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人工智能与艺术
策展人:邱志杰、龙星如
开幕时间:2019年11月06日
展览时间:2019年11月07日 - 2020年02月09日
展览地点: 明当代美术馆 - 上海静安区永和东路436号
参展艺术家及组合:
aaajiao,阿尔伯特·巴克-杜兰 + 马里奥·克林格曼 + 马克·马赛尼特,安娜·瑞德尔 + 达莉娅·叶罗勒克,陈抱阳,克里斯蒂安·米欧·洛克莱尔,邓菡彬 + 吴庭丞,道格·罗斯曼,金·高更,杰克·艾维斯,拉比特姐妹,劳伦·麦卡锡,马修·普卢默·费尔南德兹,迈墨·阿克顿,迈墨·阿克顿 + 珍娜·苏特拉,奥斯卡·夏普 + 罗斯·古德温,帕特里克·特雷塞特,邱志杰 + 何晓冬,科斯莫工作室,莎拉·梅约哈斯,西尔维奥·洛卢索 + 塞巴斯蒂安·史梅格,施政,韦恩·麦克格雷格工作室 + 谷歌艺术与文化实验室
脑洞
——人工智能与艺术
存储、寻址、执行、循环、递归、条件、“与或非”以及错误,不仅是现代编程携来的新知识和工具,也是被注入今日生活的隐秘脑回路,支配着手机软件之间的每次无意识跳转,对流程管理的迷恋,对导航的信赖和诸多看似不假思索的决策。海量数据挖掘和高性能计算环境使得以神经网络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呈现不可思议的有效性,并迅速在产业应用层级铺陈开来。运算系统蔓延至星球尺度,海洋之底,山脉之基。然而,这一似乎乘风破浪的技术,也承载着过量的交互与不可统计的漏洞,模棱两可,误差与滥用。
尽管“人工智能”定义的外延一直在形变,其分支和占主流地位的模型随着时间不断演进,它本身并不比基础物理学更难被“科普”——今天的世界见证了更为精明的消费者,和对数据与隐私更谨慎的用户的诞生,也目睹了“知识”的定义,乃至证据和直觉之间的界限如何悄然改变。未必多少人读过图灵的论文或想象过他那台机器,但无疑我们都共享着这片图灵的领土,艺术创作者也并不孤立于图灵的话语之外。我们开始相信类似的算法可以被用在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在“可计算的空间”里,图像与文字并无二致。如果我们回到二十世纪初期,会发现许多颠覆性的概念绝不停留在学科内部,而会成为更基础性的,共享的学科遗产。海森堡,香农与贝塔朗菲或许已经证明过这一点。本次展览通过对22组艺术家,共28件作品和一系列人工智能会议技术展示的呈现,探索“人工智能”如何渗入艺术创作观念,逻辑,具体工具和效应等层面,又如何重新关联到今日生活之“隐秘的脑回路”,和沉浸在技术环境中的无意识。
“Mind the Deep” 是对 DeepMind 的倒置。神经网络之“深”(层数)意味着极度复杂,使人“不知其所以然”的运算,而在通用算法领域最顶尖的 DeepMind ,与“意识”之深或许还相去甚远。如果说 DeepMind 是现状,那么 Mind the Deep 则是态度——“深”(Deep)的,百转千回的脑洞,需要关注(Mind),警惕(Mind),和心智(Mind)。
22位(组)艺术家
通过28件先锋艺术作品
展现并探索
“ 人工智能 ”&“ 艺术 ”
结合的无限可能
部分展出作品及艺术家介绍
▼
《人类研究#1,3RNP》
▲人类研究#1,3NP
装置,帕特里克·特雷塞特,2012 - 2019
《人类研究#1,3RNP》是人类作为演员的装置。在让人联想到写生课的场景中,人类扮演模特的角色,被3个机器人描摹。被描摹的主体经过预约,坐在扶手椅上。一位助手将画纸置于机器人的桌子上,然后扭动它们的手臂,将它们唤醒。
关于艺术家
Patrick Tresset
Patrick Tresset工作生活于伦敦。他的艺术实践遵循两条主要路径,一方面,特雷塞特呈现的戏剧装置中,通过作为演员的机器人唤起人性。他精心设计了驱动机器人的计算系统,使它们的行为可以被视为具有艺术性、表现力,乃至让人沉迷。另一方面,他也使用机器人和计算系统来创作一系列的绘画和视频。
▼
《与车开小差》
▲与车开小差,影像,6分36秒,
Oscar Sharp & Ross Goodwin,2018,视频截帧
图片致谢艺术家
