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拥有特色资源的乡村相比,在中国社会 ,更多是没有什么特殊资源和物产的“普通乡村“,那里只有朴素的农耕农业,简朴但无特殊影响力的传统民俗,这类乡村仅剩的大多是“好山好水好无聊”。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可以如何行动,如何在城乡交流关系中创造新的思路与方法,可能更需要独辟蹊径。
▲ 源美术馆原貌——流溪河山区典型的生土围屋“龙眼屋”
2016年,第一期七位艺术家来到乐明村,在这里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驻地创作活动。在驻地计划结束后,发起人陈晓阳、银坎保决定,要继续以艺术方法为乡土再生的长远发展再做一些事情:首先,我们希望在乐明村建设一个长期存在并持续与乡土和自然发生关联的活动空间,吸引艺术家持续进入,用当代艺术的吸引力带动外界关注乡村发展问题;其次,通过邀请中国乃至全球的艺术家驻地创作、展览,给乡村带来信息的流动、观念的碰撞,用艺术创作过程唤醒社区内在的活力,邀请艺术家们帮助发掘当地的乡土手工与传统资源,为当地寻找有价值的资源,开设适合当地自然及文化手工艺课程,为乡村带来过去不曾有的文化资源流入;同时,也希望通过参与这个项目的年轻艺术家对乡村发展可能的深入参与,启发他们从更具创造力的视角参与到未来城乡关系互动交流的建设过程中,再通过传播唤醒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普通乡村“ 发展困境的讨论和行动。
▲ 与村民合力建设一座服务乐明和流溪河山区的现代木工房
从2016年驻地艺术项目开展到目前的源美术馆综合改造建设进行后,我们看到乐明村民的理念在一点点改变:因为源美术馆租用了闲置的龙眼屋,让村民意识到老屋不一定只有推倒重建的价值,目前一些不急需使用的老泥屋空间暂时停止了拆除,让从化山区特有的传统生土围屋建筑在乐明还可以继续存在一段时间;因为艺术家将在村里发现的角柜进行再开发并带到城市中展览,一些对木工技术有兴趣的村民开始意识到传统木工技术的价值,积极参加我们的工作坊培训,其他村民在发现特别的老家具即使朽坏了,也不再一把火烧掉,而是问美术馆要不要,也许可以收集起来做展览,让外界了解流溪河山区过去也有优美朴素的乡村手工艺;村里的孩子们积极参加了驻地艺术展览的交换互动,也很期待今后源美术馆在当地即将开始的自然美育课程,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了不一样的好奇心和自信。
▲ 陈晓阳、银坎保主持的“龙眼角柜“计划在深圳华美术馆展出
▲ 因为第二期驻地艺术家“西三歌队”的创作
▲ 龙眼空间建设状况
▲ 2018年12月第二期“溪流域”驻地艺术展
参与艺术家:胡尹萍、季怡雯、康靖 、王澈&莽原项目、吴青峰、文皆俊杰、西三歌队
三是支持源美术馆的开馆展。源美术馆三年来的工作非常艰辛,项目建设过程中各专业领域的参与方在“普通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结结实实”的问题,包括普通乡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文化空间?什么样的设计思路才是适宜乡村的理想与现实的?如何与村民达成共识协助建设?如何在建设过程中解决乡村缺乏的配套工作条件?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特有的材料和资源特色?这些经验和教训需要被更广泛地传播和讨论,所以我们希望可以将这些信息以实物、模型、影片、作品和开放的讨论一起在一个专题展览中呈现出来,让更多的关心乡村发展、公益创新和艺术生态建设的热心人参与进来,让只在一个地点发生的经验具有更普世的意义,帮助更多缺乏资源和活力的“普通乡村”。
“玲姐你真棒”的现场
2018年第二期的驻地艺术家胡尹萍的作品就参与到乐明的日常生活中,她和坚持生态种植的村民玲姐合作了作品“玲姐你真棒”,创作周期将延续10年,艺术家通过支付那块土地原本微薄的农业收入,让玲姐从此可以拥有一点自由种植的权力,艺术家希望在那块土地上可以种出希望、开心、喜悦和思考,而不是传统的粮食,也希望因为艺术家的参与而带来的大地景观上的变化,可以激发更多村民的思考。
▲ 村民参加吴青峰老师的陶艺课程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