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艺术家库 > 国外 > 托马斯·萨拉切诺(Tomás Saraceno)

托马斯·萨拉切诺(Tomás Saraceno)

2018-03-24 12:40:01 来源: artda.cn 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 托马斯·萨拉切诺(Tomás Saraceno)

托马斯·萨拉切诺(Tomás Saraceno),1973年出生于阿根廷图库曼市,毕业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国立大学建筑系,国家高等美术学院和德国法兰克福现代艺术学院研究生学位。2009年,萨拉切诺参加了加利福尼亚州硅谷NASA艾姆斯中心的国际空间研究项目。

托马斯·萨拉切诺生活和工作于地球,而其所思所想却超越了地球表面。其艺术融合了建筑学、自然科学、天体地理学和工程学等多学科知识,托马斯·萨拉切诺(Tomás Saraceno)的悬浮雕塑和互动装置为人类未来可持续的生活居住模式开创了新的可能性。

艺术家作品

 

艺术家托马斯·萨拉切诺将艺术与科学性为一体,凭借其代表作蜘蛛网到乌托邦式“云之城”展开的探索,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全新的雕塑视角,为观者呈现了人类未来生活的新型模式——利于地球资源循环再生,与其它生物和谐共生的未来居所。

托马斯·萨拉切诺开创性的对蜘蛛网的开创性研究和创作源于他对生物学的兴趣,在观察蜘蛛织网的过程中,艺术家领悟到了社会组织的主要原则:合作性,共居性和混杂性。作品蜘蛛是托马斯·萨拉切诺结合建筑学,生物学,雕塑,社会行为等交叉学科知识的综合艺术实践。

连接体 CONNECTOME

《动态云城市中的静止》这是一件由数个大型模块相互紧扣构成的大体量网状装置作品。作品中出现了云,所有云都缠绕在绳子形成的网中。这件装置作品脱胎于Weaire-Phelan结构,这是一种将空间分割成相同体积小单元的最优结构,描绘了气泡和泡沫聚集的自然现象。

云雕塑 CLOUD SCULPTURES

云雕塑由模块相互紧扣而成。几何体的每个五边形平面由金属框架构成,某些平面上镶有与金属框架齐平的镜子,某些平面则空空如也。这种部分敞开的结构使得观者有机会一窥作品的内部结构:透过有些平面可以看到作品内部用来固定平面的绳网,它们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了绷紧的物理力量。与此同时,内部的绳结看起来既像细胞又像爆炸的恒星。 镜中映出的几何形状与内部的网形成对比,为作品的结构张力增添了一丝美学张力。

飞行雕塑 FLYING SCULPTURES

托马斯·萨拉切诺的飞行雕塑使用了新型轻质材料和可持续能源研究的最新成果,为建造可直接从环境获取能量的空中居所开创了新的可能性。雕塑由镜子,太阳能或透明面板制成,采用了不同的飞行用帆,组织结构和构造原理,体现了艺术家涉猎广泛的研究成果。有一些飞行雕塑采用了“张拉整体式结构”(tensegrity)。“张拉整体式结构”是由有富有远见的建筑师巴克明斯特·富勒(Buckminster Fuller)创造的术语,指在由保持部件稳定的持续张力构建的网中,网络内部的张力完整性。
太阳能钟 SOLAR BELL

飞行雕塑《太阳能钟/P/2000》是想象中的空中悬浮观测塔。三米高的三角结构看上去好像风筝,使用的则是最新的轻质材料和可持续能源研究领域的最新技术。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Alexander Graham Bell)在早期研究载人飞行时,发明了模块化四面体或称作四面金字塔的模型,太阳能钟就是根据这个模型设计而成。贝尔在人类航空和框架结构领域取得了重要发现。托马斯·萨拉切诺则利用我们时代的材料和知识为贝尔的发现注入了新的活力。 


 托马斯·萨拉切诺:原地飞行
Tomás Saraceno : Aerographies

展览日期:2018年3月25日至6月3日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10:00-18:00
展览地址:上海市黄浦区中山东二路600号复星艺术中心 

艺术档案 > 艺术哲学 > 未来学(Futures Studies 或 Futurology)

