘画以视觉的阅读方式,撑开了集体记忆的空间,制造出了文化意义上可以辨认的中国制造。

上一篇: 方力钧(Fang L..  下一篇: 皮三(Pi San..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