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艺术家库 > 国外 >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

2015-06-04 20:34:51 来源: artda.cn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 ,1946年生于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早年曾接受苏式美术教育,从事绘画和装置创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其在行为艺术上的实践,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家之一。

这位戏称自己为“行为艺术的老奶奶”(“Grandmother of Performance Ar”)的女人虽然长期居无定所,四海为家,先后旅居德国、荷兰、巴西、美国等地,是标准的“国际公民”,但却是来自中东欧的斯拉夫族裔,阿布拉莫维奇出生于作为巴尔干核心地区的前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在艺术家早年的生活中,父母的经历、战争的暴力、东正教信仰、东欧的社会主义局势等因素都对其成长构成了一定的影响。阿布拉莫维奇的父母都是支持铁托的共产党游击队员,父亲后来成为二战英雄,母亲则是少校军官。与母亲的关系一直是阿布拉莫维奇不能挣脱的心结,长期伴随在其艺术生涯之中。甚至在她成名之后所做表演的时间也要严格按照母亲军人化的管理要求去安排,必须在晚上十点前结束。这些带有某种精神压抑性的烙印或多或少地融入到了其日后的创作当中,正像阿布拉莫维奇某次所说的:“世上有各种各样的力量,而我一样都不喜欢,因为它们都暗示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控制。”因而,寻求身心极限状态下的自我解放和某种自由度一度成为阿布拉莫维奇行为艺术创作的内在线索之一。以行为艺术为核心,阿布拉莫维奇逐渐铺陈了一条包括现场表演、影像装置、图片摄影、戏剧、电影、艺术教育等在内的充满激情的艺术道路,不遗余力地致力于行为艺术的创作和推广是她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阿布拉莫维奇创作的大量作品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用触目惊心来描述她的很多作品毫不夸张。

二战之后,(主要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行为艺术开始逐渐兴起,诸如维托·阿肯锡(Vito Acconci)、赫尔曼·尼特西(Hermann Nitsch)、约瑟夫·波依斯(Joseph Beuys)、艾伦·卡普洛(Allan Kaprow)、奥图·穆厄(Otto Muehl)、君特·布鲁斯(Günter Brus)、瓦莉·伊克斯波特(Valie Export)等人都是这一时期行为艺术的灵魂性人物,而阿布拉莫维奇和同为女性的著名法国行为艺术家奥兰(Orlan)则正是在行为艺术的这一迅猛发展期成长起来的。

阿布拉莫维奇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从早期单纯以身体为媒介挑战身心极限的一系列尝试(1972-1975),到后来结识德国艺术家乌维?赖斯潘(Uwe Laysiepen,简称乌雷Ulay),开始两人长达十二年的合作伙伴和情侣关系(1976-1989),再到离开乌雷(Ulay)后尝试将行为艺术与其他艺术媒介更广泛地相融合的新的独立性探索(1990年至今)。

1973年《节奏10》 时长:1小时

这是阿布拉莫维奇的第一个行为艺术作品。道具最开始是10把刀和两台录音机。她打开录音机,将张开的左手放在地上的白纸上,根据节奏右手拿刀刺向手指之间。每次切到手指,她就会换一把刀,直到这10把刀用完。另一台录音机则录下刀尖在手指尖跳跃的声音以及割伤时发出的呻吟。10把刀用完后,她会再表演一次,伴随着第一次录下的节奏来完成。后来某次表演,她换成了20把刀。

阿布拉莫维奇说:“一旦进入了表演状态,你就会逼迫自己去做平时的你不会去做的事。”

1974《节奏0》Rhythm 0,时长:6小时

1974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表演的《节奏0》是阿布拉莫维奇“节奏系列”中最为惊险的行为艺术,也是阿布拉莫维奇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这是她第一次尝试与现场观众的进行互动,让观众成为她作品的一部分。阿布拉莫维奇面向着观众站在桌子前,桌子上有七十二种道具,包括枪、子弹、菜刀、鞭子等危险物品,观众可以使用任何一件物品,对她做任何想做的事。由于作品有不可预测的危险性,所以,阿布拉莫维奇承诺自己承担行为艺术表演过程中的全部责任。现场的观众,有人用口红在她的脸上乱涂乱画,有人用剪刀剪碎她的衣服,有人在她身体上作画,有人帮她冲洗,还有人划破了她的皮肤……