未来学(Futures Studies 或 Futurology)

2010-02-28 14:09:04 来源: Art-Ba-Ba 作者:artda

是研究人类社会未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动态的研究,探讨选择、控制甚至改变或创造未来的途径。研究范围涉及各个领域。

未来学的起源
 
德国社会学家弗勒希特海姆(OssiP Flechtheim,1909—)1943年在美国首创。50年代后迅速发展。狭义的未来学是探讨几十年后未来社会发展前景的学科,以世界性、高度综合性与远期战略性为特征。广义的未来学还包括预测研究,因而有人主张将广义的未来学称为“未来预测学”或“预测学”。

以事物的未来为研究和实践对象的科学,是应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和预测事物发展的趋势、动向、前景,研究控制事物未来发展变化的对策,为规划、计划、管理、发展战略和各种决策服务。这门科学由两大部分组成:理论未来学(theoretical futurology),着重于分析、比较、归纳、整理、综合各种预测结果或未来研究成果的研究;应用未来学(applied futurology),是为特定的规划、计划、管理、决策、发展战略等工作提供依据的未来研究或未来预测。


西方未来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①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以社会科学为主要研究内容,着重从理论上、学术上进行探讨,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特征。
②60年代,从纯理论研究转向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主要研究内容。
③70年代以后,以科学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围绕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出现了各种未来研究流派,主要有乐观派和悲观派。

未来学已经发展成覆盖六大未来研究领域(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军事、全球),

拥有十大重点课题(粮食和人口、资源和能源、城市和交通运输、自动化、信息化、空间开发、教育、环境、科学技术的影响、全球问题)的综合性学科。

随着未来学研究在全世界的普及和推广,出现了各种观点不同的流派。

从意识形态方面来说,主要有社会主义流派和资本主义流派两种。 其主要分歧在于:前者认为研究社会的未来,应当包括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后者则把生产力看作是社会发展的惟一动力。
从对未来发展前景的看法来说,主要流派有“悲观派”和“乐观派”两种,前者对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前景感到悲观,并提出消极的对策;后者则完全相反,在对前景的看法和相应对策两方面都持乐观态度。

未来学的研究方法,大都来自其他科学领域、其中一小部分是由未来学专家创造的。其中较常用的方法,包括德尔斐法、形态分析法、类推法、关联树法、交互影响矩阵分析、时向序列分析、指数平滑法、自回归—移动平均法、回归分析、系统动态分析、脚本法(前景方案)、编制连续图象、网络分析、历史类比等20余种。

未来学的兴起和发展,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客观形势,更主要的,是为了应付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

中国有未来学吗?


未来学的兴起和发展,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客观形势,更主要的,是为了应付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

中国从1975年引进西方未来学。1979年1月,中国未来研究会在北京成立,并出版了会刊《未来与发展》。中国学者从理论方面和应用方面对未来研究进行了探索 , 集中对2000年的中国和2000 年以后的中国进行预测,并结合四化建设的实践,对中国人口、能源、教育、军事、环境、文艺、经济等进行了预测。

未来学首先是在西方产生、发展的。本世纪四十年代初,德国的弗莱希特海姆教授首先创造和使用了“未来学”一词。当时仅把未来作为一门新的哲学概念,在理论上加以探讨和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和社会带来巨大好处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未曾预料到的影响和后果,人们迫切希望通过对人类未来进行科学的研究,以便能科学地预测和能动地控制未来的发展。因而促进了对未来的研究活动从社会科学领域迅速扩大到自然科学领域,并开始着重于应用研究。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人类提供了更科学、更有效的研究未来的手段和技术方法,使得未来学发展成为一门以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等)为基础,具有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拥有一套科学的预测技术和方法的新学科。这门新兴学科被比喻为人类探索未来发展的“望远镜”。


未来学是一项难度很高的研究,因为我们很难集中研究一项尚未发生的事件。不过,这些对未来的推测,并不是好像占星术一样的虚无缥缈,而是以历史及文化的发展作为参考,并对事件的发展作出合理的推断。