《与车开小差》是Oscar Sharp和Ross Goodwin的第三部电影作品。在《与车开小差》里,艺术家希望探测“本杰明”的极限。艺术家试图让这个算法不仅能写剧本,还可以担任导演和演员,并完成配乐——整个过程在48小时里完成。机器自行抓取公开的电影素材,继而把素材里角色的脸换成了《阳春》里真人演员的脸,并“表演”出全新生成的台词。同时,一个新的人工智能程序(名为Jukedeck)将会阅读本杰明的剧本,并根据剧本的情绪为电影配乐。
关于艺术家
Oscar Sharp
Oscar Sharp曾获BAFTA电影节提名奖,和《国际银幕》杂志的“明日之星”提名。他的作品在全世界范围内放映,并获得诸多奖项。
Ross Goodwin
Ross Goodwin是一位艺术家、创意工程师,工作于谷歌艺术与文化部门 A+MI方向。他也是一个数据科学家,写作者。他毕业于纽约大学ITP(交互设计)方向和麻省理工学院。他将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其他的计算机工具运用在写作语言的新形式和界面上。
▼
《劳伦》
▲劳伦,表演,自定义软件和电子设备,影像,光栅图片,Lauren McCarthy,2017-2019
《劳伦》是对智能家居的沉思,也思考亲密与隐私、便利与代理之间的张力,以及人类劳动力在未来自动化时代中所扮演的角色。影片《劳伦》由 David Lenoard 指导完成。该项目的一部分得到圣丹斯协会“新前沿实验室计划”的支持,亦获得特纳广播公司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资助。
关于艺术家
Lauren McCarthy
Lauren McCarthy是一位工作于洛杉矶的艺术家,她是p5.js的创始人,这是一个开源的编程语言,在世界范围内有超过150万的用户。她同时也是Processing基金会的联合总监。她也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媒体艺术专业的副教授。劳伦的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展出,包括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英国伦敦巴比肯艺术中心、日本媒体艺术节等。
▼
《整数刀》
▲Shiv Integer 整数刀,图片致谢艺术家
《整数刀》是一款用于3D打印组合艺术的机器人。通过Thingiverse这个全球最大的在线3D打印社区和庞大的用户模型档案——充满了各种小玩意和机器部件,机器人随机挑选物件,将它们组合成雕塑,并以适当随意拼凑的字句为其命名,这个过程继承了达达主义现成品艺术和偶发艺术,同时也探讨了知识共享许可协议的作者权继承问题,以及演绎互联网亚文化归档和3D打印文化的跨数据库简况。
作品《整数刀》与Julien Deswaef 合作完成。
关于艺术家
Matthew Plummer Fernandez
Matthew Plummer Fernandez 是一名艺术家和设计师,他所涉猎范围跨越雕塑、软件工具和研究。他的作品深入探讨公共版权文化、3D打印、机器人和日常软件自动化。 Plummer Fernandez所获成就包括林茨电子艺术节荣誉奖项,作品曾于巴黎蓬皮杜中心展出并被收藏,并在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获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资助的设计博士学位。
▼
《自恋者》
▲自恋者,雕塑装置,2018
图片致谢 Christian Mio Loclair ( WaltzBinaire 工作室 )
《自恋者》是一件雕塑装置,使用人工智能算法不断地自我分析,他是一台永恒地陷在自我存在困惑之中的机器。
▼
《回响》
▲回响,影像,雕塑, Christian “Mio” Loclair, 2019
图片致谢 Christian Mio Loclair (Waltz Binaire 工作室 )
《回响》是一次透过艺术品的潜在空间来合成文化遗产的尝试。我们的神经网络基于数千年人类特征的训练,它参观了所有的博物馆,学习了雕塑的精要。它了解所有已经完成的雕塑作品,也预测那些将要完成的。
《回响》由 RayGan ——一种生成对抗网络传输通道所开发,RayGan 用于向人工智能教授三维物体知识。该装置展示了作为结果的普遍智性,与生成艺术品的物理存在相关联。
关于艺术家
Christian“Mio”Loclair