随着时间推移,观众发现无论如何摆布,阿布拉莫维奇都不作任何反击,直到有一个人用上了膛的手枪顶住了她的头部, 最终被他人阻止,阿布拉莫维奇最终流下泪水。这件作品持续了六个小时,作品结束后,她站起来,走向人群,所有的人担心遭到报复,都开始四散逃跑。阿布拉莫维奇说:“这次经历让我发现:一旦你把决定权交给公众,离丧命也就不远了。”

 1975《角色兑换》Role exchange

1975《托马斯之唇》Thomas Lips

1976《空间中的关系》

1976年,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行为作品《空间中的关系》更是使他们名声大噪。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裸体的,为了碰撞时产生更好的效果,肉体相撞时的声音通过扬声器放送。乌雷和阿布拉莫维奇从相距20米的地方起步,朝对方小跑,简单擦过,重新回到原地,一次次更加激烈地冲击碰撞,半小时后,阿布拉莫维奇被撞倒在地。他们不想这部作品成为力量和决心的较量,而是在一个相对温和的暴力中维持一种平衡。次年1月,他们表演了升级版《空间中的障碍》,赤身裸体地跑向彼此,但二人中间有一堵1.5米的厚墙,似乎只有撞倒墙二人才会相见,45分钟后,阿布拉莫维奇离开了场地,但乌雷并不知情,还在继续撞击。夏天,二人在一个地下停车场表演了另一升级版《扩张空间》:两根4米长的柱子相距3米,直顶天花板,二人背对背站在中间,同时一次次地撞向柱子。

但事实上,这样的结合使他们都无法继续生存,他们最终还是要分为两个不同的个体,各自扮演人类不同的性别角色。他们的分分合合,特别是他们为之挣扎、徘徊、进取和喜悦等不同的情绪变化。在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的双人组合作品里,他们用自己的身体,通过行为艺术把男女间情感的跌宕起伏以及他们性别的差异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1977年《时间中的关系》 时长:17小时

艺术家不应该爱上另一个艺术家。这是阿布拉莫维奇的原话,但是她却爱了,轰轰烈烈,燃尽一切。遇见德国艺术家乌维·赖斯潘(Uwe Laysiepen,又称乌雷Ulay)是在1975年的阿姆斯特丹,两人不仅同为行为艺术家,更是同月同日生。爱情促成了两人的合体表演,亦为他们带来事业高峰。从此至1988年,一直是两人合作创作作品。

在这件作品中,他们背对背安静地坐着,两人的头发被绑在一起。

1977《无量之物》Imponderabilia

在1977年的《无量之物》,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两个人裸体站在意大利波洛尼亚一家画廊的入口处,观众只能通过他们之间的狭小空间进入博物馆里。唯一可以自己决定的是,观众想面对裸体的乌雷还是裸体的阿布拉莫维奇。在生活中, 人类不仅会受到来自于自然界的各种灾害,同时,也会受到来自于人类本身的阻碍。就如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会因为他人的介入而产生隔阂,使他们一时间无法联系和沟通。

1978《切口》-Incision

1978《吸呼》Breathing in Breathing out

1978年《AAA-AAA》 时长:15分钟

这是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在比利时一家电视台演播室表演的作品。他们第一次表演时,没有观众。之后,他们为了录制他们的作品,在荷兰又表演了一次。在《AAA-AAA》中,他们面对面跪坐在地上,对着彼此大声尖叫,直到其中一人失声。

1980《潜能》Rest-Energy,时长:4分钟

《潜能》是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在1980年横贯欧洲的作品。两个人面对面站立着并专心地注视着对方,手里还同时拉着一个紧绷的弓,在乌雷的手里紧拉着一支带毒的箭,正对着阿布拉莫维奇的心脏。由于弓箭的张力使他们的身体律向后倾斜,他们稍不留神,那支毒箭就会离弦射出,同时,通过扩音器听到的是他们心脏急剧加速的跳动声。整个作品持续四分十秒。

