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个案+新青年 > 个案 > 加密技术背后的语言与观念:以刘嘉颖作品为例

加密技术背后的语言与观念:以刘嘉颖作品为例

2021-06-14 11:41:51.849 来源: 链闻 作者:廖廖


文︱廖廖

技术决定语言

如果说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提出的碎片化、非线性、去中心、大规模文化生产力,给数码艺术奠定了理论基础。那么福柯的后现代理论对现代体制的质疑则给虚拟空间的创造提供了合法性的来由,人 的身份、权力的构成、秩序的构建,都可以受到质疑,人可以在现实空间之外建立新的虚拟世界。互联 网文化、区块链的发展带来的数码艺术、加密艺术则给虚拟世界的创建提供了技术背景与价值支撑,与 此同时,数字技术、加密艺术也催生着新的艺术语言与观念的萌芽。

1960 年代以来,基于现代主义语境的诸多主题如 : 女权主义、身份政治、后殖⺠主义、消费主义等 等一再被当代艺术创作所重复,形式主义作为一种艺术语言也面临着枯竭的状态,无论是创作资源还是 艺术语言都渴望新的突破。伴随互联网技术发展而日渐蓬勃的数码艺术,似乎为寻找新方向提供了一种 可能,许多数码作品围绕着乌托邦、赛博格文化而展开,但是早期的数码艺术更多是一种技术乌托邦, 赛博格文化也仅仅停留在想象当中。区块链技术的出现,数码艺术与加密艺术的发展让新的乌托邦成为 可能,与此同时,数码艺术、加密艺术也从一种技术转化为一种形式,正在超越媒介本身形成新的艺术 语言,同时也在形成新的观念,并且酝酿着对于现有艺术体系的革新。

新艺术的确立是寻找与建立新语言的过程,语言的建立也是构建新现实与重新界定身份的新手段。 当我们在评价数码艺术、加密艺术的时候,必须用新的语言来构建新的批判价值,而不是用旧系统的语 言作为价值的参考。

数码艺术基于电子计算机基础支持的互联网,计算机技术可以收集、编排、处理、储存、复制、传 送与显示数码信息,这些数码信息可以转译为文本、声音、图像、视频、三维以及其他符号构建的形式, 这些都给数码艺术的语言构建提供了基础。区块链技术的分布式存储、智能合约进一步拓展了数码艺术 的多样性的语言特征 : 碎片化、去中心化、异质链接、非线性系统、分层语言、多重自我、互动、派生。

麦克·卢汉说新媒体的形式决定着它的内容。技术也会决定新语言的产生。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的 数字艺术、加密艺术正在创造一个建设性的而不是装饰与表现的过程,与其说这是一个技术系统,不如 说这是一个有机系统,并且正在形成自身的语言与观念。


刘嘉颖作品的语言特征

刘嘉颖作品有着显著的计算机技术与加密技术的特征,在创作语言上充满多重身份、互动交流、分 层语言、非线形系统、偶然性。在刘嘉颖的作品系列里的互动性、生⻓性与不确定性让艺术更像是一个 有机体。艺术家借助数字技术与加密技术在虚拟空间里建造新的现实,表现各种力量、要素的博弈与互 动,而不再像现代主义语境那样追求复制、重现、阐释眼前的现实世界。作品的外观退居次席,艺术的 虚幻性表现得更加丰富,作品更多展现过程,而不是确认既定的事实。

在刘嘉颖的作品中,计算机显然不仅仅是绘画的新工具或者给雕塑提供新形式,它营造了一个全新 的领域,这种新技术可以创造新的意识、表达与价值。艺术家试图用新技术建立一个更富差异性、多重 现实与去中心化的艺术世界。刘嘉颖在现实中的艺术家、网络工程师、商人等多重身份,似乎也投影到 其创作的虚拟空间中,其作品中常常表现出许多自我构成,去中心化、分散和建设性的分裂的自我。其 作品设置让参与者体验双重意识,在同一时间内访问两个完全不同的经验领域的状态,沟通艺术品内外 的心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以及物质与精神的世界。


派生艺术

派生艺术 (生成艺术) 是指创作者通过设计好的程序,制定好了规则,通过开发或修改相应的程序 (元作品),然后算法程序会自行运作,自动生成作品。

刘嘉颖创作的「无中生有」、「私人货币 ZR」、「掷地有声的钱」系列之「零美元」等作品,都有着显著的派 生艺术的语言特征。在艺术家的创作中,软件、程序、加密、网络是手段,也是某种意义上的美学元 素,由此构成数字化、加密性的语言。在传统艺术中,工具与作品是分离的,工具材料与成品具有异质 性。在数字艺术中,系统与文件也是分离的,但是数字技术也让工具与作品的边界变得模糊,创作者可 以制造一件元作品,然后通过设计好的程序与数字合约,元作品可以不停地衍生出派生作品。
派生艺术意味着艺术进入转化系统,寻求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最大互动。艺术的重心由表象转 移到内在,由外部可⻅的图像形式,转移到内部形成的过程,艺术不再追求恒久不变的状态,而是反应 恒常的变化,作品呈现为流动的状态。艺术出现范式转移,不再仅仅关注外观、表象与既成事实。更注 重挖掘表象掩盖下的真实,更关注构建新的现实。