Christian“Mio”Loclair是艺术工作室“二进制华尔兹”的创意总监,媒体艺术家,编舞,生活和工作于德国柏林。他擅长探索身体、运动和自然与数字美学之间的和谐与摩擦。他运用前沿技术创作了一系列的交互装置、视听体验、视觉叙事和舞蹈表演,同时也持续性地关照人性的美学和戏剧感。他的作品发布平台跨越手机程序、数字投影和剧场舞台,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呈现。
▼
《人工智能, Goooooooooogle渗透》
▲展览现场:人工智能, Goooooooooogle渗透
图片致谢 Efremidis Gallery
《人工智能, Goooooooooogle渗透》由10个屏幕组成,跨越近14米长的墙,面向柏林路特广场,它探索、利用并批判着谷歌AVA数据集项目。
“AVA”或“原子视觉行为”是谷歌 AI 感知团队的一部分。正如他们网站上确凿的声明那样,他们长期的技术使命是使机器以超人类的规模在感知上实现人类的智能。他们对赋予计算机“社会视觉智能”感到尤为兴奋——即感知人类正在做什么、他们下一步可能做什么以及他们正试图实现什么目标的能力。
关于艺术家
aaajiao
aaajiao,是年轻艺术家徐文恺的化名,也是他虚构的网络分身。1984年(他的出生年份恰好是乔治·奥威尔经典预言式小说的名称),出生于中国最古老城市之一的西安,aaajiao 的创作结合了浓重的反乌托邦意识、对文人精神的反思。他的很多作品都致力于探索新的科技和媒体影响之下的文化现象和政治策略,从社交媒体写作、数据处理,到网络和移动媒介下的新美学景观。作为今天全球新一代媒体艺术的代表人物,aaajiao 将今天中国特殊的社交媒体文化、科技运用带入了国际艺术的话语和讨论。
▼
《罗莎:动作情绪测谎仪》
▲ “罗莎”参加上海国际艺术节展出现场
拍摄者:邓菡彬
作品邀请观众呈现一出独角即兴默剧,无需台词,无需经过排练的动作。根据谢克纳(RichardSchechner) “味匣子”表演训练体系训练出来的AI“罗莎”,根据被观测者情绪导致的细微身体节奏,给出象征八种情绪分类的“台词”:adbhuta (好奇)、sringara(爱,欲望)、bhayanaka (恐惧,害羞)、bibhatsa (恶心)、vira (活力,自信)、hasya (幽默, 欢笑)、karuna (抑郁,悲伤)、raudra(愤怒)。盛装这九种“常情”的味匣子(空间中的九宫格,和时间里的表演),和试图机器分析研究表演者姿势所携带的“情绪”的摄像头,共同描画这场“测谎”的边界。“常情”是否可被暴露在机器分析之下,从内而外和从外向内是否会在某处相遇?
关于艺术家
邓菡彬
演员、戏剧导演、学者,工作生活于海口和北京。北京大学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培养博士。先后工作于上海戏剧学院、海南大学、纽约大学、华威大学。现为海南大学副教授、海南省人艺话剧院艺术总监。中央美术学院数据艺术与人工智能实验室表演心理学研究员。为了探索表演艺术与科学的关系,2015年他与科学家李澄宇成立了“生物复兴议程”(B.R.A.)艺术小组。出版《当代表演艺术的发生:1920年代到现在》(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等三本著作。作品受邀参加纽约富兰克林熔炉表演展、林茨电子艺术节、上海国际艺术节等。
吴庭丞
地平线机器人软件工程师,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硕士,业余无线电爱好者。主要背景领域为云平台后端架构,智能硬件与嵌入式开发,卫星姿控系统与地面站。
▼
《爱丽丝和鲍勃》
▲ 展览现场:爱丽丝和鲍勃
图片致谢Daria Jelonek
《爱丽丝和鲍勃》是从一台量子计算机产生的数据里持续用算法演化出的情书。作品描述了量子运算“分离” 和 “纠缠” 的潜能,并提出了关于叙事、结构和控制的话题。
关于艺术家组合
Anna Ridler & Daria Jelonek
Anna Ridler是一名艺术家,她的实践通常包含针对研究数据和信息的抽象合集,或者那些通常被视为“白噪音”或“无关”的数据,并用它们结合不同媒介创造新的、非常规的叙事。同时,她也研究机器学习等新技术如何能将这些数据转译给观众。
Daria Jelonek是一个数字艺术家、设计师和研究者,目前生活和工作于伦敦。她的主要工作领域是交互艺术装置,关注自然与科技的关系。光、投影和动态影像是她作品中常用的视觉语言。
