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策展档案 > 现场︱亚洲数字艺术展

现场︱亚洲数字艺术展

2019-07-27 12:41:05 来源: scope艺术客 作者:Scope Review

世纪中开始发展起来的新媒体艺术,一直伴随着科技的进程,为艺术家提供了各种新的可能。在科技技术发展中,当一个个认知和技术难点被解决,数字产品、物联网、以及人工智能都成为我们的生活日常。在全球,集最前沿技术的数字艺术发展则引领了一轮又一轮艺术潮流,不断打破各种过往界限,连接着现在与未来。  

5月16日在北京上地联想大厦开幕的“亚洲数字艺术展”作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重要活动之一,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位艺术家的数字艺术作品同时亮相,这也是在数字艺术领域,首次以“亚洲”为主题的大型艺术展览。

 

▲ 徐冰(中国)《汉字的性格》手绘动画 2012
 
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的主题背景下,通过数字媒介体现了亚洲乃至对世界艺术潮流的共建与影响,以及中国青年艺术家与国内知名科技企业跨界推出的最新数字艺术作品等。
 
展览参展艺术家通过数字媒介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反思及回应,呈现了看似不同的数字艺术面貌背后反复错根的亚洲在地性及全球化语境下的交融性。同时,展览试图构建一个文化与科技对话的平台,推动面向未来的跨领域创新。 

▲ 金允哲(韩国)《三轴柱II》装置 2017

▲ 丹尼·罗金(以色列)《毛球镜》 2015
 

▲ 何子彦(新加坡)《两只或三只老虎》2015

  

▲ 阮初芝淳(日本、越南、美国) 《纪念计划:走向复杂一为勇敢、好奇和怯弱的人》 2001
 

此次展览由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有限公司、海淀区委区政府、中央美术学院共同主办。 致力于以数字艺术形式呈现亚洲文明之间的相生相融,探寻亚洲文化基因和数字科技的共生共振,努力推动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创新文化在海淀交相辉映,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在海淀和谐共生,文化与科技在海淀融合发展,持续提升海淀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加强面向未来的跨领域文化交流。

 ▲ 托比亚斯·格莱米尔(德国) 《书法运动视觉》《京剧运动视觉》《功夫运动视觉》 2016

▲ 邵志飞和莎拉·肯德丁(澳大利亚) 《功夫可视化》 交互装置 2016-2019

 

▲ 勒菲克· 安纳多尔(土耳其) 《数据库之梦》2019
 
整场展览分成主题展、视听艺术展、文化+科技展三大部分,以数字艺术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全新解读和演绎。
 
文化+科技展中呈现了多个与文化科技相关的研究项目成果,探索文化、创新与科学结合的新生景象。包括最新的跨学科实验项目,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演艺项目。展览平台联合中国领先的科技企业,借助其创新技术打造数字文化产业。
 

▲ 费俊(中国)《有趣的世界》 互动影像装置 2019 

 ▲ 吴俊勇(中国)《千月》 动画影像装置 2012

▲ 黄心健(中国台湾)&萝瑞·安德森(美国)《沙中房间》 2017

 

▲ 李城在(韩国) 《无记:未回答的问题》 2016

 ▲ 黑川良一(日本) 《反向折叠》 2016
 
大家或许会问,为什么会在上地这里呢?当大家提到上地这个地区时,一时很难想到与艺术的联系。上地作为我国第一个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集科研、开发、生产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科技产业基地。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规模化和国际化的步伐中一直在中国有独特的位置,出现了很多有代表 性的企业。
 
据了解,展厅曾是联想公司装配存放电脑的立体库,历时数月,改造成为数字媒体的展示艺术空间。这个大楼见证了联想以及一个时代的变化,场地不仅有历史承载性,还可以重新激工业“遗存”。
 
众所周知,前端技术研发是支持产业变革的关键,上地区域紧邻中国智力密集区,周边有清华、北大为代表的68所高等学府和中国科学院等的200多家科研机构,人才资源极为丰富,而这都是科技发展命脉。而这些高校中都率先设立科技艺术专门学科,我们不禁设想,如果中国有科学艺术中心,有技术支持的上地参与到科技艺术方面有独天得厚的优势。如果有艺术中心结合科技的研发呈现,将可以补充目前国内美术馆类此门类的缺失。 
 

