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艺术生态 > 七个问题——新世纪南方艺术生态考察

七个问题——新世纪南方艺术生态考察

2022-07-12 14:54:35.82 来源: OCAT研究中心 作者:


七个问题——新世纪南方艺术生态考察 

开幕:2022年6月11日15:00­–17:00

展期:2022年6月11日至2022年8月14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蝉西路OCAT研究中心

策展人:樊林

参展艺术家:百岛计划、阳江组合、黄静远、黄小鹏、啾小组、观察社、杜忠健、段建宇、秦晋、钟嘉玲、陈侗、问题小组:刘庆元X樊林


主办:OCAT研究中心

支持:华侨城集团有限公司

鸣谢:华侨城北方投资有限公司


OCAT研究中心将于2022年6月11日至8月14日举办“七个问题——新世纪南方艺术生态考察”展览。展览由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樊林教授策划,呈现了以不同形式参与到南方当代艺术语境中的艺术实践者、组织与机构的15件组作品及多本出版物。

在这个研究项目里,“南方”指代的是一个文化地理学概念。新世纪以来,“南方”受地理环境、时间、事件、社会结构的发展变迁、国际交流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孕育出了多元且复杂的特性。而当代南方艺术是了解南方文化的当代特质,以及南方的社会结构与生态的重要途径。本次展览除了划定地域范围进行艺术生态考察,也将重点观察南方特殊的政治地缘及文化板块所凸显的特殊意味。

策展人樊林长期关注并介入珠三角的艺术生态及南方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在对南方的艺术生态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后,基于南方诸多空间、事件、艺术实践及交流的史实,她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七个问题,以呈现身处南方当代艺术语境的个体/群体/机构的实践方式和问题思考:


在地究竟在哪里?

教育与自我教育是如何实现的?

创造性地共同生活可能吗?

多重身份的艺术工作者如何推进艺术实践?

“悬置”意味着什么?

艺术家为什么写作?

如何推动知识生产? 


这七个问题构成了展览的七大板块,展开一部关于南方的当代问题史,其中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引向洞察艺术实践背后思想的线索。七大板块以刘庆元的“七个问题”系列木刻版画串联,这些图像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南方艺术生态的独立立场和生长意识,也是对整个艺术系统的追问。 

OCAT发轫于中国南方,南方的当代艺术生态是OCAT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长期以来关注的重心。作为OCAT馆群落地于北京的展示平台和以艺术史研究为导向的学术研究机构,OCAT研究中心自创馆以来就将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史研究作为文献研究线索之一。此次展览不仅是一个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历史研究”的尝试,也是对OCAT研究中心展览史和艺术史学史的研究脉络的延续。OCAT研究中心希望通过在北京打开一个了解和回顾南方当代艺术生态的窗口,实现不同文化区域间的交流互通。

本次展览力图描述近年来艺术角色的转变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之间的种种关联,勾勒出与OCAT同时期并行于南方的各艺术机构、艺术组织和艺术参与者不同的组织结构、艺术实践、在地性以及增长变化情况。整个研究项目将以展览、系列对话等多种形式推进,希望在记录并展示已有的艺术实践和知识生产结果,梳理已发生的艺术现象的线索,勾勒艺术组织的多元层次的同时,建立现象之间的联结,激发学界与观众对艺术实践与当代艺术史研究的新反思。

展览将于2022年6月11日下午3时开幕并进行现场导览,OCAT研究中心微信视频号将同步直播。


64051.jpg

策展人

樊林 

毕业于中山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广州美术学院。现为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广州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主要致力于西方美术史教学、研究、写作;当代艺术批评,展览策划。发表艺术批评文章以及主持艺术家个人出版物。以“德国新表现主义绘画”为题入选中国美协海外研修计划,赴德国访学。受邀赴澳大利亚、匈牙利、德国策划展览、讲学,受邀出席挪威双年展担任观察员。曾担任“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学术委员、单元策展人,“深圳、香港建筑双城双年展”板块策展人,“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初评评委。担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OCAT研究中心参观须知

为配合疫情防控需要,请参观展览及进入OCAT研究中心图书馆的朋友扫描以下美术馆预约码进行预约。

110.jpg

到馆观众请出示美术馆预约二维码并进行北京健康宝“本人信息扫描登记”。凭北京健康宝绿码及72小时核酸检测结果进馆,同时配合接受体温测量,如有体温超过37.3℃或有咳嗽、气促等异常现象谢绝入馆,敬请谅解。入馆后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联系工作人员。