交互艺术

交互艺术则是创作者设计好规则,然后吸引参与者加入,参与者会改变作品的形态,作品由艺术家与参与者共同完成。

刘嘉颖创作的「多多益善」、「掷地有声的钱」系列「One WEI Dollar」、「红与蓝」、「美联储的微笑」等作品 中,我们可以看到创作者把控制权与创作权都做出了让度,试图用技术来创造新内容的时候,艺术家把 影像、音效与文本带入交互环境中,内容变成流动的,不停变化与转换的。交互性的新秩序淡化了作者 的身份,其标准充满偶然与不确定。在作者与参与者的互动中,传播不再是单向线性的,而是各种交换 互动来互联、分布、转化、分层、碰撞。创作者的⻆色被有意地淡化、消解。

如果交互性可以一直保持下去,作品的时间性也由此变得模糊,作品不再是过去时,也不再是关于 此刻的,它提供无限可能,也处于永远的流动当中,创作者对作品的「历史性」做出了怀疑。

在刘嘉颖设置的互动交流的作品语境中,艺术家将内容的创作留给观众,艺术家只是建造了多重的 情景,让参与者从中寻找新的意义、新图像、新结构,艺术家试图创造多元化的复杂性,而不是一个整 体明确、意义单一的系统。刘嘉颖的创作与其说是一个独立的对象,不如说是一个复杂的场景,让观众 可以参与到一个自我组织、自我生⻓的生命体中。


虚拟主体间性

刘嘉颖作品运用了大量的「虚拟主体间性」的场景,即人在参与作品的时候,是一种「隐身」的状态,没 有现实中的肉身特征、文化身份、社会⻆色、自我意识的参考,一切都是建立在虚拟当中。这种身体不 在场的虚拟不是一种消解,而是一种新的创造,对于现实的新创造。

艺术家在作品场域中设置了新的可能,让人的身体 (生理存在)、身份 (文化存在)、自我 (心理存 在) 三者都被虚拟化了。虚拟的人也在交流中产生了新的社会关系,一个人的生成过程在他与他人的关 系中构建起来。

刘嘉颖的许多作品中不再有固定的⻆色、共同的文化、统一的规则、稳定的符号,作品呈现为分散 与流动的状态,依赖观众的积极参与。在无数次获得的输入中得到的图像与文本,反应出的混合与冲 突,体现了无数的文化与背景下呈现的创意,表现多元异质链接、去唯一性、去中心化、复杂关系的权 力结构。

艺术家运用网络、程序、加密艺术的创造性使得作品成了一个可以生⻓的有机体,呈现为分散的媒 介,去中心化,无预设的立场,无等级,打破了人的身份的局限。作品的模糊性、不确定性、不完整 性、多层次重组、再定义等等语言特征,让艺术得到最大的自由化。作品不再是独立的对象,而是生存 在一个系统中,这是艺术家与观众的博弈,也是⻆色的虚化与解放。

当艺术遇到技术,驱使我们用更清晰的分析方法去创造新思想与新感知的艺术。作为一种技术,计 算机不仅是人体的延伸,也构成了人的身体,不仅是人的手段与方法,甚至变成了人的目的。机器 (计 算机) 是人创造的,但是它却具有了自主性、自治性,甚至具有生殖性。人发明了计算机技术,计算机 技术也发明了人,二者互为主体与客体,技术既是被发明者,也是发明者。某种意义上,数码艺术、加 密艺术首先是立场问题,其次才是技术问题。


技术乌托邦

刘嘉颖及其团队创建的「赤金」是一座建造于 Cryptovoxels 里的虚拟美术馆空间,在「虚拟城市」Cryptovoxels 中,人们可以使用数字货币进行买卖土地,创造建筑,举行派对,拍卖和 展示艺术作 品。「赤金」是一座多人在线编辑、一直在变化的虚拟空间。