▼
《花瓣云》
▲展览现场:花瓣云,纽约红牛艺术中心,2017 摄影:Lance Brewer
玫瑰花瓣无法自我数字化。在贝尔实验室旧址,新泽西州乡村农田上的一个巨大“衣架”上,16名工人聚集在这里,一片接一片拍摄10万朵玫瑰花瓣。人必须手工将花一朵朵打,挑选花瓣,将其放在镜头下,按下快门,然后将图像上传到云端。工人们整理出他们认为最美丽的花瓣放在一边,并将它们压制成为实体标本。一种人工智能算法从这些图像宝库中生成,它能持续能创造出新的、独一无二的花瓣。
使用16mm胶片拍摄的影片《花瓣云》在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系统中寻找美和主观性。一度现代但已不复存在的贝尔实验室,曾是世界上最有才智的人聚集在一起创造未来的地方。在前贝尔实验室的保留区域,Sarah Meyohas捕捉到令人难以忘怀的画面,夺人眼球的视觉——在某一时刻,一条活的巨蟒被释放于花瓣的堆叠之中。最重要的是,影片追踪记录了作为最基本的花朵颜色标记是如何转变成纯粹的数据——1和0的。花瓣云在建筑体里蔓延,最终成为了像素云。
关于艺术家
Sarah Meyohas
Sarah Meyohas是一位国际知名艺术家,活跃于新媒体艺术的最前沿。她的作品涉及电影、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以及雕塑。她于2014年将一种虚拟货币(比特币)创作为艺术品,是关于资产标志化领域里最早的作品之一。自此,她的展览大量探索了价值的概念——货币、市场和大数据——与作为表征、主观、美学的价值交织一起。
▼
《验证码五年史》
▲验证码五年史,图片致谢艺术家
《验证码五年史》是一系列5本风琴折页书,总长度为90米,我们将五年内输入过的每一个验证码载入这本史册中。在整个系列中,我们能够回溯验证码的演变:最初仅仅是一种预防垃圾邮件的技术,然后是谷歌出于“慈善”目的将信息数字化的一个系统,后来(间接地)用于完善谷歌街景,最后演变成训练AI识别图像的一种方法。
关于艺术家
Silvio Lorusso
Silvio Lorusso实践包含了影像,网站,艺术家书籍,装置,讲座等不同媒介。他继而通过撰写论文、策展和组织公共项目持续进行该项实践。2018年,他与Krisis出版公司合作出版了第一本书《我们都是企业家,没有人是安全的》。他的作品曾在:MaXXI (罗马),跨媒体艺术节(柏林),摄影家画廊(伦敦),维也纳美术馆(维也纳),NRW论坛(杜塞尔多夫)展出。
Sebastian Schmieg
Sebastian Schmieg通过广泛的媒介进行创作,如影像、网站、装置、艺术家书籍,自定义软件和表演性演讲。他的作品曾在:摄影家画廊(伦敦),Rhizome (纽约),跨媒体艺术节(柏林),HeK电子艺术中心(巴塞尔),NRW论坛(杜塞尔多夫),Panke画廊(柏林)展出。
▼
《自持II》
▲自持II,2019,单屏高清影像,视频截帧
图片致谢艺术家
一个神经网络,经过训练后将世界视为艺术家身体的变体,它制定了一套算法解释流程,主张身体的多重性。在基于超过30,000幅艺术家的图像训练后,这个神经网络合成了不受物理、生物和时间限制的超现实人形形象,同时是一个和多个的。《自持II》通过对于不稳定的分身(一种混合自我的表现形式)的变幻,来探索我们身体的算法塑造。合成的形象激增、爆发。通过《自持II》的弧线,身体生长、繁殖、分解并扩散到完全消解的地步,注定据此循环往复。
关于艺术家
Doug Rosman
Doug Rosman是一位艺术家和程序员,在艺术与技术之间的领域进行实践。他于2019年获得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与科技纯艺硕士学位。他曾在圣地亚哥和芝加哥多个机构进行过展览和演出,并参加2019年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通过互动装置、视听表演和生成系统,Rosman探索了我们与数字技术的复杂关系,以及生活在一个由算法循环反馈塑造的世界,是如何影响我们理解自我以及我们所身处的系统。
▼
《生成相对极》
▲生成相对极,影像,2019(视频截帧)
图片致谢艺术家
