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展览档案 > 策展档案 > [现场]感应器——“感应·感动”人工机能艺术展

[现场]感应器——“感应·感动”人工机能艺术展

2013-05-08 05:28:26 来源: artda.cn艺术档案 作者:artda

洗手,陈友桐,2013

作    者:陈友桐
作品名称:洗手
创作年代:2013
作品材质:陈友桐唾液中提取的一种能水解致病菌中粘多糖的碱性酶
功能主治:有抗菌、抗病毒、止血、消肿止痛及加快组织恢复功能等,慢性鼻炎、急慢性咽喉炎、口腔溃疡、水痘、带状疱疹和扁平疣等

“生产”视频截图

溶菌酶提制(视频截图)

视频1:唾液生产

CYT LZM(陈友桐唾液溶菌酶)洗手液

作品现场

CYT LZM(陈友桐唾液溶菌酶)药片

这是来自(生产_1)的产品(利用生物、化学提制等方法在本人的唾液中提纯并制造的各种物品)
由提纯出来的CYT LZM(陈友桐唾液溶菌酶)制成的一种具有强灭菌的洗手液,装厕所里的洗手台可供观众方便后洗手预防病。(注:本品唾液溶菌酶来自人体自身,对人体皮肤无副作用和不适感,请放心使用!)

《光·芒》,截屏组合图,约5分钟,陈学刚

作品名称:《光·芒》
作    者:陈学刚
录像时长:约5分钟
视频尺寸:720X576像素
颜    色:黑白
声    音:无声
创作年代:2011年

作品简介:
作品观念最初来源于监狱狱警的巡查和中国警察深夜抓捕现场的启发,手电筒的强光往往是黑夜里最刺眼和惊心动魄的心理投射符号,在冷凝透骨的光芒之威逼下,作为个体的人是无助和绝望的。漆黑之夜——当然也暗喻了当今中国社会现实状况,在一个强权和黑恶之势的侵入下,公民的自由之身和独立精神被钳制。虽说这刺目的光芒不是的寒光闪闪的利剑,但同样让人胆寒落魄或心有余悸。这种不安感我认为是中国现实社会里人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阴影。

影片中拍摄了不少身份各异的人物,当面对强光的“入侵”和“扫射”,几乎都表现出不由自主的不适感和压迫感,这样的结果正是我所期待的,虽说像游戏式的安排,但仍然会触动每个人心底被“施虐”的尴尬状态。这暗夜中的光芒可不是晴日昭昭的辉映,而是人们心头挥之不去霾影,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荒诞现实状态下每个人所面临的不堪处境。

这不停闪射在每个人面部的光,不是来自于太阳的光辉,而是来自大工业化、机器化和冷漠人类的魔影;光之所射,芒之人心,痛仍在继续……

《幻影:证件系列》展示图,陈明强

作品描述:
是将各个时期的一些特殊证件漂洗处理成白纸。
通过新的角度对那些能够证明身份的凭证的重新认识,是我对于自身存在价值,对命运,历史,文化的重新思量!

《幻影:知识青年的故事》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通知书   留成证
45CM*60CM
2011

文明行检器,凤妞儿,2013

作品名称:  文明行检器
作    者:  凤妞儿
创作年代:  2013
作品材质:  感应装置、摄像头、播放器

作品简述:

模拟一个造访场景,检视人的文明行为。在论语里有提倡自我规范的礼教,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身在今天的我们更多的是追求 “自由” “自在”,在任何一个公共空间“自由出入”可以拉近主与宾、人与人的距离,但应有的礼仪礼节我们不应该忽视。
模拟这个场景,如同我们去拜访亲友时,按了门铃,主人迎门接待,主人家养的狗会给受主人训导摇着尾巴静坐守望,当你直接闯入时,主人家的狗可能会视你为入侵者而狂吠不止……我想要通过这个作品,告诉人们我的观点:文明行为不只是一种修养,而是增添了那份人与人的安全感。

山海游,互动媒介,高鸣+马小雨

作    者:高鸣、马小雨
作品名称:山海游
创作年代:2009
作品材质:互动媒介
互动说明:通过感应器与显示器中的画面互动

 

郭飞作品

互动说明:靠近作品便听到动物的声音,离开后便消失。

《明月光 01》,60x60x15cm,   郭飞,2012

《无题 02》60x60x15cm,郭飞,2012

《发抖的软骨头》,韩涛, 硅胶,2013

作    者:  韩涛
作品名称:  发抖的软骨头
创作年代:  2013
作品材质:  硅胶
作品尺寸:  100cm

互动说明:硅胶仿真软骨头,三米之内靠近它就发抖。

 Come on !,黎秋恩,2013

作    者: 黎秋恩
作品名称: Come on !
创作年代: 2013
作品材质: 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 180x50x60cm

