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艺术家库 > 国内 > 祁志龙(Qi Zhilong)

祁志龙(Qi Zhilong)

2011-11-06 21:19:25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祁志龙

简历
祁志龙,1962年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198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现居北京

个展
2009    “半边天——祁志龙的八件大型油画作品”,纽约AW Asia,美国
2009    “波普之后回到感官”,印度尼西亚国家美术馆,印尼雅加达
2007    “祁志龙作品回顾展”,塞萨洛尼亚市立美术馆,希腊塞萨洛尼亚
2006    “祁志龙——最新作品”,施拉格画廊,德国埃森
2005    “祁志龙”,少励画廊,香港
2004    “祁志龙”,麦勒画廊,瑞士卢塞恩
2002    “祁志龙”,雷•休斯画廊,澳大利亚悉尼
1999    “大肖像——中国女孩”,少励画廊,香港
1992    “消费形象——祁志龙的波普艺术”,少励画廊,香港

联展
2010    “毁坏牛奶之二”,KIT美术馆,德国杜塞尔多夫
2009    “北京——哈瓦那”,古巴国家美术馆,古巴
2009     "CHINAMANIA", 阿肯当代美术馆,丹麦哥本哈根
2009    “花好月圆——余氏中国当代艺术典藏展”,余德耀美术馆,印尼雅加达
2008    “遭遇——佩斯北京”,佩斯北京,中国
2008    “当代——红光亮”,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中心,中国北京
2008    “北京——雅典 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TECHNOPOLIS 国家当代艺术中心,希腊
2008    “消费!消费!Let's Consume!”,程昕东国际当代艺术中心,中国北京
2007    “十年一觉——从东宇美术馆到和静园艺术中心”,和静园艺术中心,北京宋庄
2007    “后解严与后八九:两岸当代美术对照”,宋庄美术馆, 北京宋庄
2007    “岩石岛——Olbricht 收藏展”,Folk Wang博物馆,德国
2007    “剖析后八九:两岸当代美术对照”,国立台湾美术馆,台湾
2007    “中国当代社会艺术展”,俄罗斯特列恰可夫国家美术馆 ,俄罗斯莫斯科
2005    “展开的现实主义:1978年以来中国大陆油画”,台北市立美术馆,台湾
2005    “麻将——希克当代中国艺术收藏展”,汉堡美术馆,德国
2004    “着陆现实——新的中国当代艺术展”,首尔艺术中心,韩国
2004    “麻将——希克当代中国艺术收藏展”,伯尔尼美术馆,瑞士
2001     “参加之二”,麦勒画廊,瑞士卢塞恩
2001    “柏林艺术论坛”,德国柏林
1996    “大众样板”,北京艺术博物馆,北京
1996    “巴塞尔国际艺术博览会”,瑞士
1994    “8+8-1 十五位中俄当代艺术家联展”,少励画廊,香港
1993    “中国前卫艺术大展”,台湾


Qi Zhilong
1962    Born in Hohhot, InnerMongolia, China
1987 Graduated from the Central Acadmy of Fine Arts, Beijing

Solo Exhibitions
2009    “Half the Sky: New works by Qi Zhilong”, AW Asia, New York, USA
2009    “Back to Sence Perception after Political Pop”, Galeri Nasional Indonesia, Jakarta,     Indonesia
2007 “Qi Zhilong -- Retrospective Exhibition”, Case Bianca, Municipal Art Gallery of      Thessaloniki, Greece
2006 “Qi Zhilong -- Recent Works”, Galerie Frank Schlag & Cie.,Essen , Germany
2005  “Qi ZhiLong”, Schoeni Art Gallery, Hong Kong
2004 “Qi ZhiLong”, Urs Meile Gallery, Lucerne, Switzerland.
2002 “Qi ZhiLong”, Ray Hughes Gallery, Sydney, Australia
1999  “Big Icons -- Chinese Women”, Schoeni Art Gallery, Hong Kong
1994 “Consumer Icons—Pop Art by Qi ZhiLong”, Schoeni Art Gallery, Hong Kong