开幕式现场 

▲ “亚洲数字艺术展”开幕现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展览学术主持,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担任展览总策展人,费俊担任展览策展人。

▲ 文化和旅游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李金早在开幕式上致辞

 

 ▲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在开幕式上致辞

 

 ▲ 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于军在开幕式上致辞

 

▲ 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副总经理王晨主持开幕式

 

▲ 亚洲数字艺术展总策展、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接受采访

 ▲ 亚洲数字艺术展策展人费俊给嘉宾导览
 
亚洲数字艺术展聚焦文化科技融合主题并落地海淀区,高度契合海淀“挖掘文化科技融合新动力、构建新型城市形态,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高品质城市”的发展战略。作为全国知名的科教大区、创新引领之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海淀大力推进文化艺术数字化发展,特别是为了保护、传承和利用区域内历史文化遗产。海淀将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握好数字时代文化发展脉搏,举全区之力建设数字文化产业聚集区,开创数字艺术发展新局面,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字文化需求,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亚洲数字艺术主题展 

▲ 徐冰 《汉字的性格》 手绘动画  2012

此作品的立意是来自于对“观远山庄”所藏的赵孟钍志碚饧??乐?鞯墓劭础⒎治鲇胂胂蟆R远??捌?姆绞剑??鲋谢?褡逄厥庑缘睦丛�——在中国,每一个接受教育的孩子,先要用几年时间牢记、书写几千个字型。每一个字就是一幅图画。中国人几千年历代如此,一定影响着民族的性格和看待事物以及处理事物的方法,以至今天的中国为什么会是今天这样。

  ▲ 金允哲 《三轴柱II》 2017

三轴柱II(2017)与Argos(2018)是两件相互关联的独立作品,三轴柱II中的机械和流体事件与Argos中的星际事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三轴柱II是一件流体动力学装置,由多个行星螺旋结构、23个轴线、和填充纳米级光子晶体的双丙烯酸圆柱体组成。在这件作品中,粒子、流体、物体、事件和人交织在一起,将时空、材料的现实性、物质性乃至其意义无限扩展。

 

▲ 丹尼·罗金《毛球镜 》 互动装置 2015
 
《毛球镜》是由928个人造毛皮球同步排列组合而成。这座雕刻被组织成一个由黑色和象牙构成的三维网格,并由数百台电动机控制,而这些电动机则利用计算机视觉勾勒出观众的轮廓。图形在图像平面内看起来蓬松,但表达精确,其通过网状的“像素”向前和向后的“推拉”运动使其具有渗透性。随着机动装置以统一的动作嗡嗡作响,人物轮廓的痕迹出现又消失。
 
▲ 丹尼·罗金《自私基因写照 》 2015
 
《自私基因写照》是丹尼·罗金以形象塑造为基础对生物进化机制的研究而作的最新作品。作品探讨了Richard Dawkins《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所描述的新达尔文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自私基因”唯一的动机就是在基因群体中繁殖,而进化变异则是由其引起。同样地,在该作品中,成功地采用了能与观众肖像的颜色进行对比的微小的彩色线,从而将基因可视化表现出来。其结果是一种类似于水彩画的色彩效果,在整个屏幕上不断蔓延,不断更新观众的形象。
 
▲ 何子彦 《两只或三只老虎》 2015

 《两只或三只老虎》是一件行为剧场装置作品,主要由两块面对面的屏幕构成,主角分别是计算机生成的老虎和人。他们以二重唱的形式讲述了马来半岛一百万年来虎与人之间的故事精髓。期间,神话传说和社会生态巧妙地贯穿其中。老虎和人的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均从英国音乐人Vindicatrix的真实动作中进行动态捕捉。在整部录像作品中,自动化和同步化的剧场设备激发出一种超越图像本身的张力。随着二重唱的展开,老虎和人逐渐融入了对方的样子,而呈现作品的媒介也逐步拓展到“真人实景”。