1988《情人·长城》The-Lovers,时长:90天

阿布拉莫维奇从梦里获得神谕,她按照梦境的指示与乌雷以浪漫主义形式结束这段爱情,他们将分手祭礼的作品地点选在了中国。两人沿着长城,一个山海关自东往西行走,一个从嘉峪关自西往东行走,90天后,两人于二郎山会合,共计行程4000公里,然后挥手告别,宣告分手。长城一别后,乌雷便从艺术界神秘消失了。

1988年,这对艺术情侣合作了他们最后一件作品《情人—长城》,地点是中国,历时三个月,阿布拉莫维奇从位于渤海之滨的山海关出发,延长城自东往西行走;乌雷则从中国西部戈壁沙漠中的嘉峪关开始自西向东行走,总计行程超过4000公里,最后在位于山西省的二郎山会和,挥手告别,这段旷世恋情落下帷幕。自长城分手,两人天各一方,乌雷从行为艺术界销声匿迹,直至2010年3月,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乌雷出现在阿布拉莫维奇对面的椅子上,阿布拉莫维奇不禁潸然泪下。隔着一张木桌,这对曾经同生共死的恋人伸出双手,十指相扣,在分手22年后,达成和解。

《情人—长城》是这对艺术情侣合作的最后一件作品,实际上成为了他们分手的仪式祭礼。据说,他们分手的原因是“艺术观念和生活上的分岐”。后来,玛丽娜曾经有过再来长城长征的愿望,但是直到2002年她依然没有成行,她说,她没有再来中国的力量,也不知道未来是否会有。

1997《巴尔干巴洛克》Balkan Baroque,时长:连续4天每天6小时

让阿布拉莫维奇获得最高殊荣的创作是1997年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行为录像装置作品《巴尔干巴洛克》。阿布拉莫维奇坐在由1500个血肉犹存的兽骨组成的骨堆上,一边洗刷兽骨,一边低吟儿时的家乡民歌,语调充满悼亡之气,背景则是她和父母的影像投影。这件作品与艺术家的故土巴尔干地区的现实息息相关,充满张力,寓意深刻,最终让她获得最佳艺术家金狮奖。

2002《海景房》House with Ocean View

2003《指望我们(美国)》Count on US 

2004《贞女-战士,战士-贞女》Virgin–Warrior,Warrior–Virgin

 

2006《清洁房间》Cleaning the House

2008《移动骷髅》Carrying the Skeleton

从1972年起,阿布拉莫维奇开始以自己的身体为试验材料,通过制造险境及各种自残的手段进行有关身心极限的思考。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节奏系列”(Rhythm)。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或将自己置身于浓烟烈火之间的木质五星(带有某种象征性的“五角星”造型在她以后的创作中曾一再出现)围栏中直至烧伤昏迷、濒临窒息,最后被抢救出来(《节奏5》Rhythm 5, 1974);或者服用下大量的精神类药物,在身体和意识陷入混沌之后等待缓慢复苏(《节奏2》Rhythm 2, 1974);或者重复表演用数把利刃在指缝间进行飞快扎刺的俄式杂耍(《节奏10》Rhythm 10, 1973)。而1974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实施的《节奏0》则尝试与观众进行互动性表演,通过为观众提供包括带子弹的手枪在内的72种物品,让他们对艺术家的身体进行任意摆布,从而使此系列的作品达到了一个高峰,《节奏0》也是“节奏系列”的最后一件作品。实施于1975年的《托马斯之唇》(Thomas Lips,该作品1993和2005年曾被艺术家两次再度表演过)被很多人视为阿布拉莫维奇艺术生涯中的一件标志性作品,在这件作品中,她将刀割、鞭笞、冰冻等自残手段一并运用,现场效果震人心魄。除此之外,在这一时期(1975年),阿布拉莫维奇还创作了与妓女交换身份的《角色兑换》(Role exchange);同样以探索身体极限为主题的“解脱系列”(《解脱声音》、《解脱记忆》、《解脱身体》),以及《艺术必须是美丽的, 艺术家必须是美丽的》(Art must be Beautiful, Artist must be Beautiful)等许多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感到死亡意向的逼迫,艺术家对危险情境的探寻,并且通过让危险场景引人注目,制造出观众可参与的现场体验,从而也对观众与表演者之间看与被看的固有关系进行了解构性的重建。

