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王兴伟的作品定性远非易事。他曾公开说过:他不愿被看成观念画家。他的作品主题在“随性”、“深广”和“重复”之间游走,这种刻意而有效的伪装掩盖了他努力设计出一种美学风格的事实,这种风格虽然深藏在作品的叙事内容之下,却是理解他的创作和思想的隐性线索。
王兴伟无疑是一位优秀的画家。不谈他的国籍,我们似乎可以把他归类于象马丁·基彭贝尔格(Martin Kippenberger)之类的“坏画家”,他们创作的“好艺术”都有着令人不堪的品味和充满嘲讽的内容。王兴伟的作品非常符合“坏画”的各种特性,他喜欢描绘的场景模棱两可、毫不相关、荒谬不羁或庸俗可笑,甚至有时令人反感。这些场景包括:粉红色灰暗灯光下狭小简陋的发廊;一个身着被撕烂和服的女人,双手反绑,席地而坐,面对一个坐在沙发上衣装整齐、对此漠不关心的男人;躺在地上的熊猫,四周围了一群旁观的企鹅;吊在悬崖边一棵树上的空姐;站在小池塘中的海员,腰上围着救生圈,虽然池塘的水还不到他的膝盖;一位坐在黑沙发上、身着性感紧身制服和黑色高跟鞋的护士,目露凶光;拥抱一只大蘑菇的男人;一名在飘着土豆形云彩背景下漫步的士兵。他作品中的故事天马行空,很出人意料,甚至根本未曾存在,但它们看起来都非常有趣,充满魅力,又十分超脱现实。如果王兴伟是个小说家,他铁定能写出非常棒的故事,虽然这些故事无法让读者信服。
在他艺术生涯的早期,王兴伟住在气候严寒的华北小城──海城。虽然来自小城市,他却能从一系列古典和流行的艺术历史资源、“畸趣”(kitsch)和传统的图像、原型意象和个人幻想中汲取养分,自由创作。他将素材、情趣与大量的黑色幽默相结合,很多人借此也想象着他在海城的生活,但却和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实际上,他和妻儿过着平静的家庭生活,平时教书画画。他想象中的和画作中的世界之间也千差万别:作品中他扮演了责骂的父亲、入室的窃贼和毛主席等角色。
对王兴伟的画作感兴趣,你不必非得是史学家或艺术专家,他的作品会即刻并持久地吸引着你。你会纳闷:原因何在?为尽职尽责地满足观众的期望,他保持了作品中叙事的部分,这一点隐匿在他设计精巧的美学风格中;作品构建平衡而和谐,臻于完美。正是这种和谐让我们想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构图在那个时期非常重要。“结构是在质量上受不同时刻支配后和为完成这种合成而牺牲主题的多种形式的合成”1。我们凝视的正是艺术家展现的这种“合成”。不考虑作品内容,你喜欢这些画的原因是:它们看起来就是“好”。
王兴伟绘画中的图形要素从它们的原始内容中分离了出来,成为“审美主题”,这使他在选择作品内容时有着极度的自由:历史人物、海员、护士、士兵、童话故事的场景、企鹅、熊猫、暗井(manhole)和一堆西瓜等任何他认为符合叙事和形式要求的事物。他早期的作品都基于西方艺术史中易识别的形象、轶事、事件和名作,便于解读;但他已经与这些素材渐行渐远,开始信马由缰地凭空创作各种场景和故事,所以想从他不同的创作阶段找出统一的主题几乎是毫无可能;同样,我们无法预测他未来的作品中会描绘什么内容,这种预测也是毫无意义的。“结构是一种工具,它使艺术依靠自身力量超越出其唯名性和偶然性,从而达到其最终确实性,即普遍性”。2 我们完全不需要煞费苦心地去揣测艺术家想通过作品表达什么。“通过对元素的推敲,结构的还原试图去消除一种胜利来之‘太易’的意图”。3
他的画风格游移在现实主义、表现主义、构成主义、连环漫画和讽刺漫画中,一丝不苟地精确再现每一幅作品中的背景,即便这很费工,但这种做法丰富了作品的画面内容,提高了整体的视觉吸引力。作品背景中的各种细节有助于故事叙述,也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工具帮助他实现“完美”。
王兴伟的潜意识里好像一直渴望在作品中体现一种经典而永恒的特质。生于1969年的他,其性格发展成熟时期正是在充满理想主义的80年代。那时,对知识和知识分子几十年来的全面性迫害刚刚结束,中国的知识分子急切希望再次建立起精英地位。中国正在从过去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停滞中恢复。整个社会变得宽松开放,大家开始寻找精神指引和行为榜样。知识分子能成为这样的领袖吗?他们能如何扮演这一角色?他们必须要再次正式确立自己的权威,让普罗大众尊重形式主义和知性主义。为了恢复视觉艺术的吸引力,艺术家们纷纷选择经典和不朽的美学风格,因为它能带来感官上的移情,让人们成为“信徒”。当时,迎合这些传统的美学标准几乎比公然反对这些标准更加重要。
王兴伟的创作高峰期始于90年代中后期,当时,中国当代艺术界经历了观念盛行的“85新潮”,使中国艺术家在短时间内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形态有了初步了解,并开始尝试各种风格。“新一代”画家在90年代早期出现:他们有的直接描绘身边的事物,在作品中精确再现周围的环境;有的成了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艺术家,他们成功地利用有趣的作品批评中国的政治历史和现实发展;有的走“畸趣”路线,发展出当地的、本土的美学风格;观念摄影艺术家也开始出现,用非常后现代的方式描绘现实。王兴伟居住的地方远离各种艺术运动的中心区域(沿海河内陆的大城市),但他无法避免地也受到了这些运动的影响。不过,我们无法把他的风格简单划分为前文中的任何一类。
王兴伟身处中国艺术史上一个短暂的时期之中。在这个时期里,艺术家纷纷将关注重点从社会和政治转向审视内心世界。王兴伟的作品体现了年轻一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日益增强的意识,即他们关注日常生活,而不是整个社会或政治现实。中国正在经历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改善的阶段,个人的重要性得到了凸显。观念摄影和影像艺术也让艺术家可以近距离考察他们微观的存在和每天的生活,寻找灵感和创作基础。王兴伟画作中的国内情景和个人幻想满足了这一要求,吸引了许多人。
2002年,王兴伟搬到南方城市上海,有意识地把自己放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城市中,周围全是操着听不懂的方言的人,过着自己不熟悉的生活。上海爆炸性的消费文化和温和的气候为他在风格和主题上带来了全新的可能(他尝试在波纹纸板上用亮色作画)。例如,他开始描绘色彩斑斓的花朵、浪漫的场景和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的肖像。最近,他又举家迁往北京,让自己置身于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城市和生活方式之中。他的美学本能还在统领他的创作,但我们期待着这个日常生活的改变能够在他未来的作品中展现出来。
1 《丑、美和技术》,《美学理论》,Theodor W. Adorno、Gretel Adorno、C. Lenhardt和Rolf Tiedemann著,第84页,Routledge出版,1984年。
2 同上。
3 同上。
扩展阅读
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艺术家库 > 国内 > 王兴伟(Wang Xingwei)
view.php?tid=123&cid=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