互动作品:靠近作品梦露的裙子自动掀起。 

被禁锢的舌头,装置,29×39×38cm,2012,厉槟源

作    者: 厉槟源
作品名称: 被禁锢的舌头
创作年代: 2012
作品材质: 装置
作品尺寸: 29×39×38cm

互动说明:靠近作品后舌头便自动震动。

无题,2013,刘斌

局部

作    者: 刘斌
作品名称: 无题
创作年代: 2013
作品尺寸: 尺寸可变
材料:石头、红外线感应模块、MP3播放器

每块石头上开孔,安装红外线人体感应器,控制MP3播放,使石头发出所需的声音。音乐选择制作的自然界特殊声音,以及自己模仿的人声,根据感应器的特性和石头之间摆放位置和距离,呈放射状从大到小,由疏到密,控制声音的节奏与混合。

我是树林,行为影像,2012,刘成瑞(刮子)

作    者:  刘成瑞(刮子)
作品名称:  我是树林
创作年代:  2012
作品材质:  行为影像

2011 行为,图片,影像(15分31秒)
2011, performance, photograph,video(18 min 36 sec)

I AM THE WOODS 我是树林
在树上站立,来风。于是站了很久。
 
概念:树欲静而风不止,人感知这一切,又如机械般直立在树上。正如展览前言:人工机能与自然机能如何和谐的存在于现实,它们的比重失调将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和谐、毁灭还是失控?

标题“我是树林”,出自里尔克诗歌。
北京沙峪口
2012年5月

我爱你们,喷绘(灯片)、亚克力、人体感应器、仿真枪、龙骨,2013,刘旭东

作    者:  刘旭东
作品名称:  我爱你们
创作年代:  2013
作品材质:  喷绘(灯片)、亚克力、人体感应器、仿真枪、龙骨
作品尺寸:  1200x120cm

互动说明:具有刻度的靶子,靶心中间却伸出一个枪头,这似乎是一个悖论,当人靠近靶子,便会产生奇异的灯光,这是一个荒谬的寓言。

 垃圾桶,150x60cm,2013,罗斯

作    者: 罗斯
作品名称: 垃圾桶
创作年代: 2013
作品材质: 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 150x60cm

互动说明:靠近作品便听到动物的声音,打开垃圾桶什么声音都没有。

 

一个人的天气,220x120x120cm,2013,田龙玉

作    者:  田龙玉
作品名称:  一个人的天气
创作年代:  2013
作品材质:  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  220x120x120cm

互动说明:站在伞下,伞便自动下雨。

来自身体内部的,王海元,2013

作    者:  王海元
作品名称:  来自身体内部的
创作年代:  2013
作品材质:  声音(静场噪音循环播放)

互动说明:靠近作品,就有来自体内的声音出现

巴士香蕉,录像,2013,文俊杰

作    者: 文俊杰
作品名称: 巴士香蕉
创作年代: 2013
作品材质: 录像

 我在,互动装置,2013, 闻竹

作    者:  闻竹
作品名称:  我在
创作年代:  2013
作品材质:  互动装置

关于一个个人的浏览方式,互动影像,吴玮禾

作    者:  吴玮禾
作品名称:  关于一个个人的浏览方式
创作年代:  2009、2012
作品材质:  互动影像

互动说明:通过鼠标与网络头像互动。

let your soul catch up,幻彩LED,120x12cm,夏国

作    者:  夏国
作品名称:  let your soul catch up
创作年代:  2012
作品材质:  幻彩LED
作品尺寸:  120x12cm

“让你的灵魂跟上你的身体”作品用遥控感应控制,幻彩LED。

尘埃,不锈钢、亚克力, 30x300,徐弘滨,2013

作    者:  徐弘滨
作品名称:  尘埃
创作年代:  2013
作品材质:  不锈钢、亚克力
作品尺寸:  30x300

互动说明:用感应装置展示人对事物的直观的影响效果,人靠近后沙尘自动扬起。

星期二我意外地做了一个梦;综合材料、影像;张永基

作    者:  张永基
作品名称:  星期二我意外地做了一个梦
创作年代:  2013
作品材质:  综合材料、影像
作品尺寸:  122x34x34cm

3x3·一部自动机器在想什么;综合材料;150x150cm;赵域;2013

自动感应扫地机器人吸尘器绘制的作品

局部

作    者: 赵域
作品名称: 3x3·一部自动机器在想什么
创作年代: 2013
作品材质: 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 150x150cm

十六件雕塑作品之一; 2011-2013; 60x40x40cm;朱殿琼

作    者:  朱殿琼
作品名称:  十六件雕塑作品之一
创作年代:  2011-2013
作品材质:  综合材料
作品尺寸:  60x40x40cm

透过达芬奇的视网膜;50x50x70cm;木炭、水晶、玉石、红外线感应器;卓凡;2013

作    者:  卓凡
作品名称:  透过达芬奇的视网膜
创作年代:  2013
作品材质:  木炭、水晶、玉石、红外线感应器
作品尺寸:  50x50x70cm