1975年与艺术家乌雷的结识,是阿布拉莫维奇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也使她的创作方向发生了很大转变。两人开始合作实施一系列与性别意义和时空观念有关的双人表演的作品。他们共同创作的作品主题鲜明,影响广泛。其中的一些作品被命名为“关系系列”,如:《空间关系》(Relation in Space,1977)、《移动关系》(Relation in Movement,1977 )、《时间关系》(Relation in Time,1977)、《劳动关系》(Work Relation,1978)等;有些被命名为“空间系列”— 《中断空间》(Inteterruption in Space,1977)、《膨胀空间》(Expansion in Space,1977)等,还有些是相对独立但又与主题探讨密切关联的作品,如《无量之物》(Imponderabilia,1977)、《吸 / 呼》(Breathing in / Breathing out,1978)、《光 / 暗》(Light / Dark,1977)、《切口》 (Incision,1978)、《潜能》(Rest Energy,1980)等,表演的地点则横贯欧洲的多个国家,参加了包括卡塞尔文献展、巴黎双年展、科隆艺博会在内的多种艺术活动。虽然两人的关系曾经犹如异首同躯的联体生物(“two-headed body”)般难以分割,但最终还是走到了尽头。《情人 — 长城》(The Lovers – The Great Wall Walk,1988)是这对艺术情侣合作的最后一件作品,实际上也成为他们分手的仪式祭礼。这件以中国长城为主题的行为作品原计划用一年时间完成,但因为官方的原因,实际用时三个月。阿布拉莫维奇从位于渤海之滨的山海关出发,延长城自东往西行走;乌雷则从中国西部戈壁沙漠中的嘉峪关开始自西向东行走,两人在行走了四千余公里路程后最后在位于山西省的二郎山会和。

在与乌雷合作的这些年里,阿布拉莫维奇对藏传佛教和其他一些土著民族的宗教文化的兴趣越发浓厚,甚至还亲身到喜马拉雅山的寺庙中禁食灵修(1982),也曾邀请西藏喇嘛和澳洲土著参与到她的表演当中(1983)。“我一直对艺术的精神层面感兴趣。藏传佛教和土著文化一直是我艺术发展的基本源泉。”由此,我们也可以联想到阿布拉莫维奇作品中的濒死意念与波依斯作品中的某些萨满教观念以及苏菲派宗教体验间的某种相似之处。而这种兴趣的发生机制也是值得思索的:是阿布拉莫维奇追求极限的自发性创作导致了她对这些神秘主义经验的好奇冲动,还是这些理论一开始就引导诱发着她的创作方向?

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实践逐渐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她一方面继续进行行为艺术主题内容上的研究,一方面开始涉猎更多的艺术形式,比如尝试与戏剧导演米歇尔·劳勃(Michael Laub)合作实验舞台剧《传记》(Biography),注重语言和行为的偶发性,并结合歌唱与舞蹈,借助舞台剧的形式深入挖掘行为艺术的诸多可能性;与电影导演皮耶?库力博夫(Pierre Coulibeuf)合作纪实性的传记影片,将行为艺术影像作品发展为实验性电影;并进入学院教学(1997年, 德国布伦瑞克造型艺术学院聘请她为教授),以自己的方式讲授行为艺术的理念、方法,培养出一批年轻的行为艺术家。并和一些年轻人发起成立旨在解放、发觉个体艺术性灵的工作室 — Cleaning the House,以及进行实验性行为艺术表演的IPG (Independent Performance Group) 小组。

