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生态 > 成都蓝顶、北村“艺术区”艺术家生存情况调查

成都蓝顶、北村“艺术区”艺术家生存情况调查

2008-11-16 16:01:18 来源: 艺术档案网 作者:artda

   

2008年1月“蓝顶四年”大型慈善拍卖展上50多位艺术家合影

    2008年9月22日,四川日报《文化眼》上刊发了一篇评论:《请为艺术留一块“自留地”》,引起广泛反响。许多读者来电表示,四川当代艺术家堪称四川文化的金字招牌,在国内外声名远扬,他们以自己的坚守与创作,给了城市贡献,城市应该怎样关注他们的困境与希冀?由此,记者再探“艺术区”,奉上追踪报道。
    再过一个月,著名画家周春芽将搬到成都三圣乡“荷塘月色”的新工作室,离开5年前他和朋友创立的位于成都簇桥的蓝顶艺术中心。因为他已受不了周边的甲醛气味与锯木头声音。
    年轻画家詹灵娟、程毅,今年里却都从重庆,“漂”进了周边环境同样恶劣的位于新都的北村艺术区,因为工作室租金低廉,交流方便。
    在成都,“蓝顶”、“浓园”、“北村”等几大艺术区已渐成城市的一道文化景观,艺术家在其中怎样生活着?

【生活】:用摇滚乐对抗噪音

    记者来到蓝顶艺术中心,看到几间画家自建的工作室,被周围林立的家具厂“包围”着。运送木材的货车高分贝的喇叭声、锯木头的吱吱声,在这里合成了一种刺耳的“混响”,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甲醛气味。在一间100平方米的宽敞画室,艺术家刁毅正在专心创作一幅人像油画,交替挥舞两支沾满颜料的画笔。音响里“怒吼”着摇滚音乐,为他作画“伴奏”——这是他对抗外界噪音的“秘方”。
    “自从附近建起了家具厂,锯木头的声音就成了我们画画时的背景音乐。”刁毅告诉记者,更伤心的是,工作室后面有一条小河,每遇暴雨就会涨水,“前段时间把画室都淹了,损失了一些已经完成的画作。”
    记者又来到位于新都的北村艺术区。这个建于一片7800平方米厂房中的艺术区,对面不远处就是化工厂高耸的烟囱,墙外就是铁路,时时能听到火车轰鸣而过,巨大的噪音挑战人的神经。
    重庆画家程毅的工作室就在这里,140平方米的又宽又高的空间,是他潜心创作的宝地。今年7月,在北村“村长”刘勇的邀请下,他来到这里,以每平方米月租4元的价格,租了一间工作室。而他的宿舍很小,在工作室外的一排平房里,月租为每平方米6元。每天除了中午到门卫大爷处打饭吃,程毅整天都在作画。如果有“村民”的画卖了个好价钱,大家就相约出去大吃一顿。

【生意】:新锐艺术家还需“啃老”

    北村艺术区a07工作室属于重庆姑娘詹灵娟,她从今年1月租下这个工作室后,还没有卖出一张画。程毅7月来了后在卖画上也一直没有斩获。
    “我们来这里的目的是创作,并不是卖画。”詹灵娟告诉记者,绘画是她生活的一部分,有一个“理想国”可以让她全心创作就已足够。
    然而,绘画的成本并不低:最差的画布也要几十元钱一米,一般的画框要一两百元一个,再加上颜料和日常开销,每月至少需要几千元。程毅告诉记者,“我现在的开销靠的是在重庆卖画赚的钱。”入住蓝顶艺术中心的阿嘉娜今年也没卖出几张画,她戏称自己有时还要“啃老”(即依靠父母资助)。
    “今年的全球金融动荡,对本土艺术家会有一定影响,首当其冲的是年轻艺术家。”周春芽坦言,“市场已经成熟的艺术家受到影响较小,但市场正处培育期的艺术家会有些扛不住了。”

【生存】:更“纯粹”的艺术区

    记者发现,和上海莫干山、北京798不同,成都的“艺术区”更多一种本真的味道,即艺术家的自由创作空间。但在这里看不到林立的画廊、艺术中介机构、咖啡馆,嗅不到浓厚的商业气息。
    “一般都是画廊、策展人自己找上门来,而且以外地的居多。”程毅告诉记者,除开创作,他没有多余的精力来为自己的画做营销,只能依靠“艺术区”这一平台。“如果不进行商业运作,艺术家很有可能陷入困境。”刘勇表示,目前“北村”希望依托一些高规格学术活动,来吸引真正的藏家和经纪商。
    蓝顶艺术中心的情况也相似。5年里“蓝顶”的艺术家由4名壮大到50多名,在国内外已有名气,但除了市场渠道相对成熟的艺术家外,其他人也只有等待藏家和艺术品商人上门!