互动说明:通过感应器与作品内三维灯光互动。

“感应器”开幕现场

策展人张海涛接受媒体采访

元典美术馆“地下实验场”艺术项目一

展览主题:感应器——“感应·感动”人工机能艺术展
开幕时间:2013年4月28日(周日)15:00
展览日期:2013年4月28日—2013年5月12日
展览地点:元典美术馆(北京朝阳区望京广顺北大街丽泽西园西门112号)
展出形式:多媒体装置
主办单位:元典美术馆
合作媒体:艺术档案网 www.artda.cn
联系电话:010-64755926

出 品 人:谷  燕、梁克刚
策 展 人:张海涛

参展艺术家(排名不分先后)
卓凡、韩涛、王海元、吴玮禾、夏国、郭飞、文俊杰、刘成瑞(刮子)、陈明强、罗斯、陈学刚、刘斌、陈友桐、朱殿琼、凤妞儿、厉槟源、闻竹、徐弘滨、张永基、田龙玉、刘旭东、黎秋恩、赵域、高鸣+马小雨

 

感应器
——“感应·感动”人工机能艺术展

主题阐释

此次多媒体装置艺术展的主题为“感应器——“感应·感动”人工机能艺术展”,将探讨感应器自动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而“感动”则是作为人类文化思想价值判断的一个支点,与媒介、技术、语言、题材这些文化本体一起表达生存的感受。新媒介技术做为艺术表达方式也必定带来新的艺术语言结构的变化。在我们的作品中不仅是为了借用技术而技术,更强调每个作品中借技术传达精神情感的人文境遇。感应器(传感器)是接收信号或刺激信息后做出快速反应的器件,能将待测物理量或化学量转换成另一对应输出的装置。它用于自动化控制、安防设备等,因此感应器自然带有控制和警示的延展性寓意,如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警报器、感应水龙头、自动门、车锁等生活用品。感应器有很多种功能,如靠声控、温度、气体、压力、红外线、磁阻、电量等传感,在创作中会带给观众各种感官的体验,结合作品中媒介技术“感应器”把主题范围缩小些,避免探讨的针对性被泛化的可能。感应器的现实实用价值是给我们带来便捷、减少人力投入、增加办事效率、确保安全的作用,但在艺术表达中依然是缺失的领域,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积极地或消极的意义都值得我们探讨。

感应器是人工机能最重要的构件。“机能”是在物质(物体)的系统中,其某一部分应有的作用和能力。人工机能则是人造的物质系统中的某部分功能,其目的在于它从心理和生理上使有机体适应其环境和人工的生态。人工机能是世界物质的第二生理和心理职能。它可以模仿自然的物质机能也可以创造超越自然物质机能的能量。它创造的意义在于,一个是功能性的实用价值,人造虚拟自然模仿生态,在现实的各个领域都有功用价值,如医学、军事、视觉传达等领域人工机能的模拟虚像具有传播快、准确度高、主观性强等特征,符合当下人工信息化时代的服务特征。另外人工机能也是人类思想观念的新的表达方式,能够更加深切的表达我们的愿望,即给以我们生存的启示、担当起现实社会的责任、传送永恒的价值情感。这次展览的艺术家以自动感应的媒介技术完成了人造机能和生态的创造。这样的技术是靠人造的数字化和物理化、生物化媒介做为载体,这也是现实和艺术媒介由早期机械自动化向感应自动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向。展览上的作品除了运用了共同的媒介技术特征,还在表达一个共同的重要感觉:重构自然,虚拟人工的机能和生态,这也是本世纪和未来最重要的话题之一。人工自然是人类在其进化过程中所创造的人工技术物和人工自然界(即人工生态系统)的总和,它属于“社会的自然”的一部分,人工创造性、社会性是其显著特征。人工机能与自然机能如何和谐的存在于现实,它们的比重失调将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和谐、毁灭还是失控?很多科幻小说中也有所涉及,人造时光机器、克隆转基因技术、虚拟人的出现这些都会给未来人类带来新的生存困惑。我们在创造了人工的机能与生态,在进行深刻的人工变革的同时,感应器等人造机能也会给现实带来消极的作用:如对积极地手工劳作文化的冲击、加快人类某些自然机能的退化、自然身心体验的缺失、改变我们的生理空间、对人类“傻瓜化”心理的影响和转变新的伦理关系。因此科技是把双刃剑,生态危机是世界的症结。这次展览的艺术家不仅仅是运用人造的机能表现了当下新的伦理、新的思维和新的空间,也是提出了一个新的生存的可能性。表达虚拟人与自然的关系,其实我们还是在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人工生态仍然需要依托自然这个载体。

张海涛
2012年11月20日

上一篇: [2013-1-8]..  下一篇: [现场]波兰艺术家P..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