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艺术思潮 > 国外 > 王瑞芸:西方当代艺术理论前沿(四)

王瑞芸:西方当代艺术理论前沿(四)

2010-11-30 15:12:25 来源: 王瑞芸博客 作者:王瑞芸

我们要克服的第二个障碍是,如何摆放格林伯格艺术理论在西方艺术史中的位置(不可以放太高)。

有一个事实是人人看得见的。格林伯格的理论用之于现代艺术,很灵光,用之于当代艺术,则完全不灵,而这是他理论的本性决定的。

格林伯格最了不起之处,应该是建立了现代绘画的纯粹性定义,这成为它决定性的内容。而格林伯格犯下的最致命的错误,是把这种纯粹性的定义扩大为整个艺术的定义,艺术因此被他封闭起来,于是事情就变了质。丹托就这一点,表达了同样的意思:现代艺术之所以要终结,“是因为现代主义过于局部,过于物质主义,只关注形式、平面、颜料,以及对于纯粹性所定义的绘画的喜爱。现代主义绘画,按照格林伯格的定义,它只能提出‘什么是我拥有而其他艺术门类不能拥有的’问题。雕塑提出的也是同样的问题。而这没给我们带来艺术是什么的总体情形,只不过是有一些艺术—或许历史地看是些重要的艺术--本质上是什么。”[1]

独立着来看,集中体现格林伯格主要思想的“现代主义绘画”是篇好文章,逻辑光滑。他借用了在西方思想资源中大师级的康德哲学作为基础,来构建他的现代主义理论,这让他的艺术批评建立在一块结实的底座上。他把康德的哲学框架-理性对于自身的批判-拿来做成现代艺术的叙事框架。现代性在西方哲学中,一般认为开始于笛卡尔,因为笛卡尔把哲学的重点转向内部-转向“我思”。其后,康德对“我思”--人类的理性—作了最精辟的反省和批评。由此,哲学上的现代主义展开了它的途径:让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思想的结构,并批判地审视它们,以便弄明白我们是什么,世界是什么,而最后看出,世界其实是由思想定义的。

格林伯格把这个模式平移到艺术中来:艺术的现代性也在于艺术对自身的“我思”,不然艺术就要“被同化为单纯的娱乐”。艺术想要阻止自身的堕落,只有靠拿出证明自身价值的特别因素来。可是长期以来,艺术体现自身价值的因素一直被写实的功能遮蔽,那么,现代绘画的任务就在于逐步清洗这些遮蔽,“这样做的结果注定会缩减艺术的特长范围,但同时却也使艺术对自身的特长能更牢固地拥有。”[2]

格林伯格接着就提出,平面,画框的形状,颜料的性能就是绘画能证明自己纯粹身份的特质,绘画走向现代化正是把这些特质“毫不隐瞒地显示出来”。最早这么做的画家是马奈-马奈等于是现代艺术中的康德,他首先开始在作品中强调平面性;然后是印象派,他们把注意力完全在颜料的性能上;再然后是塞尚,他不惜牺牲绘画逼真的要求而使画面构成服从画布的长方形。从这些先行者们开始,艺术的现代之旅就启动了,一路渐渐走到康定斯基,蒙德里安,最后走到波洛克。格林伯格还指出,虽然现代绘画不必定是抽象的,但由于具相出现在画面上最容易削弱绘画艺术的独特性,于是,“为了自身的独立,绘画不得不首先摒弃可能与雕塑共有的一切,绘画使自身变得抽象。”[3] 

如果格林伯格的理论就讨论抽象绘画这个种类,格林伯格的处境就轻松得多了。但理论家的胃口都很大,他显然是想用他那实际只能装进抽象绘画的胃,把马奈之后的艺术历史全吞进去,当这只胃袋根本消化不了历史提供的所有东西时,他只能把消化不了的东西吐出来,比如超现实主义,比如波普艺术……实际上,格林伯格对于60年代之后出现的所有反形式的观念类艺术,压根儿就不动筷子了。他建立的理论等于是把艺术变成了一个狭小的胃袋,艺术家一股脑儿都得挤在这个狭小的胃袋里生存,谁受得了呢?

