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 > 人物档案 > 评论家+策展人 > 宋振熙(Song Zhenxi)

宋振熙(Song Zhenxi)

2021-04-08 12:47:14.057 来源: 本站 作者:

宋振熙(Song Zhenxi)

简历

宋振熙,1985年9月出生

2008年获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学士

2012年获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硕士

2019年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理论与实践博士在读

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策展部主任,四川美术学院CAEA美术馆学术顾问,当代艺术调查局(ABI)发起人。

长期关注当代艺术青年艺术家发展和生态,致力于完成学院艺术家培养和当代艺术整体生态圈的链接工作。同时针对当代艺术话题和艺术现象进行研究工作,将多种文化研究方式打通输入到当代艺术讨论内,讨论未来艺术跨领域生存的路径和方法,参与多项城市文化演进项目,让当代艺术的角色性更加有效,更具时代感。


策展

2019 集美阿尔勒摄影节(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厦门)

2019 小冰·绘有期:人工智能&当代艺术跨界展(大屋顶美术馆,杭州)

2019 罗曼蒂克的写法,公共艺术展(24小时美术馆,南京)

2019 混响时间,第三届纤维艺术新锐展(中国美术学院,杭州)

2019 新艺术史:2000-2018(银川当代美术馆,银川)

2018 交叉域:中日青年艺术家新锐展(苏州金鸡湖美术馆,苏州)

2018 没展(上海喜马拉雅美术馆,上海)

2018 第五届常青藤计划:永生市(滨海美术馆,天津)

2018 女神的装备:当代艺术@博物馆跨界展项目(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杭州)

2018 折山图2:扫描山水(寒山美术馆,苏州)

2018 融频·刷新:新媒体艺术现场(凤凰·威狮国际艺术中心,福州)

2018 中国新影像展(安仁艺术中心,成都)

2018 看不见的触发:诗歌岛艺术跨界巡展长沙站(当当梅溪书院,长沙)

2017 被射杀的宇航员:朱玺个展(参艺术空间,宁波)

2017 2017丽水摄影节学术展:移山止水(丽水油泵厂展区,丽水)

2017 灵魂共振:诗歌岛艺术跨界巡展广州站(ART23空间,广州)

2017 安仁双年展特邀展:折山图,山水的新象(安仁艺术中心,成都)

2017 与城:王瑾个展(程昕东国际艺术空间,北京)

2017 未完成的边界,手稿的生产:艺术家手稿展(四川美术学院CAEA美术馆,重庆)

2017 私人迹象:青年艺术家展览(梵耘艺术空间,杭州)

2017 非常西湖 首届影像西湖艺术现场(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

2016 第二届Inter-youth国际青年绘画展(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

2016 K11桃花源·迹:中国当代艺术展(上海K11美术馆,上海)

2016 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学院计划“极限频率”联合(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南京)

2016 常青藤青年计划:小明的一天(天津棉纺厂艺术中心,天津)

2016 像归一:陶发个展(北京山水美术馆,北京)

2016 悠悠梦寻:李瑞个展(北京山水美术馆,北京)

2016 爆裂的十二生肖之东方再起:龚旭个展(北京空间站艺术空间,北京)

2016 浮岛志:当代艺术现场(香港汉雅轩画廊,香港)

2016 重置已知:艺术邀请展(上海MAO space艺术空间,上海)

2016 诗影重重:2016影像当代邀请展(狮城,千岛湖)

2016 别日世界:当代艺术现场(沙门粮库文创园,台州)

2015 奇园异考(三尚艺术馆,杭州)

2015 媒介行星系列-G20物的行星:艺术家联展(三尚艺术馆,杭州)

2015 整合,关于创作的片段:青年艺术家展(三尚艺术馆,杭州)

2015 第一届Inter-Youth国际青年绘画展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杭州)


1.jpeg


宋振熙谈策展︱策展人不是一种姿态

来源:新青年艺术沙龙


这是《挑战与发现:策展时代的策展人》发出的第五篇访问:

宋振熙 ,独立策展人,艺术批评学者。1985年9月出生,2008年获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学士,2012年获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硕士,2019年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理论与实践博士在读。现任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策展部主任,四川美术学院CAEA美术馆学术顾问,当代艺术调查局(ABI)发起人。