作为一个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空间,「赤金」带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乌托邦文明是二战之后当代艺 术的重要主题,在政治乌托邦破碎之后,技术乌托邦重新燃起希望,虚拟技术、AI 试图重新定义人,定 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虚拟空间构成了新的时空,人可以同时栖息在真实与虚拟世界中,人的神经感知 得以延伸,人的意识得以扩展。技术乌托邦让人们开始关心自己能创造什么,而不是我们由什么所创 造。我们可以把「赤金」看作是一种建构世界、重组思想、自我创造的形式,虚拟空间里的艺术在寻找包括 形式、行为、文本与结构在内的新语言,它具有生⻓性,发展出了在现实世界之外的新的感官知觉、赛 博空间知觉、超知觉,并且重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赤金」空间展示了计算机作为一个沉浸空间的存在,而不仅仅是一个工具。工具只有功能性与实用 性,空间环境有文化、道德、秩序、精神。不同的艺术家、参与者可以在「赤金」里面创作、互动、交流, 这些对人的行为、创造力、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由此催生了新的行为、价值与目标,人们可能在数字 世界里重塑想像、欲望,对抗现实,构成新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创造一种新的乌托邦理想,一个相对独 立的文明系统。

人们曾经害怕机器 (技术)、网络带来的异化,担忧人会在虚拟中丧失身份与意义。但是事实可能 刚好相反,在「后人类时代」,数码艺术、虚拟空间让人们意识到身份与意义可以自我创造,而不是被赋予 与遗传的。

如果说传统艺术是反映现实的工具,数码艺术就是创建现实的工具。在传统中,我们认为世界充满 意义,艺术家用作品来进行表现、解读,电子时代的艺术家则创造自己的现实并且通过互动来修订其中 的定义。以前人们关注表面图像,现在让位于创造新意识与人工生命体的技术智能美学。在艺术家的虚 拟空间构建中,古典的空间与时间都被破坏,身份、自我、意识、精神都被非物质化与重新配置。在这 个意义上,赤金空间 (美术馆) 或者 Cryptovoxels 都不仅是一个工具或一个屏幕界面,而是创作者缔造的 一套行为系统,一套语言体系,一个基于新技术的新乌托邦。


秩序与革新

数码艺术、加密艺术因其语言、形式与传统艺术、现代主义的差异性而常常被讨论或质疑算不算艺术,事实上艺术的定义就像技术一样,总是处于不稳定的、变化的边缘,艺术家不仅仅是在传统意义上 扮演既定⻆色。更重要的是,我们在评价新艺术的时候,不能用旧的语言系统。

今天讨论数码艺术、加密艺术的价值的时候,可能要更多地看这件作品多大程度上表现了数字时代 的新的文化特征,甚至意识形态。有没有在「女权主义、身份政治、后殖⺠主义、消费主义」这些常⻅的现 代主义主题之外,提出更多新的观念,比如「赛博格、网络自我、双重意识、虚拟主体间性」等等,有没有 表现出「非线性系统、分层语言、意义转换、多重自我、互动交流」等等数码空间的新文化特征。这些才是 判断加密艺术的价值标准,也是加密艺术未来发展的理论体系基础。

数字艺术、加密艺术语言怎么转变为观念需要一个过程。就像摄影术被发明之后,也仅仅是作为一 种技术,火⻋、高楼、航天器等场景改变了人的视⻆,工业发展产生了新的社会结构,这些都为摄影从 技术到语言、观念的转变创造了客观条件。加密艺术除了 NFT 的加持之外,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应用场 景,甚至是新阶层的审美与消费的建立,这意味着在语言转变为观念的过程中,还需要面对秩序革新所 带来的挑战。

工业革命以来,技术不停地产生新的内容,人们面对新技术似乎只有适应或者被淘汰,人们面临着 技术发展带来的矛盾,一方面技术进步带来活力,另一面技术也带来了秩序的失衡,加速带来的危险 性,信息过载带来的文化贫瘠,人的异化,人际的疏离,媒体与算法控制人类。科技不仅威胁着落伍的 人,同时还在吞噬着旧文化。人们担心技术与文化的分离越来越严重,因为文化进步的节奏跟不上技术。

在对于技术的崇拜与质疑的两极态度中,有⻄蒙栋等思想家提出了人与技术的新型关系。⻄蒙栋提 出新的「技术学」,认为不应该把技术与人对立起来,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技术文化,人们必须认识到技术 不仅是一种工具,重新面对技术进化与文化的关系。认为技术的进化并不会局限于自身,它会带动社会 秩序的变化,导致社会各个系统的失衡,社会的文化、经济、政治需要随之调整,并且产生一个新的体 系。艺术体系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也会有动荡、失衡与革新。

一种新技术从出现到达成稳定的状态的过程中,技术需要与社会的其他系统(政经、文化)达成一 种平衡,整个社会文明的结构才能产生形成互补与稳定。一种新艺术的出现同样伴随着断裂、冲突、变 革,最终在新的场景与价值观中与其他社会系统达成平衡。在这个意义上,包括刘嘉颖在内的数码艺术、加密艺术创作者不仅需要尝试从语言到观念的建立,同时也是在构建秩序与体系。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