事實上,只要对已发生进行归纳与总结,就一定能在某种程度上预测未来,正如DNA可以决定生命一样。

由于每个人的知识和眼界所限,我们对未来所作出的推测未必中肯,而这往往也是预言与事实之间的偏差的原因。要成功预测未来,一方面要保持自身的中立,另一方面也要扩宽眼界,努力与最新的科技发展及社会趋势动向保持紧密的接触。这除了要求参与者要有整全的预期思考方式、技巧及能力,还需要有跨学科、跨文化的视界。


未来学与中国 中文读本推荐

大前研一《看不见的大陆》2000年 

 
  他在《看不见的大陆》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观点,现在出现了一个新大陆,这个新的大陆是大家看不见的,但是所有人都不能逃过它的影响,大家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看不见的新大陆》概括了新经济的四大互相影响的特征(有形、无国界、数字科技和高效益成本比),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战略。“看不见”是因为这个新大陆并非一块实质上存在的土地,而是存在于我们的集体意识。
  但是,这块无形的新大陆对经济、政治及社会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可以感受得到的。尽管后来发生了互联网泡沫的破碎,但大前研一后来在文章和讲演中强调,“新经济”已经大大改变了全球竞争规则,重申了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性。无论个人还是机构,都需要用新的眼光来看迅速变化的世界,并从中找到成功机会。

大前研一《中國,出租中》 2002年 

   中國完全覺醒了。至少在沿海地區,被稱為「睡獅」的時代,已經結束了。以超過十二億人口、價廉物美的勞動力後盾,和引進最新設備的產業基礎背景蓬勃發展起來的中國經濟,力道之強勁已毋庸置疑。企業既無法躲避這場壓倒性的成本競爭力引發的價格競爭,硬碰硬正面衝突又毫無勝算。
  
  對於中國這備受矚目的「世界工廠」,各種報導和著作的立場參差不齊。有談中國威脅論的,有教投資中國教戰手冊的,乃至預言中國會走向崩潰的,範圍十分廣泛。給人的印象是,多數人還不知該如何看成長中的中國、無法下判斷。
  
  這個巨大的國家,政治上還是北京中央集權,經濟上已經蛻變成完全不同的國家了。自朱鎔基就任總理後開始的改革,經濟方面的權限已下放地方,統治機構實質上成為聯邦制。地區間各有特色,一路發展起來,獨立性很高。從面積、人口或經濟力來看,與其說是中國的一部分,不如各自視為一個國家,更能正確掌握全貌。
  
  大前研一先生在「中國,出租中」裡面,除了探討中國對亞洲經濟的影響之外,也希望對懸而未決的台海問題提出實際可行的解決方案。本書中文版的問世,相信對於處於關鍵時刻的台灣別具意義。 


王小平《第二次宣言》2003年 

 
  《第二次宣言》是一部奇特的未来学著作,充满了前瞻性、先锋性、开创性和挑战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其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的集中体现,是作者塑造的种种震撼人心的未来形象。
读者评论:
   说实话,读这本书,我一直矛盾着。一方面,摆脱生老病死的苦难,确实是我们万年的祈盼;盗取生命的天火,是我们永久的梦幻。王小平描绘的场景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这本书让我倍受鼓舞;然而,另一方面,出于观念的制约,我“本能”地排斥着它。我所受到的全部教育告诉我,任何事物都有生长、发展、灭亡的过程,生命又怎么能例外呢?寿命的延长是个缓慢的过程,哪里能像催肥一样“节节拔苗”呢?但是更使我对自己的怀疑产生怀疑的是,这本书得到了许多哲学家、生命科学家、经济学家、人才学家的认可,被主流媒体推荐,甚至说:它“对世界的影响,不会低于一千多年前的《圣经》,不会低于一百多年前的《共产党宣言》”。