政府出手艺术的“家”有望扎根——

  昨(22)日,北村艺术区的“村长”刘勇得知一个很振奋的消息:国家文化部已在网上公布,今年决定对全国18个艺术品经营企业所举办的重要现当代艺术展览,给予资金扶持,其中四川的“蓝色空间”因办展获15万元支持。
 
  “北村艺术区办展能不能也获得类似的政府资助呢?”刘勇对此很向往。在他看来,渐渐低迷的市场环境下,办展或许是艺术区“谋生”之一法。

  时髦出于自发“扎堆”

  自从“北京798”大获成功之后,全国各地屡现厂房中建艺术区的事。在一般人眼中它已是一种时髦,其实,它本是艺术家为了交流而自发“扎堆”而成。

  在成都,各大艺术区几乎都是老、中、青三代艺术家聚集,“北村”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七八十位艺术家,“蓝顶”也有五十多人。5年前在成都市郊参与创立“蓝顶”的周春芽告诉记者,艺术区最大好处是促进交流。“一方面是艺术家之间交流,互相探讨、互相促进,不再闭门造画,可以保证自身的艺术状态常在。另一方面,聚拢来形成团体,更易于与外界交流,形成品牌拓展市场。画廊、媒体、策展人来这里,走一处就可以拜访众多艺术家……”

  环境恶劣出于“自愿”

  艺术区选在厂房中,创建者实有苦衷。最大的原因是租金便宜,刘勇告诉记者,“北村处在新都区的郊区,每平方米月租4元,艺术家能以较轻的生活成本,自由从事符合内心的创作,即使一年卖不出一幅画也承受得起。”蓝顶艺术中心e区是画家徐牧原租农民的地盖起来的,每平方米月租也才5元。

  另一个原因令人心酸。刘勇透露,北村艺术区之所以选址在化工厂附近的恶劣地段,是确保几年内不会因房地产开发而被迫“迁居”,这个艺术聚落才可能持久发展,进而壮大。

  由艺术家们自发创建“自生自灭”的艺术区,在无处容身的大都市,竟寻觅出这样的“求生之道”!

  恶劣环境影响“升级”

  比起“北京798”,成都的各大艺术区只能算“初级阶段”。据周春芽介绍,现在“798艺术区”年产值已经达到了20亿元,那里不光有艺术家工作室,画廊、时尚店铺、酒吧、饭店鳞次栉比,当仁不让地成为北京的文化产业中心和国际艺术交流平台。

  其实,周春芽创建“蓝顶”时已经意识到了品牌的价值。“当时我们就希望它发展成一个有自己特色的艺术区,增添成都的文化品位,繁荣成都的艺术品市场。”但后来他发现,周边环境不断恶化,很难吸引到艺术机构、商业品牌等驻足,来共同营造艺术品市场的氛围。“在恶劣环境中,"蓝顶"永远成不了"成都798"。”

  政府搭台初见“曙光”

  一个月后,周春芽和一群朋友将搬进位于成都三圣乡“荷塘月色”的新蓝顶艺术中心——这是他们自己筹资1100万元共同修建的,里面还包括一个美术馆。

  引进“新蓝顶”入驻,是锦江区政府先人一步的妙招,“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清幽的环境,成为吸引艺术家的重要砝码。锦江区文化广播电视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区政府非常看重文化创意产业的潜力,引入高规格的艺术区,对丰富当地文化资源、打造当地品牌大有裨益。今年,他们已经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其中涉及土地、人才引进、税收、补贴等几方面,“只有让艺术区先立足生根,自身壮大了,才可能在后期形成产业链。”

  据记者了解,目前“新蓝顶”已在筹备二期工程,想吸引更多艺术家去“荷塘月色”落脚。周春芽的憧憬是:“我们要做成"成都798"。”

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记者 裴蕾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