能代表阿布拉莫维奇近二十年来行为艺术面貌的作品为数众多,诸如《“洗镜系列”1、2、3》(Cleaning the Mirror I、II 、III,1995)、《巴尔干巴洛克》(Balkan Baroque,1997)、《海景房》(House with Ocean View,2002)、《指望我们/美国》(Count on US,2003)、《贞女/战士,战士/贞女》(Virgin – Warrior/ Warrior – Virgin,2004与Jan Fabre合作)、《七个小品》(Seven Easy Pieces,2005)、《巴尔干情色诗史》(Balkan Erotic Epic,2006)等。其中,行为录像装置作品《巴尔干巴洛克》参加了1997 年的第四十七届威尼斯双年展,并获最佳艺术家金狮奖。在展览现场,艺术家坐在由一千五百个血肉犹存的兽骨组成的骨堆上,一边洗刷兽骨,一边低吟儿时的家乡民歌,语调充满悼亡之气,背景则是她和父母的影像投影。这件作品与艺术家的故土巴尔干地区的现实息息相关,充满张力,寓意深刻。《七个小品》是阿布拉莫维奇在经过长达12年的准备之后在古根海姆美术馆重新演绎的行为艺术史上的七件著名作品,其中包括了她本人以及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吉娜·潘恩(Gina Pane)、阿肯锡和波依斯等大师的作品。而《巴尔干情色诗史》是阿布拉莫维奇在2006年创作的行为艺术电影,这部影片曾同马修·巴尼(Matthew Barney)、加斯帕·诺耶 (Gaspar Noé)等人的作品一起收入实验电影短篇集《性爱禁区》(Destricted)。影片的内容源自巴尔干地区民间文化中与性有关的习俗。艺术家研究了许多古老的传统,发现在那些传统里,性器官超越了通常的色情意义而被用作治愈的器械或与诸神交流的渠道。由此影片中对性器的赤裸表现实际上具有与地缘政治和民族宗教相关的深层指向性。

2008年前后,阿布拉莫维奇在欧美先后举办了一些个展,她最近的展览计划是准备今年在德国柏林艺术馆举行一次大型的回顾展。  

纵观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四十年来的艺术实践,实际上是与当代行为艺术的发展史息息相关的。“欢乐并不能教会我们什么,然而,痛楚、苦难和障碍却能转化我们,使我们变得更好、更强大,同时让我们认识到生活于当下时刻的至关重要。” 阿布拉莫维奇曾经如此表述自己对欢乐与痛苦的价值判断,事实上我们需要思考的不光是她的那些行为艺术作品本身,还有她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历程与其所献身的行为艺术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它们是完美融合、彼此贯通的整体,还是各自独立,需要极端凝聚状态的特定片段?也许生活原本就是一件大而无形的作品,时刻鲜活,充满刺激和惊险,只是我们很多时候陷于麻木,直到被有时化身牛虻的阿布拉莫维奇咬上一口,才顿感痛楚,警醒起来。

2010年《艺术家在现场》 时长:736小时30分钟

纽约MoMA展厅里,阿布拉莫维奇坐在桌子一端,另一端是自愿坐到对面的观众。64岁的阿布拉莫维奇接受了1500多人的对视挑战,莎朗·斯通、Lady Gaga亦慕名而来。她每天就这样面无表情地坐着。当乌雷穿过人群坐在对面的椅子上,两人凝视后,她打破了自己定的规矩,和他双手紧握,眼泪潸然而落。几十秒后,乌雷起身离开。

《凝视》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再相遇

艺术家不应该爱上另一个艺术家。这是“行为艺术之母”阿布拉莫维奇的原话,但是她却爱了,轰轰烈烈,燃尽一切。遇见男友乌雷是在1975年的阿姆斯特丹,两人不仅同为行为艺术家,更是同月同日生。

爱情促成了两人的合体表演,亦为他们带来事业高峰。两人的“共生”合作不仅表现出了男女情感的跌宕起伏,更是凸显了两性性别差异。他们创作的“空间系列”和“关系系列”是当时行为艺术界具有广泛世界影响力的作品。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却是“成也经典,败也经典”——因为作品《海上夜航》前后表演了99天,长期的绝食和禁欲直接导致了他们感情的危机,在这件作品上的一些艺术观念的分歧,更是加剧恶化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1988年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在中国长城共同表演完《情人·长城》两人沿着长城,一个山海关自东往西行走,一个从嘉峪关自西往东行走,最后于二郎山会合,共计行程四千公里,然后挥手告别。长城一别后,乌雷便从艺术界神秘消失了,直到2010年3月的纽约,在《与阿布拉莫维奇对视》的活动现场,乌雷穿过人群坐在了阿布拉莫维奇对面的椅子上,他们伸出双手,十指相扣。那一刻,阿布拉莫维奇的泪终于潸然而落。