宋振熙长期关注当代艺术青年艺术家发展和生态,致力于完成学院艺术家培养和当代艺术整体生态圈的链接工作。同时针对当代艺术话题和艺术现象进行研究工作,将多种文化研究方式打通输入到当代艺术讨论内,讨论未来艺术跨领域生存的路径和方法,参与多项城市文化演进项目,让当代艺术的角色性更加有效,更具时代感。

段少锋,自由撰稿人,策展人,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管理系,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从事展览策划以及自由撰稿工作,迄今策划60余场各类型展览,同时也组织论坛与沙龙工作。,2011年开始发起新青年艺术沙龙,2015-2016期间发起艺术家纪录片项目,2016年同时发起策划花家地单元房实验艺术项目,策展同时同时从事出版等相关工作。


答:宋振熙


问:2016年雅昌对你有个采访你说“策展人”的标签对我没有意义,现在过去三年了,你怎么看策展人这一行,毕竟宋振熙在艺术界已经和策展人这个头衔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答:2016年之前,我试图尝试了许多种策展的方法论,体会到了“策展人”这个职业对于一个艺术生产工作者的意义,在当时面对雅昌艺术采访时,我想述说的是“策展人”常常作为一种标签,建立了一种僵化的策展体制和运作原理去固化我们对艺术内涵和发生的工作。如果把“策展人”的标签撕去,就算我们依旧无法摆脱这种机制,但是对于自己来说,我们可能更为大胆的去做自己想做的艺术工作。过去三年了,我慢慢从厌倦中找到了可以持续做策展的理由。一方面,我对策展的方向内容有了新的明确,那就是坚守对青年艺术家和艺术生态的关心、推动。在这方面工作中,我不断近些年来不断推动一些艺术群体的出现,让艺术家个体更够获得新的创作方式,激活他们个体面貌的转变。另一方面,我在当代艺术和博物馆之间建立跨界的兴趣,让两种知识体系能够打通,创造更多的可能。从我的角度看,策展行业越来越红火,但真正的策展行动然而却越来越少,我们好需要的是放下“策展人”的姿态,寻求边界的打破。我不希望策展人是一种姿态,而是撬动艺术行业模式转型的重要角色,就这一点来说,它的任务这三年越来越重。

0.jpeg

▲宋振熙在展览现场工作


问:你现在的头衔有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城市研发中心策展部主任、当代艺术调查局负责人,人称宋策和宋局,这两个机构一个在学院,一个在民间,也预示着你的两个策展的方向,一个是学院内的策展,一个是学院外和机构的合作策展,以及独立策展,这三种策展状态在你看来有什么不同?

答:我的头衔是有些复杂,这也让很多人觉得有些困惑。在学院内外以及机构中策展,三者面对的问题绝不相同。但这种现实角色的混合正是有利于我变成一个僵化的“职业策展人”。在我看来,“专业性”和“职业化”是两种状态。我不想落入到一种套路中成为机械化艺术生产的牺牲品。所以,在学院内策展,我能够将学院外乃至艺术市场中的策略思维带入其中,和体制进行博弈和磨合,推动学院知识生产新面貌的形成,哪怕有一丝转变,我都认为艰难的值得。另一方面,在艺术市场中策展,我需要的是将学院和民间(青年艺术生态面貌)的资源、方法带入进来,保证有效知识得以摆脱某些资本的强制,获得新的可能性。在机构独立策展中,学院和市场的力量又可以激活机构所不足的内容,所以,一种流动的策展行为,形成一种不断碰撞的策展角色,我相信这样做方式能够达到我的诉求。我们要用专业的知识去防止职业的行为,做爱做的事。

3.jpeg

▲“扫描山水”寒山美术馆展览现场

4.jpeg

▲“诗影重重”展览现场

5.jpeg

▲“别日世界”展览现场

6.jpeg

▲“交叉域”中日交流展展览现场


问:你的大部分策展活动都在南方举行,北京这边的活动想必你也来看过或者参与过,南北方在展览策展上其实还是有一些差异的,你觉得这种差异是什么?