这也就是为什么他的理论会在后来遭到如此多的攻击。而艺术家们的反应更加直截了当(他们从来是直觉很好的群体哦),当格林伯格著名的“现代主义绘画”一文在1960年发表出来,代表着在理论上把艺术封闭的工作完成之时,他们马上就动手把俗物,废料,垃圾甩到“纯粹绘画”的脸上,而且简直算得蜂拥而上。跟着,他们把格林伯格的理论弃如敝屣,朝着非艺术的广阔天地呼啸而去。从理论界来看,格林伯格的理论在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一直都受欢迎--要知道,在理论上做出一个头尾相衔的体系绝非易事,但那只不过是理论家们自己圈内的游戏而已,艺术家们才不来陪着一块儿玩呢。美国艺术家纽曼(Barnett Newman)对理论家和艺术家的关系有一句著名的评语:就等于鸟类学家和鸟的关系。

事情到了这一步,我们面对格林伯格的理论,甚至无需运用理论的武器来辨识它应有的位置,只需动用自己的common sense (基本感觉)就够了:一种艺术的规定是:只能运用艺术独有的,别种艺术门类无可替代的手段创作(现代艺术);另一种艺术则是:随你做什么(当代艺术)!那么请问阁下乐意选用哪一种?这其实已经不必当一个问题来问了,西方艺术家们早就都跑到“随你做什么”的一边去了—这已成为当今艺术的常态。格林伯格定义的那种“平面,色彩,长方形”的纯绘画被毫不容情地推到一边,因此丹托和贝尔廷在1984年左右共同指出“艺术终结”—那种专注于自身纯粹品质的现代艺术终结了。他们提出的可不是什么理论,不过就是陈述现实而已。

因此,严格说来,格林伯格是现代绘画的理论功臣,却是艺术定义的理论罪臣—他把艺术变得如此狭隘,如果我们中国现在还把他的理论作为艺术本质定义来讨论,我们显然就远远落后于西方艺术理论的进程了。虽然在格林伯格之后,现代艺术的形式主义理论在西方并没有终结,还有许多理论家在延伸,更新这种批评手段,但它不可被误认为当代艺术的主要理论。我们该越过它,把注意力投向能真正进入那类解释反形式的,非艺术的当代艺术理论。尤其是当我们着急着:西方艺术理论界怎么一直都不肯带我们一起玩呢?因为显然,我们太滞留在格林伯格设定的“现代主义”这套过时的游戏上了。

注释

[1] Arthur C. Danto: After the End of Ar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7, p.14

[2] 格林伯格:“现代主义绘画” 秦兆凯译,见朱其主编:《当代艺术理论前沿》,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p. 20

[3] 同上,p.22

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艺术家库 > 国外 > 珍妮·安东尼(Janine Antoni)

珍妮·安东尼(Janine Antoni)

2012-03-24 15:52:40 来源: TOOTSY的艺术空间 作者:陈娟编译

 

珍妮·安东尼

珍妮·安东尼1964年1月19日出生于巴哈马弗里波特。1986年她于萨拉·劳伦斯学院获得文学士学位,1989年从罗德岛设计学院获得美术硕士学位。1998年,获得了麦克阿瑟奖学金,琼·米切尔基金,Inc.绘画和雕塑拨款;1999年,获得拉里·奥尔德里奇基金奖。安东尼已经在美国国内外的场馆多次做过展览,包括路令·奥古斯丁画廊,沃兹沃斯雅典艺术博物馆,爱尔兰现代艺术博物馆,雷纳索非亚美术馆,洛杉矶当代艺术博物馆,美国惠特尼艺术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古根海姆博物馆和奥尔德里奇美术馆。她的作品被纳入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1993年惠特尼双年展,1995年的约翰内斯堡双年展,1997年伊斯坦布尔双年展,2000年韩国光州双年展,2002年圣达菲双年展,她将有可能入选即将到来的新奥尔良双年展。

 

Janine Antoni

Janine Antoni was born on January 19, 1964 in Freeport, Bahamas. She received her BA in 1986 from Sarah Lawrence College and her MFA from 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 in 1989. She received the MacArthur Fellowship and the Joan Mitchell Foundation, Inc. Painting and Sculpture Grant in 1998, and the Larry Aldrich Foundation Award in 1999. Antoni has exhibited extensively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abroad at venues including Luhring Augustine Gallery, The Wadsworth Athenaeum, The Irish Museum of Modern Art, The Reina Sofia, The Los Angeles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The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The Guggenheim Museum, and The Aldrich Museum. Her work was included in the 1993 Venice Biennial, the 1993 Whitney Biennial, the 1995 Johannesburg Biennial, the 1997 Istanbul Biennial, the 2000 Kwangju Biennial in Korea, SITE Santa Fe in 2002 and she will be included in the forthcoming Prospect.1 New Orle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