2010年,一场名为“艺术家在现场”的行为艺术表演被认为是“纽约这个春天最时髦的事情之一”。阿布拉莫维奇在一个博物馆悄无声息地表演了整整700个小时,上演一出行为艺术“哑剧”。这场表演在当地掀起了不小热潮,据悉,每周6天,阿布拉莫维奇会在博物馆开门前来到表演场地,坐在椅子上,目视前方。她一直保持这一姿势到博物馆结束7小时开放时间,关门谢客。这段时间,她一直穿着相同款式的拖地长袍,梳着同样的马尾辫;她的脸呈现一种奇怪的苍白色,仿佛失血过多。在这静默的表演中,只有一个变量:坐在阿布拉莫维奇对面的观众。

观众们可以一个一个坐在她对面,与她对视。统计数字显示,共有1400名观众参与互动,阿布拉莫维奇对面的椅子几乎从未空过。有些观众只坐了一两分钟就离开了,有些则可以同样默默地坐上一整天。就连大明星比约克、玛丽萨·托梅·卢·里德等也赶来凑热闹。一些年轻的行为艺术家也抓住这个机会。有人身着与阿布拉莫维奇一样的衣服,到表演场地中向她求婚,有人学她一动不动地坐着,对后面等得不耐烦的观众的抱怨声置若罔闻。

她坐在现代艺术博物馆,用一次充满致敬意味的表演,回顾自己过去40年种种惊世骇俗的艺术表现,无论观众多么努力,都难以令这位强大的女人动容,只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阿布拉莫维奇长达12年的情人与合作伙伴、德国行为艺术家乌雷。

南斯拉夫籍著名行为艺术家阿布拉莫维奇于2010年在纽约进行的行为艺术作品《凝视》,在这场历时两个半月的展览中,阿布拉莫维奇静坐716小時岿然不动,共接受1500个陌生人与之对视,

2011 MOCA Gala

[视频]MOCA Gala 2011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一位艺术家的人生宣言

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MOCA)每年都会举办一场跨越艺术界、时尚界以及好莱坞的晚宴活动。2011年的Gala由著名行为艺术家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担任总监,她将她的《一位艺术家的人生宣言》(An Artist’s Life Manifesto)带到了现场,与85名表演者一起将整个盛会演变成了一次大型的行为表演。这85名表演者被当作活体的中心装饰品“端上”了餐桌,参加活动的750名宾客还穿上了特制的白色实验室工作服。据悉,这场晚宴为MOCA筹集到了250万美元的经费。

整场晚宴以MOCA最新展览“Naked Hollywood: Weegee in Los Angeles”及“Kenneth Anger: ICONS”的鸡尾酒会和预展开始,客人们这时可以喝到阿布拉莫维奇称之为“后人类”的鸡尾酒。在举行晚宴的帐篷中,表演者们穿着黑色的衣服跪在桌子下方,他们的头部从桌面上的洞口伸出来,并且缓慢地旋转着——这就是那件活体的中心装饰品。“装饰品们”可以在不使用语言的情况下与那些试图和他们互动的宾客进行交流;当宾客们进餐时,他们也要目不转睛地盯着宾客。

除了这道奇特的视觉大餐外,Svetlana Spajic、Harry等歌手的表演也带动了整场晚宴的气氛。而阿布拉莫维奇更是在现场与宾客们分享了她的艺术家宣言。MOCA馆长Jeffrey Deitch称这场行为表演是“有史以来最有影响力的行为艺术作品”。

以下为阿布拉莫维奇艺术宣言的全部内容

艺术家对自己一生的约束:

艺术家不应该对自己和对别人撒谎
艺术家不应该从别的艺术家那里盗取想法
艺术家在自己面前、在艺术市场面前都不应该妥协
艺术家不应该杀另一个人
艺术家不应该把自己变成偶像
艺术家不应该把自己变成偶像
艺术家不应该把自己变成偶像

艺术家与他/她的爱情生活:

艺术家要避免爱上另一个艺术家
艺术家要避免爱上另一个艺术家
艺术家要避免爱上另一个艺术家

艺术家与情色的关系:

艺术家要发展一种情色的视角来看待世界
艺术家应该是情色的
艺术家应该是情色的

艺术家与受苦的关系:

艺术家需要受苦
最好的作品从受苦中来
受苦带来转变
通过受苦艺术家超越他/她的精神
通过受苦艺术家超越他/她的精神
通过受苦艺术家超越他/她的精神

艺术家与忧郁症的关系:

艺术家不应该有忧郁症
忧郁症是病,所以应该治好
忧郁症不会给艺术家带来任何成效
忧郁症不会给艺术家带来任何成效
忧郁症不会给艺术家带来任何成效

艺术家与自杀的关系:

自杀是一种反对生命的犯罪行为
艺术家不应该自杀
艺术家不应该自杀
艺术家不应该自杀

艺术家与灵感的关系:

艺术家应该对自己进行深入地挖掘以获取灵感
看待自己越深就越接近宇宙
艺术家就是宇宙
艺术家就是宇宙
艺术家就是宇宙

艺术家与自我控制的关系:

艺术家不应该有自我生活控制的能力
艺术家要有整体的作品自我控制能力
艺术家不应该有自我生活控制的能力
艺术家要有整体的作品自我控制能力

艺术家与透明度的关系:

艺术家应该同时给予与接收
透明意味着善于接收
透明意味着善于给予
透明意味着善于接收
透明意味着善于给予

艺术家与象征的关系:

艺术家创造他/她自己的象征
象征就是艺术家的语言
这种语言然后需要翻译出来
有时难找到钥匙
有时难找到钥匙
有时难找到钥匙

艺术家与宁静的关系:

艺术家必须明白宁静
艺术家必须创建空间让宁静进入他/她的作品里
宁静就像混乱的大海中间的岛屿
宁静就像混乱的大海中间的岛屿
宁静就像混乱的大海中间的岛屿

艺术家与孤独的关系:

艺术家需要很长时间的孤单
孤独非常重要
远离家
远离工作室
远离家庭
远离朋友
艺术家要在瀑布呆很长的时间
艺术家要在爆发的火山上呆很长的时间
艺术家要在很快流淌的河边呆很长的时间
艺术家要长时间的观看天空和大海交接的地平线
艺术家要长时间的观看夜空中的星星

艺术家与工作的关系:

艺术家要避免每天去工作室
艺术家不应该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像银行上班的职员
艺术家要探索生活,作品出现在梦中或白天的幻想
艺术家不应该重复自己
艺术家不应该过多生产
艺术家要避免自己的艺术污染
艺术家要避免自己的艺术污染
艺术家要避免自己的艺术污染

艺术家的所有物:

佛教和尚建议最好生活中有九件物:一件夏天穿的衣服、一件冬天穿的衣服、一双鞋子、一个讨饭的碗、一顶蚊帐、一本祈祷书、一把雨伞、一个睡觉的垫子、一副眼镜(如果需要)
艺术家自己要决定需要拥有多少东西
艺术家拥有的东西应该分为更多、差不多、更少
艺术家拥有的东西应该分为更多、差不多、更少
艺术家拥有的东西应该分为更多、差不多、更少

艺术家的朋友:

艺术家要有能够提起他/她的精神的朋友
艺术家要有能够提起他/她的精神的朋友
艺术家要有能够提起他/她的精神的朋友

艺术家的敌人:

敌人非常重要
达赖喇嘛说同情朋友很容易,但同情敌人却很难
艺术家必须学会原谅
艺术家必须学会原谅
艺术家必须学会原谅

不同死亡的情节:

艺术家自己要有意识他/她是会死的
对艺术家来说,不仅仅是她/他怎么活着很重要,同样重要的是他/她是怎么死的
艺术家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寻找象征物来标记他/她不同的死亡情节
艺术家应该在毫无畏惧、有意识的情况下死去
艺术家应该在毫无畏惧、有意识的情况下死去
艺术家应该在毫无畏惧、有意识的情况下死去

不同葬礼的情节:

艺术家死亡之前要给出很详细的指示和葬礼的要求
葬礼是艺术家走之前的最后一件艺术作品
葬礼是艺术家走之前的最后一件艺术作品
葬礼是艺术家走之前的最后一件艺术作品 

网友评论

共 4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
183.4.*.*
2024-11-19 11:09
▇▇▇▇▇▇给您最简单 色色 66aabb.COM ▇▇▇▇▇▇
123
2024-10-08 04:12
111
Ernest
2022-02-22 05:23
向行为艺术之母致敬
eli4
2021-05-10 12:15
写的真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