答:实际情况是,我并没有刻意避开北京及北部地区的策展活动,可能是自然而然的资源差异让这个现象感觉是有某种差异。我不太认为有一种所谓策展“南北宗”的现象。但是,就我在北京地区的一些考察中发现,北方的艺术环境有着自身独有的气质,这些气质的存在,或许会为策展带来了新的差异。比如,北方艺术家群体的工作方式;资本构架模式;当然还有不同的意识环境等,这些都使得策展行动者需要新的适应能力才能够完成他们的策展活动。其次,北京及周边地区当代艺术的发展起步较早,更多形成了复杂的资源网络,使得外部新的能量角色进入需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所以在南方,在新的艺术局面尚未形成的当下,更多的时候需要一些新力量的推动。第三,北方策展人及项目的产生有着自己的“性格”,他们很多时候更加偏重社会性发生,介入式生产,这也和一些南方的策展人所关注的内容不同。这一点产生的原因更多来自生活环境的情境设置有关。并不是所谓的某种专业隔阂。在我看来,这些原因或许才是我以及一些南方策展人难以在北方完成策展行动的一些面貌。

首届Interyouth 现场

首届影像西湖艺术现场

9.jpeg

四川美术学院交流展现场

10.jpeg

“灵魂共振”展览现场

11.jpeg

“折山图”展览现场

12.jpeg

“女神的装备”展览现场

13.jpeg

“永生市”常青藤计划展览现场


问:如果从你众多的展览履历中选择一个展览,你觉得哪个展览最能代表你的策展风格?你希望自己形成的策展风格是什么?这个展览策划中有没有什么较深的体会?

答:策展“风格”我觉得谈不上,如果有风格那就是一种危险,就像我说的僵化的面貌。我想策展人和艺术家一样,害怕一种确定性的东西。不过,近些年的策展经历中,我比较认可的还是2018年做的关于“女神的装备——当代艺术@博物馆跨界展”。这个展览的发生,激起了我对策展行为的重新兴趣。在我看来,中国博物馆缺少的是一种知识体系上的激活,而中国当代艺术的观念又缺少稳定的知识构架把它拉回到具体的知识构架中。所以两者的结合相互能够补充其缺失的东西,也就是说,两套知识系统的互相刺激,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观念,让原来不曾在文物中看到的知识得以重新让观众思考。同时,那些深涩难懂的艺术家观念,在古代文物的历史背景和文物属性的“侧写”下,重新的让观众思考。在国外,很多展览都是在这两套体系中发生,策展人的最早出现本身也是美术馆和博物馆中形成,不曾分割。所以,我们有必要打通二者的隔阂,形成新的策展行为思路。


问:好像最近有一个讨论,策展人还重要吗?你觉得策展人还重要吗?

答:策展人如果不把自己当作策展人那就重要,如果策展人总是把自己当作策展人那就不重要了。还是那句话,这个角色不曾有边界,这跟艺术家一样,更重要的是艺术行为,而不是一种身份界定。如果我们自己都做不到把策展身份从自己内心的出发点中消解掉,那么策展人真的就不重要了。

14.jpeg

“小明的一天”展览现场

15.jpeg

上海K11“桃花源 ·迹”展览现场

16.jpeg

“移山止水”丽水摄影节展览现场

17.jpeg

“融屏 ·刷新”展览现场

18.jpeg

“混响时间”第三届纤维艺术新锐展现场

19.jpeg

“新艺术史:2000-2018中国当代艺术”银川美术馆展览现场

20.jpeg

‘光’和作用,霓美术馆开馆展现场


问:你自己的策展的工作方法是什么?

答:每次面对不同的策展思考,他的方法应该是不一样的。这要看其策展观念、机构载体、策展环境、资金构成、策展目的等。所以谈到具体的方法时,我认为还是谈自我的策展理念会比较合适。在我看来,有几个要素在策展中不能缺失。第一是要注重策展观念的文本研究,这是艺术项目的内核灵魂,也是策展要面对知识拷问的重要保障。第二是和艺术家及项目创作者之间的关系,没有所谓“强弱”之分,两者角色更要像朋友一样,相互刺激、博弈。第三,要注重策展的实操性,不能对生产的内容以形而上的自我安慰,从体验和呈现上,在保证策展内核的前提下,注重和观者的体验关系。这三者在我看来相当重要,并不存在先后关系的存于整个策展工作之中。无论用什么方法,这三者的态度一定要得以体验。


问:和三年前相比,现在又涌现出很多更为年轻的策展人,三年前你恰好参与上海当代博物馆的青策计划,那时候媒体也问你怎么看两代策展人的区别,这个问题在今天好像变的更有趣,媒体的发展,新媒体,商业资本的问题,政治的问题,今天更为复杂了,现在你怎么重新再看成长起来的一代策展人和以往策展人的不同?