《生成相对极》是一个生成模型所产生的“潜在空间”的导航,基于10万幅画作训练生成。通过一个名为 StyleGAN的生成式对抗网络,我们能够操控生成式绘画的风格参数,将潜在的代码拼接在一起,通过对历史上经典画作的高低级特征空间的探索,来想象那些从未存在过的绘画。
关于艺术家
Gene Kogan
Gene Kogan 是一位对自主系统、集体智慧、生成艺术和计算机科学感兴趣的艺术家和程序员。他是众多开源软件项目的合作者,并举办有关代码和艺术的讲座和工作坊。Gene创办了ml4a:一本用于创意实践的有关机器学习的免费书籍,并定期发布视频讲座、写作和教程,以促进公众对这一主题更广泛的理解。
▼
《活档案:人工智能编舞》
▲活档案:人工智能编舞,影像,Wayne McGregor, 2018,视频截图
图片致谢艺术家
这是一部关于作品《活档案》诞生的短片。由谷歌艺术与文化实验室和 WayneMcGregor 工作室联合制作。
关于艺术家
Wayne McGregor
McGregor在1992年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作为驱动开创性项目和他毕生通过身体进行思考编舞探索的创意引擎,McGregor还是皇家芭蕾舞团的常驻编舞,他的作品因大胆将经典重新编排而广受赞誉,他也经常受到世界各地剧院和歌剧院的委约创作。他的作品可以在世界上最重要的芭蕾舞团的剧目中看到,包括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斯图加特芭蕾舞团、旧金山芭蕾舞团、澳大利亚芭蕾舞团、纽约城市芭蕾舞团和莫斯科大剧院。
▼
《恭喜你,但是我在他的隔壁》
▲人工智能,Jetbot,LED屏幕,陈抱阳,2019
经过神经网络训练的小车能高效的在迷宫里移动,他和马里奥的目标一样是向前,向前,再向前。头顶的投影机在小车到达迷宫的另一端时,会投出一张新的迷宫,小车再次上路,如此往复。
理应感激AI可以帮助解决问题,但不该忘记这个问题的出处。看客看着小车在迷宫里奔跑,他们都没有问为何。小车被训练在程序生成的迷宫中移动。小车解决的只是另一个程序所提出的一个本不存在的问题,产生出一种看似忙碌但虚无的循环。
该项目由“创客出手”支持得以实现。
关于艺术家
陈抱阳
陈抱阳是一位工作在科技与艺术之间的创作者。他与2016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学位。他的艺术创作来源于他对于科技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手段的思考——科技如今之于艺术家更像合作者。他经常对现有科技进行修改,不将它们置于产品经理预设的应用场景里,而是将其与自己的创作思维结合。他通过对科技本体论的研究,探寻科技与艺术家及大众之间的关系。
▼
《数据油田:快闪流量税和黑客运动》
▲数据油田:快闪流量税和黑客运动,基于互联网的装置,LarbitsSisters,
2018图片致谢艺术家
《数据油田:快闪流量税和黑客运动》是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艺术装置,线上线下都可以运作。它主要由一群在推特上快乐地刷着流量的社交媒体机器人和一个线下装置之间产生互动。
作品探讨了数字经济最紧迫的议题之一:科技公司为追求利益,对用户数据进行的不平等挖掘。作品希望唤起用户的行动,并使用户意识到新的重新分配模式的存在,它或许可能通过“将一切数据化”,去平衡今日数据驱动的经济现状。
关于艺术家组合
LarbitsSisters
自2010年起,来自比利时布鲁塞尔的社交媒体研究员本艾蒂科特 · 雅科布斯和媒体艺术家罗瑞 ·安妮 ·雅科布斯成立了艺术家组合“拉比特姐妹”。他们将研究和艺术实践融合到项目中,探索可追溯性、网络分析、算法,自动化,数据处理中的可能性。2011年,LarbitsSisters成立了Larbitslab数字可视化研究实验室。Larbitslab汇集了艺术家和科学家,共同围绕网络社会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探讨。
▼
《美的最优化》
▲美的最优化,影像,15分,Memo Akten(视频截图),图片致谢艺术家
一个人工神经接收数千位名人数据集的训练时,它会不断想象新的面孔。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每一张脸都是虚构的,是神经网络根据它所见和所学来想象的。但它学到了什么?