陳冠中《盛世: 中國2013年》 2009年 

   這是陳冠中繼他的《香港三部曲》後寫成的中長篇小說。小說題材虛構, 背景是當代大中國, 是未來的2013年的中國。可以說這是一部奇特的寓言小說。評論家李歐梵教授讀後說“小說題材發前人之所未發, 一開篇就精采無比, 欲罷不能, 緊張刺激而又令人心泛寒意, 實在不容錯過”。
  陳冠中這部題名為《盛世: 中國2013年》的小說, 寫世界經濟於金融海嘯後, 全球格局進入冰河時期, 中國卻安然避過劫難, 反而開始步入千年一遇的盛世。小說家的意圖是, 中國盛世真的來臨了嗎?會不會所有的一切只是人為製造出來的一種迷幻效應?小說情節奇構, 生鬼荒謬, 有些令人驚嚇有些讓人哭笑不是。

雾满拦江《你能跟上10年后的中国吗》2009年 

  以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思想以及行业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与预测。 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你所在行业在未来10年的发展态势,是进一步繁荣,还是走向衰落? 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你所掌握的生存技能在未来1 0年的演化,是越来越重要,还是会遭到严酷的淘汰? 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中国社会今后1 0年的思想变革,你是越来越适合这个社会,还是越来越格格不入?
   成功只是人生的一个选择,失败也同样如此。
   而选择取决于我们对于社会发展的清晰分析与准确判断,这本书能够帮助你理清易于让我们迷惑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今后的10年将对我们的人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你的人生辉煌还是黯淡,你的事业成功还是失败,或许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美)约翰·奈斯比特 / (德)多丽丝·奈斯比特《中国大趋势》2009年 

 
  本书站在全球的高度,精辟地提出了“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理论——解放思想、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摸着石头过河、艺术与学术的萌动、融入世界、自由与公平、从奥运金牌到诺贝尔奖。并由此总结出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在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它的新型经济模式已经把中国提升到了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而它的政治模式也许可以证明资本主义这一所谓的“历史之终结”只不过是人类历史道路的一个阶段而已。
    如今中国经济的崛起深深吸引着这个未来学家,无论是中国的GDP、中国在全球化中的地位,还是在金融危机中的作用,约翰·奈斯比特正关注着中国的发展描绘着中国的未来,他坚定地相信“中国模式”将以难以令人置信的力量影响整个世界。

作者: [美] 马克·佩恩 / [美] E. 金尼·扎莱纳《小趋势》 2008年 

 
  一部以全新的视角剖析当下生活的令人震撼之作。与托夫勒的《未来的冲击》和奈斯比特的《大趋势》相比,《小趋势》是21世纪初商业社会预言中最摩登的话题。
  马克·佩恩通过可靠的信息和分析,让我们发现大量和直觉相违背的事实。社会不再是一个大熔炉,而是被分成了一个个有着不同喜好和生活方式的群体。那些人数不多却充满活力的新群体,正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大作用。书中列举了影响着未来社会发展的75个小群体的发展动向,那些貌似细微的发展正在决定着巨大的社会变革。这将彻底改变你观察从现在到未来的视角,并由此发现你的处境在现在与未来之间会有怎样的改变。
  马克·佩恩认为当今世界最大的趋势就是这些小趋势,他告诉读者如何去观察那些小群体的发展,它们能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也可以对一场选举胜负起决定性作用,它们还可能煽起一场运动,或者改变你个人的生活。在当今的社会中,小群体有大作用。“小”决定着“大”。 

(挪)埃里克·纽特《未来学》2009年

   本书是挪威著名作家和翻译家埃里克·纽特的代表作,被誉为“21世纪最富启迪性、思想性和指导意义的作品之一”,曾获挪威普拉格最佳作品奖,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在书中埃里克·纽特探讨了关于未来的一些重大问题,精彩阐释了由科技和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变化将如何影响未来的生活、工作方式以及整个世界,讲述了许多令人神往的、能改变人们生活的想法:智能机器人、火星地球化、能将垃圾重新粉碎成可重复利用的原子的纳米机器等。同时,埃里克·纽特还提醒我们每一个人,今天我们所做的事必将对未来产生影响,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关心和探索未来。

認識未來學

未来学_百度百科

未来学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未來學 filetypeppt - Google 搜索 

未來學 - Google 搜尋 搜尋繁體中文網頁 

未來學系所 

未来学 科学学 社会科学 搜狐分类目录 

未来学 - Google 图书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