 

▲ 陈小文 《引力场域研究 — 想象悬浮》  2018-2019

▲ 陈小文 《引力场域研究 — 镜像》  2018-2019
 
物理世界中引力无处不在,虽说是物质间四个基本相互作用中最弱的,而其作用的范围却无限大。基于这个定律,想象的速度越缓慢其空间是否约深远?“引力场域研究”可以说是一个虚假物理实验,验证:想象的纬度以“反相”受制于眼球运动的速度。 

▲ 莎拉·肯德丁和邵志飞 《功夫可视化 》  2016-2019

几年来,莎拉·肯德丁和邵志飞二人一起在香港国际国术协会(IGA)共事,根据对香港著名武术大师功夫电影的动态捕捉制作艺术装置。肯德丁女士和邵志飞先生的互动式作品《功夫可视化》中创造了一个全景虚拟现实,其中功夫大师的表演被重新设定和构想。该作品通过六个不同的视角呈现,参观者可以从六种不同的阐释大师动作内在动力和美学的可视化风格中进行选择。

 

▲ 托比亚斯·格莱米尔 《功夫运动视觉》 2016
 
当艺术家在这个项目上工作时,深深地被运动力学和功夫哲学所启发。特别是Lee Shek Lin、Wong Yiu Kau两位大师。视觉化不可见之物总是令他着迷的,甚至在数码时代之前,人们就已经用光、摄影、服装或绘画来创造出运动视觉。在他的著作《动态图像网格》2003版中描述了在这项工作中所使用的一些方法。 

▲ 托比亚斯·格莱米尔 《书法运动视觉》 2016

该作品为Tobias Gremmler新创作的动态视觉艺术,承继了艺术家的惯有风格,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中国书法的笔触及运劲,通过感应追踪设备,撷取书写时的动作、力度及移动路劲,并以动态视觉的方式,呈现出不一样的汉字形体美韵之艺术,运用当代手法,展示中国书法里天人合一的精神。

 

 ▲ 阮初芝淳 《纪念计划:走向复杂 – 为勇敢、好奇和怯弱的人》 2001
 
本次参展的影像作品是艺术家第一次亲身尝试在水下作业。在此之前,他从未有过潜水经历。他从事纪念影像拍摄的想法由来已久,对如何开展纪念影像创作的好奇心促使他逐步推进并最终完成了这件作品。他原本只是迸发了一些关于人们如何在水下奋力兜售三轮车服务同时猛烈呼吸空气以保生存的图像。他想通过此件作品更深入地探讨对“表演”这一概念的复合性理解。 

▲ 费俊 《有趣的世界》 互动影像装置  2019

 《有趣的世界》是一个关于连接的作品,它试图连接的是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会场域。作为对“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主题的回应,艺术家设计了一套社会化建造游戏来连接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与者。在这个虚拟的三维世界里,参与者可以使用艺术家提供的大量回收自现实世界的三维模型来建造一个“有趣的世界”,也可以通过“桥”的连接来形成与其它“世界”的联通与互动。“桥”可以帮助人们跨越障碍,实现资源共享或建造协作,但是“桥”也可能引发无法预计的、令人不适的介入。 在这里“桥”不仅是一个建造要素,还是一个具有隐喻性的社会化工具。这个作品也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社会化实验,它帮助我们测试、观察并理解大众在当下语境中复杂和多样的世界观。

▲ 吴俊勇 《千月》 2012

作品的思路源自“千月有水千江月”的诗句。作品想要的感觉类似一本薄薄的文集,九篇短文,每个故事都只是一个词汇的叙事容量,似在叙述和渲染,但又无物,弥漫着淡淡的莫名抒情。悬吊于空间中的多个屏幕,犹如被拆散的页面,飘舞于风中。