这个数据集的政治主张,谁在其中、不在其中,如何被采集,如何被使用以及它的后果,在其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题目,并非在于这件作品的主题。
关于艺术家
Memo Akten
Memo Akten是来自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艺术家、研究员和数学爱好者,他以计算为媒介和语言,研究自然、科学、技术、伦理、仪式、传统和宗教之间的冲突,探索科学与灵性之间的交叉点。
▼
《京东AI生成地图》
▲京东AI生成地图
人工智能,邱志杰 & 何晓冬博士,2018
图片致谢艺术家
《京东AI生成地图》是一件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的实时互动作品。地图的前端显示由中央美术学院的团队根据艺术家邱志杰的手绘地图制作,而数据库内核则由京东集团人工智能研究院团队完成。经过艺术家一个月的训练,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够按照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将观众口述的词汇发散成一张包含着山水、建筑形状及其他关键词汇的连绵起伏的地图。通过这种方式,人工智能机器人“绘制”出不断生成的地图,而观众借助于人工智能机器人,在地图生成的过程中完成一次与艺术家的深入对话。艺术家对每个词汇的广阔语境进行了视觉呈现,与观众形成一种“超级交流”的状态。
关于艺术家
邱志杰
邱志杰,1969年生于福建。199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版画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博士导师。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硕士博士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实验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
邱志杰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当代艺术家之一。他曾经获得雅昌中国艺术奖两次年度大奖,三次年度提名奖。入2012年围古根海姆美术馆Hugo Boss大奖,2017年获萨迦国际艺术双年展荣誉奖。他的创作活动涉及书法、水墨绘画、摄影、录像、装置、剧场等多种方式。他曾在国内外美术馆举办几十次个展,并参加了数百个群展,其中包括:2015年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全世界的未来》;2009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见微知著》;2016年新加坡双年展;2015年莫斯科双年展;2014年第31届圣保罗双年展;2013年哥德堡双年展;2009年福冈亚洲艺术三年展;越后妻有双年展;2006光州双年展;2005横滨三年展;2002 第25届圣保罗双年展;及2004年和2010年的上海双年展等。
曾出版《影像与后现代》、《摄影之后的摄影》、《给我一个面具》、《自由的有限性》、《重要的是现场》、《总体艺术论》等著作。
他作为策展人在1996年策划了中国最早的录像艺术展《现象与影像》及1997年的《97中国录像艺术观摩》,并在相当时间内扮演了新媒体艺术在中国的推动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他策划了1999年到2005年之间推介青年一代艺术家的“后感性”系列展览。2002年他担任《长征-一个行走中的视觉展示》执行策展人。2003年,他策划了北京798艺术区的第一个展览《回音-再造798》;2005年他策划了《未来考古学-第二届中国艺术三年展》;2012年,他是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的总策展人。2017年度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2015年开始,邱志杰任上海明当代美术馆学术馆长,先后策划了《实验剧场30年》、《无声无名:杨罗维斯回顾展》、《超常识机械:明和电机个展》、《为什么表演》等涉及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跨界的展览。
2017年,邱志杰在北京策划了《教学相长-第三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及《后来你风生水起-首届俊安实验艺术教育奖》,同时担任2017年度威尼斯三年展中国馆策展人。
近年来致力于科技艺术的推动。2017年,邱志杰在中央美术学院创立了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季和EAST科技艺术教育国际大会。
何晓冬