排队和参观时请全程佩戴口罩,不聚集不扎堆,配合工作人员的安排,错时、分批入馆。


OCAT研究中心

OCAT研究中心是OCAT在北京设立的非营利性、独立的民间学术研究机构,是OCAT馆群的有机部分。它以研究出版、图书文献和展览交流为主要功能,研究对象包括古代艺术和自上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视觉艺术实践,研究范围包括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流派、艺术展览、艺术思潮、艺术机构、艺术著述及其它艺术生态,它还兼顾与这一研究相关的图书馆、档案库的建设和海外学术交流,它也是OCAT馆群在北京的展示平台。

OCAT研究中心旨在建立一种关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历史研究”的价值模式、学术机制和独特方法,它的学术主旨是:知识、思想与研究,它提倡当代艺术史与人类精神史、观念史、思想史和视觉文化史整体结合的学术研究传统和开放的学术研究精神,关注经典艺术史著作的翻译出版与现当代艺术史与古典艺术史研究的学术贯通。

640 (1).jpg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美术馆
  • 影像档案
  • 主编档案
  • 艺术档案 > 艺术生态 > 七个问题——新世纪南方艺术生态考察

    七个问题——新世纪南方艺术生态考察

    2022-07-12 14:54:35.82 来源: OCAT研究中心 作者:


    艺术档案 > 大史记 > 艺术思潮 > 国外 > 德国新表现主义

    德国新表现主义

    2015-08-09 14:59:47 来源: artda.cn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历史上,德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以其哲学和艺术具有对世界根本性的影响力。产生于20世纪早期的德国表现主义,拥有众多世界级的绘画大师,他们发展了来自法国的后印象主义的风格,加入德国精神,取得的艺术成就对世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随着二战的结束,这种文化上的荣誉地位却很快归属了纽约。

    所谓新表现主义,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从德国开始的一个新流派,顾名思义,它是以本世纪初的表现主义为楷模的。当然,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机械的摹仿。作为波普艺术和极少主义的反动,新表现主义以表现自我为主旨,在画面、笔法、情调等方面显示了对本世纪初的表现主义的回归倾向,但由于两者发生的时代不同,故在艺术思想、题材选择、表现手法上并不同。

    产生历史

    新表现主义是德国政治危机和恐怖主义混合构成历史环境的产儿,它在理论上接受存在主义的哲学观念,在实践中学习抽象表现主义的艺术传统,讲究绘画过程的情感突发和即兴处理,追求一种粗狂的、原始主义的简单踊跃的美学风格,竭力主张还绘画以本来面目,注重绘画性、探索内容、色彩、形式的自我语言。他们的作品主要表现缅怀民族传统的抑郁情境和反思战败历史的悲怆心态,有的作品鞭挞社会的丑恶现象,有的作品则嘲笑自己的无能。

    共同特点

    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虽然各具特点,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自觉地将自己的艺术创造与德意志观念紧密相连。他们抓住德国的创伤,试图探索德意志文化的根基。

    萌芽阶段

    早在60年代,尽管还鲜为人知,但德国的表现主义已经开始复兴,或可以说新表现主义开始萌芽。东德的维尔纳·蒂布克和维利·西特的作品已开此先河,他们的作品混合了毕加索、古图索和德国第二表现主义的特征,尽管内容粗俗,但却是强有力的政治宣传和交流的媒介。同时,出生地在东德却因“政治不成熟”被驱逐的巴泽利兹,在西德也开始以他的个人画展向人们展现这种新的艺术风格。它们奠定了德国新表现主义思想上的基础,这就是不可能保持脱离政治的态度,而是或多或少地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对民族命运和政治风云的反映,这对80年代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产生了影响。

    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六位代表性艺术家:安塞尔姆·基弗、乔治·巴塞利茨、约尔格·伊门多夫、西格玛·波尔克、马库斯·吕佩尔茨、A·R·彭克。

    马库斯·吕佩尔兹

    马库斯·吕佩尔兹(Markus Lüpertz ,1941-)是德国20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于1941年生于莱辛贝格/伯门。七岁时随父母迁居西德。在西德,他从1956-1961年先后在克莱菲尔德和杜塞尔多夫的艺术学院学习。21岁的吕佩茨到了西柏林并开始了他所谓的“颂赞绘画”。1964年,他与他的艺术家同事在柏林共同创办了一间画廊。同时,他继续展现他的“颂赞绘画”,这种绘画对他来说,就是意味着结构形式与颂赞表现的合一。70年代中期“颂赞绘画”被其他结构形式,如“巴比伦-建筑”或是“斯提尔(风格)-绘画”所取代。画家总是使用不同的技巧进行创作。从1981年始他开始从事雕塑,1995年他的雕塑艺术达到高峰。自1974年吕佩尔茨开始从事教育事业,并从1986年以来一直是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的教授。他创作的精品系列绘画是90年代的“没有妇女的男人-帕西法尔”。吕佩尔兹获得过众多奖项和赞誉,其中包括德国艺术协会的克林特奖,现生活工作于德国杜塞尔多夫和卡尔斯鲁乐两地。

