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生态 > 参与的力量︱用艺术活化“普通乡村”

参与的力量︱用艺术活化“普通乡村”

2019-09-22 18:25:12 来源: 源美术馆 作者:© Yuan Museum

▲ 乐明村一角

与拥有特色资源的乡村相比,在中国社会 ,更多是没有什么特殊资源和物产的“普通乡村“,那里只有朴素的农耕农业,简朴但无特殊影响力的传统民俗,这类乡村仅剩的大多是“好山好水好无聊”。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可以如何行动,如何在城乡交流关系中创造新的思路与方法,可能更需要独辟蹊径。

源美术馆坐落于广州从化乐明村的山野村落之间,周围遍布溪流稻田竹林,在这个政府规定的水源保护区中,同样存在着较严重的贫困和空心化问题。在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的多年扶助下,村里的妇女们开始参与生态种植,经营社区厨房,开发生态农产品加工,参与自然教育导赏服务等活动,从价值理念到日常行动都展现出不一样的活力。因为绿芽基金会和村民自身的邀请,我们从2016年开始,也以公益艺术行动的方式参与到这个活化乡村的实践中来。源美术馆希望以艺术的方式来参与探索乡土自然与文化艺术之源的工作。在经历两次艰难而卓有成效的驻地艺术创作之后,这个项目已经从最初的参与式的公益艺术行动平台推进到一个持续开放的参与式乡村美术馆建设阶段,项目团队从软件到硬件建设思路及方法都在不断遇到的挫折和问题中进行反思并寻找推进与创新的可能,并通过村民大会等方法力邀村民代表共同参与讨论,寻找在地可行的建设方案。
 

▲ 源美术馆原貌——流溪河山区典型的生土围屋“龙眼屋”

2016年,第一期七位艺术家来到乐明村,在这里开展为期一个月的驻地创作活动。在驻地计划结束后,发起人陈晓阳、银坎保决定,要继续以艺术方法为乡土再生的长远发展再做一些事情:首先,我们希望在乐明村建设一个长期存在并持续与乡土和自然发生关联的活动空间,吸引艺术家持续进入,用当代艺术的吸引力带动外界关注乡村发展问题;其次,通过邀请中国乃至全球的艺术家驻地创作、展览,给乡村带来信息的流动、观念的碰撞,用艺术创作过程唤醒社区内在的活力,邀请艺术家们帮助发掘当地的乡土手工与传统资源,为当地寻找有价值的资源,开设适合当地自然及文化手工艺课程,为乡村带来过去不曾有的文化资源流入;同时,也希望通过参与这个项目的年轻艺术家对乡村发展可能的深入参与,启发他们从更具创造力的视角参与到未来城乡关系互动交流的建设过程中,再通过传播唤醒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普通乡村“ 发展困境的讨论和行动。

▲ 2016年第一期“龙眼”驻地艺术家及发起人
左起:普耘、游其、玛丽、李响、银坎保、许越、陈晓阳
 
因此,在2017年,绿芽基金会联合艺术家发起人开始整合各界社会资源力量,发起了“用艺术唤醒一座乡村”的公益项目,希望在乐明村建设一座山野间的美术馆-源美术馆,并基于这个坐落于乡村的文化艺术中心在乐明开展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通过创新的公益行动思路吸引更多社会力量的关注,参与乡村发展实践。目前,在各界社会力量的支持下,已经完成将破旧生土围屋改造为可以进行公共教育和交流的龙眼工坊;在2016年、2018年开展了两期艺术家驻地计划,与村民进行了良好的沟通合作;完成了村中传统实木家具角柜的还原设计并且在推介到中心城市参加艺术展览;在龙眼工坊中配备了现代木工房设备,已为村民开展了几场木工课程和陶艺课程,教授村民一些手工艺品的制作基础。待他们熟练后就可以自己制作包装或容器,为农产品增加附加值,或者与引进的自然教育课程合作,为城里来的人们提供简单的手工课程指导。

▲ 与村民合力建设一座服务乐明和流溪河山区的现代木工房

从2016年驻地艺术项目开展到目前的源美术馆综合改造建设进行后,我们看到乐明村民的理念在一点点改变:因为源美术馆租用了闲置的龙眼屋,让村民意识到老屋不一定只有推倒重建的价值,目前一些不急需使用的老泥屋空间暂时停止了拆除,让从化山区特有的传统生土围屋建筑在乐明还可以继续存在一段时间;因为艺术家将在村里发现的角柜进行再开发并带到城市中展览,一些对木工技术有兴趣的村民开始意识到传统木工技术的价值,积极参加我们的工作坊培训,其他村民在发现特别的老家具即使朽坏了,也不再一把火烧掉,而是问美术馆要不要,也许可以收集起来做展览,让外界了解流溪河山区过去也有优美朴素的乡村手工艺;村里的孩子们积极参加了驻地艺术展览的交换互动,也很期待今后源美术馆在当地即将开始的自然美育课程,他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了不一样的好奇心和自信。

▲ 陈晓阳、银坎保主持的“龙眼角柜“计划在深圳华美术馆展出

2018年6月
 
2018年第二次驻地活动的艺术家组合“西三歌队”参与发掘了已中断二十多年的乐明山歌,之后迅速回到村落的日常生活中,现在每到节假日,村民们都自发组织起来唱山歌,原生的音乐让乡村生活再次拥有活力,这是很多巨额投资的特色乡村建设项目都很难收获的成果;驻地艺术展的开幕与媒体传播让更多的人知道了乐明村,因为源美术馆的存在为乐明创造了过去不曾有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带动城市人来到乐明消费,拉动了城乡互动,间接也让村民们有更多创收。