Group Exhibitions
2010    “Demolition Milk II”, KIT-Kunst im Tunnel, Duesseldorf, Germany 
2009  “Beijing -- Havana, Cuba National Art Gallery, Cuba
2009    “CHINAMANIA”, Arken Museum of Modern Art, Copenhagen, Denmark
2009 “Lovely Blossoms and Full Moon -- Yuz Collection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Yuz    Art Museum, Jakarta, Indonesia
2008 “Encounters -- Pace Beijing”, Beijing, China
2008 “Red, Smooth and Luminescent,Contemporary Expression”, Xindong Cheng Space for   Contemporary Art, Beijing, China
2008 “Beijing-Athens Contemporary Art From China”, TECHNOPOLIS National Art Centre,
Athens, Greece
2008    “Let's Consume!”, Xindong Cheng Space for Contemporary Art, Beijing, China
2007 “Kening from a Ten-year Long Sleep, HJY Art Centre, Song Village, Beijing, China
2007 “Post-Martial Law vs, Post- ’89”, Song Village Art Centre, Beijing, China
2007 “Rockers Island -- Olbricht Collection”, Museum Folk Wang, Germany
2007 “Post-Martial Law vs, Post- ’89 : the Contemporary Art in Taiwan and China”,
     National Taiwan Museum of Fine Arts.
2007 “Chinese Contemporary Sotsart”, The State Tretyakov Gallery, Moscow
2005 “The Blossoming of Realism : the Oil Painting of Mainland China since 1978”,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2005 “Mahjong --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from Sigg Collection”, Hamburger Museum,   Germany 
2004 “Grounding Reality -- New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Seoul Art Center, Korea
2004   “Mahjong --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from the Sigg Collection”, Museum Bern,    Switzerland
2001  “Take Part 2”, Galerie Urs Meile, Switzerland
2001 “Berlin Art Forum”, Berlin, Germany
1996 “The Masses Model”, Beijing Art Museum, Beijing
1996 “Basel International Art Fair”, Switzerland
1994  “8+8-1 Chinese and Russian Avant -- Garde Art”, Schoeni Art Gallery, Hong Kong
1993  “Chinese Avant -- Garde Exhibitions”, Taiwan

艺术家作品

女生(为四川赈灾募捐而作)
Girl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220×180cm
2008

2007 中国美丽 China Beauty no.1 220×180

2007 女兵 布上油画 220x180cm

2005 无题untitle No.7 150x180

1996 Chinese Girl 中国姑娘 41×33×6 

 2008  《中国女孩》

1995年,消费形象系列

消费形象13号,1993年,布面油画,169x199cm


祁志龙,寻找中国美丽

文/栗宪庭

祁志龙真正形成自己风格的是《中国女孩》,1996年首次亮相于艳俗艺术的第一个展览《大众样板》上,对比《消费形象》和《中国女孩》,两个系列的作品差别很大:《消费形象》色彩艳丽,画面在装饰化的基本布局中,突出了简单、喧闹、浮华的感觉,技法上更多地保留了中国学院那种方笔触摆放式的造型办法。而《中国女孩》中的形象处理虽然穿了军装,但画面突出了女孩的美丽、青春和浪漫的感觉。这种感觉来源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审美情绪,即以经历“文革”和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为主导的怀旧情绪,逐渐衍化为一种社会普遍的怀旧情绪。

这种情绪甚至把过去残酷的生活美化了,在对过去的经历浪漫回忆中,淡化了残酷的一面,强化出其中具有人情味的东西,这种从过去残酷生活中抽离出美好一面的审美情趣,具有某种普遍性的人类情感,我们可以在各种文艺作品中看到。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女孩》成了一种象征和比喻的形象——没有领章帽徽和退了色的军装,隐隐约约透出逝去的那个革命年代,“革命痕迹”的保留,与年轻、单纯构成对比,让青春和美丽更复杂和特别。

女孩形象的塑造,是作品最重要因素。其一,在模特儿的选择和再塑造上,在青春的单纯和简单中突出充满幻想和朝气蓬勃的一面。其二,是祁志龙在《中国女孩》中逐渐成熟了塑造形象的方式,采用多层罩染的画法,让画面自始至终保持丰富、透明又新鲜的感觉,这是祁志龙作品在语言上最独特的地方,他让他作品中的形象高调摄影,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中国肖像画惯常的——即不强调明暗对比的平光塑造方法,当然《中国女孩》不是真正中国传统的平光造型,而是保持了平光造型的审美观念与趣味,从西方写实油画的丰富性中,转换出一种独特的塑造方式,这一点对于《中国女孩》的成功至关重要。

2008年,祁志龙开始了一个新阶段——去符号过程。就在前几年祁志龙获得一些国际声誉的同时,责难祁志龙的声音也不绝于耳,理由是《中国女孩》中的中国符号鲜明,质疑其迎合国际市场和海外藏家的口味。把所有带中国符号都判定为迎合国际市场口味,显得过于简单。我们必须考察作品所使用的符号是否具有独创性,对此,符号之外可读解的语言因素至关重要。其实,《中国女孩》并不是以符号而是以形象见长的作品,尤其去军装符号之后的作品,形象的因素更加突出,这个时期的作品更表现出对中国“美丽”的探索,尤其在当今时尚美女铺天盖地的状态下,时尚以及时装美女的千篇一律,成了淹没地域和不同文化间有关“美丽”的审美差别,相比之下,祁志龙2008年作品中的女孩形象,以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把握住一种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征。

与着军装的《中国女孩》相比,新作品的女孩形象像新鲜的果蔬那样鲜亮,尤其画面色调更加透明和清亮,色彩处理更加新鲜和干净。如果说着军装的女孩形象还有一种娇态,2008年作品中的女孩形象却突出了一种清纯。正如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中国特别是数亿网民在乎“清纯女生”的社会现象,说明这个时代对超凡脱俗美丽的期望心理。不管祁志龙塑造的女孩是否为社会所共享而成为这个时代美丽的代表,但祁志龙作品对“美丽”的探讨是有意义的。