何晓冬博士现任京东集团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及深度学习及语音和语言实验室主任,并任华盛顿大学(西雅图)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兼职教授,他也是IEEE ( 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他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在人工智能领域,包括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及多模态智能。
▼
《雾晨》
▲雾晨,多屏影像装置,神经网络,《纽约时报》过去六年首页,施政,
2019 视频截帧
多屏影像装置《雾晨》(2019) 由神经⽹络⽣成,后者是⼀种模仿⽣物⼤脑和神经系统的计算模型。对近期的机器学习和神经⽹络进⾏研究之后,艺术家采集了过去六年间的《纽约时报》⾸⻚,训练神经⽹络进⾏“阅读”。从美学的⻆度,作品中经由 AI ⽣成的动态影像常令⼈想到抽象⻛景绘画,⽽这些被神经⽹络“侵蚀”的景观就是技术领域所说的“潜在空间”——隐藏在历史和记忆中的⾼维空间。《雾晨》中对时间流逝的探索则将这⼀概念转换为超乎于⼈类时间和⾃然时间的“潜在时间”。
关于艺术家
施政
施政,1990年出⽣,201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2019年获得芝加哥艺术学院硕⼠学位。现⽣活、⼯作于上海和纽约。
作为媒体艺术家,施政的创作形式涉及电⼦⾳乐、Audio-Visual 装置以及现场演出。其作品通过电脑技术尽可能地扩⼤观众视听通感体验,在其中声⾳与影像是⼀体存在的两⾯,缺⼀不可。从作品 Offset (2014) 开始,他更加沉迷于屏幕内部所建构的虚拟景观,在完全由电脑程序所⽣成的虚拟世界中,他不仅仅是创造者,更像是坠⼊其中的漫游者。
其个⼈与合作作品也曾多次出现在国内外重要的美术馆、艺术机构、媒体艺术节中, 包括 Sound Art China(中国声⾳艺术⼤展)、FILE Electronic Language International Festival、Ars Electronica(奥地利电⼦艺术节)、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Arts(伦敦当代艺术中⼼)、都灵 Castello di Rivara 美术馆、The Lumen Prize 伦敦、上海⼆⼗⼀世纪⺠⽣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OCT当代艺术中⼼深圳馆。
▼
《火星萨满》
▲火星萨满,Jenna Sutela, 2018,视频截帧
图片致谢艺术家
《火星萨满》是 Jenna Sutela 的视听作品,她利用机器学习生成一种新的书面语言和口语,这种语言基于19世纪末以来计算机对火星语的解读,最初由法国通灵者Hélène Smith 接入,现在由 Sutela 将它读出;同时也基于纳豆枯草芽孢杆菌的发展,最近的航天实验表明这种嗜极菌能在火星上存活。在这个项目中,机器充当着一种通灵媒介,从那些通常不会说话的实体来输送信息。
关于艺术家
Jenna Sutela
Jenna Sutela 使用文字、声音、和其他活体媒介进行创作,例如纳豆枯草芽孢杆菌和“多头”黏菌多头绒泡菌。她的视听作品、雕塑和表演试图去识别和应对不稳定的社会和物质时刻,往往与技术相关。Sutela的作品曾在世界范围内的博物馆和艺术场馆中展出,包括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东京当代艺术博物馆和蛇形画廊。她是麻省理工学院艺术科学与技术中心 2019- 2020年度访问艺术家。
▼
《闭环》
▲闭环,视频截帧
图片致谢艺术家
▲展览现场:闭环
图片致谢艺术家
《闭环》是两个人工智能模型互相对话的记录,一个是文字,另一个是图像,它们在无止境的反馈中循环。一个的文字描述了另一个的图像,然后它试图用新的图像来描述这些文字。两个神经网络在它们自身的细微差别中迷失方向,就像在人工智能版的无尽游戏——“随机接龙”中对话,互相触发、彼此偏离。
关于艺术家
Jake Elwes
Jake Elwes拥有伦敦大学学院斯莱德艺术学院的纯艺学士学位,并在芝加哥艺术学院交换一年。他近期的项目聚焦于人工智能给文化和技术领域带来的改变。他曾入选2017 年布隆伯格“新当代” 项目。参展于2017年奥地利林茨电子艺术节,剑桥未来智能中心,维多利亚、法兰克福艺术协会、德国卡尔斯鲁厄媒体艺术中心(ZKM)等。
展览日期:2019.11.07-2020.02.09
展览时间:每周二至周日10:00-18:00
展览地点:McaM上海明当代美术馆(上海市静安区永和东路436号)
展览开幕:2019.11.06
策展人:邱志杰、龙星如
主办方:明园集团、McaM 明当代美术馆
出品人:李松坚、凌菲菲
联合主办: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艺术学院
参展艺术家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