▲ 因为第二期驻地艺术家“西三歌队”的创作

中断了二十多年的乐明山歌又在村民中唱起来
    
感谢三年多来社会各界力量的努力,源美术馆目前已见雏形,也开始逐渐产生更深层的社会影响力,但是要更好地继续发挥出它的力量与可能性,还需要筹集持续的资金开展后续活动,本次筹集的资金将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 (新)龙眼空间效果图
建筑设计:钱缨建筑师团队
 
一是完成龙眼工坊旁的新空间的后期建设,因为龙眼工坊的民居空间间隔和面积过小的限制,源美术馆海需要一个开阔空间来满足展览需求,这个新空间将成为传播和连接在地创作和项目工作成果的纽带,让更多城市人通过一个熟悉的现代空间的转译和推介,理解我们在乐明的工作内容与意义,而不是把想象力限制在村落之中,而是看到城乡互助的其他可能。该建筑方案由广州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钱缨副教授参与提供建筑设计,RBSf柏济中心参与提供结构设计,整体设计取“隐于山野”的意境,以向传统民间建筑致敬的心态,谦逊地用现代建筑的玻璃和钢结构材料建构一个极简空间。这个空间使用时可以打开或分隔等多种组合方式,方便多类型的艺术展览、文艺表演和公共文化活动的需求。

▲ 龙眼空间建设状况

结构设计:RBSf柏济中心
 
二是完成源美术馆周边环境的整修和完善:首先需要修缮从村中主干道通往源美术馆的路面,保证运输物品和观众进出的便利和安全;另外,后期还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情况和展览需求,进行相应的景观种植和增加部分活动装置,如用于音乐、戏剧需要的音响等设备,为当地吸引更丰富的其他文化艺术资源进入。
 

▲ 2018年12月第二期“溪流域”驻地艺术展

参与艺术家:胡尹萍、季怡雯、康靖 、王澈&莽原项目、吴青峰、文皆俊杰、西三歌队

三是支持源美术馆的开馆展。源美术馆三年来的工作非常艰辛,项目建设过程中各专业领域的参与方在“普通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遇到很多“结结实实”的问题,包括普通乡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公共文化空间?什么样的设计思路才是适宜乡村的理想与现实的?如何与村民达成共识协助建设?如何在建设过程中解决乡村缺乏的配套工作条件?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特有的材料和资源特色?这些经验和教训需要被更广泛地传播和讨论,所以我们希望可以将这些信息以实物、模型、影片、作品和开放的讨论一起在一个专题展览中呈现出来,让更多的关心乡村发展、公益创新和艺术生态建设的热心人参与进来,让只在一个地点发生的经验具有更普世的意义,帮助更多缺乏资源和活力的“普通乡村”。

▲ 村民参加雷华老师的木工课程——学习使用现代木工工具制作面包板
2018年5月
 
四是支持源美术馆未来第三期艺术家驻地计划。源美术馆推出的长期驻地活动,每两年秋冬季举办。参与活动的艺术家们,通过在村中生活,理解当地自然与人文素材,在山野和村落中自由选择灵感和生动空间创作独立作品,并可邀约村中有天分及兴趣的村民一起参与创作制作,配合源美术馆其他在地工作与村民逐步建立起深层次的交流和互助。目前已经开展两期,在村中产生了非常好的建设性作用,接下来预备继续开展第三期驻地活动,吸引国内与国际更优秀的艺术家们参与到乐明的文化与乡土建设中。
 
 
▲ 胡尹萍与玲姐站在那块四十多平方的田地前
身后是她们合作的事件性作品

“玲姐你真棒”的现场

2018年第二期的驻地艺术家胡尹萍的作品就参与到乐明的日常生活中,她和坚持生态种植的村民玲姐合作了作品“玲姐你真棒”,创作周期将延续10年,艺术家通过支付那块土地原本微薄的农业收入,让玲姐从此可以拥有一点自由种植的权力,艺术家希望在那块土地上可以种出希望、开心、喜悦和思考,而不是传统的粮食,也希望因为艺术家的参与而带来的大地景观上的变化,可以激发更多村民的思考。

▲ 驻地结束后第一年,玲姐让她老公给她在这块田中央种了一小簇红色的花,接着她种了更多的花,还有很多向日葵。
2019年6月
 
五是筹集一名专职工作人员的薪资费用。因为这三年来一直都由两位发起人兼职完成相关工作,导致文献整理、公号发布和日常项目运营都非常缓慢,为了能更高效地服务社区和推进项目,急需增加专职工作人员全职负责相关工作,来保证项目有效运转,将很多第一手的社区工作经验及时记录并及时传播出来,也才能让源美术馆项目为城乡发展、公益创新和艺术参与社会的实践及推广产生更大的作用。
 

▲ 村民参加吴青峰老师的陶艺课程

——学习使用本地粘土制作陶器
2019年7月
 
源美术馆身处中国最热爱慈善公益并付诸行动的珠三角地区,是广东省绿芽乡村妇女发展基金会支持的公益创新项目,这是源美术馆与其他位于乡村的美术馆最大的不同,我们收到的捐赠虽然不多,但却是来自三千多位热心人士的支持,这也是源美术馆保持社会参与性与开放性的保证,我们希望无论多少与大小的爱心力量都能加入进来,与我们一起见证乡村与城市因为有了更真切的了解、沟通、互助而发生的变化,为众多“普通乡村”的发展寻找发展创新的思路与经验,欢迎更多希望参与到建设美好的社会和未来的热心人参与到我们的行动中。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