祁志龙:满意自己目前的状态 

2009年,祁志龙个展在印尼雅加达国家美术馆举办,展出的作品时间跨度长达16年(1992-2008年),几乎囊括了祁志龙每个创作时期的作品。稍有遗憾的是,祁志龙作品的藏家比较分散,很多被欧美藏家收藏的作品难以借回,因而无法严格地回顾祁志龙整个创作生涯的全貌。不过,这个展览还是受到了雅加达美术馆和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甚至提升到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高度。促成这次展览的正是印尼CP基金会的余建安,该基金会是印尼双年展的主办方,曾为方力钧、岳敏君、杨少斌、周春芽等中国艺术家举办过展览,在此过程中,也购买了很多祁志龙的作品,因而促成了这样一个展览。对于中国当代艺术在印尼的推广和宣传,余建安可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谈到祁志龙作品的收藏,最受市场追捧的无疑是他的“中国女孩”系列作品,但是他的创作却并非一帆风顺。在“中国女孩”之前,祁志龙从1992年开始创作“消费形象”,艺术家借此关注的是1990年代初改革开放所展现的乐观前景。作品中融入了一些政治元素,很快便被冠之以“政治波普”的名号,但祁志龙的本意却是用“政治波普”的元素对其进行消解,因而是“政治波普”的反面。而且,祁志龙在当时便采用了平面化的创作方式,不仅在时间上超越了村上隆后来提出的“超平面”的概念,其前卫性也超越了当时风行的“政治波普”。

不过,这批作品创作出来之后,只有老栗是肯定的,,还说要推荐他去威尼斯双年展,但是最后不了了之。后来,这一系列作品被推荐参加“后89中国新艺术大展”,策展人张颂仁买了一幅他的三联画,但最终也没有展出。祁志龙说,张颂仁觉得他的作品太像广告了,而这恰恰是他在语言和方法上最前卫和先锋的地方,也证明了他的作品并非“政治波普”。失去了这两次机会,他开始怀疑自己的创作方向是否有问题,因为“消费形象”太接近广告语言,很多人难以接受,于是他开始采用保守和传统的语言进行创作,这才有了后来广为人知的“中国姑娘”。

在这一系列作品中,祁志龙有意借鉴了“红光亮”的效果,虽然画面看上去有古典的意味,但正是这种借鉴,其中的反讽性昭然若揭,也赋予了作品更为当代的感觉。身穿军装的女孩、妩媚的笑脸、亮丽的色彩,“中国姑娘”的这些特点使得祁志龙成为了“艳俗主义”的代表性艺术家。祁志龙说,作为一个有一二十人参与的群体性艺术潮流,“艳俗”这个概念是老栗、徐一晖和他在不断的讨论中得到的,并最早出现在徐一晖、王劲松和他1996年的展览“大众样板”中。

“中国女孩”虽然好卖,但是祁志龙却搞不懂自己市场的起伏。比如2006年,纽约苏富比首次推出亚洲艺术品拍卖,张颂仁抛出了上文中提到的三联画,不过最终上拍的只是其中的三分之一,最后拍出了相当不错的价格,位列该专场成交价前10名。祁志龙回忆说,当时他很兴奋,以为自己的作品会进入市场前列,但后来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至于他作品的整体行情,他说都不在他意料之中,虽然行情起伏对他的情绪有一定的影响,但祁志龙能够马上调整自己,早已形成了静观其变的心态。

1998年之后,“艳俗主义”开始走向极端,祁志龙觉得,他个人的素养已经不能承受这种艺术形式,于是创作语言更加回归传统,画面中反讽的女孩逐渐被怀旧的形象所取代,呈现出模糊化的特点,其中的中国元素也逐渐隐去。但无论风格如何转变,女孩自始至终都是他作品的主题。2007年之后,在经历了反讽、怀旧之后,他开始创作纯粹的女孩形象,单纯地表现女孩的美。这个过程进行了两年时间,祁志龙觉得这是一个艰难的课题,因为美是抽象的概念,而且每个人的审美都不一样,但是纯粹从绘画和美的角度来看,这是他最满意的时期。现在,祁志龙工作室的墙上挂着几幅刚完成的作品,有林昭、昂山素季的肖像,也有早熟少女的画像,虽然人物不再是单纯的“中国姑娘”,人物身份也更加明确,但不变的是他通过女性形象对艺术进行的不断探索。他说他也想画男人,只是现在还没有找到合适方式,可能将来他也会画,但仍会以女性为中心。此文来源《艺术财经》

网友评论

共 1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
223.74.*.*
2024-12-01 10:43
▇▇▇▇▇▇因为懂所以分 享贼*爽 6 6 a a b b。 C 0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