 ▲ 勒菲克·安纳多尔 《数据库之梦》 2019
 
受委托与SALT Research合作,艺术家Refik Anadol使用机器学习算法梳理了170万份文献之间的关系。档案中发现的多维数据的交互作用进而转化为一套沉浸式的媒体装置。作品《数据库之梦》作为艺术应用的一部分呈现:最终展览在欧盟文化计划的支持下,以用户为导向;然而该装置空转时呈现了文献之间的意外相关性。由此产生的高维数据和交互被转化为建筑沉浸式空间。
接受该项工作后不久,Refik Anadol作为谷歌艺术家和机器智能项目的常驻艺术家,与迈克·泰卡(Mike Tyka)先生紧密合作,在众多艺术家和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开展机器智能领域的前沿性研究。
 
 
▲ 刘佳玉 《窗边》 2018
 
该作品是使用实时渲染运动图形和投影映射的结合制作而成,通过机器深度学习,将拍摄的不同时间段的金鸡湖天空照片交给模型进行学习与运算,根据实时数据源的风速和风向控制而渲染生成的天空模拟影像被分割成不同层次的粒子共同输出,最终该雕塑使用显示屏进行显像。 

 ▲ 萝瑞·安德森和黄心健 《沙中房间》 2017
 

《沙中房间》是由美国艺术家萝瑞·安德森和台湾艺术家黄心健所共同合作的VR互动作品,并在第74届威尼斯影展VR虚拟实境竞赛片单元不负众望,成功摘下了Best VR Experience最佳体验大奖。其中的巨大黑板是一个象征人类记忆的符号,虽然可以不断地擦拭覆写,但旧有的记忆却残留不去。黑板世界是一个庞大的虚拟空间,由无数的巨大黑板所构成,有如巨大的记忆迷宫。参访者可以有如身在梦中一般,在其中自由飞行,里面有八个独特的房间,像是如同星云旋转的文字银河,或是参访者的声音会凝结成为声音的雕塑,画作逐渐转化为文字,消散于空气之中...... 这些独特的互动房间,将抽象的符号转化为具像、可以互动的实体,让参访者探索文字与记忆的连结。

 ▲ 李城在 《无记:未回答的问题》 2016
 
《无记:未回答的问题》是李城在创作的一部10频道的数字绘画作品。在该视频中,12分钟的演示时间内半实物/半非实物的形象在重复习惯性运动的同时不断改变着外观。时而呈现静态变化,时而展示澎湃激情。而且此单一变化图像通过10个屏幕播放。图像于不同时段播放,每个屏幕播放1分12秒。10幅图像相互跟进的同时又变换着外观;有时彼此呼应,而最终都会脱颖而出。从本质上说10幅图像是一致的,但看上去每时每刻又各不相同。它们试图不断趋同,却相距越来越远,每当彼此更为接近,就会变得全然不同。

 

 
 ▲ 黑川良一 《反向折叠 》 2016
 

受天体物理学领域最新研究发现的启发,日本艺术家黑川良一沉浸式视听感官装置新作《反向折叠》,试图将围绕恒星形成和演化的各种现象转化为声音,图像和振动。

 
 
▲ 林俊廷《造像》 2006
 
林俊廷带来互动装置艺术《造象》,透过行动装置达到互动效果、拉近艺术作品与观者的距离;以QR Code扫描,即可让观众借由中文字的书写创建出完整的诗词之境。 
  

文化+科技展部分(部分)

 

沉浸式展区

  

▲ DROWYEK(毕振宇&冯昊) {[(Emergence)]}现场演出 
 
 
▲ IN_k(毕振宇) {[(Emergence)]}  2012
 

 

▲ 甘健 《空轴》 2018

 
 ▲ 洪启乐 《脑波交流》 2017

 

 ▲ 张安定 《大平原系列》 2017

 

 ▲ 毛嗡嗡 《耗散》 2018

▲ 卡娜 《黑动》 2019

 

 ▲ 曹雨西&刘晓江 《多维彩样_1号》 2019

 

 ▲ 塞巴斯蒂·安拉布吕尼 Brèche 2019

 

 ▲ Alex Guevara 《无题》 2019

 

 ▲ 费俊、刘晓斌、邱宇、苑辰、云泽  《时间的形态·京剧》 2019

 
展览时间:2019年5月16日—6月15日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创业路6号(原联想大厦)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