答:纠正一下,我参与的是2014年的第一届上海当代博物馆的青策项目,距今已经5年。确实,我从一个青年策展人已经看似发展成为一个艺术圈子里的策展“老油子”了。面对新生代的策展人“来势汹汹”,许多人也曾问我是否有危机感,如何看待青年策展一代的发展。我的想法是,一代人必定有一代人的社会意识。既然当代艺术的工作是围绕“问题意识”来生产的,那么不同年代的策展人一定有着他们需要面对的问题,所谓从策展内核上看不会有什么“雷同”概念(如果,大家都要做“真”策展,而不是把它当“活”)。从另一个策展最新的生态看,新兴的策展人们面对更加全面的全球化系统,不同的文化冲撞带来的是策展人身上的身份问题。如许多策展人乃至艺术家如今都是有“海归”背景。他们的方法更为系统和全面,也更加全球化。但面对中国独特的当代艺术环境,有些时候的策展工作需要在地性经验的保障。这就是新的策展人需要面对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需要面对的是课题上的“泛化”,策展流行话题蹭出不同,如科技和艺术、娱乐和消费、社会认同等,策展时尚的出现也是他们乃至我们要进行谨慎面对的问题。另外一点值得提到的是,新一代的策展人所应变社会意识的能力及接受新的策展技术方式的能力更为强大,这是肯定的也需要我们这代策展人去学习,并不断更新知识的一个方向。最后,我觉得这一代策展工作者需要制定比我们更高的目标,那就是不要重新进入到旧的艺术系统模版中去,而是开阔全新的新艺术体系中去,这样文化艺术在中国才有可能被推动,向前走。

21.jpeg

“大地备忘录”首届PSA青策计划2014

22.jpeg

“大地备忘录”首届PSA青策计划2014现场

23.jpeg

“大地备忘录”首届PSA青策计划2014现场


问:当代艺术调查局主要的工作是什么,和你做的策展工作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当初创办当代艺术调查局(ABI)纯属一堆热爱当代艺术的朋友以爱好为动力去发掘当代艺术家个案、当代艺术生态新现象,找寻当代艺术新模式。并没有想象自己的策展工作和它有什么关系。但艰难前行多年以来,它的存在确实影响了我的策展工作。我从当代艺术调查局的工作中,找到了一些问题意识,也从各色不同的艺术家个展中找到了可以合作的新艺术创造力。他们现在已经成为我策展中一个重要的支持机构。我想我和ABI的关系就是无形的策展行为和有形的策展活动之间的关系。


24.jpeg

艺术家日志计划,与苹果iphone合作

25.jpeg

“看不见的触摸”展览现场

26.jpeg

“中国新影像”展览现场

27.jpeg

“浮岛志”展览现场

38.jpeg

南京24小时美术馆项目


问:有没有一个特别想做的展览项目,但是一直没有做出来的,现在还在尝试做出来的?策展人现在面对的挑战和困境是什么?

答:我在每个阶段都有自己想做的展览,也有没有做出来的时刻。但是策展不是我唯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可能我在别的方向中完成了这些问题的思考,比如写作或学术研究等。现在我希望的一件策展项目应该是将我的“折山图”系列展览做下去,今年断了一年让我很可惜。这是一个讨论山水意识的新挑战,每年围绕一个山水话题邀请在这方面取得新突破的艺术家来参展。他们用作品来论述山水的新世界观,为传统的问题意识重新找到出口。我觉得策展人现在面临的挑战和困境非常多。比如策展的意识环境局限就是制约我们表达的一个困难,另外面对特殊的经济环境下,在国内策展的条件也不如5、6年前了。更为特殊的困难来自于策展行为本身,这种商业化的批量生产的项目已经冲击了策展行为有效性本身。什么是策展,我们面临重新对公众解释并让他们接受,这并不是一件易事。


问:未来策展人会发展成什么样的职业状态?

答:这是个好问题,我还没有完全想明白,但是在我看来,策展人这个身份在未来会和艺术家一样,成为面对“人性”身份的最后防线,策展人可能会消失,但是策展行动应该不会消失。只要我们还需要思考和观看,发泄和接受,那么就会有策展行为出现。



【声明】以上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artda.cn艺术档案网的立场和价值判断。

上一篇: 李国华(Li Guo..  下一篇: 王将(Wang Ji..   

网友评论

共 0 评 >>  我要留言
您的大名