    约尔格·伊门多夫

    而约尔格·伊门多夫的《德国咖啡馆》系列则通过分割的画面表现出对德国分裂的批评态度。

    安塞尔姆·基弗

    被公认为德国当代最重要的美术家的安塞尔姆·基弗的作品中出现了更浓厚而微妙的政治内容。70年代他就创作了一系列神化战时德国冒险行为的作品,既含讽刺,又有歌颂。80年代基弗反复表现的主题是对大屠杀的记忆。相比之下,战后出生的费廷的作品政治内容较少,人们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的是一个画家自由自在的生活在他存在的社会,既便如此,他也一直抗议柏林墙的存在。对于新表现主义画家来说,艺术不是用来装饰的手段,而是经过周密思考的宣言。这也决定了在表现手法上他们必须要打破传统,选择最适合表现自己内容题材的物质材料来突出主题,如基弗就常用稻草、铅等材料,从内容到表现手法上都突出和表现个性,展示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只是近几年来,这种过于激进的趋势有所减缓。

    A·R·彭克

     

    A.R.彭克(A.R.Penck,1939-),曾用名Ralf Winkler,1939年生于德累斯顿,在东德接受艺术教育,后来到了西德。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彭克参与创造了德国新表现主义美术潮流。在原来表现主义的基础上,他参照了未来主义﹑形而上画派的表现语言,吸收了50年代以来一些流派的手法,使现代艺术具有新的反叛精神。A.R.彭克继承了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对原始艺术的热爱,重新在自己的画中复苏了表意符号、象形符号和书法,让人回想起洞穴文化,古埃及、玛雅和非洲的艺术。他相信原始人的精神同现代人是类似的,而原始图像对二者而言同样可懂。此外,彭克认为这一主题物传达了冷战时代的恐怖与隔离的心理经验,特别是德国一分为二之后的情况。所以,他的作品是其新表现主义同伴们所共有的危机心态的典型代表。

    西格玛·波尔克

    西格玛·波尔克(Sigmar Polke,1941-2010)是一位画家、摄影师及版画家,是上世纪60年代“资本现实主义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也是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性艺术家之一,在德国享有盛誉。

    波尔克1941年出生于奥莱希尼察(现波兰领土),1953年搬家至德国维利希,同时给一名玻璃画家当学徒。波尔克后来到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求学,并创作出他的第一件资本现实主义作品,其作品针对于社会写实主义和波普艺术有着反讽的意味,在1963年的一次展览中,波尔克组织格哈德·里希特和康拉德·菲舍尔对德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习俗进行了直观的评论,这些早期作品已经呈现了波尔克标志性的幽默与讽刺。这些作品包含日常生活场景及批量化生产的对象,也很符合他在墙纸或织物上使用胶印技术进行绘画。

    乔治·巴塞利茨

    乔治·巴塞利兹(Georg Baselitz,1938- ),1938年,生于德国的萨克森,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代表性人物之一。1958年,20岁时穿越柏林墙从东德到了西德。1964年,他开始画笨拙粗鲁的农民、牧人和猎人。1965年,他发展出一种颇具表现性的人物画风格,将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和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在被焚毁的德国土地和风景上重现出来。他对绘画的纯粹图像因素感兴趣,有意忽视叙事性和象征性。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巴塞利兹尝试用一种“形象倒置”的方法创作绘画。在这样的画作中,上下倒置的人物似乎在向上升,重力颠倒,强烈的色彩和宽大而粗犷的笔触渲染出独特的画面形象。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于1945年熄灭之后,世界被一分为二。两大对立的阵营在政治、经济领域出现对弈格局。德国作为战争的肇事者在战败后,成了分割和对立的标本,东、西德国被人为地拉向两个方向。与此同时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却在战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在华盛顿作为政治强势极点的同时,纽约成为战后世界艺术的中心。美国人在战后的40年里,始终把文化艺术作为有力的冷战武器,在世界范围内推行自身的文化强势,在意识形态领域施加影响。

    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以一个有活力的现代主义流派的荣誉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政府以经济为手段的强力推动下,它的影响力不仅在美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成为艺术的主流。然而这种美国艺术风格的源头却来自德国。战后,德国影响力和荣誉地位的丧失,使德国人产生的失落心理是容易理解的。另一方面,德国文化传统使德国艺术家对美国文化的浅显和波普化倾向的抵触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博伊于斯的“社会雕塑”观念正是以一种充满历史和社会关怀的德国方式对美国文化进行了有效地对抗。在绘画领域,一批艺术家创造的“德国新表现主义”潮流所获得的世界影响力成功地恢复和加强了欧洲尤其是德国的文化地位。乔治-巴塞利兹,约尔格-伊门多夫,马库斯-吕佩尔兹,A-R-彭克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画家群体中的四位杰出代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